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杏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说老北京的民间传说

[复制链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4-7-16 17:01:52 | 只看该作者
                   满汉服饰文化的融合

      作为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朝是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这种融合性突出地体现在服装文化上,同时,清朝也是在入主中原之后,保留原有服装中传统元素最多的一个非汉族王朝。要想读懂清朝文化,那么不可不知满汉服饰文化的融合。
      满汉服饰文化的融合,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清朝时期的服装既保留了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同时也吸纳了汉民族服饰的特点。比如说‘‘马褂”吧,其实明初时期就有些人在骑马时穿着它,不过明朝政府有规定,禁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它。但是,等满族入关之后,在京城就随处可见穿着马褂的人了。
      在清初时候,有这么一种说法“男降女不降”  “男从女不从”,这是说妇女在服饰上可以保持较大的自由度,而对男性则规定得极为严格。比如披风、斗篷、袄子,这些都是汉族妇女在明朝时期就有的穿着打扮,可清朝对妇女的装束很是宽容,这些服饰都可以自由穿着。而且这些汉族妇女的穿着,也被满清宫廷妇女所喜欢,而清朝时期也是汉民族服饰不断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
      在清朝末年,斗篷的制作已经出现了更多花样,大多数斗篷是用鲜艳、明丽的绸缎所裁制的,而且还要在斗篷上刺绣出各种的纹样,有些高门大户人家的女性还用狐、猞猁等细毛皮作衬,这也是满汉服饰文化融合的一个明证。
      此外,清代上层服饰不仅融入了汉民族服装文化(主要是明朝)的特点,而且还吸收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元素。比如,清朝服饰中常用的多彩滚边,原本是从汉服唐装的圆领演变来的,在后来服饰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复杂化,最后发展出了如“十八滚”  “十八镶”等充满了满族特色元素的服饰。
      清代服饰图案纹样之繁复庞杂,也是前所未有的。各种刺绣工艺在清朝也达到了一个发展的巅峰。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刘奶奶闲下来时就会讲起从老辈子人那里听来的故事,说在嘉庆年间,京城有位绣娘,她不仅心灵手巧、善于各种针法的刺绣,而且所绣图案十分传神,栩栩如生,后来她被选进宫内,给嫔妃制作服装。由于她绣工出色,而且相貌美丽,因此颇得华妃侯佳氏的喜爱,自从华妃侯佳氏穿着由这位绣娘制作的衣服后,就一直喜事连连,侯佳氏夸她聪敏机灵,赏赐给她很多首饰,还要把她留在自己的宫里。而这位绣娘之所以能得到华妃侯佳氏的喜爱,就因为她大胆地将汉族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吉祥物融入了满族服饰之中,从而让侯佳氏的服饰与众不同。
      由于多年的操劳,这位美丽的绣娘患上了重病,她为报答侯佳氏的知遇之恩,在临死前还亲手绣了个百宝香囊进献给侯佳氏,侯佳氏十分喜欢这种工艺,因此日夜都随身带着这个香囊,也因为这香囊里特殊的香气而得到嘉庆的格外喜爱。直到死时,这个香囊都佩戴在侯佳氏身边,而侯佳氏的贴身宫女则说她经常看见侯佳氏拿着香囊自言自语,就仿佛在和故人聊天一般。
      而我们从这些传说中也可以看出满族妇女对于汉族刺绣工艺的喜爱,这本身就是满汉服饰文化不断交汇融合的必然之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4-7-16 17:13:32 | 只看该作者
                满族宫廷服饰有多讲究?

