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超级版主,问候。
萍踪传书(作者:李敏)(原创)
数月以后,滞留奥地利的广东旅行团成员,均领到了当地政府发放的无国籍人士身份证书,享受国民待遇。女儿出生不久,阿威一家人加入了奥国国籍。多少年以后,阿威夫妇成了欧洲广东同乡联谊会的会长,麾下的连锁饭店遍布奥国各地,几乎每个大型购物中心都有他们的分号,应了中国一个有名的哲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既不以福喜,也不以祸忧。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当然这又是后话了。
来到奥地利以后,得悉当地有一种特殊的职业“赶集市”,也就是定时定点的流动练摊。欧洲集市贸易的历史,和中国的一样古老,形式多样五花八门,多数在宗教节庆时举行,常常兼带民间文化活动,届时赶场的各路商人带上商品蜂拥而至,咸趋贸易,以席为店,界成集市,日出而兴,日落而罢。现代把所有经商者均称为商人,其实在古代的时候是有区别,开店坐铺为贾,行走贸易为商,“赶集市”是最古老的贸易。
奥地利集市分为两类,第一类和中国的农贸市场相似,有日集和间日集之分,顾名思义,前者天天有之,后者则每隔一日或数日有之。“赶集市”的卖家为农民,都是蔬菜乳酪集市,“千里不贩青”,因为运费昂贵需要保鲜,顾客又多为城市居民,于是这一类的集市往往集中于城邑市廛。第二类为百货集市,村庙衢市,山场镇集,遍布全国各地,常常举办于民俗和宗教节日,同地区相邻的乡镇,往往将集市之日错开以免互冲。这样的集市一般带有大众娱乐,音乐舞蹈,各种表演应有尽有。人们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凑热闹,舟车所凑,货财所聚,比起平时生意自然好出许多。擅长做小生意的华人,也就做起了第二类百货集市的营生,是欧洲华侨“赶集市”开风气之先的鼻祖。
朱海蒂有着短小精悍的身段,一脸的风霜,却掩盖不住当年的美貌。作为此地华人社会中先声夺人的“赶集女王”,在这个领域她早已是炉火纯青的江湖老手。“女王”和我是同一代人,文革期间上山下乡,饱尝稼穑之辛,后来入党提干上大学,从乡官做到宁波市委干部,心高气盛。随着开放年代第一次移民潮,朱海蒂举家来到奥国,开始了中国式的移民工程。凡是创业必定竭尽体力脑力,两者缺一不可,文革年代造就的一代知青具备这样的素质,朱海蒂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除了不会开车,就像挂帅的穆桂英,巾帼豪杰不让须眉,她是身体力行样样能干。
由于符合会开车讲洋话等条件,我被招募为“赶集市”队伍的一员,从此在这位“赶集女王”麾下效力。在以往的概念之中,集市这种古老的商业模式,本应常见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如今还存在于先进的西欧,确实是原先没有想到的。做了这一行才知道,富有的欧洲人对于商品消费的心理,除了实用性以外,有很大的即兴成分。就如宜家超市供应免费咖啡和饮料的休息厅门前可罗雀,然而同几步之遥的收费咖啡厅却是人满为患,便宜甚至于免费并非就一定吸引顾客,在西欧这样的社会现象司空见惯,往往是第三世界的人们难以想象的。集市上的东西并不便宜,平时在店家也能够买到,不过既然来逛集市,也就随意乘兴取之,集市这样落伍的商业也就有了生存余地。
自从入了这一行以后,才知道人生最苦为行商。华侨到海外做买卖,不远万里,背井离乡已为一苦,早出晚归,栉风沐雨赶洋集市又是一苦。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时间无日休息,就是这一行的工作性质。风里来雨里去,做流动商贩时间久了,自然也就认命了。
动身之前老板娘阅读集市行会的册子,如果当天有多个集市同时举行,即按照经验和判断,从中选出一个。近则数十公里,远则数百公里,通常是夜半时分出发,由于摊位有限,去晚了就有被同行捷足先登之虞。如果“跑空集”而打道回府,非但没有做成生意,还要搭上汽车的折旧和油费,陪了夫人又折兵。只有历尽挫折以后,新手才能成长为有道行的老法师,在我的记忆中,身经百战的老板娘就从来没有失手过。收工时分,夜幕降临,虽然月黑风高,往往还得驱车上路,继续赶第二天的集市,真可谓“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到了集市地以后,首先就是占领摊位,位置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意的成败。然而有利位置取得与否,这又全凭经验和资历,往往还得通过同行彼此间剑拔弩张的示威,一决雌雄。这时候“赶集市”的小贩们,为了抢夺领地互不相让,遵循生存斗争中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老板娘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主,寸土必争,最终还都能够占上风,令对手们退避三舍,甘拜下风。
她教导我,必须张牙舞爪,不露怯意,对方反倒不敢轻举妄动,然后自豪地说:“我们女人从不发动战争,不过一旦发生了,就知道如何去赢得它。”她如此雄辩,使众多男性同事相形见绌,黯然无色。摊位确定以后,我们支起二十米长的大伞,伞下将桌子一字排开,陈列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旭日东升之际,喘上一口气的人们,吃点干粮权当早餐。不久渐渐地开始上客了,逛集市的人越来越多,前者呼,後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不久生意进入佳境,买卖兴隆,迎来送往的小贩们,往往忙得不可开交,上趟厕所也得一溜小跑。
这里的职业流动商贩,主要由三种不同民族组成,分别为当地人,印度人和中国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数量最少,来自奥国社会的最底层,不过“强龙不压地头蛇”,自然没有人敢招惹他们。印度裔虽也是二等公民,个头高大人数众多,和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人相比,可要强势许多。三种民族的行商风格相差甚远,奥地利商贩自视甚高,面对客人不卑不亢,从不屑于讨价还价;印度商贩沿街揽客,高声吆喝,把摊位前经过的每个人视为潜在客户,绝对不会轻易放过,推销兜售商品,天花乱坠,不厌其烦;中国商贩不会如此夸张,不过必定谦恭温顺,笑容可掬。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赶集的生活方式也有幸福的时刻。因为所去的地方多为亲近大自然的乡村小镇,或做小买卖之余,或往返旅途之中,看山野中奔跑的孩子和低头觅食的奶牛,望山坡上翠绿的植被和雪白的冰峰,呼吸带有清幽芳香的气息和凝听姗姗来迟的春天脚步,此时此刻的天人感应,令人顿悟生命的真谛,胸襟豁然开朗,无疑是造物主对劳动人民的惠顾,同时也是人生辛勤耕耘的回报。
《萍踪传书》已经在中国大陆出版并在上海书城上架,同时被上海市图书馆等国家和公共图书馆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