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常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街村隆重举行纪念毛主席逝世37周年活动(图)

[复制链接]

53

主题

26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570
11#
发表于 2013-10-21 14:3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3-10-21 9:27:00的发言:

这个说法是不是武断了一些?

所有制的变革是相当复杂的。尤其是需要依靠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市场经济在目前应该是必要的,是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不能说它是“颠覆性错误”。

 

现在,很多人,特别是所谓的专家学者精英们,往往混淆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概念,不知是他们自己就没有搞清楚,还是故意混淆的。记得以前曾经转过刘日新同志的文章,“怎么看市场化改革33年?”这是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5340ce01013zz7.html,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全文。简单的说,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而资本主义就是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刘日新同志文中非常清楚的澄清了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区别:

    3、赵紫阳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搞不清楚,不加区分的。在十三大报告中讲了一句费解的话:“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这是一句经济学理论不通的话,载入了党的史册的一个大笑话。
 
    马克思说:“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极不相同。因此,只知道这些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的范畴,还是根本不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不同特征,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作出判断。”(《资本论》第一卷第133页[注73])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人类社会有过三种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依附过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经济,只不过在范围和作用方面与以前的社会有很大的不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是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劳动力也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资产阶级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以实行利润最大化。市场买卖的原则通用于一切领域,连人的良心和肉体都可以用货币来交换。所以,资本主义这种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也称为市场经济(看看今日之中国如此之多的丑恶现象,还需要更多的证明吗?)。
 
    据知道内情的人透露,十三大后,国务院发展中心主任马洪问赵紫阳:“你报告说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赵回答:两个说法,一个意思。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就是邓小平说的要搞一段资本主义。正因为如此,尽管赵紫阳被邓小平定性犯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错误而撤了职,但对赵紫阳所作的十三大报告,邓小平说“一个字也不能改。”因为这个报告表达了邓小平的本意,但用词又含含糊糊,这正是邓小平所需要的。这样,这句文理不通的话,一直在“光耀史册”。

------------

    英国的学者们甚至说:“在不少人看来,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的同义词(按:即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学词典》[英]戴维.W.皮尔斯主编,第555页)
 
    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样两种对立的经济制度长期并存于世界上,于是东西方学者形成这样几点共识:
 
    1、在所有制上,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计划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
 
    2、在生产目的上,前者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后者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
 
    3、在经济运行上,前者一般呈无政府状态;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大萧条)时代,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实行了国家干预。后者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的。
 
    4、在价格上,前者任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经济;后者要求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
 
    5、在分配上,前者实行按生产要素实际上是按资分配;后者实行按劳分配。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种制度各具特征,可以说是泾渭分明,一清二楚的了。可是有人至今仍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辩护。说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公式嵌入当代史,激活了中国经济。”上面已经充分论证,江泽民以及他所引用的邓小平,英国首相和诺奖得主,都承认: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据此,你们的公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试问这成了何方怪物?能言善辩的“精英”学者,你能对此作出什么样的解释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12#
发表于 2013-10-21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吴为老兄这个材料很好,有理有据,说明了道理。

中国经济到底是靠什么“激活”的?是靠“市场经济”吗?

毫无疑问,市场经济确实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但认真思考下来,却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真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恰恰是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积累,这里包括了从物质到精神,从文化到科技,从知识到人才等等的一系列储备和准备,为改革开放激活了巨大的能量!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人民的忍耐、人民的牺牲、人民的宽容、人民的奉献!

“彻底否定派”们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他们拼命“赞颂”的改革开放就像是“空中楼阁”,彷佛都是凭空而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430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8048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20:47: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430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8048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20:53: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71
15#
发表于 2013-10-22 10:00:00 | 只看该作者

以我的看法:小岗村模式绝对是你说的只是暂时救急的模式!这一点问题没有!但它又是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条件下最为应用普遍的模式,这也是事实。原因我觉得还是农村里大多数人们的实际决定的。主要应该还是思想认识实际、特别是村官们的管理水平和素质实际什么的。慢慢的这种情况早晚会变革。但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又不是那么容易出现质变的。

我记得当年我作过一个分析:目前的农业劳动大多还是个体手工劳动的状态。其个体劳动质量直接决定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正是因此,才有了从“记工分”式的集体劳动记录为依据的分配方式转入“个人承包”制的客观需求(直接以个人利益与生产结果间挂钩,以刺激生产效果的提高)。现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农业生产水平已经有所提高,但从全国看,好像还没有达到整体的质变阶段,所以进一步的改革目前主要还是渐进的形式,没有形成排山倒海的大变革趋势呢。

一点浅见!请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430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8048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6:34: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17#
发表于 2013-10-22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先生说得不错。

中国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模式,这是不能生搬硬套的。

美国的农业是以它的雄厚的工业规模为基础而逐步发展为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所以它的农业生产能够达到一个人养活几百个人、甚至几万个人的能力。

中国从建国开始,就大力发展集体农业,从农业互助组起始,继而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直到人民公社,在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社会生产力落后、生产资料水平低下的这样一种状况下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只用了短短的8年时间,就将中国农业的整体水平提高到集体化的程度,这也是难得的一项伟大成就了!

农业集体化的道路走得太快,铺的面太广,必然是欲速不达、适得其反,所以需要收一收步调,而收一收步调就是“包产到户搞单干”。

这算不算走回头路,搞历史倒退?至少毛泽东就坚决反对。

毕竟我们已经走到这个地步了,再回过头去重走,这算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呢?搞互助组的时候,正是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搞改革开放,却把集体的土地再分给农民,现在又搞出“土地流转”的名堂,据说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关系。

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言,你觉得现在是进步呢,还是退步,或者是毁灭呢?

中国是个大国,各地情况不同,应该有一个多元发展的模式,把“小岗村”作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唯一选择,本身就不合适,更何况这个模式不是以“集体化”作为方向,更没有强大的工业和科技力量作为支撑,如果想让它取得如同美国个体农庄那样的生产成就,也更是望尘莫及、匪夷所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26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570
18#
发表于 2013-10-22 23:18:00 | 只看该作者
在农业方面,走集体化的道路还是分田单干,单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角度来看,就大不一样。在集体化的时代,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争取旱涝保收。而搞单干,一家一户,基本上没有这种可能了。单干的几十年里,与其说有多少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的成就,倒不如说还在吃集体化时代的老本。现在老本基本上吃完了,以后呢?就是实现了私有制的个体大农业,那么个体农民,或者说新时代的地主,会为了长远的,甚至是他人的利益,大力兴修水利吗?更不用说丧失了土地的农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71
19#
发表于 2013-10-23 09:14:00 | 只看该作者

当年的农业合作化,如果到了高级社就停止一下,可能会更好些。这是我个人的一步点见解了。

小岗模式成为大多数地方使用模式,应该说也有它一定的必然性吧?人特别是各级干部们的水平在那儿呢,想飞跃也难。这其实还是个生产力水平为基础形成的历史现状。不仅仅是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439
20#
发表于 2013-10-23 13:51:0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了资源,说什么都没有用。咱们不说矿产资源,您看水,气,土地还有好吗?几十年的光景吃掉了几千年的遗产,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外,没有资源什么理论都是空谈。坐守空山的结果不言而喻。今年夏天我走了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您看看,它们还有多少鱼?新疆那边的江河也一样,过去一网几十吨,现在是几斤。稀土矿,过去我国占世界总储量的百分之80,现在只有不到40.让人说什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10-17 07:49 , Processed in 1.2324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