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冷月沧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时代(非虚构文本长篇连载)

[复制链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81
191#
发表于 2016-1-27 20:13:39 | 只看该作者
冷月沧波 发表于 2016-1-27 18:37
七十五  风光
    茶场虽然地处十万峰峦之中,周边的风光还算是秀丽的,尤其是那山,那水,春秋之间,自有 ......
      能在那好山好水好风光之地生活也是件非常幸运之事~ 令人羡慕喽~  发帖辛苦~恭祝安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7
192#
发表于 2016-1-28 10:13:59 | 只看该作者
小山村中老先生,
淡泊清幽度一生,
茶山四周景色美,
点点滴滴心头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7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127
193#
发表于 2016-1-28 14:59: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麻沙老农 于 2016-1-28 15:01 编辑

茶场周边好风光,好山好水出好茶。我省的茶叶也多产在海拔数百米到千米的高山上。陆羽在《茶经》上说:“上者生烂石”,有的好茶生长的土壤就是所谓烂石,像武夷山的“大红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21:26:4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朋友的鼓励与支持,更感谢龙行版主的逐章点评,全文已接近尾声,还望各位朋友多指正,使文本更趋完善,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21:28:47 | 只看该作者
七十六  看桥
    有一星期天,大林和阿鸣他们说,我们看桥去吧。看桥?我不很兴趣。一个星期的劳累,星期天,最好睡个懒觉,补补元气。大林他们却不由分说,一把我从床上拽起来,说,你这个人那,就是太功利,连一点审美细胞都没有。
    大林所说的桥,在一个小镇的溪流之上,离场部将近二十里路。那桥,与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果然不同,它是木质的拱桥,横空而越,单孔成形。大林站在桥这头,眯起一只眼睛瞄着,用一个大拇指比划了一会,说,这桥应该有三十五米吧。我看看那有点恢宏的桥身,说,应该有的。
那桥,很有气势,它是顶部不是空的,而是盖房子一样盖有瓦片,而且那屋脊之上有神兽之类的装饰物,而桥身上不但有雕梁画栋,还设有神龛 ,可以祭祀,这真是匪夷所思的。大林内行地对我说,这桥的年代很久远了,据说最早的是唐代就有的,而大部分是康乾盛世时建造的,别看它高大宏伟,可全身没有一根铁钉,全部用木头建造的。这在全国或许在全世界堪称一绝。
是吗,那么这就是古桥了,我感慨地说。我们所站的地方也是唐人立足,清人所站的地方?我们所看到的景物也是古人眼中的景物?世易时移,很多东西却是不变的。那桥下的碧波流水,那桥头的合抱丹枫,那一条通向远方的古道,都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包括这座古老的桥梁。它们在风雨之中,透出一段久深的往事来。就在这样的桥前,使人想起许多的前尘旧事,想起那些关于英雄落魄的故事,也想起寂寞、荒凉这类沉郁的低调的语词来。桥头的那棵老树,可是英雄系马的地方?那树上飘零的落叶,又飘飞于那个风尘过客的额头?我突发奇想,要是此时有一个青衣少女,手执一管洞箫,在这桥头,面对亘古不变的青山与绿水,吹奏一曲悠扬舒缓的曲调,寄托一缕花蕊般舒展的相思,那是怎样的一种情调,怎样的一种意境?
