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杏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说老北京的民间传说

[复制链接]

689

主题

1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4685
121#
发表于 2014-7-5 07:52:42 | 只看该作者


      古诗说的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4:32:30 | 只看该作者
                         阅微草堂话异事

      在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坐落着一栋有着百多年历史的老宅院,这是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重要影响的纪晓岚大学士的住宅。
      许多人都知道纪晓岚有一部流传很广的著作,叫《阅微草堂笔记》,在这部书里记录了很多当时所收集到的灵异故事,其实,在这阅微草堂里,也曾发生过很多怪事。
      据说有那么一段时间,在每个夜半时分,纪晓岚挑灯著书时,书房里都会出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纪家的一名老仆人路过纪晓岚的书房,听到里面似有女子在说话,开始他以为是哪位夫人在书房里。可这声音分明就是十八九岁的少女才独有的,但有一点很奇怪,就是白天听不到这说话声,只有晚上才听得到,然而就算是晚上听得到声音,也看不见说话人的身影倒映在窗纸上。
      如此过了几天之后,老仆人便壮着胆子问纪晓岚。纪晓岚哈哈一笑,说道:  “这个女子确实18岁不假。可惜她小小年纪便因病而亡。每夜她都来我的书房,对我说她家乡的风土人情。”
      这时老仆人才明白,每夜在纪先生书房里说话、嬉笑的,居然是一个女鬼!那么这女鬼都告诉纪晓岚什么事了呢?
      纪晓岚说,他在著述《阅微草堂堂笔记》时,经常慨叹说这世间有那么多奇异的事,可自己竟不能一一地找来详细资料。于是在一个雷雨之夜,一团粉色的身影出现在书房里。若是换了别人,也许会吓得魂飞魄散,可纪晓岚才不怕这些呢!
      他和这个身着粉衣的女鬼聊了好久,在得知她十八岁未满便因重病而亡时,纪晓岚便对其身世十分同情,于是约她每晚来到书房,请她讲讲其生前死后的见闻经历。这女鬼倒也并不拘泥,将自己老家的一些奇闻异事悉数讲来,这种情形持续了好久。直到老仆向纪先生问起,这位自称某县某村的何氏女鬼才就此消失。
      过了几天后,纪晓岚的一位朋友设宴请他吃饭,席间有位何大人,说起桌上的某道菜是自己女儿生前最喜欢吃的。纪晓岚便问:  “令爱可是某县某村的何氏女?”这位何大人一面点头,一面奇怪地问纪晓岚是如何得知的。纪晓岚便将最近一个月所发生的事情据实相告,在座之人无不唏嘘既叹。而那位何大人听完纪晓岚所转述的女鬼生前之事,每一件都与自己女儿生前的经历相同,这使他认定,来到阅微草堂的正是自己女儿的鬼魂,因此在闻罢之后掩面而泣,一同垂泣者不下二三人。
      当然,这还只是阅微草堂众多怪异事件中的一件。还有一次,纪大学士正在书房里打盹,突然觉得脖子后面有些凉。他正奇怪这大暑热的天儿,怎轟么会突然变冷。睁眼一看,却是一个相貌凶恶的男子在怒气冲冲地瞪着他。
      纪大学士正暗自纳闷:他并不认识这个人,更谈不上与他结怨结仇了。正待开口要问,这男子却自己先报上名姓。原来这个男子并不是人,而是纪晓岚根据民间传闻所写的一篇文章中的主角。他正是来找纪晓岚算账的,因为他生前本是个仪表堂堂的美男子,也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他因冤被杀之后因为无处申冤而不得不以恶鬼的面貌示人。
      纪晓岚觉得这男鬼所讲的事和民间传闻大部分是一致的,便答应他,在修改的文章中还原他生前的真实容貌,并一定为他申冤。那男子道声谢后便离去了。纪晓岚一下子惊醒,发现自己笔下所描述的恶鬼的相貌,与刚才梦中见到的那男子果然相像。再一想到梦中的承诺,纪大学士不敢有丝毫马虎,他倒也算是说到做到。过了几天,纪晓岚梦到一个白衣秀士,其相貌姿容在世间真是难找第二个。这白衣秀士告诉纪晓岚,他便是前几日叨扰他的恶鬼,如今他的冤屈已然申明,又因自己生前救人有功,如今已成为天上一名小仙,此次前来便是道谢的。
      类似的怪异事件实在太多了,至于纪晓岚是否害怕,这个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来过阅微草堂的人都说,这里即便是三伏天也很阴凉,而且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感觉到身后有只眼睛盯着你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4:39:14 | 只看该作者
                           牛街马奶奶家的“宅神”

