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军的文学世界(转帖)

[复制链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24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7:18:35 | 只看该作者
                 蕭軍於延安東山窯洞(1945年)
    至于经过肃反和复查等阶段,延安到底有没有日寇、国民党的派遣特务?有多少敌特?朝野人士好像从来没有具体的交待。倒是有一个说法流传很广:“抢救运动”因过于严酷而被毛泽东叫停,并向受害者鞠躬道歉;或曰毛开大会,向与会的受害者敬礼,还说:你们不原谅,我的手就不放下来云云。一路追述“整风运动”的“萧军日记”中相关的记载是这样的:“闫达开传达毛泽东关于抢救时犯的错误报告:1.在国民党调统局登记领薪水的特务在边区有六百七十余人。2.政治问题的种类:特务、叛徒、自首、党派。……4 .抢救运动中缺乏:调查研究,个别对待,以至犯了‘左’的错误。但政治路线是无错的,一贯的。有获得,消灭了自由主义,官僚主义倾向。”(下卷P542)所以,紧接“抢救运动”的是“复审”,又搞了两个阶段,历时经年。其间,还是一样的坦白交待,逼死逼疯。每个故事都足令人胆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24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7:19:31 | 只看该作者
从“日记”中可以看到,被整者多半有过失态、不妥之举,不敢面对同事、朋友和战友。心里的酸痛苦楚又需要倾泄,于是纷纷来找未卷入此事、全身而又清白的萧军。诸人的诉说给萧军的印象,并非如中央所说:队伍更纯洁、“党人”更坚硬了。“此次共产党的信誉,在知识分子中降落得甚为可悲,离心离德已经成了每一个知识分子党员---除开那些拍马者---心中的暗礁,只要遇到革命低潮时,它们一定要显露出来。”“共产党此次‘抢救’削尽了一个作为人底尊严,一个作为党员的尊严---逼迫他们捏造,承认各种可耻的卑劣的事:奸细、堕落、无耻的行为等---这也是堕落了它自己的尊严,以至对它蔑视的冷淡,因为它对构成自己的份子蔑视,也就因轻贱蔑视了它本身!”怀着羞愧和愤怒,在延安被“抢救”过的那些文化人,多有一走了之的想法。但是“外面”不是沦陷区就是国统区,不易立足。犹豫间时间来到了,“日军投降”。方才便离开边区,但是他们心里的怨恨并未稍减。此情此景,对理解这些人在后来的日子里、事件中的表现,有所提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24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7:20:21 | 只看该作者
              边区的文化人 延安作家俱樂部
    篆刻大家陈巨来出了一本集子《安持人物琐忆》。其在沪上艺术圈交游广泛,所涉亲知之溥心畬、吴昌硕、吴湖帆、赵叔儒、张大千等等,多为后人敬仰的一时之选。文中内容却为善良人士不解:他怎么专门揭人隐私啊?却不知,陈著的史料价值恰在于此,亏他不吝道出了亲历亲见,我们才知道了那些人的另一面、才见真实的他们啊。
   《萧军 延安日记1940 - 1945》谈人,亦因能及人所未道,而称“边区文化艺术人物史料大观”。他们是解放后身居各级各地,文化局、教育局、作协、报社、出版社、大学、剧团……担任要职,构成党和政府文化艺术干部之骨干、具体运作宣传工作。上网一查,人均一部光荣史。如:艾青、丁玲、罗烽、舒群、张仃、陈布文、曾克、黑丁、李又然、朱丹、张仲实、杨松、柳湜、阿甲、魏东明、冯兰瑞、周文、寒十坡、师田手、鲁藜、张石光、崔斗辰、金紫光、白朗、匡亚明、陈唯实、欧阳山、草明、王匡、苏镜、吴伯萧、陈凡、吴奚如、刘雪苇、何思敬、薛尔、邓泽、张如心、杜谈、王天铎、岳平、赵文藻、潘虎茨、程追、尚伯康、刘披云、李一云、石林、徐敬君、徐懋庸、闫达开、杜矢甲、郑律成、金默生、高阳、王大化、塞克、周而复、江丰、王禹夫等等等等。萧军记述了他们生活里的音容笑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于今来看,弥足珍贵。间或也记录了他们中一些人的“另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7:21:18 | 只看该作者
