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七芝 于 2014-7-7 20:27 编辑
008《兰陵美酒郁金香》
4.一代文豪的悲剧 (88年在常州分校的命题考试) ——读苏东坡《自题金山画像》诗浅谈
北宋著名文豪——苏东坡,开创了一代文坛诗词的“豪放派”,历史上被尊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对我国文学事业功绩卓越、影响深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公元1036——1101)四川眉山人。他自幼聪慧,7岁知书,10岁能文;21岁举进士,官职翰林学士,兵部尚书。因早年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天性刚直,不肯趋附权势追随新党,于是经常受到排挤打击、贬谪为地方官。在贬谪黄州后,他刻苦地完成了父亲苏洵的遗愿,作《易经》9卷,作《论语论》5卷。后来因为《纵笔》诗里他写了“白发潇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章享手里,对“春睡美”很反感,无疑成为政敌的致命把柄,诬告“诗谤之嫌”陷入文字狱,被迫远贬海南,一直贬谪到荒凉的琼州。然而这次的重大打击正是他身为要职、青云直上之时;更是朝廷再次惩处所谓元佑党的政治原因,为哲宗(他的学生)恶毒报复!又被黜废为平民。面临坎坷遭遇,苏轼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深叹自身六十二余再没有生道之望了!于是把家安置在惠州。在那次临行时,他首先作棺作墓、写下遗嘱安排后事。“此刻子孙恸哭于江边,以为死刑,魑魅逢逆于海生,宁许生还。谁知苏徹弟也由此贬官到海康,两人被命即行却互不闻之,直到藤州相逢才悲戚涕淋,伤感万分。面对四周茫茫无际的水天,人烟寂肃,何以为身?何时得出此岛耶?”兄弟俩满腔愤懑却无可奈何!儋州的艰苦荒芜落后远比惠州差,苏轼在《与元老侄孙书》中说:“近来多病,瘦悴不复往日···”“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困难,药物酱酢等皆无,厄运至此,委命而已。老人与过子相对,何以苦行僧耳?”“此去当安规?四顾真途穷。”他心灰意冷没有任何奢望,只想念着四川眉山的桑梓,家何在?“遂客如僧岂有家?一别故里32年父母双故,妻妾永远黄泉,兄弟居官在外,家业已荒芜了···”“同贬者死去大半,最可惜者范纯文及陆少游,当为天下惜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明月夜,短松岗。”后来几经周折磨难、苏轼上述“乞常州居住表”,因大病被赦免,回到大儿子苏迈居住的地方,最后归塚于常州。就在他赦归途中,路过镇江金山寺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据《金山志》云: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经过金山寺而自题此诗。
这是继屈原《天问》之后,又一位文学巨星,在被压制被摧残的沉痛现实中,向封建的权势,丑恶的政治发出悲愤控诉和决裂的檄文。 是的,苏轼是宋王朝的一个封建长官,先后做过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登州、颍州、定州、惠州等地方官。但他人品端正,清廉自守,在地方行政上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业,到处受到百姓的爱戴。他在徐州做官时,黄河泛滥洪水冲向徐州,他亲自带领军民防洪堵险,保住了一城人民的生命财产;他在杭州做官时,发动人民疏浚西湖,为农民解决了一千多顷良田灌溉问题,并利用湖中葑泥,筑成长堤——著名的“苏堤”,那里广泛地种植桃花垂柳,美化人民生活环境,慰藉当时,功留后世,这是他对人民的贡献之一。 然后,他的才能与功绩,不仅没有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信任,反而遭到“宦官”们的百般挤压与非难!昏庸的君王沉湎酒色,听信谗言,加重了对他的贬谪及流放的厄运!使他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逆境中。九死一生的他逐渐觉悟到宦海风波的险恶,封建权势的狰狞。35岁“游金山寺”中写道“我家江水初发源,官游直送江入海;问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江心自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他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憎恨地揭露了统治者对他的重大迫害! 身处逆境中的苏轼并没有被吓倒。尽管朝廷不重用,可他继续为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另一方面识交友人逸士。他有儒家的功底、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解脱说。从屈原到陶潜的诗理···这对他提高学识修养、加深阅历、锤炼文字与坚守道德做人,都有很大的影响!故而,他胸怀开阔、性格豪爽、感情真挚,放怀山水、寄情花木,从苦闷委屈中解放出来,让精神在自然中升华;他用诗词文章来表达理想、追求与爱心。因此,他的诗词一扫凄婉颓废、萎靡低俗的脂粉气,开创了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悲美潇洒、豪放壮丽的诗情画意风格。