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二十七章惊魂出窍之四 作者董连峰

[复制链接]

201

主题

718

帖子

718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7 09:5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连峰 于 2025-2-7 09:56 编辑

(上接《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二十七章惊魂出窍之三)
    挑筐作业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但在冬季挖渠时却有许多不同之处。战友们肩上挑着重约百斤,甚至更重的土筐,稍不小心就会滑倒在到处都是泥浆的地面上,负重爬坡无疑会更吃力,滑倒的频率会更高,浑身上下沾满泥浆,同样不是什么新鲜事。此外,渠底的胶泥多,水分多,粘在筐底的泥浆还必须随时磕打干净,否则很快就会刺骨的寒风中一层一层冻结在筐底,不但会使土筐的净重不断增加,也会大大地降低工作效率。扁担压断了,个别战友索性双手拎着两只装满湿泥的土筐,如同狗撵的鸭子,歪歪扭扭、踉踉跄跄地爬过慢坡,泥土翻倒在渠脊后,还要一路小跑,折返原处,继续挖土装筐。根据有关人员的粗略统计,如此循环往复地负重行走,到天黑收工的时候,累计行走大约会有几十里地的路程。
    使用手推车运送泥土相对来说要省些力气,效率也高。通常来说,战友们使用推车拉土,基本上都会采用一条龙的劳作方式,也就是三人共同挖土装车,满载后,一人手扶车把,也称驾辕,另有一根粗麻套绳穿套在肩窝处,其余两人在车身两侧用力向前推。满载的车辆在相对平坦的渠底行走自然会省些力气,但是,负重爬坡就另当别论了,何况坡道湿滑,极难行走。一旦拉车的套绳突然崩断,或其中任何一人脚底打滑摔倒,驾辕之人就可能失去对满载车辆的有效控制,车辆滑坡的险情就很难避免了。当然,每次发生这种情况,在坡道附近干活的战友。无论男女都会毫不犹豫地抢先赶来伸出援手,为拉车之人助上令人感到十分暖心的一臂之力。
    有时候,我们修理班也会根据挖掘的进度,使用推车集中拉运土方,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小插曲,出现的险情是在当天快要收工的时候。与班里的其他战友相比,霍百顺还算有把子力气,而且身材适中,驾辕拉车的事他基本上都是首选,出现险情时,我和国胜利恰好与他搭档。为争取按时完成我们的土方任务,我们总是尽量把车装得满满的。而这种超过客观条件允许的做法往往就是出现险情的诱因,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圣人又云:“欲速则不达”,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有一次,正当我们沿着坡道把装满土方的小推车奋力向上推进的时候,眼看还有两三米的距离就要推出坡道外了,霍百顺却因为用力过猛挣断了套绳,他自己也被狠狠地闪了一下,险些摔倒在坡道上,由于腰弯得很低,而且下意识地扶地,车把瞬间脱手而出,失去控制的推车突然迅速下滑,并且掀倒了身材瘦小的国胜利。尽管我在另外一侧拼尽全力想要稳住车身,但却导致车身失衡转向,两脚也在不断打滑,无法凭借一己之力阻止沉重的土车快速下滑。此刻,如无外力帮扶,不但我会面临被土车刮伤或拖倒摔伤的危险,还可能殃及坡道下方那些埋头干活的战友们。“大圣”距离出事的地点并不太远,他担心出现意外,一直都在密切关注着我们的动向。看到土车失去控制,他立刻抢先赶来,双手死死地把住车轮的辐条,小推车才停止了下滑,附近的战友们也都纷纷跑来伸出援手,合力把土车推出坡道外。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劳动出智慧”,面对湿滑难行的劳动现场和不时出现车辆滑坡的险情,很快就有人找来了一些废弃的草垫,悄悄地铺垫在坡道的合适位置上。此举不但大大减少了车辆滑坡和人员摔倒的现象,也因为善于开动脑筋获得战友们的广泛好评和赞扬。