延安时期,这些“党人”中的大多数年纪还轻,不仅信仰未坚、斗志不强,其为人也还未臻圆滑成熟。因尚未取得相当职务地位,无需装模作样,接人待物本色出演。幸得萧军随手描记,我们得以知道这些“党的文艺战士”生活中的真性情。颇有助于认识后来文化艺术领域风云如何变幻、事件如何发展、人物如何作为的部分缘由、原理。略举几例,锥指管窥,以喻一般:
   “雪韦原来是那样一个无正义感怯懦的东西!他袒护‘自己的人’,他在洛甫面前竟不肯说一句公正话!庄启东原来是那样一个卑怯的小动物,他竞不敢到洛甫那里给我送个信!他们还要革命,他们还要从事文艺吗?死亡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24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7:22:02 | 只看该作者
            冷热相别——革命的战士和家庭的逃兵
    萧军和丁玲并不是那个时代的孤例,仿佛越是“思想先进”的革命作家们,越在家庭责任上疏于照顾,越是为人类解放呼吁奔波,越在不断伤害自己身边的人。郁达夫便既以情种出名,也以放荡出名。郁达夫北上到北京见到梁实秋之际,提出的要求有两点:一是访圆明园遗址,一是逛北京的四等窑子。梁实秋不胜骇然。他说:“前者我欣然承诺,后者则清华学生夙无此等经验,未敢奉陪(后来他找到他的哥哥的洋车夫陪他去了一次,他表示甚为满意云)”。郁达夫轰轰烈烈地追求杭州四美之首王映霞,所写长篇累牍的情书不仅当时名动沪杭,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
    但郁达夫为王映霞挥金如土之时,他的妻子孙荃正待生产,生活拮据,等着郁达夫久久不到的家用。郁达夫对此并非全无愧疚,在日记中他写道:“我时刻忘不了映霞,也时刻忘不了北京的儿女。一想起(孙)荃君那种孤独怀远的悲哀,我就要流泪。”然而,对孙荃的同情并未阻止郁达夫和王映霞的结合,王映霞为郁达夫生的三个孩子也并未能阻止二人最终的离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24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7:22:59 | 只看该作者
郁达夫奔走抗日,于1945年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杀害,其在革命上的勇敢自不足论。却在对爱情和家人上,有着不相称的寡情凉薄。即便要去“铁肩担道义”,却不能合格地承担家庭的责任。正如同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中,那个“没出息”的纠缠在“名誉、金钱、和女人”中的主人公,自怨自艾,身心交瘁,只能看到他对自己的伤怜,却看不到一点儿对他人责任的意识,也无怪乎出版后谴责生一片,周作人就说“颇有人认他(它)是不道德的小说。”
    在家庭责任上的“不道德”,掩盖在政治的“道德”的大旗下,在以拯救大众的“革命者”自居的作家们那里,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萧军对丁玲毫无保留地投身给党不以为然:“她爱她的党,以至于被最不屑的党人;我爱我应该有的自由,我不愿意把这仅有的一点小自由也捐献给党!” 但萧军只是对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党人们有着意见,他自己还是认为,政治的信仰是要坚守的,爱情之类的个人生活上的责任,完全不能与之相比。萧军告诉丁玲:“政治信仰这是一生的大事啊……这不能比恋爱,也不能比结婚……一个人一生可以恋一百次爱,结一百次婚,但却不能改变一百次信仰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24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7:23:52 | 只看该作者
           重返家庭——超越政治的归宿
