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共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山下乡”是为了更好的前进--------理言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21#
发表于 2018-7-1 10:44:17 | 只看该作者
网摘:


"翻老、总裁判都谈到倒霉的 七0届,让人困惑的是文革期间学制混乱,两位兄长都是上海人,北京的学制又不一样了.

北京是初中三年,高中两年。

北京就是七三届(朦胧派诗人杨炼,就是我们中学的七三届毕业生),七四届高中是要考试、竞争,我们八个初中班只录取两个高中班;

1975届以后的上高中都不需要考试,北京话:大波轰。
北京的七三届(1973年底毕业的高中生标准的是属羊, 1955年生的);
我是七四届(1974年底高中毕业的标准的是 属猴;我是属鸡的1957年生的,我们班还有55年生的留级、我是跳了一级?反正是稀里糊涂的就成了七四届)。
1972 我们赶上回潮风,学校开始抓学习,我是1971年11月份到北京的, 1972年是我人生中唯一能专心学习的一年(小学5年完全荒废,靠自己学点东东;初一、初二在定县二中(70年,71年在极左的思潮中又荒废了两年;仅仅靠1972年苦学一年;
1973年高中我是班长整天被老师逼着搞运动、反击右倾翻案、没有多少时间学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74年我又从班长变成团支部书记, 政治活动更多,课外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团员、找学生谈话,更没有多少时间学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京七四届高中毕业生中大多数 后来考入大学成为 77级、78级、79级的主力阵容;

1956年生的生肖猴,猴年出生者最大的性格特点是头脑灵活,富于机智,善于解决问题,而且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喜欢自我表现,可说是好出风头的人物。通常能说会道的人,反应也较一般人灵活,猴年出生者便是代表性。

果然七四届高中毕业生后来当官的比较多、北京中央机关、国务院机关处级、局级的干部中56年生的很多;

而能当上省、部级的高干 1955年属羊的居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8万

帖子

9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7136
22#
 楼主| 发表于 2018-7-1 20:53:5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23#
发表于 2018-7-2 15:13: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2 21:34 编辑
共同 发表于 2018-7-1 20:53
看来无声你是熟悉葛元仁的文章了。他的论点我非常认同,从上面你的分析,你没有细看他的文章或者没有真正领 ...

我是最近才在别的知青网上看到葛元仁的文章和别的知青学人与他的争论。看过他在2018年新发表的几篇文章,例如“葛元仁:正确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2018-01-08 09:16 ”。http://www.sohu.com/a/215303891_526311

毫无疑问,葛元仁搜集了大量资料下了很大功夫来论证上山下乡是合理的正确的,我对于他描述的文革前上山下乡的来龙去脉比较接受,从50年代初到文革前的上山下乡主要是周恩来和刘邓主持的,其指导理论也很清晰,就是就业需要。葛也象很多作者那样把毛泽东55年所说的“大有作为”那段话定义为号召上山下乡, 这是不确切的,因为那是毛泽东在一本书上的批语,是鼓励中小学生(主要是农村到城镇求学的学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当会计。当时中国农村还没有成立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后来城市学生“插队落户”的上山下乡形式直到侯隽领头才出现,在侯隽之前(包括邢燕子)基本上是农村出来求学的学生“归山回乡”

葛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文革前和文革中的上山下乡混为一谈,从64年周恩来组织上山下乡一下子跳到75年邓小平鼓励上山下乡,中间越过了68-12-21毛泽东关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上山下乡动员令,而且葛文在全文中没提一句“再教育”,这是该文最大的软肋,说明葛元仁是懂行的,他躲过了文革上山下乡历史无法解释的最关键的拐点。

另外,葛文列举了领导人在文革中与文革刚结束时期盛赞上山下乡的谈话,但是他没有引用这些人后来否定上山下乡的谈话,因此留下了同一领导人前后完全不同的讲话哪些是违心哪些是真心的问题。最有新意的是葛文引用了蒋介石和国民党老臣鼓励上山下乡为民众服务的语录来反证上山下乡的正确性,开句玩笑,老葛如何面对毛泽东“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教导? 话说回来,中国是古老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有点钱的人就想买块地为荣,但是自中共“第二次土改(合作化)”后农村的所有制关系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和上山下乡是什么关系呢? 如果现在再搞上山下乡就不是插队落户了,那就要分田落户了,问题是现在你求爷告奶也别想在北京郊区或上海崇明岛上山下乡插进一足,道理都知道。

葛文引用:

