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共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山下乡”是为了更好的前进--------理言

[复制链接]

975

主题

7万

帖子

9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8152
21#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6:01:20 | 只看该作者
再摘录一位知青大哥的话:

葛元仁 北京师院附中66届高中毕业生,与刘晓航是同班同学,在山西夏县插队,经历与习近平相似,在生产队当了七年队长书记,后工农兵学员。著有《我的知青之路》

“这次开会,刘晓航,阮显忠(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教育系统党组纪检组组长,1970年3月到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公社插队)猛和我拉关系。刘晓航一再说,自己的观点改变了。阮显忠一再说,我们是兄弟。。他们是看风头不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8
22#
发表于 2018-7-1 10:23: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1 10:37 编辑
北国风光 发表于 2018-6-28 11:56
“1969年复课,1970年高中恢复招生,当年高达239万,规模是1965年高中招生人数46万的5倍。1970年以后下乡万左右知青大多是完整接受了中学教育的”。上述这个定论有失偏颇,不敢苟同。事实是:1969年复课的学生是小升初。1970年高中恢复招生,生源何来?难道仅仅升入初中一年的学生就跃起跨入高中吗? ...

是1967年底全国复课,北京69届1968年春季入初中。1970年高中还没有重开,北京70届全部留城分配工作,他们没有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任务,可能改为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很有必要了。后来一刀切上山下乡的老三届和家长反映大,有的闹到市委,自71届以后又开始上山下乡,后来高中重开,但是高中毕业后还是要上山下乡,因为没有高考,新大学生要从下面选拔。
资料:
“文革”开始的1966年6月,正式停课闹革命。到了1968年,学校老三届900多人除少数学生参军、参加工作外(按四个面向分配),大部分学生到黑龙江、内蒙古、山西、陕西和云南区当知青(68-12-21之后一锅端)。
1969年2月,58中学400多名69届初中毕业生整体被下放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位于中苏边界的第一师第六十八团当知青,包括后来成为相声演员的孟凡贵。

1970年毛泽东提出“抓革命促生产”口号后,已经5年没有招收新工人的北京市属企业,需要大批新鲜血液,经报国务院批准,北京市革命委员决定,当年毕业的70届初中毕业生全部分配到北京市市属企业当学徒工。
1971年毕业71届毕业生怎么安排?到外地当知青的老三届存在众多安置问题无法解决,北京市不可能再大批招收企业工人了。最后决定,通过“考试”选成绩优秀的在本校继续学习,称“带帽高中班”,余下的全部到北京市远郊区插队当知青。这样一来,北京市在1972、1973俩年没有初高中毕业生,减轻了就业压力。

1974、1975、1976三届所谓的北京市高中毕业生,全部到北京市远郊区插队当知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8
23#
发表于 2018-7-1 10:44:17 | 只看该作者
网摘:


"翻老、总裁判都谈到倒霉的 七0届,让人困惑的是文革期间学制混乱,两位兄长都是上海人,北京的学制又不一样了.

北京是初中三年,高中两年。

北京就是七三届(朦胧派诗人杨炼,就是我们中学的七三届毕业生),七四届高中是要考试、竞争,我们八个初中班只录取两个高中班;

1975届以后的上高中都不需要考试,北京话:大波轰。
北京的七三届(1973年底毕业的高中生标准的是属羊, 1955年生的);
我是七四届(1974年底高中毕业的标准的是 属猴;我是属鸡的1957年生的,我们班还有55年生的留级、我是跳了一级?反正是稀里糊涂的就成了七四届)。
1972 我们赶上回潮风,学校开始抓学习,我是1971年11月份到北京的, 1972年是我人生中唯一能专心学习的一年(小学5年完全荒废,靠自己学点东东;初一、初二在定县二中(70年,71年在极左的思潮中又荒废了两年;仅仅靠1972年苦学一年;
1973年高中我是班长整天被老师逼着搞运动、反击右倾翻案、没有多少时间学习
1974年我又从班长变成团支部书记, 政治活动更多,课外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团员、找学生谈话,更没有多少时间学习

北京七四届高中毕业生中大多数 后来考入大学成为 77级、78级、79级的主力阵容;

