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满祥 于 2016-9-1 20:37 编辑
永远的赵排长
32团20连 王满祥
在我住院期间,我想起了在兵团连队,曾经朝夕相处的赵排长。
赵排长是东北人,他的全称叫赵国臣。他家原来只有父母和妹妹,一家共四口人。在解放前,有一次,他父亲不幸被地方武装,也就是当地称之为“胡子”的人抓走之后,被“胡子”割掉了半只耳朵,自此导致他父亲精神失常。赵排长在他家里虽是独子,但因国恨家仇,终于促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毅然决然参军入伍,投入解放全中国的洪流,在他和他的战友们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的拼杀中,终于迎来了共和国的庄严成立。
58年,他和他的战友们,集体转业,一同奔赴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又投入到开垦边疆、保卫边疆,那极其艰苦的战斗岁月之中。
他的长女叫赵凤云,曾是我的学生。在2013年7、8月间,我和20连部分北京、上海知青重返北大荒,又回到了我们曾经奉献出青春与血汗的第二故乡——马鞍山。当时,赵凤云和王兰英、丁明娟、张文芝、王建华、马双翼、夏立国、吕铁良、李永琛等一些还生活在北兴农场的同学一起,相约与我见面。在饭店,大家无拘无束,一起回忆往事,畅谈师生之情。回到宾馆,赵凤云在与我谈到他父亲时,突然说:“我爸在世时,一直都在盼望你们。我爸说:‘人家许多青年都回来了,你徐叔、庞叔、和你们王老师…,他们怎么还不回来呀?’”他的话,使我受到极大的震动,我当时哽咽良久,好半天都没缓过神来……
记得,我们刚到兵团连队时,曾一度被分配到麦场排工作。当时,庞崇耀是麦场粮食保管员,徐继成是麦场班的班长,我是麦场班的副班长,赵排长是我们的顶头上司。
赵排长他不善言辞,平时他总是微微带笑。不管你什么时候见到他,他都会朝你微笑。他和蔼可亲的性格,很快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麦场的工作既重要,又繁杂。麦场人员既要耐心细致,又要一专多能。说它重要,是因为连队一年的工作,核心就是多打粮,打好粮,做到颗粒归仓。麦场是极其关键的,又是收粮最后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说麦场人员要一专多能,是因为粮食还未进入麦场,草帘、扫把、推板、矬子等,一切晾晒工具必须事先备齐;待粮食进入麦场后,就必须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晾晒;等粮食晾晒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开始扬场,大扫把,集堆、入囤,等项工作……
三节跳、茓囤子、缝麻袋、打草帘等,都是要求技术极高的活儿。每年秋收季节,连队都要把全连的能人、高手集中到麦场,一展雌雄。如,池德新、安怀德、郭义让、梅乐山、王德书、李自时等,就都是连队具有丰富经验的老职工。
在工作中,赵排长分配工作,一般都很简洁扼要,他只布置哪个班干什么,怎么干,要注意什么。而在你工作的过程中,他总会对你进行耐心指导,手把手的告诉你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
在我们知青与他共同战斗的岁月里,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把祖国的需要作为理想”,“在祖国母亲最需要的时候,和她共命运、同承担、履行的是匹夫有责。”从而,我们也在长期的艰苦战斗中,结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赵排长对工作,一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他十几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麦场这个重要的岗位上。在我的心目中,赵排长就像一尊庄严地塑像,永远是那么凝重、坚毅。
敬爱的赵排长,在我们心中,您永远是我们的好排长。我们永远怀念您! 2015年2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