      说起牛街,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呢?是牛街礼拜寺,还是店铺里的风味小吃,抑或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伊斯兰文化。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和这些都没关系,我们要讲的是牛街马奶奶家的“宅神”。
      马奶奶如今已经七十多岁了,老人一头银白的短发,虽然身量不高,但走起路来却精神抖擞。马奶奶爱笑又爱说,每逢有人间起她家老宅子里的“宅神”时,她都会耐心细致地讲述一遍。
      “原来我家就在牛街,是个三进四合院,家里有挺大的一个院子,院子里还有不少花花草草。”马奶奶这就开讲了。  “那时候我也就八九岁吧,跟着几个孩子正在院里玩儿呢,猛然一抬头,却看见院子里站着一个人,与其说是站着,倒不如说是飘在半空中。不过就那么一眨眼的工夫,这人就不见了。我也没和别人说,因为就连自己都拿不准这是人还是什么。”
      “再一次看到这团身影,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记得那时候我们家里的米和面总也吃不完,我们家人口少,家里的粮食又富余,我父母就会拿些东西分给街坊四邻。那天,我母亲说附近住的一位大妈生病了,让我拿些饼子带给这位大妈。我进了厨房,又见到了这个身影,,他穿个黑衣服,笑眯眯地坐在屋里的梁子上。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常能看到他。开始还挺害怕,后来见他不凶也不恶,好像很和气的样子,我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我父母说那是家里的宅神,是保佑家中平安、富裕的。还叮嘱我们,这件事千万不可对外人说。”
      “开始,我们几个小孩子还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可说来也奇怪,我每天出来进去的,都能看见我父母所说的‘宅神’,可其他的孩子就没我这么幸运啦。他们偶尔能看见一次,可每次都被吓哭了。我的两个小妹都说,那横梁上的人面目凶恶,十分怕人。可是我眼中所见的宅神并不是这个样子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家中也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家中的米面总是满满的,尽管不见父母出去买粮食,但家里从来也不缺什么。因此,我家的生活水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还算是不错的。那个时候,社会很动荡,街坊四邻家经常被小偷光顾。可我家中却从来不招小偷。听我母亲说,我们家的宅院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在我们家族里,不止一个人见过家里的宅神。我不知道这宅子是从何时建造的,也不知道这宅神是怎么来的。听家中老人说,前清那会儿,随便在院子里逛荡,就能发现小块儿的碎银子声者铜钱之类的。”
      “可见,我们家中的宅神不仅能看家护院,还能保佑一家人衣食无忧,碾生活丰裕。那宅神还救过我的命呢!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跳绳儿,忽然觉得有人在我身后推了我一下,我一下子就倒在一边了。这时候,靠着墙角竖立的一把锄头忽然倒下来。不偏不正,刚好砸在我刚才玩儿的那个地方。可是当时我身边没人呢,可见,这是那宅神救了我。”
      马奶奶在与人聊天时总喜欢提起很多陈年旧事,而且这些故事与她家的宅神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过后来,我们家出现了变动,而这种变动就因为我的一个小妹没能把好自己的嘴,她把家中宅神的秘密告诉了邻居白大娘,白大娘又把这件事说了出去,一时间街坊们议论纷纷,还有人专门来我家看呢!”
      “打这之后,我家的变化就大了去啦!那米和面总是吃不了几天就见底儿,原本院中的花儿啊朵儿的,都开得好看着呢,可一下都蔫儿了。我母亲说,也不知这是怎么了,以前的时候钱花不完,现在却是钱总不够用。从这时候开始,我就再也看不到那宅神了。而我们家的经济状况也乙落干丈。到后来,真是黄鼠狼单咬病鸭子,连小偷都上门欺负我们。越没什么,小偷越光顾得频繁了。”
      马奶奶还说,自从家里的境况不好之后,父母就将那老宅卖了,到别处营生去了。若是有好奇者再多问一些,马奶奶可就不高兴了,她会不耐烦地打发走来人,因为对于她来说,宅神消失之后的清苦生活简直与以往的日子有着天壤之别,这是老人心头的一个创痛,所以她不喜欢别人提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4:45: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杏子 于 2014-7-10 15:23 编辑