      我们在观赏清宫戏时可以发现,满清宫廷妇女的衣着装扮很是华贵,但其实在古代满族宫廷的服饰制度确实也十分严格。,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个严格法呢?从下面的一些材料中,我们就能有所了解。
根据我国古籍《周礼》中的规定,天子的衣、冠颜色应为“黄裳”和“玄冠”,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为了彰显天子并非凡人,而是受命于天,所以他的衣着颜色应合于“天地玄黄”之色。我们知道,玄是一种黑中带红的颜色,它代表着天空:而黄色,则是大地的象征颜色。清朝的皇帝,也接受了《周礼》中的规定,把“玄”  “黄”当做正统颜色,而且在清朝之前,这两种颜色也为历朝历代的宫服制度所因袭。清代皇帝服饰尽管以明黄色为主,但是清代皇帝服饰的披领、箭袖和腰带等却保留了满族作为一支游牧民族所特有的彪悍风格。
      根据《大清会典》的规定:皇帝的官服基本上分为三类: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是日常所穿的衣服,它属于在典制规定以外所穿的平常服装。
      其中礼服中的朝服是皇帝在各种重大典礼时穿着的典制服装。朝服颜色一般用明黄色,在祭園丘、祈谷的时候用蓝色,祭日则用红色,祭月便用月白色。朝服的式样,由上衣、下裳组成通身长袍,此外还配有箭袖和披领。在朝服的衣身、袖子和披领处都用金线绣着龙纹,衣身上绣有三十四条金龙,在左右各袖口绣一条金龙,披领处绣两条金龙。根据季节的变换,朝服又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所适用的多种质地。
      从清代朝服的形式我们可以看出,它形式与满族长期的生活习惯有着干丝万缕的关系。满族先祖长期生活在寒冷异常的东北地区,为方便骑马射箭  髫打猎,满族的服装便采用了宽大长袍搭配瘦窄衣袖的形式。在衣领处仅配制一条可自由摘卸的活动衣领,称之为“披领”;在两袖口处则有一个可挽起的、半圓形袖头,即为“马蹄袖”。这种服装很适合在冬季时外出狩猎时穿着,披领可以保护头颈,箭袖覆盖手背则起到了保暖作用。
      在天聪六年( 1632 ),皇太极初定的冠服制度中就阐明“服制是立国之经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不能改变国初之制”。皇太极还吸取金世宗的教训,说“凡改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他还指出,汉族衣冠不利于骑射,“我朝以武功取天下,还要以武功巩固天下”。
      当时也有些朝臣反对这种做法,并申明自己的想法,作为一支外来民族,要想在中原长久地建立根基,还是应该采取汉族衣冠典制,这样容易拉近和汉民族之间的文化距离。初时,皇太极也觉得此话颇有一番道理,也曾想过采纳这个建议,可就在他想要改变主意的前一天晚上,却做了个十分离奇古怪的梦。他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十分幽暗的地方,前金的列祖列宗们一个个都瞪眼看着他,面貌十分可怖。皇太极便一再行礼,希望列祖列宗能给他一些明示。一个声音说:  “既然我们是以骑射而夺得了天下,切不可入主中原后就学起汉人的衣冠服制,若想我满人根基永固,唯有在服制中彰显出我们满人的骁勇与胆量。”
      此番梦后,皇太极更坚定了自己的初衷。在入关稳定下来之后,虽然原先的服装已经失去了实际作用,但在几次议论了服装改制之后,都没有改变皇太极最初的意思,而是在此基础上更为完善了。而这也是满族宫廷服饰制度日趋复杂的开始。
      根据《大清会典》的规定,皇帝穿朝服时必须佩戴朝珠,而且根据场合的不同,朝珠的质地也有所不同。一百0八颗大小均等的东珠是组成朝珠的重要部分,而每二十七颗东珠又被四颗红珊瑚珠等距间隔为上、下、左、右四部分,在朝珠的上部,呈葫芦形结珠的称为“佛头”。皇帝、皇后以及皇太后在穿朝服时均佩戴东珠朝珠,而皇后、皇太后还在两肩斜挂两盘红珊瑚朝珠,以此表示其尊贵特殊的身份。
      皇帝佩戴朝珠,根据不同的场合地点还有质地、颜色上的区别,如在祭天时就披挂青金石朝珠,祭地时则戴琥珀或蜜蜡朝珠,而祭日时就戴着红珊瑚朝珠,在祭月时则佩戴绿松石朝珠。这些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朝珠寓意着天、地、日、月,而东珠则作为天地与人间的纽带,是皇帝所专用的,东珠朝珠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
      东珠在满语中称作“塔娜”,东北地区既是满人繁衍生息进而兴旺的地方,也是出产东珠的地方,清朝统治者自然将这种圆润通透、晶莹纯白的宝珠视作无与伦比的珍宝,这其中也包含着对满人发源地的思念之情。
      清朝服制对朝珠、项饰如何佩戴,衣装如何穿着均有极为严格的等级规定,在服制上出错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处。据说清朝中期某位皇帝的妃子本来很受宠爱,但她恃宠而骄,不仅责打无过宫女,而且在服制上也屡屡出错,惹得后宫妃嫔命妇们十分不满。最后,她被剥夺了封号,还降为贵人,在凄苦无助中度过了余生,每当太监、宫女经过她的住处时,总能听到她疯疯癫癫地叫喊着“后悔、后悔”。曾是深受宠爱的妃子,只因乱穿衣装、违背祖制而落得如此下场,从中我们不难见到清王朝服制规定的严格程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4-7-16 17:23:22 | 只看该作者
                   服饰上的图案都有什么讲究?

      在观看清官影视剧的时候,假如我们留心的话,可以发现清朝宫廷贵妇的衣服上有很多别致的图案,常见的有梅兰菊竹、松柏荷花、龙凤麒麟、鹊鸟蝴蝶等等,这些花样繁多的图案精美异常,但是,这些服装上的图案都有什么说法讲究,您知道吗?
