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台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510---------王长青

[复制链接]

683

主题

1万

帖子

5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6722
11#
发表于 2014-6-4 21:55:3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台戈带来王长生的回忆录,希望看到更多的朋友欢聚在这里。
<辽阔的内蒙古欢迎朋友来做客
辽阔的内蒙古欢迎朋友来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1216

帖子

26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0228
12#
发表于 2014-6-4 22:58:12 | 只看该作者
问好台戈,您的文章很感人!
欢迎您到《生活百科》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18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723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23:23:39 | 只看该作者
     10、与时间赛跑的食堂拉水
       在十五团六连的日子,我们吃、喝、用的水全是依赖于原来农场里打下的一口水井,距我们食堂差不多150米。井口有两尺见方、两尺来高,水深约八九尺。井口边六、七尺远,架一组结实的门型架,高约十一二尺,门架中间通过一个铁活儿横吊起一根长约十七八尺的结实长竹竿,横竹竿的小头正在井口上方,通过一组铁件连接一根十余尺的细长竹竿,竹竿下端再装一小零件可以方便地挂、取一只水桶。横竹竿的大头固定上一块配重物(即绑上一个铁坨或是一块大石头),使这组打水吊竿空桶时翘起。当要打水时,只须抓住立杆向下稍用力就可将水桶放到水面,用巧力一抖,一桶水就装满了,这时也仅需抓住立杆稍用力向上一提,两把便可轻松将一桶水提到井口。这就是当地的百姓利用杠杆原理发明的非常聪明、省力、灵巧的打水装置,它比起我过去在北京郊区农村见过的辘轳打水要方便快捷得多。(不过用它还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水位要比较高。当井水很深时还是得用辘轳打水。)
    连队里各班排少量用水都是用扁担挑,但是炊事班每日淘米、洗菜、蒸馒头、焖米饭、刷锅、洗碗用水是大量的,特备了两个大号的水缸,还要不断地将它灌满。为了使打水效率高点儿,搞来一个汽油桶仔细清洗干净,横卧在一辆排子车上,用铅丝绑牢固,汽油桶的上边焊上一个方形灌水口,下边接焊上一段粗水管再套一段软管以放水,如此这般一辆水车就做成了。用它拉水,一趟可以装上十四、五桶水,打水的效率的确比起用扁担挑水提高了许多。随之,食堂里每次拉水的活儿就成了一件叫劲儿的差事。
    每当这时,炊事班里的男同胞是一定要站出来的。有时还会出现好几人争抢的情况,
我记得有时本人抢到了拉水的差事,为了看看拉一趟水到底要用多少时间,还搬出食堂的小闹钟掐时间。
出发之前先紧盯着闹钟的秒针,“嗒,嗒,嗒!”待它刚到零秒时“出发!”,于是还真像到了田径场,拉上水车一通猛跑,赶到井边把车架好,站定,抓住立杆,“唰”一把放到水面处,然后用巧劲一抖,水桶底儿朝上、口朝下按进水中,立马一桶水已灌满,抓住立杆用力向上一提,这时要注意一定要让它从井口的正中上来,(否则的话,如果水桶磕到井沿儿上,水撒掉不说,还耽误动夫,将大大影响打水的速度)顺势倒进水车里。如此,反复十四、五下,一车水正好装满,水口用一块干净的笼屉布盖好(防水外溅),再用一根宽皮筋一箍,然后挎上背带,用力往回跑。此时的水车可不像来时那般轻松了,当我用尽全力,大口喘着粗气赶回到食堂门口。再看闹钟:3分50秒!………此后,记得还经过若干次记时测试,竟达到过3分40秒!…….3分33秒!