                     虎坊桥湖广会馆的重重鬼影

      会馆,作划日时代十分重要的人文交往场所,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老北京,名气响亮的会馆有十几所,但名气最大的,还得数上虎坊桥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 1807),这里原本是私人宅第,所以开始时规模较小,在道光十年( 1830 ),经过集资重修,这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然而给后世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却并非是这里的亭台阁榭,而是湖广会馆流传下的各种“鬼故事”和奇异事件。
      在会馆里乡贤祠前有口老井,这并口直径大约二尺,深度七丈有余,每天逢子午时(即夜半和正午)便有甘甜的泉水涌出,而在同一天的其他时段却没有水。因此人们称它为“子午井”。这口井灵异莫测,而且人们还说用此井中子午时取来的水沏茶熬药,能使茶水更有味儿,使药效更易发挥作用。
      关于子午井的传说也有很多版本,最常见的一个是,这井中有条小白龙,因为做下恶事,触犯天条而被贬在这里的,玉帝要它在这里好好反思,必须为人们服务满一千年才可成正果。
      这白龙倒也听话,每到了子夜和正午,它就将地下甘甜的泉水拱上来,而其余时间都在静坐修行。有人还说,在子夜时分过来取水时,看到井下有团白晃晃的影子,开始时会觉得很害怕,可日子久了,一些胆大的人竟也对着那团白影道声谢。
      不过,湖广会馆里的恐怖事件远比这种温馨故事要多得多。在会馆建立之前,这片私人宅第一直人丁稀少,在宅院彻底荒废后,便成为了乱坟岗子,在这片坟茔里时常能昕到夜夜鬼哭。以前听老辈子人说,当时有个风流成性的秀才,在某酒馆喝得烂醉之后从这片坟茔经过,他见前面有个姿容出众的女子在悲泣,不禁萌生了色胆,便要上前胡作非为。他刚一伸手去摸那女子的脸,便觉得手掌被火灼伤一般。他倒在地上哇哇乱叫,只见女子张开血盆大口,露出尖牙,他便吓得昏死过去。次日早晨,人们看到一堆凌乱的白骨,在白骨旁边还有一些带血迹的衣服,后来才知这就是那个好色秀才的尸骨。
      有一个恶少在这附近居住,某天他做完坏事后仗着自己有点武艺,天不怕地不怕,便从这乱坟茔中穿过去。可不知为什么,他被几块石头砸中后背,他转回头正待破口大骂,却发现周围根本就没有人。于是他加快步伐赶回家去,但身后还是被一些石块砸得生疼。这恶少骂骂咧咧地走着,身后传来嘻囀嘻哈哈的笑声。待他拾起地上的一根木棒当做“武器”时,却凭空听到一个  声音说:  “别动,这是我的。”
      这恶少吓得撒腿就跑,但一路上不知被绊倒了多少回,他到家时脸面都是青紫色了,身上跌出了好多处淤血。家人间他看到了什么,他支支吾吾地只说那乱坟岗子里有穿白衣的女鬼,还有吐着粉红长舌头的怪物,还有个无头无面、缺了一只胳膊的鬼,还有烂了半边身子、专门用腿骨打别人脑袋的鬼。
      很快,这些鬼影传闻就成了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直到这湖广会馆兴建起来之后,那些鬼影还是不肯离开,一直在这里搞恶作剧。民国初年,有位富豪在此地建起义庄,办理公益赡养义务,在他所雇用的看管人员中,有位老者因患麻风病而面目全非,其面貌十分恐怖,不过自从他来这里看管义庄之后,闹鬼的事件顿时减少许多。可这位老人去世后,那些冤魂厉鬼比从前闹得更凶了。一些行为不端、人品欠佳者别说晚上,就是大白天,日头高高照着,他们都不敢从这里经过。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怕被无端丢来的石头砸得头破血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4:56:10 | 只看该作者
                  旧居传来的叹息声