    战友们面临的另外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寒冷。滴水成冰,寒风刺骨,可谓是长时间在野外露天作业的真实写照。为了完成当天的土方挖掘任务,不甘落后的战友们尽管个个拼劲儿十足,人人奋勇争先,也曾为战友们换来了短暂的温暖。然而寒冷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人避之不及,防不胜防。特别是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紧急的突击任务时,战友们脸上的汗珠还在缓缓地流淌,表层却已经冻结出薄薄的一层冰膜,待到落在地面上,有些便会凝结成一个个不规则的小冰蛋。靠近战友们嘴边的帽耳上、围巾上和眉毛上全都结满了越来越厚的雪白色冰霜。
    此时正是一年当中最冷的季节,又遇北风呼啸的恶劣天气,最高气温接近零下二十度。出工之前,为抵御风寒,绝大多数战友都把自己从里到外严密地包裹起来。然而强体力劳动却让战友们的热汗迅速浸湿内衣,迫使大家不得不脱掉贴身的绒衣或毛衣等,凛冽的寒风却又毫不客气地乘虚而入,持续不断地钻地进空旷的棉衣内,致使战友们贴身的内衣即刻变得硬邦邦、冷冰冰的,刻骨吸髓的感觉从此也就如魔附体般地挥之不去了。无奈之下,一些年轻的战友只好另辟蹊径,各寻草绳紧紧地围系在腰间,尽管乍看上去不那么雅观,但却有效减缓了刺骨寒风的侵袭。如此做法虽然看上去很不雅,但却有效,也让众多务实的战友们趋之若鹜,不久之后,腰系草绳便在劳动大军的人流里,渐渐形成了一道道吸人眼球,并且不断移动的风景线,也更加彰显出无所畏惧的战友们那种傲骨凌风、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
    裸露在外的面部可就没那么幸运了,战友们的颧骨和鼻头都被冻得麻木通红,嘴唇也被冻得僵硬变形,干裂爆皮,干裂出血几乎无人能够幸免。很多战友都被冻得上下牙齿不停地打着冷战,持续发出咯咯的响声,有些不耐寒冷的战友甚至就连简单的语言交流都变得难以为继了。迎风劳作时,呼吸常常被强风一次又一次地顶回去,不得已非要张大嘴巴呼吸时,气管还会产生一种被灼伤的刺痛感,时间久了,暴露在外的门齿都会产生崩裂般的疼痛感。
    个别体质原本娇弱的战友或许是为了方便劳作,或许是由于一时的疏忽大意,未能及时放下驼绒的帽耳朵,裸露的耳朵上很快就被冻出一长串水泡,而且还会以难以置信的速度随风暴涨,尽管这种现象并不常见,包括我在内的不少战友却都亲眼见识过。
    我似乎天生抗冻,冻伤从未发生在自己的手上和脚上,但在如此寒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每当我有意或者无意地触摸到自己那双被冻得冰冷僵硬的耳朵时,强烈的刺痛感都会让自己龇牙咧嘴地痛苦好大一阵子。自己尚且如此,那些被冻伤的战友们正在忍受怎样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夕阳终于收去了最后一抹残暮的余辉,青灰色的夜幕却又给这苍茫大地平添了几分刺骨的寒意。在越来越强劲的寒风中,收工后彻底放松下来的战友们,又仿佛是裸身掉进了冰窟里,身体都在不停地瑟瑟抖动着。经过了一整天的艰苦劳作,大家总算是在寒冷和疲劳的煎熬中完成了任务,尽管内心充满了喜悦,但也并不会感到轻松多少。大家都知道,在这种恶劣的天气条件下,高强度的挖掘工作才刚刚开始,今后还会有更多艰苦的工作任务在等待着他们去完成。
    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战友们三五成群、散兵游勇般无精打采地向连队营区的方向慢吞吞地走去。也许是觉得行进队伍中的气氛太过沉闷了,连长提议唱支歌曲,让大家忘记疲劳,提提精神。然而,行进的队伍中却很快传出了阵阵轻微的争论声,同时也夹杂着一些不合拍的消极抱怨声,似乎是在唱歌的时机和曲目的选择上出现了争论和分歧。极少数情绪化的战友故意反对齐唱《打靶归来》的倡议,借口仅仅是歌词“日落西山红霞飞”与眼前的茫茫夜色并不相符,大家找不到相应的感觉,无法调动情绪,显然他们是对收工太晚表示不满。大多数战友则认为,大家的嘴唇早被冻得麻木僵硬,甚至干裂出血,且不说无法保证歌声整齐响亮,就连音调和吐字恐怕也会失去准头。
    最终,迎着扑面袭来的阵阵风尘,战友们还是勉强唱起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是,由于行进的队伍过于分散,距离拉得过长,又缺少统一的意志和步调,僵硬的嘴巴里也难发出好声音,乱糟糟的歌声忽高忽低,时断时续,很像是跑了调的多重唱,效果明显欠佳,往日的豪情与自信也都荡然无存,反倒增添了几分难言的苦涩与悲怆。