不过,经过了自己的多次的拉水的亲身体验,感觉这款直接用排子车改装的水车还是有几个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一、水桶直接摆在小车的面板上,重心太高,左右晃动的力量很大,用不了几天,就把车子侧帮晃散架了;其二、水桶前后打滑,造成水车重心乱跑。如何改进水车,成了我茶余饭后总在琢磨的问题。
     11、亲历麦收战役
  时间一晃,到了麦收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看那长势年景不坏。麦子收割的时令非常关键,早了,麦粒尚未成熟;晚了,熟过了,麦粒一碰就掉,到手的麦子将会丢在地里,产量会大打折扣。当有经验的农业技术员、种粮的老把式抓一把麦穗拿在手里一捻、一挫、再放嘴里一嚼便可准确地判断麦子的成熟情况。一旦专家说“成了,收吧!”,差不多就是今年打响麦子抢收的冲锋号令。
     当连长向全连发出“明天收麦,争分夺秒,颗粒归仓!”的动员令后,各班排就纷纷找到连队保管员领镰刀、领磨刀石,回宿舍就“噌!噌!噌!”磨起镰刀。因为抢收的任务紧迫,不仅大田排的人统统要参加麦收,连里的后勤排:猪号、马号、炊事班也要抽调人员参加进来,其余留下人员还要保证照样完成原定的份内工作。
     这天,安排麦收有我,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于是我头一天就将镰刀找好,刃口磨得飞快,用大姆指小心地试试刃口,用眼瞄瞄,再试着刮刮脸,轻轻一走,几根胡须削掉。 “好!可以当剔须刀了!”  还特意找来一件旧的、长袖衬衣备好。也许有人会问:“麦收时是大热天,再穿长袖衣服岂不是太热了?”此问题先不马上回答,让我们一起参加一次麦收,亲身经历一次便明白了。
     第二天,四点参加割麦的队伍就集合出发了,天色还黒黑的,连长带队急急地往麦地赶。到了地头,天色才微微发亮。先进行分组,每三人一组,一组把十垅麦,这三人再分为割麦手、做箹手、扎把手。割麦手负责割四垅、做箹手负责割三垅还要做好一个捆麦子的箹子、扎把手负责割三垅还要将本组麦子绑扎好。
做箹手割第五、六、七垅,要先动手收割,割过三四步后,利索地抓两把麦子盘一个扣儿放在地上。
割麦手割第一、二、三、四垅,他将割下的麦子放在箹扣儿上。
扎把手割第八、九、十垅,并最后将本组割的麦子结结实实地绑扎好。
当分组一定,各组的麦垅数完,各小组就急不可耐地干起来,“唰!唰!唰!”每个人都埋头猛割。那麦芒十分地扎人,幸亏我早有准备,穿了件长袖衬衣,就少了芒刺扎人、泥土裹肤之苦。不要几分钟,汗水就浸透了衣背,割麦时不仅有那难免的麦芒和泥土,泥水汗水早就裹在了一起。这时,还有那无孔不入的蚊虫、小咬漫天飞舞,往你的鼻孔里、耳朵里、眼睛里、嘴巴里乱飞乱撞,让你坐卧不宁,烦躁不安。驱之不尽、赶之不竭,无孔不入,防不胜防。
腰酸背痛是最切身的感受,手中打泡、镰刀伤手则是最不幸的了。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学生有不少还真是第一次参加如此富有技术含量、又十分累人的割麦,难免会发生一些小事故:有割了手指头的、有伤了脚趾的。卫生员闻讯马上跑来处理伤口,清创、消毒、上药、包扎。问题严重的一定要劝其休息,但很多小战士是包包伤口又超起镰刀,拼力追赶前面的战友。
    回想起来那真是
“常忆兵团割麦,蚊虫小咬伴随;芒刺泥土裹肤,汗水浸透衣背。
黎明五更开镰,日照三杆才回;八百米长地垄,三人配合紧追。
精疲力竭回营,匆匆灌通凉水;哪管窝头咸菜,统统人间美味。
颗颗稻米麦粒,凝聚劳碌汗水;经历当年疾苦,倍感今生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14#
发表于 2014-6-5 08:18:40 | 只看该作者
欢快勤奋小鸡王,
揉起馒头是专长,
打水争分夺秒去,
麦收战斗也帮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18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723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2:2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台戈 于 2014-6-6 08:18 编辑