      就拿那位对穿着、服饰极为讲究的慈禧太后来说吧,这位老佛爷平日所穿的服装纹样都是她喜欢的,其中有蝴蝶、兰花、水仙、仙鹤、牡丹,等等,这些不同的纹样图案都有着不同的吉祥寓意。比如菊花象征着坚贞、高洁、品行端正;兰花象征着典雅、德操高尚;而牡丹和蝴蝶则象征着富贵、雍容以及女性的魅力;凤凰纹样凸显着尊贵与身份、地位;水仙花寓意着吉祥、幸福;仙鹤与松柏则代表着长寿与身康体健。
      从乾隆时期开始,兴起了一种专属于贵族女性穿的袄子,这种袄子上有八个团的人间故事的纹样,其中所选取的人间故事,多以“大团圓”结局为主,比如“西厢记”“白蛇传”等等,为的就是取一个“吉祥如意大圆满”的寓意。
      说完了宫廷贵族女性的服饰纹样图案,下面再来说说皇帝的服饰纹样都有什么讲究。
      清朝皇帝的龙袍其主要的纹样是十二章。其实十二章作为服饰纹样在其他朝代就已经出现了,但真正列入冠服制度之中。则是在乾隆时期。清朝龙袍的十二章纹样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十二章纹样尽管图案繁复,但每一章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首先说说这日、月、星辰吧,在古代日月和星辰给人们带来了温暖与光明,因因此在十二章中它们就象征着三光照耀,用三光照耀万物来比喻帝王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这其实就是给皇上自己脸上贴金,用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事物来为自己的极权统治服务。山,在人们的印象中代表着稳健、雄伟、高大,同时它也是一种男性稳重性格的诠释,因此十二章中的“山”便象征了帝王作为一国之君而治理四方水土的权威。十二章中最重要的便是龙了,作为上古时代的一种神兽,龙因其善于变化、能降雨水而又相貌奇特,成为老百姓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动物,同时龙也是智慧和皇权的象征,袍上绣龙,正说明君王审时度势,也突出了君王的神圣权威。华虫这种东西也许在大家听来觉陌生,其实它是一只雉鸡,象征着君主的“文采昭著”。这日、月、星辰、山、龙和华虫称为“上六章”。
      既然有上六章,自然就有“下六章”,这下六章便是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下面我们分别来说一说。
      宗彝,是古时人们祭祀天地鬼神的一种器物,通常一对同时出现,饰以虎纹和雌纹,象征君主的忠义与孝行。十二章中的藻,象征着帝王的品行要冰清玉洁,无有杂染。
      十二章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图案,那便是火,火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过相当大的作用,用火象征帝王的光明磊落便再确切不过,而且火苗向上表明君主带领臣民向上进取之意。
      粉米,其实就是白米,它象征着皇帝养育子民,安邦治国,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是十分重视农事的,在龙袍上绣有白米,也是天子重视农桑的体现。黼,形似斧头,它象征皇帝干练果断。黻,则象征着君王有着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因为它是两个己字相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宫廷服饰的图案纹样是多么讲究。假如我们有机会能亲眼一见乾隆及嘉庆年间的宫廷服饰,则可以看出清朝宫廷服饰在规格上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不仅图案纹样非常繁缛,而且还显示出穿着者的品级、身份和地位来。制作一件宫廷服装耗时极长,但制作出来的效果却是非常气派壮观,从中也可看出这种特殊的宫廷工艺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5

主题

7万

帖子

3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0326
174#
发表于 2014-7-16 20:52:24 | 只看该作者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历史上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影响。现在辽宁有很多青年男女结婚还以穿满族服饰为时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15:55:53 | 只看该作者
                   鸿宾楼镇店牌匾藏的谜团

      鸿宾楼饭庄是京城久负盛名的清真饭庄,它始创于清咸丰三年( 1853),本是天津一家老字号,只不过在半个多世纪前,天津鸿宾楼的堂头儿王守谦护着“鸿宾楼”的牌匾来到了北京。在京城开始发展的鸿宾楼,因其独具特色的民族风味食品而被当时及后世的人们誉为“京城清真餐饮第一楼”。凡是来到鸿宾楼的朋友,无不为其富于民族特色的装潢和口味上乘的美食而流连忘返。当年郭沫若先生在鸿宾楼用餐后,有感于这里的美味佳肴,便即兴挥笔,题写了藏头诗一首,道是:“鸿雁来时风送暖,宾朋满座劝加餐,楼头赤帜红於火,好汉从来不畏难。”用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描绘了大家来鸿宾楼就餐的热闹场景。
      可是,您有没有留意过鸿宾楼的金字招牌呢?也许您会觉得奇怪,鸿宾楼那么多好吃的菜肴还留意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去关注一块牌匾呢?这您可就有所不知了,这鸿宾楼的金字牌匾可是镇店的宝物啊。
      其实鸿宾楼的宝物一共有三样:一件就是那块“鸿宾楼”金匾,您可听好了,这是金匾,还是由625克黄金铸造成的呢,第二件就是慈禧太后当年曾用过的象牙筷子,搁到现在,这是古董;第三件就是1934年鸿宾楼的东家花费重金购回的黄唇鱼鱼肚,而且现在这种鱼已经绝迹了。现在和大家要说的就是鸿宾楼的那块镇店之宝,金字招牌。
      为何这镇店的金匾会成为故事中的主角呢?因为在这金匾之中藏着三个谜团,直到今天都没有完全解开。
      第一个谜团就是由清代两榜进士于泽久题写的“鸿宾楼”三字本是繁体字,而在繁体字中的“鸿”应该是左边三点水,中间一个工,右边的鸟字底下是四个点,可这里的鸟字却是三个点。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写法,历来猜测不一。
      第二个谜团是,这块匾额上下均无款,在名人名家为商号书写匾额中是很少见的。有人说,于泽久为鸿宾楼题写匾额纯粹是出于交情,他不想让别人知道匾额上的题字出于他的手笔。
      第三个谜团是,1 998年时值金秋,鸿宾楼迁址之后将匾额送到荣宝斋准备将其修理装饰一下,也就是所谓的“见新”。可是当人们打开这块有着百年历史的匾额时,却从背后的底板里发现了一幅牡丹美人图。经过专家鉴定,这幅工笔画作于宣统年间,那位宣统帝在位只有三年,所以这一期间流传下来的画作很少,这幅工笔画自然是身价可抵金了,可人们又开始觉得不可思议了,为何这幅画会被藏在匾额里呢?这幅画又是谁的作品呢?
