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久文 于 2017-4-9 08:37 编辑
——访在北大荒生活了四十年的上海知青王金陵
一位在北大荒的生产队里生活了四十年的上海知青,最近完成了自己的一大心愿:一本记录自己四十年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文集即将付梓。虽是内部印刷,但不掩其内在的价值。她叫王金陵,她给这本新书取名为《北大荒,我永远的爱》。 王金陵1968年和知青战友们一起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9团23连。十年后大批知青返城,她又在国营农场改革后的绥滨农场23队生活了三十年。四十年间,她经历过与知青们一起时的欢乐,更经历过农场改革后生活上的孤独、劳作中的艰辛和家庭中的变故,而她更感受了许许多多令她终生难忘的人间真情。这本近20万字的文集虽然写的只是她所在的一个连队(生产队)的人和事,然而也是北大荒四十年变迁的缩影和北大荒人情怀的缩影。 “在北大荒经历了4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我终于回到了故乡上海。我回沪后,有不少战友问我:‘王金陵,你在北大荒待了那么多年,不觉得苦吗?’我回答说:‘要说不苦,那是一句假话。倒是因为北大荒人都和我一样,就不觉得苦了。’而今我每当回想起这些往事,不但不觉得苦,更多的、更有趣的是我常常会痴想:倘若真有来世,我还想到北大荒,再过上那段日子。这是真的。因为北大荒人给了我太多太多,那些寻常人的故事,包含了太多的情和爱……”王金陵谈到北大荒的生活,总是充满着激动。她认为,苦与乐都是相对的,只有经历过苦,才更懂得珍惜,懂得甜的味道。而与她交谈,谈到苦的时候她总是带着笑,而谈到感恩,却时时眼睛里闪着泪花。她说:“在北大荒,我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这些都是我生活中的贵人,特别是我丈夫中风以后,我经历着生产劳动和照顾病人的双重挑战,或者说是双重困境。如果没有那些贵人相助,很难想象我能在那里坚持四十年。对此,我总觉得无以回报。”正因为这样,她才从心底发出“北大荒,我永远的爱”这样的心声。 王金陵从小喜爱文学,在上学时就梦想当个战地记者,然而“文革”使她未能圆梦,在北大荒生活了半辈子。退休回上海后,她特别想把自己四十年来了解的北大荒、北大荒人,特别是帮助过她的那些好人写出来,以此不忘他们,也教育自己的晚辈不忘他们。尽管这几年她也受到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困扰,但还是以顽强的毅力笔耕不缀,几年的心血终于凝结成书。她的这些文章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写的,通俗易懂,朴实生动。书中她写到自己四十年的生活经历,可谓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她写到曾与她共同生活的知青们,更写到身边的许多老北大荒人和他们的后代。这些人中有充满正能量的老党员、老职工,也有个性很强、缺点很多的普通人。尽管这些人并不十全十美,但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正是这些截然不同的人组成了北大荒人多姿多彩的群像。 回到上海后的王金陵,继承了她在北大荒多年的感恩情怀,认下了四位义子。这四位义子中有三位是外地来沪打拼的青年人,一位是经历了妻子离异痛苦的上海人。他们或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或极需得到同情与帮助。为了让他们有个温暖的家,她每天为他们准备好丰盛的晚餐,让他们下班后到家里吃顿热饭,并像母亲一样关心他们的困难,关心他们的思想。同样,这些年轻人也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关心她、帮助她。她说:“当年大批知青返城后,在我孤独的时候,是北大荒人用那种朴实的情怀给了我温暖。如今这些来上海的外乡青年何尝不是和我当年一样啊?我也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关心他们。”王金陵在这本文集中也讲述了其中的几个故事,这些故事与当年北大荒的故事一脉相承,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 王金陵还特别感谢一切关心她的人。这些年她的几篇文章在《黑土情》等刊物上发表,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她感谢那些给她以鼓励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朋友。我们也衷心祝愿她多保重身体,让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和多彩。 (本文作者: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9团宣传股钱明,当年笔名红久文,联系电话189178217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