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张树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那个年代(连载)

[复制链接]

321

主题

132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789
101#
发表于 2015-1-3 09:34:49 | 只看该作者
树人兄本月十日上午十时在丽都饭店南侧的丝路驿站有个活动,想请您参加,不知您有时间没有?请您电告。(我的电话138010723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76

帖子

57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38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6:37:44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大学(十三)


夜大的学习进入最后一年的时候,厂长曾经和我有个交流。他的意思是说,厂里这些去夜大学习的同志,等到毕业以后,厂里都会给与适当的安排,籍以充分发挥这些同志的作用。据他所说,毕竟这些人是厂里送出去培养出来的,知根知底而且都是工作中的骨干,厂里对他们自然是寄予厚望。我当时也觉得毕竟是学了5年半,堪称是寒窗苦读,披星戴月,其中甘苦难以言表,既是学了这么个专业,确实也希望在厂里工作,继续在专业上有所发展。但是我可能有些心急,心想我实际上就是厂里的职工,并非是外单位来这里的求职者,啥事都要等到毕业以后再考虑调整却是为何?难道现在就不行么,亦或是必得拿到那个证再慢慢考虑么?这是我当时的一点小心思,不说出来总觉得心里不畅快。这点心思在当时亦不过是当时头脑中的幼稚想法而已,并未在心中有什么纠结。也是机缘巧合,我在班里学习时恰与学校人事处的领导竟同了几年学,相互熟悉了起来。临到夜大学习最后一年的时候,忽然有一天人事处的领导和我聊天,问我是否可以考虑毕业以后调到人事处工作。我当时对搞行政工作没有什么兴趣,还是想在厂里搞业务,毕竟学了这么多年,扔了岂不可惜?于是就婉言谢绝了。此事过去大约两三个月,我也早就忘掉有这么档子事了。此时离毕业已经没有几天了,正当班里的同学忙于答辩,合影照毕业相进行收尾工作的时候,谁知人事处处长又找到我,重提我能考虑是否去人事处工作的事情,态度非常热情诚恳。既然为了这件事,老处长两次找我谈,我就不能不认真考虑了。此时我意识到,到了人生选择的关节点了,于是答应我会认真考虑,并且尽快给出答复。之所以这样说,当时我还是寄希望于厂里对我的情况如何安排,然后再做决定。为此,我专门找了校办工厂的厂长。谈话的时候我并未说起人事处找我谈话的情况,只是客气的问起我们毕业以后厂里是否会有什么考虑。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我明确说明虽说是夜大毕业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以此为条件要求厂里调整工作。厂里是否做此考虑或者是否予以考虑,完全由厂里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我们没有什么非分的想法,只是想了解一下厂里对这样些同志有什么想法和考虑没有,即使没有什么想法,我们也会安心工作,更谈不上会有什么意见或不满的情绪。当然如果厂里没有其他的考虑,我们如果有适当的机会发展自己的话,也希望厂里能够理解和支持。厂长的表态仍一如既往,称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将会逐步根据需要调整安排,特别强调厂里对本厂的夜大毕业生不会同意放走任何人,具体处理会有个过程,待大伙毕业回厂工作以后以后再说。我听下来仍是一头雾水,什么时候调整,调整的去向大体上有何考虑以及相关的政策有哪些都不清楚。而且我考虑再三,且不说何时调整云山雾罩,即便是把我放到技术科,以我夜大毕业生的身份和水平,就能拼得过那些正规院校的毕业生么?因此从长远看未必就适合我的发展,或许换个地方干也许倒可能是柳暗花明亦未可知呢。与其懵懵懂懂的傻老婆等汉子在这儿干耗着,倒不如干脆奔多次热诚相邀的人事处去工作又何乐而不为呢。再者说机会难得,甚而稍纵即逝,老天眷顾我而我却犹犹豫豫的,真的如若放弃或许会后悔终生亦未尝可知呢。思量至此,我断然决定去人事处。于是就给老处长回了话,表示同意。
      之后,夜大毕业典礼结束,我就回厂里电工车间了。我原来以为人事处会很快通知我去报到。谁知回厂几天了,没有听到什么动静。刚好又赶上到每月月头儿上(此处指的是1986年元月初,我是1985年12月夜大学毕业的),车间里活儿下来了,自然要计算工时好给每个人分配工作量。我见到此景心里有些犹豫,活到没什么,关键是如果我要接下来,上边万一通知我走,手头的活是干还是不干呢,不接吧又能说些什么呢。别无他法,我思忖再三,只得去找了一趟老处长,见到他就把这事儿说了,并问他我该怎么办。老处长听完笑了,言曰:是我的不是了,这两天刚好特别忙就没有来及处理。活别接了,我马上去和厂里说。我又说可能够呛,像我这类情况厂里可能不会放呢。老处长看起来倒是很自信,跟我说你就甭管了,不会有问题的。从老处长处说完出来,我就又回车间了,这会心里好像就踏实了不少,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了,坐在车间里也没啥说的,我就默默地把自己的东西清理了。果然下午一上班,厂里办公室的同志就通知我到厂里办手续,顺带着厂长也要和我谈谈话。之后,我就到人事处报道了,由此正式开始了我8年人事工作的历程。
      斗转星移。经历此事多年以后回过头来看,我当时决定到人事处工作堪称是幸运之举,这自然是与小子夜大学的经历奠定的基础有关,也是与机遇到来时能够及时抓住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在人事处工作的这些年对我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工作能力的提升,工作阅历的丰富都是无可替代和令人难以忘怀的,以至于竟影响了我的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896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204
103#
发表于 2015-1-4 11:52:26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树人兄弟在夜大毕业后是从政了。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76