      听一些老北京说,于泽久当年题字时,那鸟字底下确实是四个点,只因那时文曲星君和天上的星宿们比试书法,互相争持不下,于是就找来太上老适锣君给品评一下。太上老君也不给他们面子,就说:  “我看你们写的这些字,都带着凡间的气息。我看北京城里于泽久写的‘鸿宾楼’那几个字,才当真是充满了灵气呢!”
      几位星君听后纷纷表示赞成,只有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木狼颇为不服气,于是便化作了一只雨燕,将“鸿”字里的一个点给啄掉了。可是即便这样,人介功6对这副字赞不绝口。奎木狼还想再做破坏,结果被几个星君给劝回了天庭。
      至于为何鸿宾楼的匾额没落款,这事还是和奎木狼有关。据说原本匾额上是有落款的,因为见到匾额的人夸奖这字写得好,于是惹恼了奎木狼,他在啄掉“鸿”字里的一点时,还把落款给啄下去了。他以为这样一来,就没人能知道题字的作者是谁了。
      至于鸿宾楼匾额之中藏着的工笔画,那说法可就多了。有人说是于泽久的作品,也有人说这副牡丹美人图中的美人,其原型是王守谦的心爱之人,因为家庭的阻挠两人最终劳燕分飞,而这个美人在年纪尚轻时就抑郁而亡,因此王守谦请入画了此画,以寄托哀思。各种说法层出不穷,不过这都给鸿宾楼带来了更多的人气,人们在这里品尝美味的时候,还能聊聊老北京的旧事儿,这种自在生活真好比是神仙一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7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16:05:43 | 只看该作者
                   “都一处”名称的来历

      在北京为数众多的百年老字号里有这么一家,它创建于乾隆三年( 1738),位于前门大街,它有个很好玩的名字叫“都一处”,而关于这名称的来历有几十种不同版本的说法。
      有个说法是“都一处”的字号是乾隆钦赐的。,那是在春节之后的一天,乾隆带着两名侍卫来到民间微服私访,走到半路便饿了,可街上的饭馆都要过了正月十五才开张,就只有那么一个小店面,因为平日里生意不好,因此才早早开张。乾隆在这里酒足饭饱后觉得这家店买卖公平,酒菜的味道不错,而且店老板热情好客,待人诚恳,便说要题个字号送给店老板,于是他大笔一挥,便写了三个大字“都一处”,意思是其他的饭店餐馆都没开张营业,就只有此处开张。之后店老板得知此字号乃是乾隆赏赐的,便将乾隆坐过的椅子以黄绸缎包裹上,又将题字请师傅装裱好,挂了起来。
      在另一个版本的故事里,这“都一处”的招牌则和乾隆没有半分钱关系,而是说这字号是玉帝赐给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按老辈子的话说,有个姓王的人,祖籍本是山西的,最初在前门外搭起了个小酒店,因他性情耿直,买卖公道,而且人也颇为爽快,因此这生意做得还不错,很多熟人经常来此买醉。不下几年,这姓王的汉子便积累了一些钱,因为之前小酒店的声誉不错,于是他就想用这些钱盖个门面小楼,开个餐馆。
      姓王的人最初时请不起那些有名的大厨,便自己到处寻访名师学习厨艺。这小饭馆刚开始除了卖酒,还出售一些小菜和零食,比如玫瑰枣糕、煮花生、马连肉等,待这姓王的入学了些烹饪技术之后就做了大厨。为了能把自己的饭馆经营好,王姓汉子又钻研起食谱来,不过因为他本来就缺少资金,在经营上又缺少经验,饭馆开张不到一年,他只觉赔钱没见赚钱,该怎么扭转这个局面,这可难坏了这个姓王的人。
      有一次,姓王的人要去见一个老朋友,在回家的半路正好赶上庙会,只见几个壮汉抬着玉皇大帝的木制雕像在街上走,街道两旁围观的人纷纷向雕像丢铜钱,据说假如这铜钱黏在了雕像身上,今年必定能有好运气。姓王的心想:都快到年根底下了,还能有什么好运气?不过试一下也无妨。他随手这么一丟,也没管铜钱飞去了哪里,便径直走开了。
      这天晚上,姓王的又在油灯底下钻研几本食谱,他觉得身后恍惚有人在动,在回头一看时却见是位慈眉善目的老公公,姓王的很奇怪,门窗都是关好的,这人是从哪里进来的呢?不过他一点也不害怕,反而笑着要给老公公端茶喝。
      但见这老公公不慌不忙地把茶喝完,然后就说:“白天你丢在我身上的那枚铜钱,砸得我身上可真疼哟。”
      姓王的心说:莫非是这老公公疯了不成,怎么大晚上的竟说起胡话来。“我知道你肯定在想,你面前的老头儿一定是发疯了。不过,不管你怎么想,我都要把好运送给你。”
      “哦?既然老伯看得起我,那我请问,我这小饭店该如何经营下去呢?”
