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盛满乡愁的“老碗会” 文/张翟西滨 [打印本页]

作者: 张翟西滨    时间: 2024-2-6 16:55
标题: 盛满乡愁的“老碗会” 文/张翟西滨
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24-2-6 17:09 编辑

盛满乡愁的老碗会
文/张翟西滨

“老碗会”。  王正学画
       民以食为天。在广袤的陕西八百里秦川乡村,自古便有“碗盆分不开,三餐如戏台”的饮食习惯。人们吃饭时,一些人端着宛若盆大的老碗,聚集村中大树下或某个空地,圪蹴一圈,边吃边聊,俗称:“老碗会”。那是一道分享人间烟火气的亮丽风景线,更是一幅土里土气、活灵活现的乡风民俗画卷。


       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我不由自主加入“老碗会”,还是在大队知青灶停办,小队男女知青单独开小灶,自做自吃的时候。一天三晌,体力劳作,再苦再累,火要生,饭要做,用知青的话说:“吃饱肚子不想家”。我们小队三位男知青是合伙开灶,分工明确,一人和面,一人炒菜,我主要是拉风箱、烧地火,虽缺油少菜、粗茶淡饭,但大家吃的有滋有味,其乐融融。


       欲说对“老碗会”的熟悉,真有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起初,每当到村中唯一的供销合作社打酱油、买食盐……路途两旁总能见到男女老少蹲在一起,手捧老碗,吃然面的;喝苞谷糝的;也有馍夹油泼辣子,干咥的;说说笑笑,不亦乐乎。我对这种露天吃饭的习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总觉得起风扬尘,不大卫生。有时,我们知青唠起此事,大都认同这一观点。又一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凡人皆有各自的生活习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理当适应环境,融入人群。天长日久,见多不怪。后来,我也端起饭碗,情不自禁地往“老碗会”里钻,图个合群热闹嘛!


       “老碗会”是自然形成,不请自到。关中人咥饭爱用大老碗,一是干苦力活,油水少,饭量大,一顿一老碗,免得盛二回;二是一日三餐,男劳力都习惯把饭碗端到屋外路边露天的“老碗会”上,蹲在那里,和邻里乡亲一起吃,觉得这是一种闲适与快乐。有人摆凳不坐,蹲在长条凳子上或碌碡上,交头接耳,边吃边聊,真应了“陕西八大怪”之一“凳子不坐蹲起来”。我留意到,夏天一般多在宽敞、通风、树荫浓密的凉爽处;深秋和冬天,则在避风、向阳的暖和处;除了下雨和寒风呼啸外,几乎每天早中晚、饭点时分,多见不约而同的“老碗会”,或一字排开,或围坐成圈。有的一手捧着黑底白釉大老碗,一手攥着一个馍,“唏溜溜”喝口苞谷糝,再大口嚼着馍;有人将老碗里的“裤带面”挑得高高的放进嘴里,并发出“哧溜哧溜”的声响。一缕微风掠过,香味扑鼻,可谓,嫽扎咧,美得很!


       “老碗会”是乡村一处人多热闹的地方。上自日月星斗,下至小猫小狗;预报阴晴雨雪,交流丰产丰收……议论的话题多是人们关注的新闻简报和本村外村发生的奇闻怪事。

       “老碗会”是乡下人一个自发的饭局聚会。它充满乡音乡情、友善友爱,一团和气、亲如一家的大家庭氛围。谁家自留地干涸苗蔫,该浇水施肥了;谁家盖新房,该出手帮一把了;谁家打围墙缺人手,当场就指定帮手了……


       乡愁,是“诗与远方”,是一种习惯,更是一抹暖阳,让我们的心灵找到归宿和温馨。

        
        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成为泛黄的历史。每当念及回味乡愁,我忘不掉那盛满乡愁的“老碗会”!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24-2-7 08:29
当年下乡遇民俗,
端起老碗凑餐图,
至今想来好亲切,
点点滴滴心头悟。

作者: 张翟西滨    时间: 2024-2-9 10:20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24-2-7 08:29
当年下乡遇民俗,
端起老碗凑餐图,
至今想来好亲切,

       除夕快乐,吉祥如意!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24-2-10 08:07
张翟西滨 发表于 2024-2-9 10:20
除夕快乐,吉祥如意!

给老张拜年了!祝龙年大吉!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