1956年生的生肖猴,猴年出生者最大的性格特点是头脑灵活,富于机智,善于解决问题,而且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喜欢自我表现,可说是好出风头的人物。通常能说会道的人,反应也较一般人灵活,猴年出生者便是代表性。

果然七四届高中毕业生后来当官的比较多、北京中央机关、国务院机关处级、局级的干部中56年生的很多;

而能当上省、部级的高干 1955年属羊的居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8
24#
发表于 2018-7-1 13:5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1 13:58 编辑
共同转来的上面这段话是葛元仁说的吗?开的什么会? 转的什么风? 据悉最近在上海召开了一个上山下乡研讨会,不知是否说的是这个会?我个人认为在社会科学研讨方面是不应跟风转向的,当然随时依据客观事实资料修正自己的一些不确切的结论是尊重科学的基本态度。最近葛元仁的文章受到上海知青余杰(独立上山下乡研究学人)的质疑,主题是共产党宣言与中国上山下乡的关系,我赞同那些研究上山下乡的体制内学者和坊间的学人进行就事论事和就史论史的探讨和争论,切忌不要看什么风向!例如前些年对上山下乡的认识以伤痕文学为主,这两年看到知青一代进入最高层又以弘扬文学为主,我们都是过来人,自己也都跟过风,过了不惑之年以后应该更加清醒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7万

帖子

9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8152
25#
 楼主| 发表于 2018-7-1 20:53:58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无声你是熟悉葛元仁的文章了。他的论点我非常认同,从上面你的分析,你没有细看他的文章或者没有真正领会他的意思。

切记不要看风向,我很认同。关键不是别人看风向而是刘晓航,阮显种等。我转发的是葛元仁的原话,一个字都没有转错。葛元仁的父亲是我国22位两弹元勋之一,他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8
26#
发表于 2018-7-2 15:13: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2 21:34 编辑
共同 发表于 2018-7-1 20:53
看来无声你是熟悉葛元仁的文章了。他的论点我非常认同,从上面你的分析,你没有细看他的文章或者没有真正领 ...

我是最近才在别的知青网上看到葛元仁的文章和别的知青学人与他的争论。看过他在2018年新发表的几篇文章,例如“葛元仁:正确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2018-01-08 09:16 ”。http://www.sohu.com/a/215303891_526311

毫无疑问,葛元仁搜集了大量资料下了很大功夫来论证上山下乡是合理的正确的,我对于他描述的文革前上山下乡的来龙去脉比较接受,从50年代初到文革前的上山下乡主要是周恩来和刘邓主持的,其指导理论也很清晰,就是就业需要。葛也象很多作者那样把毛泽东55年所说的“大有作为”那段话定义为号召上山下乡, 这是不确切的,因为那是毛泽东在一本书上的批语,是鼓励中小学生(主要是农村到城镇求学的学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当会计。当时中国农村还没有成立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后来城市学生“插队落户”的上山下乡形式直到侯隽领头才出现,在侯隽之前(包括邢燕子)基本上是农村出来求学的学生“归山回乡”

葛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文革前和文革中的上山下乡混为一谈,从64年周恩来组织上山下乡一下子跳到75年邓小平鼓励上山下乡,中间越过了68-12-21毛泽东关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上山下乡动员令,而且葛文在全文中没提一句“再教育”,这是该文最大的软肋,说明葛元仁是懂行的,他躲过了文革上山下乡历史无法解释的最关键的拐点。

另外,葛文列举了领导人在文革中与文革刚结束时期盛赞上山下乡的谈话,但是他没有引用这些人后来否定上山下乡的谈话,因此留下了同一领导人前后完全不同的讲话哪些是违心哪些是真心的问题。最有新意的是葛文引用了蒋介石和国民党老臣鼓励上山下乡为民众服务的语录来反证上山下乡的正确性,开句玩笑,老葛如何面对毛泽东“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教导? 话说回来,中国是古老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有点钱的人就想买块地为荣,但是自中共“第二次土改(合作化)”后农村的所有制关系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和上山下乡是什么关系呢? 如果现在再搞上山下乡就不是插队落户了,那就要分田落户了,问题是现在你求爷告奶也别想在北京郊区或上海崇明岛上山下乡插进一足,道理都知道。

葛文引用:

