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复制链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332
301#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7:13:47 | 只看该作者
周,历史非常悠久,但是这个姓的来源不复杂。
  第一,在皇帝的时候,就有一个周部落,皇帝有两位大臣,周书和周昌。这是传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传说是胡说,传说不等同于神话,更不等同于胡说,传说自由他的道理,周姓氏周书和周昌这两个人的后代。
  第二,基本都出于姬姓,中国很多姓是从带女字旁的字分出来的,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被敌人所逼,当时的少数民族逼迫,就率领族人西迁到陕西岐山下的周原,相应的他们的部族就被称为周族,他们的子孙城建了,非常重要的周朝。姓姬的人创建了周朝,周朝攻灭了商朝,传到周赧王的时候,是公元前的256年,被秦国灭掉。周朝的子孙都被废为庶人,这些人都是姓姬,但是为了纪念故国,所以他们开始姓周。这些主要在河南临汝县西北,也就是今天的汝州庆阳古城这一带,当时民间称他们为周家。
  第三,改姓的不多,但是有,比如唐玄宗的名字叫李隆基,要避讳,一些姓姬的人为了避讳李隆基,改姓了周。唐末的时候,有个人叫成纳,被赐姓为周。元朝的时候有好多姓苏的人改成姓周了,很多,整个族整个族的改。但是相对李、赵这种姓,周的改姓的情况算比较简单的。还有其他民族用了汉姓,姓周的,比如鲜卑族的贺鲁氏就改姓为周,整个贺鲁部落改姓周,这种情况非常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332
302#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7:14:32 | 只看该作者
周姓最初发源于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的时候,大规模的分封诸侯国都分出去了,这下就广布到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慢慢的形成了以河南和陕西两大中心,姓周的主要集中这两大中心。秦灭了六国,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然后开始分迁贵族,迁的全国各地,秦末又开始战乱,为周姓的扩散提供了条件。这个时期周姓迁徙到江苏的北部,并在当地形成了望族,到了魏晋南北朝北方长期战乱,民族的大迁徙开始出现了,主要的趋势是从中原往南迁,唐末五代又是几十年军阀混战,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南宋末年蒙古南下。
  这几次大战就迫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的周姓大量的南迁,主要前往福建、浙江、广东,元末明初的时候,湖南几乎被朱元璋杀光了,这个时候,江西吉安府的周姓移民到邵阳地区,今天河南姓周的基本是江西迁过去的,明清以来周姓遍布全国。现在周姓的人人口是2500多万,排名第九,占全国人口2.02%,姓周的最多的是河南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332
303#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7:15:18 | 只看该作者
周作为一个古老的姓氏,历史上姓周的留给我们的故事是在太多了,怎么样去观察一个家族的文化传统?怎么样去了解一个姓氏传统?我们讲文化基因有窍门,看祠堂的匾额和对联,和看他的堂号。问姓周人堂号,一般会报两个堂,细柳堂和爱莲堂,这是周氏家族最荣耀的一文一武,对联1是:功高细柳,泽普爱莲。对联2是:军容推细柳,理学尚濂溪。上将威严细柳营,理学首推周濂溪。对联2是:汉室军容推细柳,宋朝理学尚濂溪。
  细柳,说的汉朝名将周亚夫,公元前199年生人,公元前143年去世,沛县人,和刘邦是老乡,说明在西汉的时候,姓周的已经迁到了江苏一带,他名将周勃的儿子,在七国之乱当中,周亚夫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战乱,周亚夫一直当到丞相,封大元帅。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周亚夫和另外两位将军驻军边防,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天的西安附近,治军严谨,军纪严明。汉文帝来了,想到军营看看,不知道口令没有通行证不让进。
  濂溪,是宋朝周敦颐,1017年生人,1073年去世,湖南人,周姓往南迁,痕迹很清楚了。他就是濂溪先生,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宋明对中国文化有根本性的影响,他的《爱莲说》很有名,所以一个叫细柳堂,一个叫爱莲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332
304#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7:16:10 | 只看该作者
吴,姓实在太精彩了,吴姓的来源。
  第一,上古就有吴姓,出自舜帝之后,颛顼帝有个大臣叫吴权,是中国乐曲的发明人。另外,还有个传说,说皇帝的妈妈姓吴,古代神箭手最有名的是后羿,当时有个和后羿齐名的叫吴贺,在《帝王世系》有记载。
  第二,最主要的一支还是出自姬姓,周朝的老太王,追封的,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一个叫太伯,一个仲雍,一个叫季历,这三个人都非常贤能,但是按照周人的传统,只有长子太伯可以继位,然而老太爷喜老三季历,儿子们都看出来了,老大和老二为了让位,离家出走了,从陕西岐山一带,一路南下,来到了当时是荆蛮吴越之地。这弟兄两个就按照当地的风俗来生活,当的风俗主要是纹身、断发,这等于是自觉希望,已经变成蛮夷了,不可能继承王位了。后来太伯和仲雍都受到了周王朝的表彰,他们的后裔就被封在吴,也就是今天江苏无锡一带,所以他的子孙以吴为姓。吴姓基本上把太伯和仲雍奉为始祖,但是要注意的是太伯没有孩子,所以天下吴姓一般认为自己是仲雍的后代。江苏常州、无锡一带有关太伯的遗迹非常多,一直到今天在无锡市的鸿山,也就是梅里山,还有太伯墓,这归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那么后来他的子孙被封为吴国,后来被越灭了,他的子孙就姓吴了。
