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二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访内蒙古的路上

[复制链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241#
发表于 2015-7-26 08:42:08 | 只看该作者
乡间总体太冷清,
期待涅磐再复兴,
二黑不但展真实,
思考也是引人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242#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08:46:54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塞版和龙行先生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243#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08:53:33 | 只看该作者
7月26日

这是回访内蒙古的第三天。
昨晚送走了田三女以后,在房间里准备给相机电池充电,却到处找不到插座,只好等天亮再说。
一夜无话。
早晨5点钟就醒了,到楼下找人打听了一下,卫生院是8点钟上班。要等到8点钟才能给相机充电,这之前的时间做点什么呢?
这时候,我才想起来,应该到尖山村去!
黄茂营到尖山村的直线距离是8里地,来回两个小时足够了!
去吧,去吧!心里总是在给自己鼓劲:再不去看看,以后还有机会吗?
当机立断,匆匆准备了一下,就走出了卫生院的大门
几个正在跳“广场舞”的大妈,惊奇地看着我。我顺手就给她们拍了一张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09:02:18 | 只看该作者
这四十年过去,变化很大,以前熟悉得闭着眼都能找到的路也找不到了,只能按照大致的方向寻路走。
走在这条路上,想起来,这两天来到黄茂营农村,还真没有见到过大车。
我们初到农村,就是坐着胶轮大车沿着这条大车道上山的。
但看上去,这条大车道已经鲜有大车过往了,大车道正在沦为田野小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245#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09:04:22 | 只看该作者
从上图就可以看到,尖山村就在远远的大山里面,之间要经过一个村子,叫李福村,原来是南号八队。
沿路上行,越走越找不到路了,有时候不得不趟庄稼地,原来经过李福村的路也没有了。
在这里是不会迷路的,无非是从野地里、庄稼地里漫步而上,走到村子就有路了。
正在开紫花的胡麻地里走着,眼前出现一头毛驴,正竖着耳朵打量着我,想起“儿童相见不相识”的那句老话,忍不住给它拍了一幅,叫做“驴儿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方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246#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09:20:08 | 只看该作者
走到李福村,看到了这样一座房子。李福村村子不大,眼看有人,可就是碰不到面,原来想问问路也没人问,就顺着方向穿过村子。
以前我们过往李福村,都是沿着村边的路走过去的,现在只能从村子中间的道路穿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247#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09:2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二黑 于 2015-7-26 09:22 编辑

穿过李福村,就看见了通往尖山村的道路。原来这条道路到了李福村就转向南号到黄茂营的县级公路了,我们熟悉的那条路早已荒废,怪不得我找不到路可走!
上尖山村的道路还象过去一样难走,但看上去走路的都是机动车了,这让人多少感觉到一点安慰。
路旁的那座小石桥还在,到现在也不知道这石桥是干什么用的,而且比印象中的石桥更小了,桥洞下面连人都坐不进去了。
那年我与正在“9.20"小组做实验的同学一起从黄茂营回村时,刚过了李福村,天就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走路也全凭着脚下接触路面的感觉。雨下起来了,接着一道闪电划空而下,正好照亮了那座小石桥。我就想,是不是到桥下去避避雨……
辛勤一生可相照,浓雾密雨紧伴随。回首千里忆别时,现实能容愿望归……。早年写的一首无题诗,在这个时候又念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248#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09:27:44 | 只看该作者
祥云留言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中传达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看了二黑;“回访内蒙古的路上”真是感慨万千哪!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知青回到第二故乡探访,有的携儿带女全家成行,有的组团集体回访。看了全文的报道和感慨颇多........   
知青当年下乡的地方大都是边疆荒原或穷乡僻壤。在那充满激情的年代,我们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段历史是我们青春热血的见证。   
第二故乡的人们,在尚不温饱的困难年代和知青们团结友爱共同渡过难关,并没有埋怨知青来和他们“抢饭吃”把知青当做兄弟姐妹,当做自己的儿女。
知青在乡下也没有为当地做出多大贡献。只是和乡亲们同甘共苦,乡亲们吃的苦还要多些。现在有时间有能力回到第二故乡去看看了,去探望当年养育过自己的父老乡亲和那一片热情的土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抱着一颗赤子之心,同时也祭奠一下那逝去的青春。
我们每个人的青春岁月都是精彩的,悲壮的,激扬的,充满了沧桑,而今我们却是坦然与满足,没有怨恨,在心中与乡亲们的那份情结永生难忘!   
回第二故乡去!再现游子的情结,人类美好情感的表现;再现知青的纯真,和父老乡亲重温友情。
谢谢二黑兄弟的美文,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读后感想,不代表任何人,也不欢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249#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09:29:11 | 只看该作者
北京的知青朋友发来短信说:
……去的时候走的是同一条路,虽然后来分开了,但各自的努力和目标是一致的。即使是现在,尽管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对故乡的感情也是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250#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09:32:08 | 只看该作者
上山的路上,看到了大片低矮灌木丛,这是以前没有的,也看到了漫山遍野的荒草地,这是当地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的实效成果。
这里原来都是成垄的庄稼地,漫山漫野,一眼望不到头,种的都是莜麦、土豆、胡麻等高寒作物。那时候还没有种过玉米。
四五月份春耕播种,六七月份护墒锄草,九十月份收获打场,年复一年,靠天吃饭,仅得温饱而已。
路上忽遇小鸟,飞过来叫个不停,仔细端详,似曾相识,看它的形体、翼色,应该是家雀,但其栖栖遑遑的,一副无家可归的样子。
看到这些小鸟,我下意识地想到,尖山村果然如人们所说,没有人住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9-1 01:24 , Processed in 1.2012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