不论是“文革”前还是“文革”中,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一批中央领导都一直关心、支持、鼓励上山下乡。1975年10月20日,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12名知青代表联名写了《给毛主席、党中央的一封信》,表示“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决心。邓小平在信上批示:“建议全文或摘要在报纸上发表,以鼓励下乡知识青年”。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10月9日,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在其主持的国务院会议上说:“对过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个估计,把成绩肯定下来。是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下乡的嘛!不把成绩肯定下来就乱了套。下去1700多万,还有800多万在农村,事实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1979年,胡耀邦在共青团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讲话中说:
“知青上山下乡对祖国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国家现在还很困难,还要坚持干下去,这方面的话说得太少……我觉得,至少鼓励绝大多数青年继续干下去,好好干,这个话讲得不够。”


甚至蒋介石也在他的日记中表示:用三年的时间培养10万干部,每个干部必须下乡三年。他还说:“凡是能够到乡下去服务的人,一定是有志气的青年,凡是能够牺牲个人安乐而去助人的人,必定是最有血心的第一等人格。”

阎锡山的父亲曾经对阎锡山说:“早知道你如今要负一省的责任,我一定让你背几回炭(到煤窑背煤),掏几回厕所,你才知道生活的困难和工作的艰苦,处理民事才有标准。你们生长在衙门里,不知道生活的困难,没碰过钉子,没挨过骂,完全同平民的生活环境脱离了,这可以说是你们进步的一大障碍,也是你们前途上的一大损失。”

不知葛元仁是否看到过邓,李,胡等领导人后来对文革上山下乡的说法?我找来一些做对照: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1977年冬恢复高考。高考制度的恢复对知青上山下乡冲击很大。其一,它改变了196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中学毕业生“四个面向”(即面向农村、边疆、工厂、基层)的分配原则,使中学毕业生不必先上山下乡劳动几年,而可以优先选择升学读书。1977年7月29日,邓小平在同教育部几位负责人谈教育工作时指出:有几个问题要提出来考虑:是否废除高中毕业生一定要劳动两年才能上大学的做法?9月19日,他在同教育部主要负责人谈话时说:18岁到20岁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期。过去我和外宾也讲过,中学毕业后劳动两年如何如何好。实践证明,劳动两年以后,原来学的东西丢掉了一半,浪费了时间。采取直接招生的办法,并不是不要劳动,劳动可以在中小学就注意。

这里有一个城市结构的问题,有一个在城市里开辟新的领域的问题。要研究一下,使我们的城市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现在搞上山下乡,这不是长期的办法。他还说:四川平均一个人不到一亩地,城市人下去以后,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我们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要开辟新的工业领域,做到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其他领域也要这样做。

1978年7月19日,华国锋在同中组部部长胡耀邦谈话时说,小平讲能不去(下乡)的可以不去,每年花20亿,农民还不欢迎,和农民争饭吃。城市要想办法扩大就业门路。

耀邦同志对知青上山下乡早有看法,他认为经济问题和就业困难是其主要原因之一。1978年4月4日,他对中央党校同志讲:
“现在全世界都从农村吸引人到城市,只有我们从城市到农村,这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到农村去搞饭吃,现在城市有许多事情要做,一是服务,二是建筑。现在洗澡、理发、交通都紧张,不搞这些,而到农村去搞饭吃,这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下乡,下乡还要插队,才是马克思主义,太片面了。”

李先念副总理认为:“文革”以来,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有一千多万人,而国家又从农村招工进城一千多万人,先后花了六十多亿元,买了“四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国家不满意。1978年国庆节后,国务院开会讨论知青问题。李先念又风趣地讲:“说上山下乡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难道到工厂就不接受再教育?城镇知青下乡,乡下农民进城,这叫公公背媳妇过河,费力不讨好!

副总理李先念就宣称:
“那种认为只有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才算是教育,我历来不同意。如果说只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能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那我们的党就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而是贫下中农先锋队的党。 四人帮 认为要消灭城乡差别,就要把城市青年放下去,然后把农民招进城。不从发展经济着眼,城乡差别怎么缩小?”

