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2694|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陈幼民: 回忆当年在陕北的苦日子

[复制链接]

2660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34: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60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5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35:49 | 只看该作者
要是让我概括一下当年在陕北农村的生活,我想用四个字就够了,那就是“种地吃饭”。自打一开春,扛着老镢上山掏地,直到冬至,就没有一日的停歇。每天除了三顿饭,其余的时间就是干活和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乎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在插队的第二年,我就已经对这种生活有点厌烦了。种地是为了吃饭,吃了饭好去种地,日子就是这样的循环往复,老乡们就这样度过了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0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5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3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0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5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37:41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很沮丧,不敢想以后的日子。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能够如何。我看着队里的福全老汉,圪蹴在集边边上卖洋芋的样子,曾和李兴他们打趣说,几十年后,那个蹲着的人,恐怕就是我。李兴说,到那时,咱俩就圪蹴在一达儿,也能有个照应。话虽这样说,这样的前景,着实让人心寒。其实干农活并不可怕,年轻时也有把子力气,脑子也不笨,没什么学不会的。怕的是,一辈子的生活内容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好坏且不说,能吃饱就不错。

其实如果粮食够吃,而且还有富余,老乡们也不会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地里。陕北历史上多灾,从明末到民国,曾经数次大旱,夏秋无收,饿殍遍野,千里无人烟。饥荒的阴影如同基因,遗传在人们的血脉里。那种对饥饿的恐惧,也许是他们辛勤劳作的最大动力。

陕北多是山地,劳动强度大,土地又贫瘠,气候是十年九旱,收成自然很低,所以陕北的农民管自己叫“受苦人”。我后来也在关中农村生活过,那里的自然条件和陕北比起来,真有天壤之别。土地是平坦的不说,那肥沃的程度,直叫陕北人惊呼,说插下个棒棰也能长成个树。此话不假,你若见过关中的麦田,就知道当年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那麦子一垅一垅的,齐得像堵墙,密不透风,麦叶油亮黑绿,麦穗结实饱满,一个挨一个,一看就是大水大肥的待遇。到了收割的时候,成百里的金黄耀眼,村庄似乎都被麦子掩没了,光给收麦人吃的蒸馍,在案板上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0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57
5#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3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0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57
6#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41:23 | 只看该作者
反观陕北,就有点惨不忍睹了。即便在麦子成熟的时刻,山坡上也只见淡淡的黄色,几镰下去,麦杆也不够一抱,一亩地收个几十斤,就算不错。这就叫“广种薄收”,甭看收成不大,代价可不小,几捆麦子,需要翻山越岭地担回来,中途还不能歇息,否则揉了麦粒,损失就更大了。

种粮不易,吃粮就得备加小心,若不计划着点,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断了顿,那可是要惹出大麻烦的。所以在陕北的多数地方,人们总是把红薯、洋芋、南瓜、萝卜等与粮食掺和在一起吃的。磨面也用粗箩,尽量出数多一点,生怕糟贱了东西。事情也有例外,我插队的村子,由于在塬上,耕地较多,尽管亩产也不高,但总量还是可观,几十年来,丰平有歉,却始终没有断过粮。所以老乡们吃的虽然也是粗茶淡饭,毕竟都是正经粮食,这在陕北,也是稀罕的了。我队的老郭头,请外边的石匠打石磨,到吃饭时候,端上的无非是纯玉米面的发糕和小米粥,那石匠看了,竟半天没敢动筷子,惊诧道,你们就是这样糟蹋粮食?

插队干农活,种庄稼打粮食,构成了生活的主体,思想认识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城里人眼中的粮食,就是盘中餐,顶多向前推到米和面。而乡下人眼中的粮食,是整个的生产过程。吃到嘴里的每一粒米,都是亲手下种,看着它出苗,拔节,长穗,灌浆,成熟。其间人们要耕地,施肥,间苗,锄草,还要收割,脱粒,扬场,晾晒,然后一袋子一袋子地扛回窑里。吃的时候还得碾,还得磨,去壳,簸皮,筛糠,箩面,缺了哪一项,粮食都吃不到嘴里。

我不知道几万知青来到陕北,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多大的促进,但从老乡有限的饭碗里分走了一杯羹,则是肯定的。仅就我所在的生产队为例,我们六个男知青组成的知青户,在队里的作物分配上,占据了十分之一,有一年收成好,我们每个人分到的原粮,达到了七百余斤。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因为我们队里,共有二十几户人家,由于我们的存在,老乡们少分了很多的口粮。不过,我在插队的几年中,从未听到乡亲们对此有任何的抱怨,陕北的老乡善良,他们觉得你既然挣够了工分,拿这些粮就是应该的。我们时常提起插队生活的艰苦和磨难,其实,老乡们的付出,却是很少被人提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0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57
7#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4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0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57
8#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43:46 | 只看该作者
话题回到粮食上来,插队的前半年,知青们的口粮是政府调拨的,每人每月三十八斤,后来涨到四十五斤。这些粮根本不够吃,我们当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农活又重,每顿吃一斤粮都打不住。要说我对饥饿的感觉,最深刻的要属这段时间,甚至超过了对三年自然灾害的回忆。我们每天做饭,都要用秤称出所需的米面,基本上每人每顿合一个不大的玉米馍,几口就吃完了,再来干活,那镢头抡不了几下,肚里就空了,手上没劲,腿上发软,心里打颤,那滋味实在难熬,倒是老乡们看不下去了,让队里借了我们一些粮,这才帮助我们渡过了插队之初的难关。