      老北京的古旧宅院很多,而这些古旧宅院多数都流传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传说故事。比如有这么一处宅院,据说在明朝时这里住的本来是一个大家族,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没传两三代就败落下来。后来这户人家逃命的逃命、病故的病故,好好的一座大宅院就这么荒废了,直到清乾隆年间,这里才住进了新主人。
      不过即便住进了新主人,这老宅院里依然没有恢复往日的热闹,倒是每当到了傍晚,宅院里会异常喧闹,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明朝时在这里住的家族尽管家世显赫、家资富有,但却生养了一帮整日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混混。他们只吃祖宗饭,却不肯自食其力,所以再大的家业也很快就被他们败光了。这些不孝子弟见祖宗留下的钱财支撑不了多久了,便到处为非作歹、坑蒙拐骗。为了维持他们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这些败家子不仅把家传的古董卖了,而且还要把祠堂里的摆设也卖掉。
      可是,在这之后不久,这些不肖子孙就一个接一个地发疯了,有的用蜡烛烧自己的手,有的使劲把头往柱子上撞,有的自己抽打自己,直到嘴角流血、脸庞红肿都不停手。附近的人都说,这是他们罪有应得,因此也没人去歹劝阻,更没人同情他们。就在这各种疯癫中,这几个不肖子孙一命呜呼了,这座宅院也算是消停下来了。
      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树上的蝉鸣都显得有气无力。可到了晚上,这宅子里便如同集市一般热闹非凡。宅院的新主人每到夜间都能听到有人在院子中大声说话,偶尔还能听到劝酒声,划拳声,当然,有时也能听到一些淫词秽语和拌嘴骂街声。
      因为这声音实在吵得人无法休息,于是宅院的新主人就打着灯笼四下里寻找,看看到底是谁在大半夜里搅扰别人休息。在几次巡视之后,这个新主人得出了结论:那些喧闹的不是人,而是死在这宅院里的那些不肖子孙。既然这样,那就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生活吧。人不犯鬼,鬼别缠人,各自过各自的,这多好。
      像这样豁达又胆大的人也真是少见,可即便这样,那些鬼魂还是不肯安生。一日,这个新主人的妻子说自己晚上头痛得厉害,但一到白天就没事了。开始她以为是晚上休息时窗子没关好,受了风寒,又或者是睡眠出现了问题。但她又对丈夫说睡梦中模模糊糊感觉到有个什么东西在房间里飘浮,她感觉很害怕。
      “这样吧,晚上我们换位置睡。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安心休息,其他的由我来应付。”这家的男人给妻子出了个主意。
      当晚,宅院里的人们都睡下了。但这家的男主人却保持着清醒。“哗—”不知什么原因,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明明关好的窗子自己就开了,关键是这重天晚上根本就没刮风。这家的男主人微微微微微地睁开眼,却见一个男子的身影从鹾薑窗口飘了进来——他也只能看到那男鬼的身形,却看不清楚五宫。这团身影无声无息地飘到床边,忽地伸出一只胳膊来死命地按住那男主人的头——这男鬼也真是糊涂,他一定没看清楚这夫妻俩调换了位置。
      “我看你往哪儿跑。”这男主人猛然起身就要抓那男鬼的胳膊,没想到却一下子扑了个空。这就可知,飘进来的绝对是鬼魂无疑了。好在自此之后,这鬼魂再不敢钻进屋子里来作祟。可是宅院里又多了叹息声。这叹息声和喧闹声此起彼伏,有时在叹息之后还能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说:  “这帮不肖子孙,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时光不停流转,这院子的主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帮死后做鬼也要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们不再闹腾了,而来自祠堂的叹息声却从未停歇过,不过奇怪的是,住进来的人并不觉得这叹息声可怕,反而会觉得在静谧的夜里听一听那苍老的叹息声,会给自己一些警示,提醒自己不要像这宅院最初的少主人那样,在吃喝玩乐中浪费了自己的年华,虚度了宝贵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5:09:00 | 只看该作者
                  灶君庙门前显灵的铁狮子