副总理康世恩说:
“知识青年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就业问题。过去上山下乡的做法不等于就业,下去是为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属于教育范围,不是从就业角度去安排的。修修补补不解决根本问题。三两年回来了。农村也不缺劳动力。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同发展生产与安排就业结合起来考虑。”

对比葛文列举以上资料是想说明上山下乡研究的复杂性,作为在社会上公开发表论文的学者似乎不应回避许多关键的理论和历史问题,在真正的历史事实面前情绪化的有悔和无悔都与学术科学无关,如果先下一个否定或肯定的结论再去找支持自己结论的资料就无法确立真正有价值的学术地位,毛泽东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绝对不应放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8

主题

2862

帖子

89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35
27#
发表于 2018-7-2 19:03:15 | 只看该作者
无声 发表于 2018-7-1 10:23
是1967年底全国复课,北京69届1968年春季入初中。1970年高中还没有重开,北京70届全部留城分配工作,他们 ...

      辽宁省六九年没有毕业生。本人是七0届暑期毕业生。(既六六届小学毕业,于六八年十月份升入初中)当时在七0年的春季,按照毕业生总数的百分之五留城分配工作,余者全部下乡插队。七—届当年沒有毕业生。(该届毕业延迟至七二年春。留城分配比例约占总数百分之十左右)由此看来当时的毕业去向各地差异较大,但大方向是-—致的—一下乡插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68—12一21之前,于68年8、9月份,老三届在我们这里就已经“—锅端”了。
赫荣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8
28#
发表于 2018-7-3 15:01:38 | 只看该作者
北国风光 发表于 2018-7-2 19:03
辽宁省六九年没有毕业生。本人是七0届暑期毕业生。(既六六届小学毕业,于六八年十月份升入初中) ...

楼上同学可能把自己的届别搞错了,你应算69届,即66年小学毕业,67年底或68年初升入中学,69年应初中毕业,北京69届就是69年8月被一锅端上山下乡的。文革68-12-21后的所谓一刀切一锅端只是对69届而言,其他所有老三届都或多或少沾上了68-4与68-12-21之间的“四个面向”分配,而且68年征了两次兵。69年不征兵,69届全体和68-12-21之前按“四个面向”分配余下的老三届在69年被一锅端了。你不是70届,只是延期到70年被分配的,上海69届也是70年分配的。北京70届全部留城分配工作了!

资料:
复课以后,“北京孩子”的走势,大体是这样的:1959、1960两个年龄段的孩子同时进入小学(1959年出生的孩子大多在1973年五年级结束时提前毕业,升入中学)。1953、1954两个年龄段的学生同时升入中学,他们后来被泛称为69届和70届(初中毕业)。1952年以前各年龄段的学生,是在“文革”前上中学的,被称为老初一到老高三,统称老三届。老初一以上,加上69届,这几批学生复课后没上几天课(69届学生只在中学呆了一年多),其实也没什么人有心思上课。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后来响应毛泽东“上山下乡”的号召,被陆续发到陕西、山西、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生产建设兵团和农村落户,少数人参军,只有极少数人因各种原因或借口“幸存”了下来。70届毕业生是最幸运的,除了走后门和前门自愿参军的,被一刀切,留在了北京的工厂里。


    1971年起恢复高中,71、72两届初中毕业生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分别为1/10、1/5)成了“时代骄子”,被选拔升入高中,多数人直接就业;但上了高中的,毕业后也大拨发到郊区农村插队。73届以后,高中升学比例不断增高,直至百分之百。高中毕业后全部到郊区插队,几年后返城就业,特殊情况(如独生子女等)例外。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两到三年以后。

    复课后,北京市实行的学制是小学六年(1974年以后改为五年,当年该上六年级的同学“戴帽”在原来的小学读初一课程,次年转入各个中学与前一级同学同步),初中三年(1971年以后逐步恢复高中),高中两年。若以中学毕业而不是岁数为限来划分“孩子”的概念,老三届以及69、70、71、72届的同学们,都程度不同地提前结束了“北京孩子”的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8
29#
发表于 2018-7-3 16:1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3 16:24 编辑

北国风光点击下图放大来看,可查看各届学制和分配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7万

帖子

9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8152
30#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7:49: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共同 于 2018-7-3 18:04 编辑

   老葛他们开的会是黑河的知青研讨会。

  所转老葛话语均用了双引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14 16:10 , Processed in 0.279016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