  兄弟两个,一个被封在吴国,还有一个被封在山西平陆县境内,太伯的后裔。被封成虞,所以吴虞是兄弟,一般认为是有血缘的,在过去江南的一些吴氏大族里边,吴虞不通婚。
  第三,吴姓还有非常奇特的,就是兄弟民族中有吴姓,非常精彩,苗族的吴姓非常多,诞育了很多人才,其中有一位叫吴鹤,明朝的王阳明的得意弟子。一直到今天湘西湖南西部的苗族当中,吴姓是第一大姓。苗族的吴姓非常复杂,还分枝分派,还分出一支姓伍。蒙古族里边也有姓吴的,蒙古族有七大部落,有一个部落姓吴兰苏和,后来就姓吴了。和姬姓吴没有关系,和汉族也没有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332
305#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7:16:59 | 只看该作者
吴姓古时候,主要在今天的江苏无锡一带,慢慢的向北发展,向齐鲁这一带发展,后来迁入了河南、安徽,很多姓是从中原往下的,他是兄弟两个到了这里,形成姓以后开始往北发展,随着战乱混乱,吴姓开始向各地分开,到了秦朝的末年,有个叫吴芮的也起兵造反,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成立以后,又被封为长沙王,建都湖南长沙,于是,姓吴的这一支迁到了长沙。
  三国的时候,孙权、孙策的妈妈是吴国太,这样吴姓的分布,就呈现出和别的行不太一样的态势,他是先在南方形成。吴姓的名门望族非常多,也非常注重家谱,直到今天吴姓的很多家谱得以幸存,是不乱的。越国灭掉吴国以后,吴国很多人被抓到越国了,后来,越国又灭亡了,吴人又跟着越人相继南迁,很早就到达了越南地区。
  秦汉以后,因为内地的吴姓,经商、做官、找亲戚、从军等,到达越南的很多,唐代中期,有一个人叫吴纳,当了越南一个地方的刺史,见于《元和姓篡》。迁到越南的吴姓子孙,不断的开拓进取,建立功业,到了中国的唐末五代,南迁越南的吴姓子孙,有一个叫吴权的,居然开始有权了,建立了吴朝,这是越南的一个朝代,当皇帝了。可惜,吴朝只经历了两代,吴权和吴昌炽父子,后面被丁朝取代了,后来吴权的后裔散居在越南各地。到了明朝的时候,还有一批移民,不愿意接受当时清朝的统治,跑到了越南,杰出的史学家吴士连,写了越南第一本编年体史书,《大越史记全书》,南越的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今天人口2400万,排行第十,占全国人口1.9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332
306#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7:17:45 | 只看该作者
吴姓典故,不惧贪泉,有个人姓吴叫吴隐之,他的兄弟叫吴坦之。兄弟两个家境贫寒,相依为命,但是非常友爱。吴隐之年轻的时候就以博学孝悌闻名于世,他和哥哥曾经为自己的父母哭丧,一直哭到了双鹤哀鸣,群雁不飞。吴坦之有次冒犯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官员,差点被处死,吴隐之冲过去说,我愿意替哥哥死,感动及其有名的人物桓温。从此吴隐之的官越做越大,因为受到桓温的赏识,但是他非常廉洁,当到刺史了出门不坐车,身穿布衣,他的妻子贵为刺史夫人,居然亲自织布,并且到集市上去买劈柴,自己背,这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
  有次吴隐之要嫁女,当时非常著名的人物谢玄,跟吴隐之是好朋友,想送礼物不知道送什么,就派一个厨子来帮忙做菜。谢玄的厨师带着家伙,到吴家一看惊呆了,家贫如洗,而吴隐之的家人,牵着一条狗正好出门。谢玄的 厨师问,你牵狗干吗?家人说老爷吴隐之要嫁闺女,没钱了,准备把这条狗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332
307#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7:18:3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到后来当了广州的刺史,广州城外20里有一处泉水,名字叫贪泉,据说当地官员一喝贪泉水,就忍不住要贪污,自己的没责任。所以当地的官员经常贪污,抓住就检讨,说不是我想贪污,是因为口渴喝了贪泉水,控制不了自己。就这样有很多官员逃脱了制裁,吴隐之却说不信,贪污和泉水没关系。大家都说不能喝,吴隐之就跑到贪泉旁边,喝了一肚子,喝完还吟了一首诗:“古人饮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及其廉洁,改变当时广州的官风,受到了东晋皇帝的称赞,也受到褒奖。唐代魏征在编《晋书》的时候,这样评价晋朝的清官吴隐之,晋代良能,此焉为最。今天如果大家到广州去旅游,还可以再广州博物馆里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两个字“贪泉”,就是纪念吴隐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332
308#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7:19:29 | 只看该作者
         百家姓(第一部)04 郑王冯陈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在今天以人口多少排名的百家姓中,陈姓算是超级大姓,排名在第五位,其实这个姓在历史上,也是大姓,并且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故事。直到今天,陈姓的人还被陈姓祖上的这种精神鼓舞。有着“天下郑姓出荥阳”的郑姓,其姓源不算复杂,也是一个比较好听的姓。而接下来的王姓,就不那么单纯了,它的复杂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那么王姓是如何得姓的?它的得姓始祖是谁呢?