12、亲手杀猪
     紧张的麦收已经连续进行了四、五天了,原有的一些猪肉已吃完,明天差不多是麦子抢收的最后一天,连里决定杀口猪,好好地犒赏一下全连的将士。
在连队空场的南边早就砌有一口大号杀猪锅,直径有五尺,挨着它竖有一副结实的门型架子,离地六尺横着一钢管,当这猪退完毛收拾时必须用的东西。离它不远处砌有一个结实的石台,两尺来宽、五尺来长、离地一尺多高,这个石台就是待杀之猪寿终正寝的地方。在动手之前,一定要先将杀猪锅灌上多半锅水,先烧起来。
听说要杀猪了,连里有劲的小伙子来了好几个,撸胳膊挽袖子跃跃欲试。这时一定要备上两条手指粗的麻绳,捆猪要用上;再备上半盆清水(里边还要抓一把盐,搅匀),这是接猪血用的;一根小手指般粗细,端头圆溜光滑的,长约四尺的铁通条,退猪毛之前打气通气用的;还有就是刮猪毛的刮子板,钢板做的。再就是一把一尺半长的、磨得锋利无比的——杀猪刀。
先从猪号里选中一头最壮的,嘴里还不住地骂着:”看你以后还抢食、抢吃!今天就要了你小命!看你老实不老实!”把它往石台边赶着,这猪开始还屁颠屁颠地往这跑,当发现我们准备拿麻绳套它时,便感到了不对劲儿-------是不是末日临头了?便跋腿要跑。这时候我们套绳的切不可着急,先将绳子打一个活结,选两个有劲儿的小伙子一人拽着一头。其中一人用一细棍儿挑着活套,先放轻脚步,拿个猪食盆引它慢慢靠近,--------慢慢引诱这贪吃的傢伙放松警惕,一旦它的头钻入活结中,拉绳的两人立即将绳收紧,其他几人立刻冲上来将其撂倒。这斯知道末日来临,便生嘶力竭地拼命挣脱、反抗、嚎叫、嘶咬--------我的任务是掌刀,此时是用一麻绳先横勒进它嘴中,马上在它嘴上狠很地绕三圈,迫使它张不开嘴,也就无法咬人、嚎叫。同时其它几人顺势把这三百多斤的傢伙放倒在石台上。我站在这猪的背后,左手紧紧攥住已经勒住其嘴的绳子,用力向怀中锁紧。另两位弟兄用膝盖死死地压住这拼命挣扎的傢伙,两手将它前蹄、后蹄分别捆住、把牢。此时的这猪想叫发不出声,想跑翻不起身,瞪着绝望的大眼,口中吐着白沫,喘着粗气枉图做最后的挣扎。此时的我果断地抄起长刀照准其喉下用力直刺至其心口,刀子刺进去有一尺三寸左右,再一拧,一股殷红的、温热的鲜血喷涌而出,这时把事先准备好的盐水盆将血水接住,直到它血水放尽。刚才还凶悍无比的傢伙,此时才算是安息、闭眼了。
    直到这时,几个用全力按住这桀獒不训的傢伙的小伙子才算松口气。
    “加火!”要烫猪毛了,先把水烧起来。
    这时杀猪的老把事开始上手了,他先在猪的一个后腿的里侧开一个小口,用事先备好的铁通条从这小口插进它的表皮之下,贴着内表皮捅到它的左前腿内侧、右前腿内侧、其侧身、其后背。在用通条捅的同时,老把事要不住地吹气,不住地用一木棒敲打,在他换气的时候要牢牢地把气口攥紧,再吹气-----再敲打-----直到这一侧气已经吹得足足的时候,用细麻绳把气口扎紧。然后再换到另一后腿的里侧同样开一小口,同样用通条捅——吹气——敲打,直到整个猪被吹胀得园滚滚的,猪皮已经呈紧绷绷的状况。好了!该給它洗澡了!
      “再加火!”直到这多半锅水烧开,这时老把事一定要往锅里对上一盆凉水,试试水温“好了!”这退猪毛的水温非常有讲究,不能过高,高了烫突撸皮,不行!水温低了,猪下去打个滚儿,毛退不下来,也是麻烦事儿。科学地说90度刚好,凭经验是这锅水烧开,再加一盆凉水——正好!