帖子

57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38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11:05:53 | 只看该作者
重返茶坊
       1969年元月19日,我从北京远赴延安地区富县茶坊公社茶坊生产队插队落户,之后因为单位招工于1971年6月离开茶坊返城。自打从那里离开后,直到今年的10月份我重返茶坊故地,其间竟是43年没有能够回去过。43年以来,我随单位搬迁从汉中到西安,最后又辗转调回北京工作,几乎没有一天能忘记过去在茶坊山村里插队时的艰难岁月。事实上,我在农村插队的时间并不算长,满打满算也就是两年半的时间,相比起后来,我先后在西安和北京的两个单位工作的时间跨度来都要短得多。但是,唯一能让我始终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就是在茶坊插队的这段时间。茶坊已经成了我心中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
      40多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消逝,我们这些当年的知识青年如今已经变成两鬓斑白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也不知为什么,或许是因为人老了,就容易怀旧的缘故,越是时间久远,心中尘封的记忆越是清晰,那种想重回茶坊看看的念头就越是强烈。每每忆起过去那段插队落户的知青经历来,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难以遏制的冲击着自己的心胸。
      其实早些年,我也曾和一些当年一块儿插过队的知青挚友商量过,看看是否能抽出时间回茶坊去看看,终究因诸多事务羁绊未能成行。熬到2011年年底退休,按说应该有时间了吧,结果又看上了小孙女,更是脱不开身了。蹉跎到今年夏天的时候,我曾突然心血来潮,也搭上那几天能腾出点儿空来,就想着赶紧的约上个人一道搭伴儿回茶坊去看看。想约的人叫郭建,我们都在一个单位工作,住的很近,约起来很方便。而且,我们原来还是同一所中学毕业的,也都是在茶坊公社插过队的知青,几乎有着同样的经历。只不过他是在枣林队插队的,我是在茶坊队插队,两个队相距5里路,知青之间也经常有些往来,相互关系还挺密切的。郭建听我说了以后,虽然他也早有同样的想法,但是毕竟我突然提出来,似乎显得没有精神准备,而且这两天就动身,觉得有些仓促了。我看到这个情况,想了想,也觉着还是先放一放,另择时间为好。等到了10月中旬,我看着差不多了,就和郭建商量着准备动身去茶坊了。这回郭建非常痛快,因为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没有二话,我们马上到就近的售票点儿买了两张车票,包括返程票都一并买了。当时主要是考虑到10月中旬如果去不成的话,11月初北京就开始进入APEC会议周期,由于各种限制或许不会很方便出行(其实后来才知道,不仅没啥限制,还鼓励市民出游呢),而且眼下正是金秋季节,气候条件也很好,恰是出行的最佳时机呢。若是等会议结束再去吧,北京就开始冬季供暖,天气就渐冷了。特别是我们要去的茶坊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我们当年插队时,就曾领教过当地冬季是如何寒冷的了。因此,我们觉得如果这时候再不去的话,那就只有等来年了。其实,之后我们去了茶坊实际体验,才知道这些年当地的天气状况和北京也上差不多,似乎也是气候日益转暖的缘故吧。
       此外,郭建还特意想办法打听到原来村里比较熟的两位老乡的联系方式,以便去了以后,办事找人能够方便点。尽管自己的手里也没有村里人的联系方式,但是我却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认为当年插队时,我们队就在茶坊镇上,不大点儿的地方,找个人来还不是手拿把掐么?事后才知道,事情想得有点儿简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1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88
105#
发表于 2015-1-6 22:58:02 | 只看该作者
怀旧是咱知青共同的情怀,有空一定抽工夫多回去两趟,老人不多了。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76

