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3329|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远不忘这个失去的年华

[复制链接]

8

主题

24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1:4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8
沙发
发表于 2018-6-28 06:32:38 | 只看该作者

刚看过主帖想写个回复就发现该帖被删,文革上山下乡50年后如果我们这一代知青还不能有一个客观平和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历史,那么不用再过多少年我们老糊涂了就更不能给后人留下应该留下的东西了。主帖上来就骂老人家,好象上山下乡只是一个领导人的专利,好象没有文革就没有上山下乡了,这本身就远离历史事实了。国家上山下乡的大历史和个人当知青的小历史还是有区别的,这正如长征是错误路线造成的,但是红军战士们的长征精神永垂千古,这是连外国人都赞誉的。上山下乡是计划经济下的无奈也是一种理想社会的社会实验,这是大历史和我们个人的宿命。文革前就制定了18年上山下乡3500万的国家计划,如果没有文革式上山下乡造成的物极必反,我们1700万人今天可能还有很多在乡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1881

帖子

553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530
板凳
发表于 2018-6-28 11:5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遂宁知青 于 2018-6-28 12:22 编辑
无声 发表于 2018-6-28 06:32
刚看过主帖想写个回复就发现该帖被删,文革上山下乡50年后如果我们这一代知青还不能有一个客观平和的心 ...

虽然没看到主贴,但看见【无声】战友囬贴的内容,略知主贴的大概意思,无论何,我是对毛泽东是崇拜的,他对中国走向共和是功不可灭的,对于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正如无声战友分析的的那样,是那个中国历史的产物,知青精神,长征精神,保家为国精神,这些都是如此,准能反对?谁没歌颂?现在的生活已经好了,国家也强盛了,当年下乡的知青也退休了,再来评这些产物的过失,那就没意思了。
同意【无声】战友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7万

帖子

9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8246
地板
发表于 2018-6-28 12:54: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共同 于 2018-6-28 13:01 编辑

“永远不忘这个失去的年华”,刚看到这个题目,觉得挺对我的心思。确实我真的忘不了过去的年华,回想我的青春年华真的没有虚度。在中国如此众多人口,如此幅员辽阔的国土,我从小只知道身边的北京城,我上的小学中学,生活的大院。。。。。,一切都是那麽美好。真是生活在蜜罐里!

要不是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我不知道农村是那样的贫瘠,农民生活是那样的艰苦,可是他们对待我们这些北京去的孩子,派出挣十分的壮劳力给我们做饭。国家每月给45斤毛粮,还有安家费,还有大木箱大棉袄。。。。。。

冬季陕北天寒地冻,清晨四点多,我们就顶着星星月亮去山里十五里的地方砍柴。不砍柴就不能烧火做饭取暖。春季掏地,播种,没有菜,吃着自己做的半生不熟玉米面窝窝,就着地里刚冒芽的野蒜。农民老汉把自家做的白面馍馍塞在我的手里,拿走了我们手里硬的像石头的我们做的玉米窝窝。夏季,最累的收麦子,腰快折了,就想在阴凉的窑洞里躺上一天。。。。。,发洪水冲垮了村里过河的柴河桥,老农脱下裤子要背我们趟水过河。。。。。太多记忆太多的感动,说上三天三夜也难尽言。

插队我了解了农村,了解了中国社会,了解了无数先烈打下的江山,不是我们该躺着享清福的时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建设改变落后的农村。为什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个在文革批的臭臭的“血统论”,为什麽我们还要继续呢?生在城市就该在城市享福?农民就该在农村一辈子?我们为什麽就不能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出一份力呢?!父辈为祖国解放奉献了他们的美好年华,那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里拼命啊!他们多少人也是富家子弟,高学历,高级知识分子啊!