       在北京市崇文区花市大街有这么一个灶君庙,庙门前还有一对铁狮子,老北京常说的歇后语:“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便是取材于灶君庙前的两只铁狮子,形容那些解不开仇恨,的死对头或是分不开的搭档。北京的狮子那么多,可为何人们偏偏用灶君庙门前的狮子去做歇后语呢?
      这其中还有这样一段传说故事呢!
      灶君庙所在的地方以前本是个小穷村落,这里的人们只能依靠做些小手艺来赚钱谋生,大家的日子过得很是辛苦。
      可是天庭上的灶君却觉得这地方很好,还说是块“风水宝地”,天上的神仙还以为他是开玩笑,没想到他还真的要在这里盖一座灶君庙。可是,这盖灶君庙的钱该由谁来出呢?灶君托梦给一个有钱人,告诉他在某地兴建一座灶君庙后管保他家人丁兴旺,财富大增。就这样,这个有钱人在灶君的一通“忽悠”之后出资建起了这灶君庙。
      不过这个有钱人在出资之后就后悔了,他觉得这是个亏本的事,为了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他就对这里住的穷人们说,是我出钱盖了这灶君庙来保护一方,这香火和油供可不能再让我出了吧。
      于是,灶君庙里的供养全是由这些穷苦百姓出资。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并没有发现自己受到了灶君什么“照顾”,没钱的依然没钱,生病的还是生病,于是大家便说这灶君庙并不保佑穷人,更有人说要拆了这灶君庙。
      一日,从远处来个挑担子的老头儿,走到这灶君庙前看了看,便一屁股坐在了庙门口,他一边喝水,一边扇着扇子,好一副自在快活的模样。
      有个住在附近的人见这老头儿面生,便好奇地说:  “大爷,您这是打哪儿来啊?”
      “啊?这灶君庙挺好的啊。”这老头儿眯缝着眼说。
      “大爷,您饿不饿啊?您这是要去哪里呀?”
      “哦,这灶君庙哪儿都好,就是门前还少对铁狮子呢!”
      原来这老头儿有些耳背,于是那人嘟嚷着说:  “我们穷人要出钱做供养,但我们自己的生活却并没有见好,谁会出钱造铁狮子呢?”那挑担子的老头儿听后也不言语,只是嘿嘿地笑着。
      第二天一早,灶君庙前囤了好些人,原来灶君庙前多了一对铁打的狮子。大家议论纷纷,都以为是有钱的富户拿钱铸造的。有个小伙子说:  “自从这灶君庙建好之后,我们穷人就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反而是越来越穷了。”话音刚落,便听一个老人说:“会好的,会好的。”说话者正是那个挑担子的耳背老头儿。
      不过自从这灶君庙前有了一对铁狮子之后,人们就发现庙里的供品似乎比原来节省了好多,以前用不了几天人们就要花钱买油点灯,可现在那油灯似乎是长明灯一般。一些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人来到灶君庙,往往是在一 觉醒来后发现面前有不少食物。大家一听,便说这灶君爷不需要我们买供品了,我们的钱可以节省下来过日子用了。不仅如此,当大家缺衣少食时来到灶君庙里祈求,凡是衣服饮食没有不能获得满足的。
      但是,这些衣食是从何处来的呢?有人在大半夜听到狮子吼叫,然后这两只狮子就消失不见了,待第二天黎明时分,两只铁狮子才回来,嘴里还叼着很多东西。原来大家需要的衣食供养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这对铁狮子又是去哪里叼来的衣服饮食呢?不止一个人看见这对铁狮子是从京城一些富户那里出来的,因此大家便说,这对铁狮子是那些为富不仁者的克星。它们把为富不仁者从老百姓这里搜刮来的东西又还给老百姓了。虽然灶君爷这人如何大家不了解,但灶君庙前的铁狮子能给大家带来排忧解难,这倒是有目共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5:14:02 | 只看该作者
                       “半山亭”是如何来的