帖子

57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38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9:49:23 | 只看该作者
重返茶坊
       10月16日晚上,我和郭建总算是正式成行了。在北京西客站7点50分上的车,第二天凌晨不到5点钟就到延安了。我们俩就背着行李,直奔离火车站斜对过不远处的旅客客运中心,接着又搭乘6点钟的头班长途汽车往茶坊驶去。大约是8点半钟左右,茶坊汽车站到了。等我们出了站往四下里一看,方知事先没有联系个人,看来是有些孟浪了。
       如今的茶坊镇与我原来的印象,其变化之大简直就不能同日而语。整洁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商铺,错落有致高耸入云的楼宇,乍一看,这哪里还是当年人烟稀少的小集镇,现如今称之为繁华的城市亦不为过呢。当年茶坊的西边与县城隔河相聚5里,往东与川口也有两里之遥,如今却早已被楼宇和道路连成了一片。早先年,去县城得到古洲峁那儿坐摆渡船才能过去。摆渡船靠滑轮与一根缆绳相连,横跨洛河。过河时,乘船的人须手攀揽绳将自己和船拉过河对岸。如果过河的人正好赶上船在河对岸呢,那就得耐心等待啥时候对岸有人过来时将船再拉过来,自己才能过去。遇上洛河处于枯水期时,就可以趟着河水或踩着河中摆放的若干石块过河。后来有了滚水坝后,也可以选择从滚水坝上过河了。时过境迁,如今这里的交通状况则大为改观,既有铁路桥,也有公路桥,气势磅礴,恢弘壮观,人们再也不用为了过河而发愁了。与此相反,当年修建的引以为傲的滚水坝则显得局促矮小了许多,倒成为没有人关注的小角色了。除此之外,茶坊镇给人的感觉是仍在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仍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眼瞅着若干座住宅楼已经封顶,茶坊河道和洛河河道都在大规模清淤改造,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出了车站来到街上,原来心目中熟悉的当年的茶坊街印象连半点踪迹都找不到了。我曾经挥洒过汗水的田地,包括小瓜地,菜地,以及水稻、玉米、高粱、糜子、小米等种植蔬菜和粮食作物的地块都消失了。茶坊的一切都在快步向城镇化的方向在迈进。在这里别说是找人,就连辨别个方向都颇费了不少心思呢,我们好不容易才把到川口,县城和小泉坡的方向基本上搞清楚。郭建因为之前就已经把功课做足,所以他的事儿好办,直接等着村里的老乡来这儿接他走就可以了。而此时的我就如同掉入迷宫里找不到出路,还在一筹莫展呢。
       没辙,我和郭建就先找了家宾馆住下,宾馆倒是在出发前就已经确定好的。宾馆餐饮部的经理也是一位回乡知青,和北京知青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总算是有点安慰吧。到这家宾馆很方便,车站的马路对过就是这家酒店,名字叫做高新大酒店。我们来到酒店安顿下来,住在酒店的七楼。在酒店的一楼大厅询问前台服务员,方知事先联系的餐饮部刘总大约还要过一会才能来。听服务员说,刘总就是茶坊的,所以她对茶坊的人头都很熟,只要她来了以后,会很热情的带我们去找,让我们尽可放心。但是我考虑,我来这里只有不到两天的时间,时间很紧,另外我也不想过多的麻烦别人,能自己办的还是自己去办吧。于是,我就和郭建决定分头行动,他继续留在酒店等约好的乡亲开车来接他。我则打算就先直接去小泉坡了。
       不过,我在和大堂服务员聊的时候,她听说我要去小泉坡,脸上露出差异的神色来,说;我就是小泉坡的,村里人绝大部分都搬下山了,没有搬的只剩下有数的2、3户了。而且村里的房屋都因为很久无人居住和修缮,也早都塌陷的差不多了,你去能看啥呢?我听说此事就是一愣,心想怎么那么不巧啊,到了茶坊找不着人,想去小泉坡人却又都搬走了,难道这趟来就这么算了?思之再三,心想既然已经来了,我还是去一趟看看,哪怕是再走走当年的那条山路也好啊!于是,我就转身循着印象出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1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388
107#
发表于 2015-1-11 19:58:2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甘谷驿乡苏家沟队也有相当多的农家搬出了我们当年插队的村庄,并村并队在我们那里很普遍,居住条件也有大改善,很多村都建了平房,窑洞反倒越来越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76

