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4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

[复制链接]

1356

主题

417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865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9:5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或全秃、稀疏眼睑肿胀、脊椎弯曲、走路颤抖、满脸皱纹的我们,只能带着对东山峰农场的情结将过去的沮丧和现实的疲惫以及退休后的清闲转化变为更加理性、达观、善良,并以此心态溶化为一种审美的艺术的形式,对接知青的情感和审美频率,从而将人性的审美批判植根到老年人休闲的茶室、牌桌,到小区、街头、到朋友聚会的地方,讲述着知青‘不死鸟’永不沉沦的精神!
眼前,东山峰的未来,毕竟有许多模糊的,不清晰的,或是不确定的,多少带有点梦幻的成分。因为,东山峰农场早已佚名为东山峰风景管理区了,行政级别也由正处级降了半截,知青剩下的痕迹全然变得飘忽不定,不可把握。一千三百多名长沙市和常德市知青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内心的渴望和热情,祭奠我们在东山峰逝去的青春名册纪念碑和知青广场终于落成了,圆满了许多知青心中的那份祈盼,还原了整个东山峰农场知青的一个名分与归属感。不管以后多少年那份烫金在石碑上知青的名字都将与厚雪和浓雾长存在东山峰上!
站在知青广场中细数纪念碑上一长串的名字,我想,应该说非常感谢常德知青们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辛勤的努力!还应该感谢石门县政府和东山峰管理处各级领导在财力上的支持,上千平方米的广场建设、树木花卉的移栽、石雕名字的坐落、木亭长廊的镶嵌、草皮文化砖的铺垫为东山峰天街花海又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此刻,我觉得知青广场的建立真的是干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同时我还觉得;知青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组织活动,它不含任何私利和目的性,也摒弃了狭隘的地域观念,知青是那代人群体的名称,用他们的视角、情感、知识、精湛的文笔诠释了知青这一群体对国家、对社会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任何试图撤散这个名字的做法我认为都是很不妥当,也不理性,更是不完整的。
再次来到刻有一千三百多名知青名字的碑前,仰望着山顶上
云遮雾罩的故居,心情久久不能平抚,思绪依偎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纷飞,仿佛又惊见已掩去青春的模样。昨天的青涩光鲜已不在,茅草屋空寂,岩房已断裂,知青点丛生着杂草,人语渐渐没落。一座山峰的农场数千多人口,如今只剩下几百不愿背井离乡的老人在坚守。奋战的硝烟已尽,建设者的热望也如那散去的硝烟般逐渐消失,剩下的是一座睡去的山峰街市和我时快时慢时松时紧的心脏!于是,以文字为锄,刨出一个知青的故事
知青,坦率地说,是一个苦难与不幸嫁接的名字。他是给所有城市待业青年戴上冠冕堂皇’的桂冠其实包含着一种历史的滑稽无奈和社会的精明狡黠,因为这个庞大群体自此便必须并且只能别无选择地相继走向未知,并接受着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神圣洗礼和苦难磨练,完成他们人生的第一次艰难涅槃。而且在它的称谓中包含了共和国几乎所有的苦难;灾荒、读书、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下岗等都毫不客气的‘浓重接待过他们’。