    在这样的桥头伫立,我痴想于自己是金庸、梁羽生笔下的那种侠客,一骑绝尘,剑气横空,而那小桥楼头的红袖轻招,却把我的万丈雄心,轻轻柔柔地维系在红尘温柔乡中。
    沿木桥往东走两三里的路程,便是一个小镇。小镇古朴,沉静。虽然没有那遐想中的楼头红袖,但镇东头有几个卖九层糕之类的食摊子还是很引起我们的兴趣。跑了这么长的路,看了半天的桥,肚子感觉确实饿了。于是几个人便坐在露天的小桌子旁,买了那炊糕蘸着酱油吃着。那卖九层糕的妇女看我们不像本地人,便与我们攀谈起来。得知我们是赶了几十里的山路到这里来看所谓的古桥,不禁很是惊讶,不可理解。“你们这些人那,就这么几块石头,几根木头,有什么可看的? ”她感叹道。不过,我们能买她几碗炊糕吃,她还是很高兴的。
    后来,我读到了很多关于这桥梁的文献。它曾引起了世人的惊叹,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包括从美国、英国、法国等地过来对它进行考证、研究,我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它进行礼赞。所有这些,我认为都没有当初我们来看桥的时候来得纯粹,来得深入。因为那是一种无意间的闯入,使得所看的对象变成一种完全意义上惊艳之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21:29:59 | 只看该作者
七十七  写春联
    那时节农村过年,一就是图个吃,二就是图个热闹。平时大家十分节俭,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将点点滴滴积攒起来,待到过年时,则杀猪宰羊,大鱼大肉,毫不吝惜。那时农村有一句话,叫作“放开肚皮吃喝,拢起袖子拔牌”,前者指的是尽情吃喝,后者则是指大家聚在一块,玩一种叫作“牌九”的游戏,三十二张骨牌,有庄家,有押牌的。五分,一毛的,随你押,从初一到初三,男女老少齐上阵,热闹得很。当时这似乎不作赌博论,而是当作春节期间的娱乐方式。只是过了初三,就不能玩了,再玩,大队的领导便要出来干涉,以赌博论处。
    春节前,这里的风俗是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可以到集镇上去买,那镇上有专门的春联摊,五毛钱一副,那种洒了点金粉的就贵一点,要一元钱。那时候的一元钱不是小数目,可以买一斤半的猪肉,也可以买二十个鸡蛋了。为了省钱,有些农户便买了红纸,请本村的一些粗通文墨的人书写。那书写水平自然不高,往往是墨如黑猪,糊涂一团,但远远一看,却也是红纸黑字,喜气洋洋。叫村里的人书写,虽然不用付钱,但一副对联也要送上两个鸡蛋,以表心意,这在当时是八分至一毛钱的价值了。有一年春节,我在场里过年,周边村里的老乡们听说我会写春联,便纷纷赶来,要求我为他们写春联。场里领导得知此事,很是高兴,感到脸上有光,特地批准我不用出工,在场里为他们挥毫写春联,并且宣布,不收取任何费用,连红纸、墨汁也由场里统一报销。这下,几方面都高兴,可说是皆大欢喜。
    那时候的春联的内容没有什么财源滚滚,生意通达之类的吉利话,大都是毛主席诗词。一是大家都比较熟悉,二是信手拈来,便可书写,更重要的是不会出错,保险。于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春风杨柳千万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之类,不管贴切与否,都往上写。当然,也有个别的老乡自己会找一些认为吉祥如意的话作为对联的内容,叫我写。只要不是与当时的政治有冲突的,我都会略加修饰,然后给写上。比如“门前青山不老,屋后绿水长流”、“爆竹已报四季喜,腊梅又迎一年春,”之类。比较起毛的诗词,也算是有创意的了。
    春节期间,结婚的青年人也多,在写春联的同时,也给他们写结婚对联,只是那内容,还是以毛主席诗词为主,但我感到这其中有些问题,甚至使人产生一些古怪的联想。如“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一联,当时的婚联中是必写的。但细究起来,却感觉大有问题。就说这结婚吧,人家娶的是妻子,其愿望也是希望妻子是传统概念的贤妻良母,而你却是“不爱红妆爱武装,”这岂不是鼓励妻子施行暴力?再一副对联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给人的感觉也是怪怪的,总有那么一点暧昧的联想。还有人来要求写“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把入洞房看作是上刑场似的,这真是哪跟哪啊?但那是大家都习以为常,认为毛主席的诗词没有错,如果要错,也是你的婚结错了,你的妻娶错了。