有格调高雅的“水调歌头——明月”,有雄浑澎湃的“赤壁赋”,有洒脱徘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横溢的才华都成为千古流芳,上至高等学府,下至闾巷文人、脍炙人口的绝唱,不会背诵苏词的可能被作为不光彩的“俗物”。由此可见,苏轼文学思想人格的地位超越了时代帝王将相、诙谐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观念、抨击了权钱色勾结的庸俗败类。 苏轼是可怜的,在他罢官后远贬儋州,已将年老多病,陷入生活及生存困难的境,但他忍受了!苏轼是坚强乐观的、能够做到自己的座右铭:“处变不惊,履险如夷。”“超然自得,不改期度。”撰写成《书传》13卷,《志林》5卷。这些灿烂的文学典范,阐明了唯有有血有肉的文学底蕴、才是中华民族永久的心灵造化;荒淫无耻的统治阶级可以剥夺文学家的地位与生存,绝对剥夺不了他们奋斗的大无畏气概!嫉妒陷害、贬谪嘲弄,只有引起劳苦大众进一步对昏君的反抗,对人民文学家的同情与崇敬! 是的,苏轼一开始相信朝廷能够理解接纳他而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是忠恳善意的;他钟爱民众渴望美好而廉正清白的作风、是光明磊落的。但不仅没有发扬光大、反而断章取义诬陷为“词谤朝廷”的罪名,将他贬低海南的瘴疠之地,使他病魔缠身。此时他已古稀,不再相信“皇恩圣德”,对前途与宦官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也不再因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无耻小人而沾污了自己纯洁的心灵!······ 是的,苏轼省悟了自己的现实处境,认清了“一将无能万骨枯”的后果,不是他一个苏轼的拼命能挽救国破家亡的悲惨。善终其身最重要,尤其用自己的文学理念打动民族的愤慨比什么都有力量!······ 于是,苏轼不畏劳顿,积极争取北上,他上表要求定居常州,彻底与宦党决裂,去追随陶渊明那种闲云野鹤的隐居生活,诗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此比喻春秋时逃出勾践毒手的范蠡大夫。 北上定居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苏轼历经艰辛,劫后余生。经过金山寺,利用“自题金山画像诗”宣告了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强力决心!上句形容对残暴统治者的绝望,下句庆幸自身、从此获得自由,像一叶没有铁链与绳索锁系的小舟,实现他梦寐以求的晚年幻境:《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牛斗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小舟)凌万顷之茫然。(大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风之神)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抛弃红尘)羽化而登仙。(精神升华)······” 不幸的是,当他回到常州后不久就抱病而死。是因为途中将近一年之久在船中渡过。六月的溽热,河水污浊,下流熏蒸,苏公由此病重;苏公哀莫大于心死,北上心切:“梦里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他触景生情之声,株连九族死里逃生之苦,毕竟是——世事洞明皆学问、对人生有看破红尘之总结。
“大道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苏轼墓前的这段祭文,一方面称颂了他的道德文章,一方面慨叹了他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千古大文豪的哀思,为后人留下了最后一个大问号······ 苏轼从立志仕途到沉浮宦海,从对宋王朝的祈望到贬谪流放,从忍辱负重如履薄冰到生不如死看穿残忍的统治者,一直到他坚决与昏君奸臣划清界限,要求自由人生···这个觉悟与觉醒,是有一个很长期的实践与认识过程的。从他早期的诗来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对朝廷充满美好愿望。但经过残酷无情地一次次加罪贬放,他已是重病不健、暮年惨烈,沦落似囚、蜡炬成灰泪始干。其诗可怜:“月明多被云妨”“把盏凄然北望”。可怜他直到黜废庶人后,谪放儋州这一死亡深渊中、才明白“皇恩浩荡”的森严壁垒,有的是衣冠禽兽,这才与其决裂。他总算不想当官,愿过清贫的日子!······可以推测、彼时彼地的朝野境遇,对于重罪赦免而低人篱下的苏公来说、实在是生死难料进退两难,即便能够活下来已然是很幸运啦! 苏轼之死是一代文豪的大悲剧,更是封建统治制度下的一朝人间悲剧。他揭露了君主专制的恶性循环,宋王朝一无例外地重蹈历史覆辙,荒淫腐败,结党营私,摧残忠良,任用奸臣,使正直的知识分子与广大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农民被迫起义,外敌入侵,北宋能不败落?徽、钦两帝被俘,赵构向江南逃命,匆忙建立的南宋王朝故技重演,也没有逃脱灭亡的厄运!
毕竟,苏公是一介书生意气十足、弄不过刁蛮政客。如果说苏公生不逢时而死不瞑目,那么苏公的崇尚文明、璀璨文化却得到历史的赞美与传承,他留给祖国人民永远是抹不去的辉煌才华与浪漫气概,特别是他的词,成为照亮人们前进的火炬,千古万代不灭的华厦精神!
原稿写于1988大学考试作文 后修改于1989年2月上海晚香楼 再次提炼于2014.7.5.三清山书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