    但是,寒冷对战友们造成的影响并没有因为收工而结束,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还在陆续地显现出来。回到宿舍,战友们拥挤在狭小的房间里依次进行洗漱,疲惫不堪的战友们大多做好了打算,晚饭后立刻就躺在温暖的土炕上美美地睡上一大觉。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许多准备洗漱或者洗漱后的战友,都不同程度地感到手指和脚趾发紧、发痒,并且还泛着与往日不同的浅红色,最初有人怀疑,可能是因为水温过热引起的。对此多数人持不同意见,有了两年多在高寒地区的生活经历,大家都很清楚,在严寒的冬季里,长时间的野外劳作后,回到温暖的房间里,最忌讳的就是马上使用温度太高的热水进行洗漱,其结果反而会诱发冻伤。手脚出现异常的部分战友也都纷纷表示,他们使用的洗漱用水确实都是常温的。具有习惯性冻伤的战友却立刻想到了,这是发生冻伤的前期表现,而且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伤势还会越来越严重。
    晚饭后,脱下棉衣准备睡觉的战友们又相继发现了新问题,不少战友的大腿上都出现了许多淡淡的血红色的细微裂痕,稍加揉搓,就会产生轻微的撕裂感。很显然,这是趴在地下的炮洞中进行挖掘作业时,水渍浸湿了棉裤,再经刺骨的寒风长时间侵袭而形成的冻伤。
    一般来说,疲劳过度的人,睡眠一定是沉稳的,有时甚至是甜美的。翌日清晨,当战友们在甜蜜的睡梦中醒来,不少人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各自的手上和脚上。他们首先看到了红肿的手指和脚趾,而且伴有明显的胀痛感,活动或弯曲也不再那么灵活自如了。对此,一些战友显然有点过度紧张,经过仔细观察后,他们发现,各自的手指和脚趾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红肿发亮的异常现象,手背上也出现了密密麻麻的血红色裂纹。实际上,不用查看他们也已经猜到了,这肯定是冻伤正在进一步恶化。举着红肿发亮的手指,有人竟然伤心地低声抽泣起来,担心溃烂感染会留下难以预测的终身残疾。
    还有更让人感到糟心的事,一位战友为了烘干自己珍爱的新棉鞋,竟把灯心绒布的鞋面紧紧地贴靠在土炉的炉壁上,直到清晨一觉醒来,他突然想起了那双新棉鞋,不祥的预感一下子就让他紧张了起来,也把一双聚光的眼神牢牢地定格在自己的那双鞋体上。棉鞋的表面看上去完好无损,仍然保持着昨晚摆放时的姿态,鞋面上被烘干的斑斑黄泥仿佛正抖擞着精神,这让他稍稍地松了一口气。但是,当他弯下腰身,伸手拿鞋的时候,抓在手中的竟然只是满把的黑灰,他惊讶极了,慌忙去拿另外一只,依然是黑灰满把,最后,只剩下两片扭曲的白色塑料鞋底一横一竖躺在地面上。他痛心疾首这是不该发生的事,因为这样的事以前曾经发生过多起了,他知道应该如何避免出现这种令人痛心的事。况且,昨天晚上在把棉鞋紧贴炉壁烘烤的时候,他就已经预先想到了,睡觉之前必须把棉鞋平放在靠近炉边的地面上,才是既明智,又安全的做法。但是。过度的疲劳还是让他很快就忘记了一切,也许他当晚真的睡了一个甜美的好觉,却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损失了一双宝贵的棉鞋。他也哭了,不全是因为鞋毁,破财而伤心,而是悔恨自己不该如此粗心大意,更心系野外挖渠不再有抵御严寒的棉鞋穿。
    在过去的一天里,修理班圆满完成了挖掘土方的任务。生产工具的维修并不多见,只有更换折断的镐把或锹把,战友们才会偶然找到我们。筐柄折断的情况虽然时有发生,为了节省时间,大多数战友也都自行处置了,做这样的事,大家都是行家里手,送到我们的手里进行加固维修,还得搭上往返的路程,既浪费他们自己的时间,也会影响到我们修理班的挖掘进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赵怀水的表现真是惊人的好,至少还没有出现过让我担心的事,连一句牢骚都没有。
    新的一天开始了,挖掘工作当然还是老套路,打眼放炮依然是大幕拉开后的前奏曲,战友们顾不上手上、脚上的那些冻伤,重又生龙活虎般劳作在工地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22 23:36 , Processed in 1.09200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