    除了给老乡们写春联,也给我们场里的职工们写。他们的要求比起老乡来,就高些了。他们不满足就写些毛的诗词,认为毛的诗词就那么几句,写得太多了,重复了,要求现编现写,还必须要应景的,这就给我出了难题,但我不能拂逆他们的意思,因为这是他们对我的信任。于是我就将平时所记的唐诗宋词稍加修改,诉诸笔端。“万叶秋风战地梦,一灯夜雨故乡心。”这是写给一个军属的;“霜凝鼙鼓星横剑,风卷旌旗月满楼。”这是为民兵连的文连长家写的;为老董写的是“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老董看了摇头说,不好,也不通。我问为什么?他指着上联说,今夜的星辰就是昨夜的星辰,万古不变,还有什么非昨夜的?又指指下联说,你知道我好睡,每天被子一蒙,便一觉到天亮,何来的什么立中宵?经他一说,我也感到不很妥当,便给他换了一联:“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我问道,这联怎么样?他看了半天,说,这个好,有气势,也有江湖气。你看,死生相托,义气为重。不错,亏你想得出来。我暗自说声惭愧。我那里想得出这句子来,这是诗圣杜甫的写马的句子,是我偶尔想起信手写下的。应老董的要求,还为他的恋人小赵写了一副:“幽居有空谷,天寒依修竹”,源自杜甫的《佳人》,稍作调整而已。这下老董高兴了,说,在我这两天写的几百副对联中,就数这一副最好。我说,不是我写得好,而是你情人眼中有西施,爱屋及乌啊。
    写了两天对联,整整站了两天,腰酸背痛的,竟然感觉比上山劳动还要累。但看到满地横七竖八的对联,一片红色漫漶,也还是很有点成就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7
197#
发表于 2016-1-29 09:43:48 | 只看该作者
携手进山看古桥,
感受真切惊艳娇,
欢天喜地写春联,
传承现编都热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7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127
198#
发表于 2016-1-29 15:20:17 | 只看该作者
文中的古桥是木拱廊桥,在闽浙两省相邻的山区较多。前两年,有关部门申请将木拱廓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且是由福建省的政和、屏南、寿宁、周宁和浙江省的景宁、泰顺、庆元7个县联合申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7:02: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龙版主,谢谢老农!老农说得极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7:03:27 | 只看该作者
七十八  过年
    七六年春节,我与大林、老董等三四个知青在茶场里过。这是领导的安排,因为每年都要安排部分工人在场里护场,保护场里的财产安全。
    我们平时都孑然一身,没有精打细算的习惯,吃一餐算一餐,没有资金积蓄,没有物质储藏。虽然一个人过年,简单、但过年毕竟是过年,缺乏基本的物质条件也不行。大林来找我,愁眉苦脸地说,怎么办?这个年怎么过?我说,你不要像杨白劳一样苦大仇深,现在是新社会,还怕饿死你啊?大林说,马克思说过一句话,人类首先有了吃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按马克思的观点,可见吃还是第一位的。我说,马克思也讲过一句话,人的能动性是最为重要的。老董在旁嘀咕道,你们两个拿马克思他老人家掐来掐去有什么用啊,不想点实在的招,大年三十晚上,人家关起门来吃香的喝辣的,我们兄弟几个读马克思语录充饥啊。