不论是“文革”前还是“文革”中,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一批中央领导都一直关心、支持、鼓励上山下乡。1975年10月20日,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12名知青代表联名写了《给毛主席、党中央的一封信》,表示“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决心。邓小平在信上批示:“建议全文或摘要在报纸上发表,以鼓励下乡知识青年”。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10月9日,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在其主持的国务院会议上说:“对过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个估计,把成绩肯定下来。是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下乡的嘛!不把成绩肯定下来就乱了套。下去1700多万,还有800多万在农村,事实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1979年,胡耀邦在共青团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讲话中说:
“知青上山下乡对祖国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国家现在还很困难,还要坚持干下去,这方面的话说得太少……我觉得,至少鼓励绝大多数青年继续干下去,好好干,这个话讲得不够。”


甚至蒋介石也在他的日记中表示:用三年的时间培养10万干部,每个干部必须下乡三年。他还说:“凡是能够到乡下去服务的人,一定是有志气的青年,凡是能够牺牲个人安乐而去助人的人,必定是最有血心的第一等人格。”

阎锡山的父亲曾经对阎锡山说:“早知道你如今要负一省的责任,我一定让你背几回炭(到煤窑背煤),掏几回厕所,你才知道生活的困难和工作的艰苦,处理民事才有标准。你们生长在衙门里,不知道生活的困难,没碰过钉子,没挨过骂,完全同平民的生活环境脱离了,这可以说是你们进步的一大障碍,也是你们前途上的一大损失。”

不知葛元仁是否看到过邓,李,胡等领导人后来对文革上山下乡的说法?我找来一些做对照: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1977年冬恢复高考。高考制度的恢复对知青上山下乡冲击很大。其一,它改变了196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中学毕业生“四个面向”(即面向农村、边疆、工厂、基层)的分配原则,使中学毕业生不必先上山下乡劳动几年,而可以优先选择升学读书。1977年7月29日,邓小平在同教育部几位负责人谈教育工作时指出:有几个问题要提出来考虑:是否废除高中毕业生一定要劳动两年才能上大学的做法?9月19日,他在同教育部主要负责人谈话时说:18岁到20岁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期。过去我和外宾也讲过,中学毕业后劳动两年如何如何好。实践证明,劳动两年以后,原来学的东西丢掉了一半,浪费了时间。采取直接招生的办法,并不是不要劳动,劳动可以在中小学就注意。

这里有一个城市结构的问题,有一个在城市里开辟新的领域的问题。要研究一下,使我们的城市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现在搞上山下乡,这不是长期的办法。他还说:四川平均一个人不到一亩地,城市人下去以后,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我们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要开辟新的工业领域,做到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其他领域也要这样做。

1978年7月19日,华国锋在同中组部部长胡耀邦谈话时说,小平讲能不去(下乡)的可以不去,每年花20亿,农民还不欢迎,和农民争饭吃。城市要想办法扩大就业门路。

耀邦同志对知青上山下乡早有看法,他认为经济问题和就业困难是其主要原因之一。1978年4月4日,他对中央党校同志讲:
“现在全世界都从农村吸引人到城市,只有我们从城市到农村,这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到农村去搞饭吃,现在城市有许多事情要做,一是服务,二是建筑。现在洗澡、理发、交通都紧张,不搞这些,而到农村去搞饭吃,这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下乡,下乡还要插队,才是马克思主义,太片面了。”

李先念副总理认为:“文革”以来,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有一千多万人,而国家又从农村招工进城一千多万人,先后花了六十多亿元,买了“四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国家不满意。1978年国庆节后,国务院开会讨论知青问题。李先念又风趣地讲:“说上山下乡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难道到工厂就不接受再教育?城镇知青下乡,乡下农民进城,这叫公公背媳妇过河,费力不讨好!

副总理李先念就宣称:
“那种认为只有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才算是教育,我历来不同意。如果说只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能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那我们的党就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而是贫下中农先锋队的党。 四人帮 认为要消灭城乡差别,就要把城市青年放下去,然后把农民招进城。不从发展经济着眼,城乡差别怎么缩小?”

副总理康世恩说:
“知识青年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就业问题。过去上山下乡的做法不等于就业,下去是为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属于教育范围,不是从就业角度去安排的。修修补补不解决根本问题。三两年回来了。农村也不缺劳动力。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同发展生产与安排就业结合起来考虑。”

对比葛文列举以上资料是想说明上山下乡研究的复杂性,作为在社会上公开发表论文的学者似乎不应回避许多关键的理论和历史问题,在真正的历史事实面前情绪化的有悔和无悔都与学术科学无关,如果先下一个否定或肯定的结论再去找支持自己结论的资料就无法确立真正有价值的学术地位,毛泽东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绝对不应放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8

主题

2862

帖子

89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35
24#
发表于 2018-7-2 19:03:15 | 只看该作者
无声 发表于 2018-7-1 10:23
是1967年底全国复课,北京69届1968年春季入初中。1970年高中还没有重开,北京70届全部留城分配工作,他们 ...