      “哈哈哈,我且问你,你这饭店可有什么招牌、字号吗?”老公公眯着眼睛问。
      姓王的摸摸脑袋,憨厚一笑,说:  “我没什么学问,  也想不出什么好名字来,所以目前就叫‘王记饭店’呢。”
      “这样吧,我给你写一幅字,你拿它当招牌如何?”
      姓王的一想,自己没什么墨水,曾想过请读书人来帮自己写个招牌,可是他又不知该找谁,现在有人上赶着给题字,这是好事情,于是就满面笑容地点头称好。
       一会儿工夫,“都一处”三个大字便写好了。姓王的看后喜欢得不行,便连忙跪谢,他抬头正想求老公公再写一副对联,可一转眼,这老人就不见了。姓王的还以为自己是接梦中。就这样,  “都一处”的招牌高高地挂了起来,自从这招牌挂起来之后,远近的食客都来这里,或开怀畅饮,或品尝特色小菜,这饭店生意一年更比一年好。
      当然,这是个传说故事,事实上“都一处”的虎头匾确实是乾隆赠送的,但不论是历史传说,还是历史实情,都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勤劳肯干,为人诚恳,都会实现他最初的梦想,获得成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16:13:17 | 只看该作者
                   老北京的鬼市都有啥特色

      若说起东城区的簋街,大家都知道,那是京城有名的餐饮一条街,以前就叫“鬼街”,不过老北京的鬼市可不止那么一处,而老北京所谓的“鬼市”,并不是全与闹鬼有关,而是说这种夜间才开始的集市,至次日晨晓才散,因而有称“鬼市子”,在这种鬼市上出售什么的都有,有些鸡鸣狗盗之徒,把白天盗来的东西趁着天黑卖出,在清末时候,一些纨绔子弟将家中珍藏的古玩器皿、字画古籍等拿来出售,以此来维持他们那表面荣华的寄生生活,而古玩行家就在鬼市上经常捡漏儿,花少钱买真东西,所以,鬼市听起来很是可怖,但其实很好玩、很热闹。
      熟知老北京鬼市买卖的人都知道,在鬼市上的买卖双方一般都使用“行话”,因为他们唯恐被同行知道了价格后,一桩好生意就此泡汤。鬼市上的买卖双方在暗中用拉手、递手来进行讨价还价。鬼市买卖双方要价还价的行话主要是这么几个:“么、按、搜、臊、歪、料、俏、笨、脚、勺”,这十个字音分别表示从一到十的数字,外行人乍一听,是绝对听不懂的。
      那么老北京的这种著名鬼市到底有哪些呢?在这里可以给大家列举出来几个。
      崇文门外的东晓市,在清代就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那时的东晓市位于药王庙以西,半壁街南,在民国那里陆陆续续盖起了民房,因此这东晓市便逐渐东移,新中国成立前,东晓市与红桥、东大地毗邻,向东便是葱店街,向北是沙土山,而向西则是唐洗泊街,这一带的地摊多是摊摊相连,每天一开市便顾客纷纷前来,争相购买商品。
      在东晓市既有收旧货的,也有卖旧货的,,在这一买一卖、一进一出中,资金便频繁地流动起来,这也是促使鬼市不断发展的内在生命力。在东晓市里有些手头本钱较多的,就会去富绅,官宦人家去收购金银饰品、玉器摆设、古玩字画,等等,有些原先的官宦人家已没有了往日煊赫之势,因为家中实在无力维持生计,或者因为遇到事情急需用钱,他们觉得把家中物品拿出去卖太丢份儿了,因此还不如卖给那种上门收购的人,这些上门收购的往往颇具慧眼,也很能压价,所以获利也很高,像这种手里本钱较多、上门收购物品的人,被称作是“打硬鼓儿的”。
      传说以前有个打硬鼓儿的,在某王府的后人那里买来一幅古画,画上是一位高贵典雅的宫廷仕女,她面含微笑,身穿粉色衣裙,手中持一团扇。这个打硬鼓儿的还是个单身汉,他见这画中美人十分柔美,便将古画挂在卧室中。半夜这人忽然闻到屋子里一股奇异的香味,他睁眼一开,竟然是古画中的美人活了过来,满屋子里全是奇花异草。这打硬鼓儿的愣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还以为自己是在梦境之中。这样的事一连几天都在发生,终于有一天,街坊四邻都说,怎么不见那个打硬鼓儿的了?直到人们闻到一股臭气,才发现这打硬鼓儿的已经死去多天了。街坊们对此事议论纷纷,这人平时也是个老实厚道的,能跟谁结怨结仇呢?家中并没有盗贼进来的迹象,而他也不像是自寻短见的那种人啊。大家叹息着纷纷离去,却没人注意到墙上挂的那幅古画,画中仕女的粉色衣裙已然变成鲜红色的了。
      除了东晓市,还有一处鬼市颇负盛名,这便是华威桥鬼市。自从上个世纪初,天津开埠之后,很多京城里的皇亲国戚、高官显贵便移居到天津,而家中积存的古籍旧刊、字画摆设等又比较多,因此在必经之地华威桥这里,就形成了出售古玩家什、器物字画的地方。“华威桥鬼市”也随之兴起。