      在北京香山,有这么一座小亭子,名日“半山亭”,不过以前它可不叫这个名字,而是有个十分雅致的名称叫“宜书亭”,可为何要改称“半山亭”这么一个既不雅致又不好听的名字呢?
      说起来,这里还有过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呢。
      明朝时期,在香山脚下住着贫苦的父子俩,这尹家父子相依为命,每日辛苦劳作,所以日子虽说不富裕,但至少衣食上也能满足。可是有一年北京久未降水,遭遇旱灾之后,尹家父子只好先向这附近的杨财主家借了一些钱和谷物。但是由于不认字,杨财主在借据上做了手脚,尹家父子也没有发现。待他们得知这其中有诈后十分愤慨,便来到衙门里告状。谁知那县太爷偏袒恶人,治死了尹家老爹。
      尹家儿子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掩埋了老父亲,他又是恨又是气,怪自己不认识字,假如能读点书,有些文化知识,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于是尹家儿子便暗暗发誓,不论以后的生活多么艰难,他都要苦读不辍。
      在山脚下有所私塾,尹家儿子每天做完活儿、砍完柴总要过来偷听。过了几天,这里的私塾先生发现了他,在得知他的遭遇之后,私塾先生非但没有嘲笑、责骂他,反而鼓励他多学习,并给他取名为“尹宜书”,希望他能通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有学识的人。
      有了私塾先生的鼓励,尹宜书更加发奋学习了,经过两年没日没夜的苦读之后他来到城里应考,可是这一次他落榜了。尹宜书并没有灰心,而是比以往更加努力地读书,他知道自己底子差,自然要比他人花费更多的心血。可是在下一次会考的时候,尹宜书又一次名落孙山。这一次他心灰意冷了,索性把私塾先生给他的旧书全给烧了。
      这一晚,他在睡梦中看到了爹爹血肉模糊的脸,还听到爹爹说“千万不能放弃”这样的话。等早上醒来,尹宜书发现自己躺在爹爹的坟头上。这使他深为不安,觉得自己是个不孝子,不能为父亲申冤,斩除恶人。为了能更好地读书,他便在半山腰上搭建了一个小亭子,在亭子旁边又开凿了一处山洞,他日夜苦学,过了几年之后再次进京赶考,果然金榜题名,而尹宜书发奋苦读的事也被皇帝知晓,他更有机会为父亲申冤,将杨财主和那昏庸县令依法惩办。
      高中状元之后,尹宜书来到父亲坟头祭奠,在回去的路上看到了自己曾日夜苦读的山洞和那小亭子,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了“宜书亭”三个字。此后,假如哪家的孩子不好好读书,便会被家人带到这里,看看尹宜书当年是如何刻苦攻读的。因这亭子搭建在半山腰,于是大家叫来叫去,便给它改名为“半山亭”了。据说一些寒门学子在考试前来到此地读书习作,都会找到灵感,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来到这里,总会遇到山鬼,然后便慌不择路地逃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5:21:50 | 只看该作者
                     “百味斋”名称的搞笑由来