      这时,来两个最有劲儿的小伙子揪住猪后腿,先把它的头浸到热水里片刻,老把事用刮子板一刮,大把的猪毛突撸下来,皮色净白。好!下全身!再把这猪全身尽快地在热水锅里打滚,同时用一水瓢往它身上尚未到浸水的地方浇水。这时间也就两三分钟,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好!起!随着一声号令,小伙子再用力把这斯放倒在石台上,就势用刮子板快速地退毛,因为水温正好,猪毛大把大把地顺利刮掉,猪皮是雪白、干净!哈!哈!这厮一辈子都没有洗过这麽干净的澡,今天总算实现了!
      当把这厮周身鬃毛退净,用一挂钩吊上门架,开膛破肚。按惯例:猪心、猪肺、猪肠等下水送给老把事算是一种犒赏。把肉从中脊劈开,一辆排子车推过来,上面铺上干净的笼屉布,把两扇猪肉接住,一干人马兴高采烈送到连队食堂。
    第二天的午饭,香喷喷的红烧肉盛进了各班的菜盆,那年代这就算是最好的美味了!
      这样的杀猪经历,我在兵团的几年有过六、七次,亲手处置的八戒有五个。记忆难忘而深刻。
     13、凌晨两点半终于看上了《买花姑娘》
      在十五团的这几年平时的文化生活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看电影,当连里通知说今晚放电影喽,每个人马上回宿舍打背包,集合起队伍,然后步行十几里路到团部的露天大操场上,面向已架好的银幕,以连队为单位坐好,背包这时就是每个人的座椅。有时到了十月份,夜晚已经很冷了,为了安安稳稳地看上电影,穿上棉衣、棉裤,穿上大头棉鞋,再裹上大棉帽是最明智的选择。
记得一次说放映《卖花姑娘》,通知说将会在后半夜才能跑片儿到我团。半夜十二点全团各连陆路续续差不多都来了,可是片子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放映的时间一次次地被推迟。 “过了半点钟……又过了半点钟……”   《列宁在一九一八》里的台词此时得到了最贴切的诠释。即然人已经来了,就耐这性子再等一等吧! 好嘛!这一等竟等到凌晨两点半片子才送到。当片子一放,刚刚噪动的情绪立马平息了下来,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浮,不少的人是拌着哭泣、拭着泪水看完这部片子。当片子放完,回到连队,东方的天色已发亮。
那年头,我并不是天天记日记,但是,真遇到了某些印象深刻的事儿有时还真要记下来,以便日后回忆、品味。记得在看过《卖花姑娘》、《冷酷的心》之后还曾认认真真地将影片的整个故事情节凭着记忆写下来,还真有若干次在回忆、记叙时被感动流泪的时候。在那个整个文化生活都比较馈乏的年代,在十五团的这几年竟也陆陆续续看过了不少经典的电影。如《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冷酷的心》、《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奇袭》、《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第八个是铜像》-------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18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723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6:51:23 | 只看该作者
台戈 发表于 2014-6-5 12:23
12、亲手杀猪     紧张的麦收已经连续进行了四、五天了,原有的一些猪肉已吃完,明天差不多是麦子抢收的最 ...

