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2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城的断想 一

[复制链接]

1354

主题

417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839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10 13:3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城的断想
   74.12月底,春天还远未到来,但那年的冬天显得格外寒冷而漫长。山坳里笼罩在阴湿的雪雨里,让人感觉有种莫名的沮丧。而我却因招工回城,被冬雪打湿的心在阳光下开始干爽起来,没有忧郁的光临,依旧窥视回城的,就像被岁月朗诵的诗篇,让我欣喜若狂。
那天,扛着铺盖和行旅,沿着熟悉地街巷行走,走出自己,又走回自己,来来往往,抑制不住的心有种落泪的感动,仿佛再不觉得空虚无力了。进厂的那天,我与隔壁的邻居刘桌一起凌晨四点就起床洗漱完毕,踏着东方还未破晓的晨光,从河东水絮塘宿舍赶往河西长沙纺织厂报到。
被蛮荒年代调教过的记忆,没有让我产生混淆,城市的熟络依然清晰。二十里的路程,步伐犹如滑翔一般轻盈,仿佛所审视的一切都属于我未来的希望。一路上零星稀落的灯光照射在久违了的城市马路上,人生境遇的思绪,以及我自己在这一回城的历史瞬间的感受与命运,透过那夜星辰疲惫的脚步,折射出乡村青年的‘精神气质’,瞬间又转换为城市青年的精神面貌方式,让我回到惊天动地的具体情境中。
目光拽住黎明的一角,抛开夜幕的微笑,影子横躺于大地上,折射着曾经‘农’性十足的心态,携着某些乡村气息的焦急,被晨曦招工进厂的脚步厚实的踏在城市的马路上,找回了故乡城市熟悉的温存。
知青的名字定格在滑稽的背影上,总有种自惭形秽的感觉。那时
每年探亲回城,注视着曾经熟悉的马路、街道、影院、饭店、理发店、菜场、商铺、铁路,似乎就认为自己仍披着城市户口的伪装,甚至一度以为它永远不会被人识破。可仅仅与‘上山下乡’签订契约后,贫
瘠与苦难印记就肆无忌惮地从每一条岩缝和山坡中渗出,浸润在我黝黑的皮肤上,突显在粉红色脸颊的肉团上,把乡下健康青年户籍的秘密一览无余的暴露在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了,于是,愈加变得扭曲和丑陋。
城市只是我年尾探亲短暂的临时居留所。当你从热闹的城市重返乡村时,从城市光怪陆离的感觉中嗅到了现实的困厄,体味到了城市文明与乡村荒凉景象的巨大差异,本来具有很强城市认同感的自己顿时跌倒卑微的尘埃。
农村的贫瘠和荒凉已经很久了。而蓦然回首之际,人的一生总是由各种意外组成:突如其来的变故、猝不及防的遭遇、求而不得的遗憾,还有那些弯弯绕绕情绪和思想,以及山上的云雾和雨雪。
记得72年春,我被下放到湘北边陲的东山峰农场,车过石门县城后,便挽着盘山公路而上,弯弯曲曲的大道,像一条没有尽头的长绳,车过险峻,绕陡峭,越过山岗,雾濛生烟,惊积了残雪的山巅。  
伫立在‘上山下乡运动’的轨道前,显得何其瘦弱的三年,竟会成为挫伤我的唯一败笔。当终于穿透山峰沉重的迷雾,望清它的全貌时,才发现自己几年来铺设的救赎的阳关道以及与茅草和云雾和谐共处的愿景都已付诸东流,而那些理想选择的结晶也犹如今晨的静谧,如此轻易地就碎的一干二净。
在山坳的知青点,初遇了人生别样的感觉。山上,村子里人烟稀少,房子破败,柴门简陋,荒草没膝,蛮荒凋敝,几个世纪的山里人从来没有看见过拖拉机和汽车,也没有见过电灯,连最基本的住所都不能遮风避雨,甚至有的还食不果腹,玉米土豆也是囊中珍品,寒冷的冰雪里,那些壮实的中年农民系着头巾,背上背着背篓,穿着草鞋裹着双赤,踩在一尺深的雪地里嘎吱嘎吱的响声至今依然还在我头脑中嗡嗡作响。在山里,即使到耄耋之年的人,仍干活不止。就连我们知青居住的条件同样也是简陋至极,整栋房子都是用茅草树条搭建成的,房间的隔墙只是用茅草简单隔开,互相可以看见,睡在床上还能看星星。更意外的是没有桌椅和任何生活用品,厕所也处在老远老远,许多人当时就哭了。
那一年,山峰茂盛的青翠,已越过我的青涩,从城市到乡村,从居民到农民,从衣食无忧到褐衣蔬食,身份和环境早已置换,年少轻狂被洗涤,剩下劳累与疲倦,还有昔日的忧楚和漂泊的夙苦。我握着山峰夜晚洒下来的星点,没有抱怨,没有苦诉,有的只是心弦奏出的无奈印痕,而且那痕迹会一天天变得清晰。
人生,暗到极处总有微光。有一种柔情把我装在了记忆里,那是岁月种植在心里的感受。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农村与城市,了解了城市的冷眼与乡村的宁静,知道了乡村包容了城市的速度,滋养了城市和城市人的胃口,但决不和城市某些方面同流合污。