      “百味斋”是北京老字号了,很多老北京都喜欢这里的菜饭,说味道别具一格。可是,您知道百味斋这名称是如何得来的吗?
      在康熙年轻时的某一天,他微服出访来到了京城一家名为“蜜香居”的酒馆,这里生意还不错,装潢布置的也很上档次。听人介绍才知,楼上的雅间是专门给王公贵族准备的,而楼下相对来说就简单些了,只是招呼普通客人。康熙心里琢磨着想看看王公贵族平时是如何请客吃饭的,于是就上了雅间,随意点了些酒菜,便仔细观察着周围那些贵公子的一举一动,他发现每一张桌子上都摆满了好酒好菜,可这些人根本就吃不了多少便剩下了。一个店小二一边收拾桌子,一边不禁说:  “唉,真可惜了,在俺们那里,这桌子菜够吃上大半年了。”康熙见了也觉得果真是浪费。
      正在康熙想事情时,另一桌的一个贵公子模样的人骂骂咧咧地说:  “这是什么菜啊?不好吃,给爷上一桌好菜,这桌不要了。”
      “可是,爷您这桌子菜价格可不低啊。”跑堂的小伙计说道。
      “怎么?还怕大爷赊账不成。先把钱给你,真是的!”说完,往桌子上就拍了一块银子。
      康熙想,这清军入关才刚几十年过去,这些贵族子弟居然生活如此奢靡,不知上进。想我大清当初就是靠了十二副盔甲打下了江山,如今看来,若再不杀杀这浪费之风,我大清王朝不就完了吗?
      他付了酒菜钱正往楼下走,就见一些人纷纷要买蜜香居的大包子,因为蜜香居的包子不仅好吃,而且价格公道。康熙觉得这家店老板不是个等闲人物,便找他来攀谈。当问及为何这店里的包子又便宜又好吃时,店老板苦笑一声说:  “这些包子,其实都是从那些达官贵人吃剩下的饭菜变来的。”原来店老板见剩下的饭菜大多都没动过,还很干净,假女口扔掉又甚是可惜,便用来做包子馅,他也是为了图个节约成本。这种包子价格便宜,而且也很好吃,您想那些达宫贵人吃的都是什么啊?山珍海味只怕还嫌弃呢。可那些普通百姓,平时根本吃不着这些,因此大家都愿意来这里买这种“百味香”包子。
      康熙听罢便说:“假如店掌柜不嫌弃,那就请取来笔墨纸砚,让在下送给您三个字吧。”这店掌柜也算是个有心人,他见眼前的这位“贵公子”气度不凡,便料定是个大人物,自然是干恩万谢,而康熙大笔一挥,便在纸上落下了“百味斋”三个字,他又取了一方印章,盖在纸上。
      这天夜里店掌柜做了个梦,他梦见一条金色的龙落在了他家屋顶上,然后从龙嘴里吐出各种珍宝。第二天,店掌柜请来一位比较熟悉的贵族子弟,请他辨认一下那枚印章上的字迹,这一辨认可不要紧,在场的人登时傻眼了,这贵族子弟说绝对是当朝皇帝的宝印无疑。店掌柜回想了一下,觉得那人确实不同凡俗,便忙请人将这题字装裱起来,从此后这块金字招牌就高高地挂了起来。
      自从这蜜香居更名为“百味斋”之后,店里的生意是越来越红火。康熙名酵想到那些随意浪费粮食的达富贵人以后肯定还是要去百味斋的,于是他又从《朱子家训》中摘出了一副对联,命人贴在百味斋店里最显眼的地方,那对联这样写道: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他希望那些拿着朝廷俸禄的达官贵人们能真心为民做事,为国家效力,而不能只贪图个人的享乐。不过有些人还是依旧醉生梦死,不思进取,这些人的下场一般来说也都不怎样,有人说那些整日花天酒地的公子哥儿被一条巨龙给吞了,也有人说这些人由于品行不端而惹恼了掌管人间财富的神灵,最终受到惩罚而变得一无所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9

