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劲草山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土情深

[复制链接]

2661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88
101#
发表于 2017-2-24 08:03:51 | 只看该作者
山丹很忙吧?来北京请一定来知青角,大家已多日没见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775

帖子

199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95
102#
发表于 2017-5-14 10:01:45 | 只看该作者
问好山丹,回北京了吗?咋不发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1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88
103#
发表于 2017-6-4 09:22:12 | 只看该作者


奔赴延安下乡之前,姚丹和全班女生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1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88
104#
发表于 2017-6-4 09:2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1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88
105#
发表于 2017-6-4 09:26:35 | 只看该作者
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成长于红旗下的第一代人,最难忘的,莫过于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岁月。这样的经历,让他们不得不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便开始了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煎熬。

有人熬过去了,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有人没熬过去,后来被时代的大潮淹没……如今他们老了,到了回忆过去的年龄,对于那段岁月,他们会抱怨,会遗憾,当然更多的是难忘和自豪。

1969年1月,16岁的北京女孩姚丹和同学们一起踏上了开往西安的火车,出发前,全班女生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包括这些女孩在内,上个世纪60年代末,近三万名北京知青来延安插队落户,据不完全统计,最终有近200人留在了陕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1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88
106#
发表于 2017-6-4 09:27:08 | 只看该作者
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从北京到延安,姚丹和同学们用了四天的时间——从北京坐火车到西安,再转乘到铜川的火车,最后换乘卡车才颠簸到延安。“路途太远腿都坐木了,下车连路都不会走了。”姚丹说。

在路上,姚丹迎来了自己的生日,“离开北京的时候16岁,踏上黄土地时已经17岁了。”

下乡的北京知青有的去了黑龙江、内蒙,有的去了山西、云南,而姚丹他们之所以选择前往延安,则是出于对革命圣地的向往,“在那个年代,去延安是件很时髦的事”。

1月的黄土高坡天气寒冷,下着雪的山路十分湿滑,好不容易到了公社,知青们都快冻僵了,却还要步行几十里山路才能到达目的地。“老乡走在我们的前面,用山里人特有的背绳把沉重的木箱背在双肩。狭窄的羊肠路上无处停歇,只能这样负重挪步向前。雪天进山对我们简直就是灾难,陕北老乡却如履平川。”回忆起当年进山的情景,姚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1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88
107#
发表于 2017-6-4 09:28:59 | 只看该作者


姚丹带着自己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1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88
108#
发表于 2017-6-4 09:32:55 | 只看该作者
最牵挂当年曾执教的窑洞小学

姚丹下乡的地方在离延安城有几十里路的河庄坪公社井家湾大队,“村前是弯弯曲曲的延河,村后是绵延环绕的大山。”山里的孩子每天要背上干粮到河对面的小学去上学,河上没有桥,夏天趟水过河,冬天踏冰过河,碰上发洪水过不了河,就只能耽误课程。

当时,这些文化程度其实并不高的知青,在山里人眼里算是文化人了。插队第二年,姚丹被队里派工当了老师。

“队里临时找了一孔旧窑洞,配上‘缺胳膊短腿’的旧桌椅板凳,在墙上砌了一块石灰墙,刷上锅底黑当黑板,临时教室就这么布置好了。”姚丹说,农村办学没资金,为了给孩子们买书本,她带着学生进山挖药材、打酸枣,晒干后卖到城里的医药公司,农忙时还组织学生拾麦穗、掰玉米、拾粪等,挣些工分。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姚丹很快乐,她教学生们跳舞、唱歌、游戏,还带他们参观革命旧址。离开延安后,她一直牵挂着学校的情况,令她欣慰的是,当年的窑洞小学如今仍在,还扩大了规模,条件也好了很多,“我教过学生中有好几个接过教鞭,当了老师。”

北京娃变陕北婆姨 陕西就是家乡

趟延河、睡凉炕、饿肚子,长期的农村生活与劳动让姚丹患上了关节炎,拄了大半年的拐棍。虽然生活艰苦,但知青们始终报以对生活的热情,他们游览宝塔山,还在延河大桥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合影。

70年代初,北京知青们通过招工一个个离开村里,大多数人都选择回到了北京。1972年,姚丹本来有机会离开,她却把招工名额让给了家中有困难的同学。那年年底,和她一起下乡的北京知青全部走了,只剩下她一个人。

1973年,姚丹被招干到了河庄坪乡政府工作,后来又调往延安城区区委办公室、延安地区轻工业局,在此期间认识了陕北籍的丈夫,姚丹决定,留在陕西生活。“我的心态一直都比较好,对于能不能回北京,一直没有多想,随遇而安吧。”

后来,姚丹调到了西安,生下了儿子,“当年的北京娃,变成了陕北的婆姨。”后来,为了照顾户口迁回北京的儿子,她又回到北京工作了几年,并在北京退休,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西安安度晚年。

“儿子虽在北京长大,考大学时却选择了西安交大,我这一辈子,算是跟陕西结下了不解之缘。”姚丹说,这片黄土地为她的人生注入了丰富的养分,陕西就是她的家乡。(敬泽昊  彭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1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88
109#
发表于 2017-6-4 09:3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775

帖子

199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95
110#
发表于 2017-7-10 07:3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4 00:29 , Processed in 0.19701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