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七芝 于 2014-8-11 17:28 编辑
新春的爆竹刚打响,这个缺失得到了补偿,我先生从街上买回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他是位惜人爱才的好老师,我感激之余如获珍宝地读起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仿佛自己进入了一个非常儒雅文明、善良美好的境界,尤觉乎童心再现,没有了烦恼,心情油然舒畅,使自己又想写文章了。有二位作家说过:“写作是心灵的需要”,“我没有见过世上有人爱上文学他会抛弃文学”。我由衷感怀,心想这一定是人类的最高境界!哪知,这个问题被我先生否认了!于是我俩展开了讨论。 那是春节中,一个悠闲的日子里,正是细雨朦胧咋暖还寒时候,内心里隐隐感到涌动着一丝丝春天的气息。我俩面对窗外的冰溪河坐着,画案上摆放着三盆绿色的兰竹,事先沏好两杯三清茶,于品茶闲话中谈起:“什么是文学”?先生说:“文学是人类的灵魂,也是每个人的灵魂”。儒家、朱熹一生研究的是天、地、万物(包括人)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比如大自然的海啸、地震、雪灾、旱、涝等等都非理性的。那么人要检查现在,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这是理性。人要不断清理自己的非理性,尤其要用理性对照自己心灵上的非理性,包括贪污腐败、损人利己、祸国殃民。文学就是心灵上的镜子”。“那么,文学在人类的地位已经很高了,为什么不是最高境界呢?”我反问道。“别急!让我慢慢告诉你”,先生转身去给茶杯里添了热开水,又慢慢悠悠地说开了:“比方说,文学艺术是美的体现,人可以通过欣赏与创作文学书画来洗涤自己的心灵,其中人格精神就是表现一个人的理性升华的境界。然而,文学并不是人类灵魂理性的最高境界,人类理性的最高境界是——在世界上叫“哲学”。在中国叫‘道’。”“啊”!我惊奇地喊了一声,赶快又咽声往下听,我亦趁热饮了一杯清香的好茶,只见杯间的茶汁比先前清淡了些,可幽幽的香气却扑鼻而来,不知是精神的力量还是茶香的作用,感觉到兴趣越发浓厚,真可谓品茶论道其乐无穷!……先生音色洪亮,底气十足,继续说:“道与哲学是什么?通俗地说就是天、地、人包括万事万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总规律,当然包括社会。经典说:就是宇宙法则,举例说: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兴、盛、衰、亡,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都是有规律和法则的。明白它就是明白了理性,就可以选择人生正确的道路,为祖国人民做好事,做贡献,成功地度过一生,达到胜利的彼岸。违反理性,听任个人的非理性,贪欲膨胀,利令智昏,就是走上了违背祖国人民愿望的邪路,那会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毁掉自己的一生,死于非命!……” 一想到彼岸,那该有多远?道又有多难啊!转眼间我低头望见茶中热气腾腾的雾气上升了,恍惚中领悟到:道是看得着摸不到,想得到又深奥的东西吧,不容易一下子理解透彻的……“再讲下去!”这会是我催先生讲,几十年来我听他讲学问,除了受教育,吸取知识,增长智慧,便又是一种享受。他的性格虽如兰竹一样的清雅高洁与世无争,他的风格却有满腹经纶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生动思维高度概括的演讲力,敏锐洞察、宏观分析也有铿锵雄壮的声音。他的学者气质,在三清山基本上为省级以上干部及全国著名教授、作家、学者、新闻人物开讲“道的学术报告”,讲一次成功一次,让人们久久难忘!也为人民日报等大报专栏作家多次撰文报道。 “就人的健康与生命来说”,他又继续说:“人应该遵循做到‘法本自然’,‘清心寡欲,修生养性’,这乃是治病的最好良药。黄帝内经中有‘心是一身之君’,‘欲治病先治心’的说法。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汉代的张良,都属于得了道之人。官职的高低、财富的多少都不是衡量得道的标准,而恰恰是一个人一生的思想、言行以什么为指导?留下那些功绩给祖国人民为标准。我听得目不转睛,脑子在深深地思考着…… “对你的亲朋好友,传达天道、地道、为人之道”,旋即,我先生又像聊家常一样平和婉言地说下去:“成功的道路、失败的原因、经济发展的周期、市场变化的法则甚或健康人生的教训等等的法则天机……明白了这些道理就获益无穷、幸福一生。”
良久···我的思绪还沉浸在先生那意味深长的道理中,不觉闻到一缕缕幽兰文竹的醒人清气,感叹那“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孔子思想精髓,似乎自己也有同样清醒之感觉······ 室内品茶论道,清茗飘香。此时,我抬眼往窗外,只见烟迷津渡,雾失楼台,于濛濛泷泷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彼岸·····
写于2009年正月初九 修改于三清山2013.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