      与北京其他地方的鬼市相比,华威桥鬼市似乎显得更为“高端”,诸如文房四宝、瓷器陶罐、紫砂、象牙、奇石异物、竹雕木刻等物本是宫家的东西,在寻常百姓家十分难见,可是在华威桥鬼市却能随处见到这些物品。更有些平常人家,也很喜爱这些摆设器物,便来华威桥“淘宝”,懂货的行家往往能花较少的钱而买来真宝贝。
      可见,老北京鬼市的特色不外乎就是“商品齐全、价格划算”,铜器、玉器、奇石、古玩等在鬼市上已是寻常之物,而且懂货的行家花不了几个大洋就能淘来自己心爱又有一定价值的好玩意儿来,假如您到北京来,逛鬼市那是绝对不能错过的,老北京的文化底蕴,在鬼市上也能有着充分的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78#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16:21:36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大栅栏儿的由来

      说起北京繁华的商业闹市区那可真是一下说不完,不过有这么一处闹市区,被称作是北京最古老、最别具一格的地方,这就是前门大栅栏儿。在以前就有“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悠”  “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的说法,可见那时的大栅栏儿就已经颇有名气了。
      这条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的商业街,这里有很多百年老字号,比如开业于康熙八年( 1669 )的“同人堂国药店”、开业于嘉庆十六年(1811)的“马聚源帽店”,还有那“内联升鞋店”等,此外有几十年历史的商号也为数不少。此外这里还是十分著名的娱乐场所,当年这里有名的戏园子就有五六家。尽管在清末遭到义和团的焚毀和八国联军的破坏,这里一度冷清下来,但经逐步恢复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又繁荣起来。
      下面,我们就说说大栅栏儿这条繁华的商业街的由来。
      在明孝宗弘洽元年(1488),北京开始实行“宵禁”,这是为了防止盗贼隐藏于街巷之内从而给内城带来各种不稳定因素。因此就由朝廷批准,在北京城很多的街道巷口设立起了木制的栅栏。大栅栏儿原本是廊房四条,只因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得工艺格外出色,而且保留的时间也最为长久,因此便用“大栅栏儿”来为这条街道命名了。
      那么,在大栅栏儿这里的老字号商铺一定有很多传奇故事吧。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样的传说故事还数不胜数。
      经常逛大栅栏儿的人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六必居酱菜园就在这里,六必居酱园始创于明嘉靖九年( 1530),算到今天已有四百八十余年的历史了,它可是北京城里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而那块“六必居”金字匾额,据说出自明朝宰相严嵩的手笔,虽然历史上对严嵩此人评价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块匾额到了今天已然身价不菲了。
      根据老人们相传,这六必居原本始自于酿酒,在酿酒的过程中提出“黍稻必齐,曲种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的训诫,并在酿制过程中严格执行,这就是六必居名称的来历,也正因为如此,六必居的名字才越打越响亮。待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六必居出售的商品也随之多了起来,不过这里最出名的还是酱菜。关于六必居的传说有很多,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
      康熙晚年的时候身体已大不如以前,每天不仅要为了国事操劳,而且更因为九龙夺嫡而整日忧心忡忡。这些日子康熙帝经常食不能咽、夜不能寐。为了能让他开开胃,宫里上下都忙活开了。年轻貌美的嫔妃希望通过歌舞来给康熙开心,惯会拍马溜须的太监们则捡尽了吉祥话儿说。
      有这么一个平日里并不得宠的嫔妃,她一时兴起便命人买来了六必居的酱菜。正巧这天康熙来她宫里坐坐,她便随手端上来几样小点心,以及那刚买来的六必居酱菜。康熙对这些做工精致的小点心倒没怎么留意,反而吃了几口六必居的酱菜之后觉得很合胃口,于是那顿饭他就着酱菜吃了下去,感觉还很不错。“皇上喜欢吃六必居酱菜”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皇宫,那些希望得到康熙恩宠的人便纷纷买来六必居酱菜,希望这不起眼的酱菜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气。