14、当上连队的保管员
   大约在炊事班干了有半年,这天张连长找到我:“连队原来的保管员调走了。连里几个干部商量过,调你作连队保管员。” 我倒没啥意见, 干什麽都行!第二天我就来到我的新的工作岗位:一个足有四间房大小的,堆满了连队的各种生产、生活上用的工具、材料、用品的满是尘土的仓库。看来是堆放得相当地杂乱、无序;更谈不上维护和保养了。
   这是一个只有我一个人的、完全独立的岗位,没有哪个头头来盯着你,全凭着个人的自觉性来工作。
从哪里下手呢? 先从打扫卫生开始。于是,外衣一甩,袖子一挽,干将起来。
先从一间开始,把所有的这间仓库里的物品、工具,统统搬到门外,将库房仔细打扫干净,不断地用抹布擦去看样子积了多少个月的灰土,因为是砖地,扫净后再细细地洒上点儿水,感觉就是清爽多了。然后再将搬到门外的东西再一件件擦拭干净、分门别类地搬回来、垫起来、摞整齐。比如:装粮食的麻袋,原来都是杂乱地堆在一起,东边有,西边也有,落满灰尘不说,还有不少的有破损、漏洞。我是先在仓库中找一处清洁、干爽的地方,先垫上木架子,再把这些清扫过的麻袋按照其尺寸大小、质量好坏分别整齐摞好。发现有破损、漏洞的集中放在一起,待择日再逐一修补。如此这般,时间还过得飞快。不觉中就到了中午。吃过饭,休息片刻,马上又扎进库房继续整理的工作。转眼间、忙碌中时间就到了晚饭时间。
     就这样紧紧张张地干了六、七天,原来脏、乱、差的库房终于彻底改变了模样,整理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土筐、铁锹、锤、镐、锄、镰、水桶、扁担、麻袋、麻绳、马灯、煤油、苫布、各号铅丝,还有马号专用的马鞭、马鞍、缰绳、套包--------等等,各就各位,并逐一做好登记,同时完善了管理手续,更方便了各个班、排的领用。
     经过了我的一番整理,所有的物件均摸清了家底儿、建好了物资清单,完善了领用登记手续,并搞清了它的存放处:在哪间房、哪个位置、数量多少、状况如何。谁要领用什麽东西,差不多我可以闭眼帮你找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万