主题

1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4685
129#
发表于 2014-7-10 15:39:3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知青可是从来都不浪费粮食的,都是插队的经历而养成的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7:57:40 | 只看该作者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说起潭柘寺,大家并不陌生,它位于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背靠宝珠峰,周围还有九座高大的山峰,以马蹄形环护着它。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开始寺院名为“嘉福寺”,后来因为寺庙后面有一龙潭,山上又有柘树,所以更名为“潭柘寺”。
      潭柘寺建成之后,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目睹了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那么,在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里,有哪些与这座千年古刹有关呢?
      据说唐代武后时期有位高僧,人们尊其为“华严和尚”,他来到幽州城北弘扬佛法,兴建寺庙。在发现潭柘寺(那时候称龙泉寺)已经呈现出凋敝破败的景象后,便发下誓愿,要重振其往日的风采,使天下百姓都沐浴在佛法之中。
      可是重兴龙泉寺(即后世的潭柘寺)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有很多佛殿需要重新修复,这就需要有大量的木材,可是华严和尚本是一游方僧侶,他只能靠化缘,将信众的布施一点点积攒起来,用来重建庙宇和佛殿。
      这位华严和尚,确实是位得道高僧。每当他念诵《华严经》时,其声量犹如洪钟一般,全城百姓都能听到。而最神奇的则是,自从华严和尚来到此地一年多的时间里,这里凡是天天听他诵经的人,个个都不生疾病,人人都笑容满面。因此,人们便把华严和尚说成是法力无边的活菩萨,因此跟随华严和尚出家修行的人也越来越多。华严和尚见出家的人这么多,原来的寺庙肯定住不下这么多人了,现在不仅需要木材重修龙泉寺大殿,还需要空地来扩建寺庙。这可怎么办呢?
      在幽州有位富有的财主,家有良田干顷,黄金百万,可他为人吝啬小气,爱占别人便宜,因此方圓十数里的人没有一个不讨厌他的。可华严和尚却对弟子们说,这个人十分有慧根,这又是为什么呢?
      华严和尚找到这个财主,向他说明现在急需场地和木材来修建寺院的情况,这财主也听过华严和尚的大名,他不好意思一口回绝,担心会因此而遭到别人的耻笑,但他又不愿拿出一文钱来做布施。便假陧惺地道:  “我家虽然看起来过得还不错,但早已是个空架子了。不知师傅需要多少土地,多少木材。”
      “不多不多,我的钵盂能装下即可。”华严和尚笑眯眯地说。
      这财主心里想,原来素有大名的华严和尚是个疯子,一个钵盂能装下多少东西呢?于是就故作大方地说:“好吧,请师傅选取土地和木材吧。”
      华严和尚站在一个小土坡上,把手中的钵盂向空中一拋,霎时间这钵盂越变越大,已然是遮云蔽日了,然后便不偏不斜地正好落在这财主的良田和几座山如土色,这吝啬的财主哪里能想到华严和尚竟有如此本领,当时吓得面如土色,不住地拱手作揖,请求华严和尚的原谅。
      华严和尚告诉他,无明之人有贪嗔痴三毒,这三毒不除,即便今生享受着无尽的财富,来世也会忍受各种饥饿折磨,因为不明事理,所以会造下很多错事,唯有真正地学佛修行,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快乐。这财主听后当即决定要跟随华严和尚学佛修行,华严和尚乐颠颠地对弟子们说:“你们看,我就说这个人很有慧根吧。我三言两语,他就能明白道理。”
      有了土地和木材,还有很多信众,华严和尚便带领大家重修旧寺,扩建新地,经过几年的努力,龙泉寺的规模不断发展,成为历朝历代都享有盛名的佛教圣地,后来它又有了个新名字,叫潭柘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15 10:29 , Processed in 1.232400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