帖子

57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38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3:36:50 | 只看该作者
重返茶坊
       之所以我执意要去一趟小泉坡,原因就在于原来小泉坡生产队和茶坊生产队都属于茶坊大队。两个队的知青都是一个学校的,而且大部分就是同班同学,平时来往很密切。有一段时间,我还担任过大队团支部副书记,也曾多次到小泉坡去开会。有这个渊源,所以我来的时候就想好了,一定要抽出时间来这儿看看,也算是故地重游吧。循着当年的印象,在茶坊街的靠西头有一条通往小泉坡的路,早先的水磨房和队里的饲养棚早都不在了,简陋的石板桥如今变成宽阔的石桥,桥的两边还修上了石护栏。过了石桥往西进山,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过去的公社饲养场,饲养场的外墙和少量的内部建筑似乎还是过去的,但是里边的猪圈等内部建筑都已经被拆掉,现在已经变成了什么贸易货栈了。
       绕过饲养场就踏上去往小泉坡的山道。但见山道弯弯,青山依旧,只是过去的土路已经被修成了平坦的柏油路。山道两边的山上植被覆盖,林木葱茏,溪水沿着山沟淙淙的盘绕,向着山下欢快的流去。沿着山道正走着呢,忽然远处传来唢呐的声音,我就觉着很奇怪,等来到近前,方才惊诧的看到在紧邻山道的右侧,竟修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火葬场,正巧来了一拨人在里边为故去的亲人送行呢。而山道左侧的半山上则是后来新修的一座陵园。之后,我听说这是当地正在推行火葬制度,以取代原来传统的棺葬习俗。不过,在山道旁边搞这个,方便自然方便,但整天的呜里哇啦的会不会对附近的村落造成影响呢?由此我想起宾馆服务员的话来,怪不得小泉坡的村民都整体搬下山来,或许就与此有关呢。估摸起来,我大约已经走了4里多路了,离小泉坡应该是不远了。等过了这段山路,柏油路突然变成了土路,我这才知晓,前边修的路乃是为了火葬场而修的。走在土路上,上边留有马车轮子经过的深深的凹槽,且已经结成泥块了,看起来明显是马车在豪雨季节经过时压得,待雨停后就干燥板结成这个样子了。而且,如今斑驳嶙峋的山道似乎也长久没有人维护修缮了。
      沿着山道我又往前走了一段,前边仍未见到村子的影子,就有些疑惑起来,难道果真是如人所说,村子已经不复存在了么?看到路边坡上好像有户人家,心想还是打听打听吧。于是,我就上坡来到这户人家的门前,叩打门环问声有人么?门里有人应声而出,我急忙上前询问小泉坡村还有多远,那人说就在前边,离这儿不远就是了。听到这话,心里踏实了,接着再往前走,大约又走了不到一里路的样子,终于来到一个村子。放眼望去,由于年代的变迁,时间的久远,印象的模糊,再加上我毕竟没在这村里插队落户,去的时间也很少,所以想不起来村子以前是个啥样子了。只是感觉村里确实有些年久失修,或久已无人居住已然坍塌的房子,但是总体来看村舍的大体格局还在,并非给人以到处残垣断壁的景象,还算是好了。于是,我就想在村里找个人问问,找找当年知青住过的窑洞,打听打听村里的情况。正好在一个院落里,碰到村里的一个小伙子,看上去大约有40岁左右,我就赶紧上前询问这里是不是叫小泉坡,得到肯定的回答以后,就说起我是当年在这里插过队的知青,过去经常到这个队里来,想着回到村里再看看。小伙子闻听后显得非常热情,他早就听长辈们说起过知青的事儿。于是,他就赶紧找他的父亲,他父亲叫杨有权,对知青的事情当然清楚,也知道我的名字,只是由于老汉耳朵背的厉害,交流起来十分困难。小伙子一看这情况,说不要紧,转身又带我找到另外一家。