    经老董一说,我们也从形而上的“神”回到了形而下的“器”。经过我们几个郑重协商,为了过好这个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由老董向小赵、我向阿兰等几个女知青借点钱,以度年关。这些女知青比较会打算,更重要的是她们不吸烟,每月能省几个钱,日积月累,应该有所积蓄。选择小赵,是因为小赵是老董的恋人,老董开口,她没有理由拒绝,毕竟处于热恋之中的恋人;而阿兰以豪爽、慷慨著称,只要身边有钱,我们一开口,她是不会拒绝的。果然,我们对她们一说,便欣然应允。小赵留下了十五元,阿兰也借给我们十三元,。将近三十元的一笔巨款,可以采办不少年货了,使我们对这个年充满了向往和温馨的感觉。第二个措施是我们几个临近年关的时候,背着场里的那把双管猎枪和一只麻袋上山去转悠,希望能打几只野兔、山鸡之类,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会碰上麂子。可惜的是,我们的那只叫圆圆的狗长眠在山上了,不然,带着圆圆上山,那多好啊,以圆圆的善解人意,至少可增添些情趣,哪像现在,诺大个荒山野岭中,寂静肃杀,只晃荡着我们几个游魂野鬼似的影子。
    我们在山上转悠了一整天,不用说麂子的影子都没有见到,甚至连野兔和山鸡的毛也没有看到。老董心里窝火得不行,回来的路上,朦胧夜色中,见路边有一只半大的黄狗对着我们不友好地狂叫,老董见状,瞄也不瞄,“轰”的迎头就是一枪。那黄狗“呜”的一声立马毙命。老董一看周边没人,连忙往麻袋里一装,就三步并作两脚,匆匆忙忙地背了回来。
    大林说,嗯,老董你做了件好事,这是一条无主的野狗,与其在这天寒地冻中饿死冻死荒郊野外,不如我们超度了它,这也是一桩功德。老董一听,眉开眼笑,说,那是,那是。我们慈悲为怀,不但度人,而且超度野狗。二人一唱一和,一拍一合,确实好像做了一件学雷锋的大好事,把那打狗事件上升为救世情怀。由此我也知道,我们的很多事物和事情都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的,我们的所谓的很多先进的典型是可以类似的方法炮制出来的。
    那天回到场里,我们几个趁着夜深人静之际,在食堂里,烧了几锅热水,将这倒霉的“野狗”彻底进行超度,在动刀之前,大林还装模作样地念了一通什么的经,然后手起刀落,开膛破肚,用热水洗净,并将那陷入肉里的铁砂一颗一颗地挖了出来,然后煮了一大锅肉,先将那狗头、蹄子就着老酒啃掉,留下半大锅肉连汤一起冷冻,准备三十晚上除夕时享用。
    第二天,我们几个开着拖拉机到附近的一个村里,对那些在太阳底下取暖的贫下中农说,大妈大伯们,我们几个知青今年回不了家啦,在场里过年,我们想买些鸡啊,蛋啊,猪肉啊之类,好歹过个年。我们尽量把自己说得可怜些,以博取那些阿姨大妈的同情。果然,那些阿姨大妈们听我们一说,那眼神便像看几个是流浪的孤儿似的,充满了怜悯和恻隐,那个阶级感情啊,泛滥起来,叫人感动,尤其看到我,就像看到自己外公家的亲人一般,因为我经常来村里放电影,他们都熟了。听说我们要买年货,忙将家里的腊肉,鸡蛋等捧了出来,非要送我们一些不可,搞得我们很不好意思。说实话,我们当时只想能够便宜一些就心满意足了,那里想到这些大妈阿姨们如此好客热情,我们一边推辞,一边忙掏出钱来塞给他们。于是,那一大堆的年货基本上属于半买半送的,这是至今回想起来还令人感动的一幕。我也由此想到,当年三大战役时期,上百万民众推着小车,抬着担架上前线的事情不完全是作家的杜撰虚构。
    朔风怒吼的三十晚上,大林、老董几个在我房间里守岁。我们生了两个火炉。那张靠窗的简陋的书桌上堆放着鸡、腊肉、花生米之类,一个炭火正旺的火炉上“咕嘟嘟”地炖着那天老董打来的“野狗”肉,里面放了一些茴香、枸杞、黄酒之类的调料,此刻,正与那狗肉起化学反应,散发出令人馋诞欲滴的香味;另一个火炉边放着一个钢精锅,锅里热着家酿老酒。我们一边吃喝着,一边聊着大天。
    我们暂时忘却了远方的家,忘却了青春的苍白和前程的渺茫,也忘却了一九七六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时间年份,我们沉醉在大山的一隅温暖的炭火里,沉醉在狗肉的香味和老酒的醇烈里。当附近村子里那鞭炮的声音逐渐密集起来,我们看了看手腕上的表,才知道岁月的脚步悄然前移,七六龙年已经到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3 04:21 , Processed in 1.201203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