多了我就不说了,无声兄弟是老会员,69届兵团的,也是从小生活在蜜罐的孩子。但兵团和农村还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我的看法。兵团有工资,有福利,生活有保证,是否算上山下乡在我认识里不算。记得无声曾转发过不少资料证实,去兵团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备战有一定关系。我是支持的。新中国不容易,在那麽艰苦条件下,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制裁掐脖子,还能全国上下一条心,取得各方面辉煌的成就,理该赞美!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更别提一个全新制度建立起来的国家。有不足走过弯路都是一种探索,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正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立于不败的内在先进性决定的。有感而发先说这一点。

无声上面一番话我还是很感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8
5#
发表于 2018-6-28 16:52: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6-28 17:06 编辑
共同 发表于 2018-6-28 12:54
“永远不忘这个失去的年华”,刚看到这个题目,觉得挺对我的心思。确实我真的忘不了过去的年华,回想我的青 ...
但兵团和农村还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我的看法。兵团有工资,有福利,生活有保证,是否算上山下乡在我认识里不算。

关于文革前和文革中去建设兵团是否算上山下乡在学界和坊间一直有争论,1973年的人民日报已经做了说明,到兵团也算上山下乡。但是特别有意思的是在这篇人民日报社论中只字不提“再教育”,而是提的“奔向祖国的农村、边疆,到人民公社、生产建设部队和国营农场,实行与工农相结合”,看来上山下乡的定义在那个时候就不清晰。文革上山下乡运动开始阶段涵盖的群体有争议的原因之一是建设兵团没有贫下中农,因此“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就无法与建设兵团或国营农场对线。但是我们注意到1973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写法奇特之处在于“在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下。。。。。。实行与工农相结合”,硬是把“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句话去掉改为与工农相结合”了,到农村和兵团与工人阶级似乎关系不大吧?这是研讨上山下乡历史的乐趣。话说回来,文革上山下乡的结束可是因为云南兵团大回城运动引发出来的。大回城后,插队知青给中央写信提出兵团知青回城后其兵团岁月算工龄而插队知青的“插龄”不算工龄不合理,后来中央决定插队知青的“插龄”都算工龄,这段历史说明插队知青和兵团知青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不过“回乡知青”的“插龄”就不算工龄,他们也向中央申诉多年但无结果,这是城乡二元户籍制造成的。
附:
进一步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 (选摘文章开场白)
《人民日报》编辑部  社论
1973.08.0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在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下,几年来,几百万青年学生满怀革命豪情,奔向祖国的农村、边疆,到人民公社、生产建设部队和国营农场,实行与工农相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4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7
6#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21:37:48 | 只看该作者
为啥删了我的文章?是我说了别人不敢说的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4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7
7#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21:50:36 | 只看该作者
1968年到1975年全国4000万知青到农村【在农场,连队的待遇比我们强多了】生活在没有待遇,没人管的环境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回,个个在盼望有机会回城回到父母跟前,有个稳定的工作,1678年当时国家领导人;华草包访朝回到沈阳对地方官员说;知青回城,城市增加人口我不赞成,一句话,凉了几千万知青的心,还是邓小平大人排出众议做出英明决定,使知青们有了回城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4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7
8#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22:31:28 | 只看该作者
我看了,在这个论坛中捧臭脚的还挺多,还是对老土鳖歌功颂德,也不知道啥叫做痛,俗语说;好了伤疤忘了痛,在农村时的刻骨铭心的痛苦永世不忘,但我继承了一个好的传统就是;永远不浪费粮食,亲身经历了一颗粮食来之不易,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257
9#
发表于 2018-6-29 22:47:32 | 只看该作者
老卷发 发表于 2018-6-29 21:50
1968年到1975年全国4000万知青到农村【在农场,连队的待遇比我们强多了】生活在没有待遇,没人管的环境中, ...

    1678年?好像是清朝吧。那时候就有知青了?天下奇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257
10#
发表于 2018-6-29 22:49:41 | 只看该作者
1678年当时国家领导人;华草包访朝回到沈阳对地方官员说;知青回城,城市增加人口我不赞成,一句话,凉了几千万知青的心,还是邓小平大人排出众议做出英明决定,使知青们有了回城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15 01:52 , Processed in 0.178010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