多年后,回想起来,如果没有了农村,我们失去了故乡,中国离形乡下,中国将会发生什么,我不知道?而现在我心里在痛,痛在那乡村人实在是太穷了,痛在那知青生存实在是太艰难了。在我的思想中,感情是复杂的又微妙的,我不知怎么才能表达清楚,我企图用各种办法去表达,但许多事常常是能意会而说不出,说出又都不对了。这让人思考农村的凋蔽,思考文明的社会仍然有如此荒唐野蛮的诸多事件发生,却没有激愤和尖刻。我不知以怎样的心态来思索?这何尝不是写我自己的恐惧和无奈呢?
用了40多年时间准备。“人要在外边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我借用泰戈尔诗句表达自己内心的自省。想在笔触中,找回中国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我仍然习惯于把过去与现在做一个比效,以便记下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为寻常事物赋予一种高度的意识精确感。
现在,我们实事求是的看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应该说它客
观上;实际起到了一次深刻的中国城乡文化融合的作用,作为知青一代,我们了解了农村、农民,感情上拉近了和他们的距离;而作为当地的农民,也在一定程度上感知了城市文明,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调也起到了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是这样呢?
爱默生说过;‘思考是行为的种子’。思考源于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人之思考是自己心智对意向--信息内容的加工过程。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患难与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府’。
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进过这个‘人格的最高学府’,你要思考你就必须读书,因为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此,我喜欢读书,这正如(埃及)作家,阿巴斯·阿卡德所说;‘我爱读书只是因为在这个世界我只有一个生命,而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一个生命不能把我心中的全部动因都激发起来’。我思考与阅读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加了生命,尽管它并不能在时间上延长它。
但是,你可以想象也将近五十年了,1966年,“文革”爆发了,仅仅几天的光阴却能把天空榨成一片灰色。学校都停课了,几乎所有读书的孩子们都被迫辍学了。那时候,连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的脸上也掠过一阵愁苦的神情。
记得,此时我猫在宿舍的走廊边,蹲在前屋后房中昏暗的灯光下,一页页读着鲁迅的《故乡》完全相信活泼而沉沦的润土都是旧中国的梦想和道德毁灭,我一边读,一边可怜他们,也可怜鲁迅:他居然活在那样黑暗的年代!我也想扯开喉咙乱叫一声,虽不知叫什么,为什么叫,只是闰土活泼的形象扎在脑海里,如是我也每天在宿舍周围、街巷中百无聊赖地乱走乱窜,爬树、设置捕鸟器具、到郊外捉鱼。只有静下心来读书时我才想起令人惋惜的闰土来。我仿佛看见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但被吸引。合上书本,瞧着封面上鲁迅那张老脸,我从心里喜欢他,觉得他好厉害。在过时的逆向中,现在依然挟持着鲁迅。但不谈他的文学:我不愿勉强现在的孩子熟读什么句子?他们长大后,如有万分之一的青年选择新版《故乡》而且读了进去,他们如何感知远距鲁迅的时间,包括,远距我的童年水絮塘宿舍的那一长段岁月。我是‘闰土’又不是‘闰土’,我演绎了‘闰土’的童年和少年却又超越了他的青年和中年

陈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16 14:42 , Processed in 0.166009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