      可是,这些怀揣着美梦的嫔妃们最终也没能实现她们的美梦,康熙帝在两个多月之后驾崩了,不过,在这之前他一直对六必居的酱菜赞不绝口,但他并没有再到哪个嫔妃那里一起享用这美味了。看来皇上就是皇上,留住了他的胃也未必能留住他的心。  康熙帝是驾崩了,不过六必居的名号却是声名远播了。当然了,这不过是在老人嘴里听到的一个故事。
      除了六必居的传说,大栅栏儿里的其他几家老字号也有非同一般的传说故事。如今的大栅栏虽然少了些古风古韵,但人来人往依旧繁华,穿梭在满目老字号的大栅栏儿里,您有没有觉得自己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16:29:1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黑猴儿”的趣话

      很多老北京都知道,在前门大街鲜鱼口里有个叫“黑猴儿”的百货店,那里面琳琅满目,各种货品一应俱全,什么化妆品、生活日常用品、布匹、服装、衣扣儿以及各种针头线脑的。
      黑猴儿百货店之所以这么有名,也全在于它出售这些针头线脑的,因为很多大的商店都不卖这些了,只不过现在这商店也不叫“黑猴儿”了,而是叫“立新百货店”。很多老北京应该会记得,当年黑猴儿百货店门口上,还有一个方墩子,这上面原来还坐着一只手捧元宝、双目炯炯的黑猴儿,听说还是楠木雕刻的,十分神气活现,不论是谁到了店门口,总喜欢伸手摸摸它的脑袋。
      那么,百货商店门前为何要放这么一只木刻小黑猴儿呢?这其中的说法还真是不少。
      那会儿还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在北京西山住着一位猎户,他与年迈的老母亲一起生活。医生说这位久病缠身的老太太需要吃猴头,喝猴血,这样才能养好身体。可是现如今大雪封山,该去哪里找猴子呢?
      这位猎户听后毅然背起弓箭,拿上口粮,出门寻找猎物了。这天寒地冻的,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走了好久他什么猎物都没发现。就当他打算转身回家时,可巧发现前方不远处有团黑色的东西在动,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皮毛油亮的黑色猴子!
      猎户心想:假如把这大胖猴子带回去,不仅皮毛可以卖钱,而且猴头、猴血还能给老母治病。于是他搭弓射箭,可也怪了,平时他是百发百中的神箭手,如今又没有刮风,这箭怎么就射偏了呢?
      不管那么多了,还是尽快把这只黑猴子带回去吧。这猎户想着,于是又射了一箭,可这一箭又射偏了。猎户一见这情况,又急又气,于是他使足了气力,射了第三箭,哈哈,这下正射中那黑猴的臀部。猎户十分得意地走过去,要把猎物带回家。
      谁知他刚走近这只又肥又大的黑猴儿,就听这猴子把头转过来说:  “求求您不要伤害我。我从前本是这里的山神,只因为触犯天条而被贬做一只黑猴子在这里修行。假如您能放过我,我一定会报答您的!我还有三天就可以修成正果了,我求您了!”这只黑猴说罢泪眼汪汪地看着猎户,猎户心中十分不忍,但想到病榻上的老娘亲,便说:  “我娘正生病呢,医生说需要用猴头、猴血来做药材,我放了,那我娘就没得救了。”
      “我会瞧病,我给她医治好,您就放过我吧。”黑猴儿可怜吧唧地哀求着。
      猎户心说:  “没见过猴子会说话,也没见过猴子能看病,可见这只猴子确实非同一般。”于是猎户就带它回家了。这黑猴儿也真不简单,又是把脉,又是要开药方,整整忙活了大半天,猎户的老母亲吃了黑猴给开的草药,果然病情大有好转,不知不觉,三天过去了,这天夜里,猎户见到一位虎背熊腰、身披黑袍的大汉说:  “恩公,感谢您饶过我。若您有了什么难处,我必定会来帮助的。我如今已是天上神明,专门保佑做买卖的人,我看您就不要打猎了,这样伤生害命的多不好!不如就当个买卖人吧,我保管你衣食无忧。”
      一觉醒来,猎户对梦中的情景半信半疑,不过还是决定按照黑猴儿说的去做。开始他完全不懂如何经营,但他在京城开的杂货铺就是生意很好,仿佛有如神助一般,很快地,猎户就积累起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人们都说他经营有道,但他心中清楚,全是那个得道的黑猴儿在暗中帮助他。