漫长、寒冷的长夜捱过去了,从1972年至198年将近10年的时间,整个参加东山峰农场建设的知青除个别人外,几乎全部返回了各自的城市,即使在知青返回城后,那种时代带来天生残缺的烙印,使他们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然而,最终返城后的绝大多数知青们,被历史注定了终究沦为是一个弱势群体。当初,下放到东山峰农场的知青前前后后最终还是都走了!向退潮后的海水都离开了沙滩,扔下了理想、扔下人生最宝贵的青春,甚至扔下了年轻的生命。四十五年前,我们如潮夕一般涌入农场。多年后,又如潮水一样退去。潮起潮落的周期是整整十年。记得;我自己走的时候也是扔掉饭盆铁桶、扔掉了‘奢侈’的长套鞋、破棉絮、旧被褥。仅仅带回了一个梓木圆角箱子。更多的人什么都没有带,他们出来一个身子,回去还是一个赤条条,但却苍老了十多岁。我74年12月底回城算是比较早的,心情除了庆幸、疲惫,好像什么都说不上来。只是艰苦生活的环境洗涤了我柔弱和矫情。
面对生活了那么多年的东山峰农场,我有时候在心中一遍遍问自己,‘上山下乡’在我心里真的结束了吗?忽而又提心吊胆起来,好像回城是一种虚幻。很多年后,我还多次做了这个胆战心惊的梦,在这个梦中,我被告知,你依然还是要回到东山峰去,我努力争辩说;我已经下过农村了,是合法手续招工回来的,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醒后惊出一身冷汗。
我想,人真的有时好些奇怪,心里也挺矛盾;那时我们急于离开,生怕多耽搁一天,过了许多年,年纪大了,我们心里又重新产生对这块土地的眷恋。不少当年的知青又归来了,一批又一批,有的还携着子女,带着亲人、朋友,指着山峰、原始的茅草坡、岩石切起的房子,石头垒起的大寨田、修的公路告诉亲人、朋友,这是我们曾经奋斗生活过的地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知青是我们的过去的‘方程式’。那个可怕的梦早已不做了,我们已经退休不再恐惧了。今天来,成了衣锦还乡式的休闲娱乐。不是吗?整个沿着场部到知青名字碑前的鞭炮屑居然排了好几十米,山上酒店几百张床位住满了当年的知青,天街熙熙攘攘都是知青的面孔,整个山峰都充满了浓浓的知青味道,一些留在山峰山职工和他们的后代都投来关注、诧异、羡慕的眼光。这种氛围只有你亲身经历了才会感受深刻。
稍毕,我扬起眼光,俯瞰省道公路与场部交汇处,熟悉的场景再一次浮出水面,72年春天我们来的时候虽然没有欢迎的排场,也没有锣与鼓的热烈声响,但省城开来的六七部车摆在公路上还是有一种气势。而知青离开的时候却是一种尴尬、荒诞的大逃亡!留下了山顶空空的岩石和茅草房,山上到处都是我们的痕迹。我们在山峰这上留下了太多青涩的声音,留下了可以无数次复述的故事。
梦想一旦开花结果,它的下一站,还会有无数个未知与惊喜的复制。农场的职工的后代望着一批批知青远去的背影,默默地在心中刻下印痕。他们在知青身上看见了另一个世界,萌起了希望,将来定要走进城里去,与城里人拼一拼,也要与城里人一样风光,他们中许多人的确做到了,泥市、石门、常德、长沙和许多大城市都留下了他们成功的足迹。
抚今怀昔,来时,知青毕竟集体群居,终究能记得青春的模样。在中年的某个黄昏后,望着青春时的笔记,年少轻狂的誓言。心中存有那一丝悸动,足矣。
已越,物是人非。徘徊在纪念碑前,我側耳听远处群山的回响。想起眼前的悠悠往事,惊叹岁月的沧桑。山上仅仅留下几个永远回不去故乡的人。他们成了知青的活化石。常德知青;沈是、袁国铭、黄彩云,他、她们的灵魂都留在山峰,特别是沈是,76年10月19日他本来是被推荐招工到广州铁路局怀化分局,在站好最后一班岗时,为救别人在排除哑炮危险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光荣牺牲。那天,我特意去了沈是墓前,只见石碑上字迹已经剥落,想起他英年早逝,而我们却都还活着,此刻,泪水便湿润了眼眶。沈是之墓等就是东山峰知青的代价,最不堪的部分,落到了他们头上。我礼应向他们致敬!
回忆总是在填充着怀旧的细节,处在那个时期。其实大部分回城知青都处在尴尬、困难的境地。大学难进门。招兵又超龄。进大型国企的名额有限。一时间,知青似乎成了多余的人,除了少数幸运者以外,大部分只能进集体单位和街道工厂,今天依然生活在底层,提前变成一个老妇女和老男人,背慢慢驮起来,眼神变得迷离。当我在山上与过去的职工扯家常时,谈到退休后的

陈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30 17:26 , Processed in 0.219013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