这家的老汉出来以后,小伙子就指着我问他是否认的,我原来以为这位老乡可能不会认得我,因为当年我与小泉坡队的乡亲们并不十分熟悉,其间虽然有些来往但是非常有限。因为,当年我真正插队的地点毕竟是在茶坊,而不是在小泉坡,而且两个队相距有5里路呢。况且,时间已经过去40多年了。谁知这位叫做双牛的老乡竟一眼认出了我并叫出了我的名字,着实令人诧异不已。而我还是在这次见面以后,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的。从我们之间的谈话中才知道,原来小泉坡村整体搬迁的缘由,并非是因为进山路上修建的殡仪馆和墓地,而纯粹是由于地方病的困扰所致。当地的水土中含有某种影响人骨骼发育的化学元素,严重的甚至可以使人丧失劳动能力。如今村里仍在以务农为主,除了少数几户以外,绝大多数人都搬迁到茶坊镇原饲养场的上边居住了。谈起过去知青的事情来,老人记忆犹新,印象深刻,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一般。他还能叫出当年在队里所有的知青名字,甚至包括茶坊的知青在内。我提出还想去看看当年知青住过的窑洞,因为我过去还曾经在这里住过呢。老汉闻听,爽快的就带着我来到知青原来住过的窑洞处。我站在窑洞前,仔细端详,窑洞至今仍然保持了原貌,只不过窑洞的主人已非当年的知青,物是人非了。当年在窑洞里,我们曾经在油灯下开会,闲时一起聚会。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这些知青,还曾经在一起包过一次饺子。那次包饺子的时候,正赶上天热,苍蝇那个多呀,哄都轰不走。没辙,大伙就干脆就拿出敌敌畏沾湿布条挂上了几条,效果绝佳,没有多大会儿,就眼瞅着苍蝇几近绝迹。然而,我们接着往下包饺子的时候,尽管已经格外夹着小心,尽量避免死苍蝇落进饺子馅里。但是,等饺子包完煮熟盛出来吃的时候,竟仍能在饺子里找出死苍蝇来。就那么个情况,大伙都没舍得把饺子扔了,只是把苍蝇尸体捡出去,接着照吃不误。那年头,能见着点肉星就很不容易了。知青们个个肚子里缺油水,见着点儿肉就跟狼一样,眼睛都能发出绿光来呢。
       我还在村里走了几户,乡亲们的生活条件看起来还不错,有的院子里还搁着农用小四轮拖拉机,也有摩托车啥的。村里不少农户还种植一些烤烟,屋里院里的到处晾晒堆放着。看起来,烤烟叶片整齐色泽金黄,想必烤烟的成色应该是不错呢。有的院子里的,农户搭建有粮仓。粮仓的四角由木桩支撑,离地尺余,周边由木棍藤条之类密排,顶部为茅草苫布覆盖以避风雨。记忆中,这种粮食囤主要还是以存放玉米棒子为主。这次回到村里,有幸重新看到这些农业设施觉得既熟悉又亲切。最后,与双牛分手时,双牛握着我的手再三叮咛,回去一定代问当年插队的知青们好,特别期盼他们能回来看看,殷殷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我亦为之感佩不已。
       下山之时,一直陪着我的小伙子听说我在茶坊没找着人,就一定要带着我去。说着就将摩托车推出来,盛情难却,加上我也希望很快能见到茶坊队的人,于是就坐上车下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76

帖子

57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38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07:44: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树人 于 2015-2-22 07:47 编辑