      辽宁省六九年没有毕业生。本人是七0届暑期毕业生。(既六六届小学毕业,于六八年十月份升入初中)当时在七0年的春季,按照毕业生总数的百分之五留城分配工作,余者全部下乡插队。七—届当年沒有毕业生。(该届毕业延迟至七二年春。留城分配比例约占总数百分之十左右)由此看来当时的毕业去向各地差异较大,但大方向是-—致的—一下乡插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68—12一21之前,于68年8、9月份,老三届在我们这里就已经“—锅端”了。
赫荣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25#
发表于 2018-7-3 15:01:38 | 只看该作者
北国风光 发表于 2018-7-2 19:03
辽宁省六九年没有毕业生。本人是七0届暑期毕业生。(既六六届小学毕业,于六八年十月份升入初中) ...

楼上同学可能把自己的届别搞错了,你应算69届,即66年小学毕业,67年底或68年初升入中学,69年应初中毕业,北京69届就是69年8月被一锅端上山下乡的。文革68-12-21后的所谓一刀切一锅端只是对69届而言,其他所有老三届都或多或少沾上了68-4与68-12-21之间的“四个面向”分配,而且68年征了两次兵。69年不征兵,69届全体和68-12-21之前按“四个面向”分配余下的老三届在69年被一锅端了。你不是70届,只是延期到70年被分配的,上海69届也是70年分配的。北京70届全部留城分配工作了!

资料:
复课以后,“北京孩子”的走势,大体是这样的:1959、1960两个年龄段的孩子同时进入小学(1959年出生的孩子大多在1973年五年级结束时提前毕业,升入中学)。1953、1954两个年龄段的学生同时升入中学,他们后来被泛称为69届和70届(初中毕业)。1952年以前各年龄段的学生,是在“文革”前上中学的,被称为老初一到老高三,统称老三届。老初一以上,加上69届,这几批学生复课后没上几天课(69届学生只在中学呆了一年多),其实也没什么人有心思上课。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后来响应毛泽东“上山下乡”的号召,被陆续发到陕西、山西、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生产建设兵团和农村落户,少数人参军,只有极少数人因各种原因或借口“幸存”了下来。70届毕业生是最幸运的,除了走后门和前门自愿参军的,被一刀切,留在了北京的工厂里。


    1971年起恢复高中,71、72两届初中毕业生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分别为1/10、1/5)成了“时代骄子”,被选拔升入高中,多数人直接就业;但上了高中的,毕业后也大拨发到郊区农村插队。73届以后,高中升学比例不断增高,直至百分之百。高中毕业后全部到郊区插队,几年后返城就业,特殊情况(如独生子女等)例外。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两到三年以后。

    复课后,北京市实行的学制是小学六年(1974年以后改为五年,当年该上六年级的同学“戴帽”在原来的小学读初一课程,次年转入各个中学与前一级同学同步),初中三年(1971年以后逐步恢复高中),高中两年。若以中学毕业而不是岁数为限来划分“孩子”的概念,老三届以及69、70、71、72届的同学们,都程度不同地提前结束了“北京孩子”的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26#
发表于 2018-7-3 16:1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3 16:24 编辑

北国风光点击下图放大来看,可查看各届学制和分配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8万

帖子

9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7136
27#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7:49:1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8

主题

2862

帖子

89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35
28#
发表于 2018-7-4 08:41:43 | 只看该作者
无声 发表于 2018-7-3 16:18
北国风光点击下图放大来看,可查看各届学制和分配情况。

      看了你的帖子和表格,对文革期间各地初、高中毕业生的差异情况有了较详细的了解。谢谢!做为—名非专业“知青下乡运动”的研讨者,你收集、掌握了如此翔实而又全面的资料,实属不易!你的义举我支持;我赞同!!同时渴望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份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全面、真实、可信更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
赫荣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81
29#
发表于 2018-7-4 11:53:20 | 只看该作者
先乡后城 发表于 2018-6-29 08:00
你的说法,我完全赞成,事实也确实如此。

   雾梦也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81
30#
发表于 2018-7-4 11:56:32 | 只看该作者
共同 发表于 2018-6-26 14:34
葛元仁:一个名副其实的“红二代”——上海知青杨晓沪

现在,社会上所指的“红二代”,是指其父辈为了新中 ...

       现在,社会上所指的“红二代”,是指其父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曾经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的后代,并不涉及他们是否还像其父辈那样“红”——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从血统角度进行的表面衡量。笔者始终认为,更应该从“红”的实质进行衡量——凡是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不忘初心”,不屈不饶地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都是“红二代”。"
     说的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28 09:16 , Processed in 1.2480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