      不到三两年,猎户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名动京城的富户,而且还娶妻生子,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为了对那黑猴儿表示感谢,他特别请来匠人用楠木雕刻了一尊黑猴儿造像,放在店门口。很多都知道这家店铺财源很旺,因此大家买完东西之后,甚至是路过这家店,都要来摸一下那黑猴儿像,希望能把财运“沾”回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16:38:02 | 只看该作者
                   天桥,老北京繁华商业的见证地

      说起老北京的天桥,大家的第一个印象便是这里有很多人打把势卖艺、卖小玩意儿、卖野药、说书、唱戏、说相声,都是底层人民为了谋生而在这里混口饭吃。其实,对于很多老北京人来说,天桥给他们的印象可远不止这些呢。
      咱们先来说说天桥为何叫“天桥”。明朝时期,在天坛、先农坛的北墙外,有这么一条东西走向的河,因为这里是皇帝从皇宫出正阳门到两坛祭祀的必经之地,因此就专门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汉白玉单孔高拱桥,这是专门给皇上用的,这是“御路”。又因为皇帝也称为天子,所以这条御路便是天子所走之桥,  “天桥”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既然是天子所走的桥,自然老百姓是不能走的了,老百姓过河只能走天桥两侧的木制桥。元明时期,天桥附近水池相连,河沟交错,春有杨柳夹岸,秋可听蝉观雨,颇具江南水乡的韵味,这里的旖旎风光也催生了各种商业,开酒馆的、做茶楼的、会馆、旅店、点心铺等相继兴起。此外,还出现了大量为来往客商和游人助兴的说书、唱曲、打拳卖艺的娱乐场子。自从康熙年间把内城的灯市迁到前门外,天桥西北的灵佑宫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天桥灯市的一部分。每年的元宵灯节,这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自从光绪年间修建了京汉铁路,在马家堡设立车站之后,往来的旅客便由永定门出入,而多在天桥落脚过夜。很多市民到马家堡一带游逛,也多是在天桥停留,以上这些便是促使天桥市场日益繁荣的原因。
      其实天桥也有落寞寂寥的时候,宣统二年( 1910 )溥仪要到天坛祭祀,也许是看不惯天桥附近那喧闹的场面,于是便下令拆除天桥以南摊商和店铺。这样看来白天是清静了,但晚上这里却热闹非凡。
      究竟是怎么个热闹法儿呢?从老辈子流传下来的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有个乞丐,走到天桥这里实在走不动了,便索性在此地将就着休息一夜,  逗大半夜里,他只觉得浑身凉飕飕的,耳边是一片喧哗声,这个乞丐心里嘀咕:莫不是到了清早?可我并没有睡那么长时间啊。
      这个乞丐睁眼一看,四周还是漆黑一片,不过他确确实实听到了人们的说话声、走路声、推车声。在那说话声中又夹杂着讨价还价声、吆喝声、叫卖声、招揽生意声。渐渐地,这乞丐看得清楚些了,原来这个地方大半夜也做生意呢!  “既然他们做生意,那我的买卖岂不是也上门了。”饥肠辘辘的乞丐拿起他的破碗,准备挨店挨铺地去乞讨。
      他看到一个大婶走来,便连哭带跪地说:  “好心的大婶可怜可怜我吧。”但这个大婶却面无表情地走过去了。这乞丐心说:  “现在这世道,人心真恶啊!也罢,这种铁石心肠的人我也见得多了。”
      可说来真怪,这个乞丐一连向十几个人乞讨,都没人搭理他。一-直到了第十八个人,他见这人生得身量矮小,便大着胆子抬头看这人的脸,这一瞧倒不要紧,当真是把他吓了一跳:那人披头散发的不说,而且还缺鼻子少眼睛的,那那身上的衣服也不知道是哪年月的了,越看越像是明朝的衣装。而那些推车的、做生意的,来来往往的,难不成都是鬼而不是人吗?
      想到这些,这个乞丐当时就吓得昏死过去。直到阳光刺透了地上的一切,他才揉揉眼睛挣扎着爬起来。他把夜里的见闻说给别人听,可是没人相信他,倒是有些好心人给了他不少施舍。
      宣统之后的天桥,因为共和时期扩修道路又一度红火起来,可是尽管这里又是表演、又是做生意,但在经过多次火灾之后,旧天桥已经没有太大的商号了。如今的天桥在经过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且这种平民文化还深深地扎下了根,无论是天桥上表演的各种曲艺艺术还是风味小吃,都是老北京永远的记忆,而且这种记忆,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淡,反倒会历久弥新,渐渐深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14 04:53 , Processed in 1.2792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