    然而,萧军和丁玲们没有想到的是,到了延安之后,离政治革命更近了,却离自己追求的生活自由更远了。萧军在同萧红分手后两个月,就和19岁的王德芬结了婚,他们的爱情在萧军到了延安后不久,萧军便又一次感到没了新鲜,萧军说,他们夫妻关系之所以能够维持,旧情占2/4,爱情占1/4,可怜占1/4。而萧军继续和王德芬厮守的另一个原因,则由丁玲说了出来。丁玲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中说:“延安只有骑马的首长,没有艺术家的首长,艺术家在延安是找不到漂亮的情人的。”当然,丁玲对女同志的恋爱自由是更为重视的:“女同志的结婚永远使人注意,而不会使人满意的。她们不能同一个男同志比较接近,更不能同几个都接近。她们被画家们讽刺:一个科长也嫁了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24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7:24:46 | 只看该作者
  丁玲和萧军恐怕都没有想到,文艺在延安不能给艺术家带来漂亮的情人,却能带来一阵腥风血雨,《三八节有感》发表不久,延安就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文艺整风运动。 而在运动中,左派作家的另一面被展现出来了,大多数左派作家的这一面展现得相当自私和冷酷,他们习惯严以责人、宽以待己,把一切责任推给万恶的社会,用政治家的决断对付亲人,不择手段地索取资源。在忠厚者面前残酷,在凉薄者面前软弱。
    丁玲给萧军说:“我未来这里之先……我是抱着怎么样火的心情啊!将将由南京出来!谁知道……竟像掉在冰窖里一样!没有温情,没有照顾!并不如我想的……是一家人!”“人初到延安,感到延安是冷酷的……慢慢自己就变得冷酷了。”“作家到这里,也好像失去彩色和作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2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7:25:33 | 只看该作者
丁玲对萧军如是说,也对萧军如是做了。近四十年后,在美国萧军还亲向丁玲兴师问罪:“当年在延安,你们一大队人来找我,一个个轮流批斗我,我就是不怕!你们要来文的武的都行,了不起到山坡打一架,谁会是我的对手?!”听得在场的客人都儍了眼。丁玲呢?反而态度大方,只回答说:事隔几十年了,往事不堪回首,就算了罢。萧军悻悻然,并不领情,场面一时很僵。
    然而,一些生活中缺少革命的铁和火,没有左派作家和革命者那样“坚定意志”,经常被英雄主义的光辉照出“软弱”的人,他们生活即便软弱,生命却更加强悍。与萧军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丁玲,在政治风向转变时,迅速转身将矛头对准了萧军。而萧军的妻子王德芬,却陪着萧军走过一轮又一轮政治的风雨,共同走过了五十年的岁月。丁玲同情女人,觉得“她们抵抗不了社会一切的诱惑,和无声的压迫”。但丁玲看来软弱的很多女人,在漫长人生中的表现,其实比她这个“战士”更为坚韧。她们没有革命者们宣称的对家国天下的责任和担当,却一直兢兢业业地履行着家庭的责任,努力维护着家庭,政治风雨改变了很多革命者,却不能改变她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25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7:26:30 | 只看该作者
解放后,已到中年的萧军本性不改,又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大学生张大学,称赞她聪明善良像萧红,又比萧红更美丽和单纯。在张大学怀上萧军骨肉后,萧军甚至要去和王德芬离婚。然而一旦政治风向突变,萧军马上变换面目,划清界限。据萧军和张大学的女儿回忆:“大概是1956年,张突然收到萧军的一封短信,内容极为简单,可以归纳为三条:一、我要出门,不要给我来信,我会与你联系。二、烧掉所有我给你的信件。三、若有人追查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推到张公度身上,就说是他用你拉拢腐蚀我的。”  
    也许因为萧军自己会因政治原因,立即和爱人划清界限,由此他在因张大学而要和王德芬离婚时,给的由也是“怕自己的政治问题影响王德芬”,没想到王德芬表现得毫不犹豫,萧军去世后,王德芬回忆这段历史:“因为他的政治问题影响我和孩子们,那我当然不肯离了,我当时就告诉他说,‘我不怕牵连、我不离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20 20:54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