陕北虽然穷困,作物的种类却是不少,颇似一个谷物的博物馆,有些品种,在其他地方已经少见,但在这里,还在广泛种植。所以,老乡们的饭碗里,虽然没有大鱼大肉,多数仍是粗粮,却也花样繁多,生出了不少的吃法。

插队吃的第一顿饭,就让我们开了眼,老乡们端上的是一盘黑黑的饼子,硬硬的,吃到嘴里粗涩难咽,我们谁也猜不出这是用什么粮食做的,问过之后才知道,是糜子面。嘴里嚼着硬饼,心里却凉了半截,想着今后就要天天吃这样的饭食,甭说插队要过的思想关,就是这生活关过起来也不容易。后来才知道,不是老乡们不肯把好的给我们吃,这糜子面在老乡心里,就是好东西,它劲饿,顶的时候长,老乡们是把预留的种子磨了一些,给我们做了第一顿饭。

糜子分软硬两种,也称黄米,学名叫“黍”,相传我们的老祖先在四千年前就开始种植了,《诗经》里边都多次提到它,想到我们种糜子吃糜子居然也能和《诗经》联系在一起,辛苦之余倒能获得一点乐趣。糜子的吃法还挺多,尤其是软糜子,贺敬之《回延安》里提到的“米酒油馍木炭火”,这米酒油馍就是用软糜子做的。是老乡们过节待客的上等食物,若是到过年时家里连这些也没有,那日子就真的过“倒灶”了,叫人瞧不起。米酒很好喝,酸酸的,甜甜的,没什么度数,但喝得多了,也会晕晕乎乎,不知何处是他乡了。软糜子的穗很有用,可以捆绑扫帚,扫炕,扫磨,成为婆姨们手中常用的物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0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57
9#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4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0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57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08:45:58 | 只看该作者
和糜子并列的当属小米,也是我们主要的口粮。小米又称“粟”,它的历史比黍还要长得多,是我国最早的粮食作物之一。陕北的小米可是大有名气,色泽金黄,颗粒浑圆,焖干饭,香甜松软,熬稀饭,则清香四溢,尤其是碗上浮着一层晶莹的米油,滑糯爽口,这一特色,竟被用作了一个县的名字。这地方的婆姨,出了名的漂亮,可见“米汁淅之如脂”,对人是有养颜作用的。据老乡说,小米还有一种吃法,堪称美味,那是将小米先用水泡了,到五六成湿,上碾子压成粉,用此粉蒸成发糕,竟比城里卖的点心还好吃,没放一点糖,却香甜可口,入口即化。我们听得心动,便试着做了一回,果然不假,众人吃得口滑,一顿竟吃了差不多半月的粮,看此做法如此奢侈,不敢再试,插队几年,仅此一回而已。小米产量不高,我们平日里,多是用来熬粥,吃干饭的次数也不多。

当然,粮食的主体还是玉米。玉米不似谷子耐旱,所以多数是种在沟地里。在夏天锄玉米是个苦差事,地里密不透风,闷热难耐,更可气的是那玉米伸着带毛的叶子,专在人的赤臂和脖子上划来划去,叫人痛痒不堪。玉米半熟时,下边套种的青豆也结了荚,几个年轻人经常会寻些柴禾,偷偷烧来吃,虽然烟熏火燎,半生不熟,但新粮的嫩甜,着实让人口馋,直吃得嘴手皆黑。这事不敢让队长看见,否则会挨骂,说年轻人糟贱粮食。玉米成熟了,掰回来,分到各家各户。那时队里没有脱粒机,便把玉米棒子用连着的包皮编成一长串,挂在窑上晾干,阳光照上去,金黄的一片,倒也十分好看。收了工,在窑里歇着,嘴上聊天,手可不能闲着,要搓玉米豆,炕上平时就放一个笸篮,搓了就撂在里面,满了,也就到了该磨面的时间了。

玉米可磨成面或碾成糁,磨前也要先淋点水,让玉米皮湿润一些,太干了不好磨,那面也发燥。面磨好了,还得放在寒窑里边晾着,否则就会焐了,变得十分难吃。玉米面可蒸发糕,我们村的老乡奇怪,管这没有馅儿的发糕叫“团子”,不知何故,我也一直没弄明白。插队几年,自己做饭,蒸发糕练成了一把好手,发面用一个瓷缸,放在炕头上,一夜功夫,发得正好,第二天早上蒸时,有时竟连碱面都不用,甜丝丝的,一点也不酸。玉米糁熬粥,粘粘乎乎一大锅,再加点洋芋或红薯块进去,更增添了鲜香的味道,只听得众人喝得山响,菜都不用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16 23:09 , Processed in 0.188011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