帖子

5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6722
17#
发表于 2014-6-5 16:5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忆我们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好似就在眼前........继续
<辽阔的内蒙古欢迎朋友来做客
辽阔的内蒙古欢迎朋友来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18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723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21:03: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台戈 于 2014-6-6 08:18 编辑

15、第一年探家——回京夜奔
  转眼间,来兵团已经将近十个月,1970年的春节即将来临。想家、想爸妈、想回北京的思絮萦绕在每个兵团战士的心里。为了探亲回家,我不知向付连长(张柏)、指导员(张富宽)央告了多少次、磨了多少嘴皮子,每次都是“现在你的岗位一时没人可顶替,工作还离不开呀!还是再等等吧!”
时间离春节一天天临近,差不多每天都有三五成群的战友们踏上探亲回家的路,我自然是焦虑万分。终于,在离除夕仅剩三天的傍晚,指导员才松了口:“明天你们几个北京的可以回家了!”“别忘了!按期归队!”
得到这一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战锋,“太好了!怎麽样,咱们今晚上就出发!”“好!”我们四个家在北京的哥们儿连个奔儿都没打,一拍即合,马上打点行装连夜出发,赶上明早六点钟路过刘召站的火车没问题。
那个时候的我们别提多麽利落了!只是用了十几分钟,出发的行装已经准备好了。
“出发!”一行人步履匆匆,顶着满天的星星,冒着寒风,踏上了赶赴刘召火车站的路途。数九隆冬,兵团大衣是不能不穿的,可是,大家走得飞快。很快,走得浑身发热,大衣是穿不住了,零下十几度的寒风里竟一点儿也不觉冷,于是纷纷脱下大衣抱在怀里继续赶路。从六连到刘召火车站七、八十里路,我们几个用六个多钟头就赶到了。
这一年的春节父母都到河南洛阳的大哥家,都想看看新落生的小侄女。我也是直奔洛阳。见到了刚刚出生不久的小脸粉白、笑眼咪咪的小娃娃,全家人都在兴高采烈地、搜肠刮肚帮着起名字,我说“小侄女出生在腊月,就叫”雪梅”吧。”我的提议得到了大哥、大嫂和父母的一致赞同,就这样我家的第一个孙辈——小姪女的名字就这样定下来了。
    16、调回炊事班任上士(又称給养员)
  两周的探亲假眨眼间就过去了,我和战锋等战友准时回到连队,继续着原来各自的工作。
    我嘛继续有条不紊地做着连队保管员的工作。库房已整理得利利落落,各种工具、物资各就其位,物资的领用手续、账务清单也建好。对于有些必须修补的麻袋都陆陆续续逐一补好,需要修理的工具,自己能修的就自己修,个人修不了的就送到连队的小木匠——梁春宝处,请他帮助解决。一切都按部就班地在平稳进行中。
这天,又是连长付张柏找到我:“这一段你连队保管员的工作干得挺好。但是炊事班上士的工作正缺个人手,连里考虑再三还是你做合适。保管的工作明天与xxx作个交接。”
“好!领导相信我,我一定努力干好。什麽时候报到?”
“明天。”  
一句话,我就重新回到炊事班,干起了上士工作,所谓“上士”,就是食堂的采购员,即按照连队司务长的安排,根据伙食计划采购食堂所需要的米、面、油、盐,蔬菜、肉蛋,炊具、用品等等。
这天,食堂的米、面快不够了,要到十二里地远的团部副业连拉米、拉面。先跟马号班长打好招呼,带上一摞装米面的口袋、口绳,坐上大车“哒!哒!哒!”上路了。这是一条还算平坦的土路,越过十几道沟渠,再拐三个弯,团部就在眼前了。
先到后勤部找主管米面粮油的助理员赵光祖,开上提米、面的单据,再赶上马车到副业连的面房装粮。面房的女保管员:段丽(后来知道来自门头沟)——高高的个子、清秀面庞,眼神里还带有一种冷俊。一丝不苟地查看过每一张票据,签好字,留下一联,返給我一联,然后带我们到米面库装粮。
“装吧!一袋50斤。”  
“小心点儿啊!别把面掉在地上。”看似平静的话语中又带着一种严厉,一看就是那种干事情钉是钉、铆是铆的主。
当我和赶大车的哥们儿将一袋袋米、面装好,段保管监督过称:定盘星定得准准的,绝对是一两也不会少、当然一两也不会让你占便宜。
称头高了,“行了,高点儿就高点儿吧!”我们想着得过且过。
“不行!铲平。”段保管一点情面也不留。盯着称杆,直到不碰上沿儿才做罢。
过完称,我再一一用扎口绳牢牢扎紧,一袋袋地装上大车。车把式常常会伸手帮一把,“谢了!我来。这点份量不算啥。”一次买上两三千斤粮是稀松平常的,因为扛米抬面搞个满脸花也不当回事儿了。
  一来二去,隔三差五到团部买粮食、装米面,段保管跟各连的上士逐渐熟悉一些,也不像最初时那样总板着面孔。我们也的的确确做得十分地小心和谨慎,尽可能地不把粮食撒在地上。如真有撒出时还小心地扫回米池、面池里。
  这天,我们连又来到团部副业连粮库装米。段保管今儿个态度特别的好,兴致勃勃地招呼说:“这是咱团的酒坊新酿的白酒。怎麽样?尝尝!”
“那当然好啊!”兵团战友也没什麽客气的。话音刚落,段保管已将一搪瓷茶缸的白酒递到眼前。
哎呦!这一下子足有半斤六两。我闻着诱人的清香、也不知道这白酒劲儿有多大。端起来“咚!咚!咚!”一口气就喝个精光。
“啊!真爽啊!”抹抹嘴,心满意足地谢过段保管,乘上回连的马车打道回府。一路上并不感到难受,只是有一种飘飘然、晕呼呼的感觉。四十四年前的这矼子酒什麽时候想起来都是回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万

帖子

5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6722
19#
发表于 2014-6-5 21:13:01 | 只看该作者
四十四年前的这矼子酒什麽时候想起来都是回味无穷。
真是回味无穷,仗着年轻没事。台戈天热保重!
<辽阔的内蒙古欢迎朋友来做客
辽阔的内蒙古欢迎朋友来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18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723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21:17: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台戈 于 2014-6-5 21:31 编辑
土左情深 发表于 2014-6-5 21:13
四十四年前的这矼子酒什麽时候想起来都是回味无穷。
真是回味无穷,仗着年轻没事。台戈天热保重!
...

   谢版主关心,我还要接着发,也可能我把原作者请来自己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31 02:28 , Processed in 1.2012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