重返茶坊



       很快,小伙子骑着摩托车把我带到茶坊镇,直接开到了南山根儿。到了此时我才知道,这些年里,由于茶坊镇的建设发展,原先住在北山和南山山上的乡民绝大部分都搬到山下来住了。至今仍留在山上的人家已经寥寥无几了。即便是原来就住在茶坊正街的若干农户也因为城镇规划建设的需要,也都不在原来的地方居住了。譬如,我先去找的棉如和东风两口子就是这样,当年他们就住在紧邻茶坊街的路北边,现在则早已搬到南山跟前儿了。况且,当年的茶坊不过就是个不起眼儿的小集镇,除了茶坊队的社员以外,也就是公社所在地以及县社下属的一些单位而已,譬如饲养场、供销社、粮站、饭馆、车站、旅店、邮局等,人口相当少。除非遇到赶集的日子,人还多点儿以外,平时就见不着啥人。如今这场景与过去相比简直就不啻为天壤之别呢。原来的旅店就一家,还有一家就是我们队的大车店。现在你瞅瞅,光宾馆旅店就不知有多少家。我住的这家宾馆在当地就算是高档的了,类似于这种标准的就有好几家,其余属于中低档的旅店还有不少。我听队里的老乡讲,光是我们队的村民在街上就有三家开办了旅店。我这次去还去过其中两家,一家是炳辉办的,一家是老队长建民的儿子办的,看样子旅店办的还是有声有色,红红火火的呢。我曾经问过他们客源怎么样,他们都表示经营情况蛮不错呢。据我实地粗略的观察,这种家庭式的小旅店弄得的还算干净利落,两三层楼高,内部设置还算齐全。大约是注重住宿面积的缘故,前台接待的面积略嫌小了一些,比起过道来大不了多少。这些年,茶坊镇不光是本地人口大大膨胀,光是外地人来这里就业打工的就很多。听村里人说,仅饭馆旅店之类的外地人来开办的就不少。饭馆就更甭说了,原来整个茶坊街就一家饭馆,现在你在瞅瞅,饭馆一个挨着一个,还数的过来么?前几年,棉如家也曾开过一段时间的饭馆,主营泡馍等风味食品。至今,棉如一提起当年开饭馆时的红火场面来,还眉飞色舞呢。
      饶是送我来的小伙子是本地人,也还打听了道儿,才好不容易找 到了东风的家。东风闻声从一间房子里出来,看见是我惊喜异常,没有想到我能来,说是棉如这阵儿不在家,她又急忙掏出手机给面如打电话。多年没见,东风乐观爽朗的性格依旧,只是人略微有些显老肤色变黑了。想起当年,我离开茶坊返城后,在西安,在北京都曾与东风、棉如一家相聚过,所以印象很深,见面就能认出来。
       与现时流行的农村院落的结构相仿,棉如一家的住宅也是个带有院门和围墙的小院落。南北朝向各三间住房,东边也有两间,其间围成的院落大约有数十平方米之阔,靠南边的东头有茅厕一间。除了自己住的北房以外,其他的房间都对外出租了。这点是我没有想到的,若非是当地的经济发展到达一定的程度,能够吸引这么多人到这儿来租房从业,那是不可想象的呢。进入东风的家里看看,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宽敞明亮的客厅,地面铺着暖色调的瓷砖,舒适的皮面沙发环绕摆放,电视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卧室内也绝非是当年传统的土炕之类,早已被时尚的双人床所取代。玄关内女主人的穿衣镜迎门而立。再看看洗浴间,赫然摆放着堪称豪华的浴盆设施,令人叹为观止。要知道,即便是在大城市,也未见得有多少人能置办起这些东西呢!何况,即使是能置办起,也没有这么大的浴室来搁这澡盆呢,可见这些久居大山深处的农民们对新生活的渴望呢。不过,院里的茅厕我去看了一下,包括我后来走的几家情况,感觉到当地在这方面的改观似乎并不大。与我们当年在茶坊时的情况差不多,所谓好点儿的茅厕也只是勉强能够遮个风档个雨,在地面上挖个槽,脚踏的地方是两块石板,仅此而已。若论起当地各方面的变化不可谓不大,但不知为何村民的茅厕与过去相比,却没有啥改观,不知是何道理?很显然,镇里现在具有一定规模的成片建设的居民小区或住宅楼,这个问题比较方便解决。而对于独立散户或平房区要建立自动冲水和化粪池系统似乎缺乏经济性。特别是目前仍住在山上的居民,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可能更为困难。其实,就是北京的胡同和大杂院里,厕所进户的问题也远远没有解决。只不过是茶坊这里的茅厕更为落后和简陋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896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204
110#
发表于 2015-2-26 19:17:02 | 只看该作者
终于实现夙愿了,期待着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3 19:19 , Processed in 0.183010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