  郑,姓的来源也不复杂。
  第一,来源于姬姓,也是皇帝的后裔,得姓的第一始祖,是第一代郑国的国君郑桓公,郑国有老的郑国和新的郑国。到了郑国的最后一个国王郑雍公,他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的后代,在汉朝还当过大司农,这一支的后代迁到了河南的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朝的时候,设置了荥阳郡,之后,天下姓郑的,都说自己出自荥阳,有一句话叫天下郑姓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我们认为郑姓的主要发源地在河南中部一带,是不会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332
309#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7:20:4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改姓,郑这个姓比较好听,很多人会把姓改过来,有些姓不好听,郑姓比较复杂的是改姓,国学最重要的是经学,儒家经典,在历史上专门研究经学的学者当中,就有非常著名的二郑。
  郑众和郑玄,郑玄的名气更大,是东汉人,一生花费在经学研究上,他注过的经书有《易》《诗》《书》《礼》《礼义》《论语》《孝经》《尚书》,在当时就是百科全书式的人了,他不但在兵荒马乱的东汉享有盛名,一直到今天也备受后人敬仰,所以郑姓有个堂号。博经堂,就是为了说郑玄博学经书,还有安远堂,汉宣帝时候的郑吉,那时他一个人在西域,打败了车师,皇帝提拔他当司马,又封他为西域都护,安远侯,也是一文一武。
  先秦的时候,郑氏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战国的时候,郑氏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两汉的时候,郑氏又山东进入江浙。两晋的时候,大规模的移民,移向福建,大批郑姓先民定居在闽东和闽南。郑姓的中心从中原荥阳,移到东南沿海。
  南宋有个著名史学家叫郑樵,兴化军莆田人,他一生不应科举,著作等身,《通志》里边有《氏族略》,讲姓氏和家族,里边收录了2255个姓,而且将起源分为32类,总论13篇,我们今天讲的《百家姓》,其实也没有超过郑樵,《通志?氏族略》的范围。现在郑姓排在21位,人口1100万,占全国人口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332
310#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7:21:46 | 只看该作者
王,是个大姓,来源非常复杂。
  第一,来自姬姓,周文王之后,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叫毕公高,因为是王族之后,他的后代改成为王。
  第二,出于子姓,是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比干姓子,有些比干的子孙,因为是王族,改姓王。
  第三,出自妫姓,是齐王田和的后代,齐被灭以后,他的后人因为曾经是国王,所以就改姓王。这一支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王莽。
  第四,还有六国灭亡以后,韩、赵、魏、齐、楚、燕,每一国都有改姓王的。一是都是国王之后,二是姓王的多,避祸容易。
  第五,赐姓,太多了,燕国的太子丹,他的后代就被王莽赐姓为王。隋末王世充,也是改姓的。有姓刘改成姓王的,有谢姓改成王姓的,还有很多兄弟民族本身就有王姓,都是国王,汉姓都姓王。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山西的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的开封、虞城,陕西的咸阳,山东的淄博,在当时已经遍布很广了。而以子姓为王姓的后裔,就是比干之后,这一支从河南的卫辉,迁到了甘肃的天水,山东的东平等。两汉时期,因为王莽来了,妫姓王在两汉很厉害,到后来又有了琅琊王姓,这是中国的名门望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27 11:11 , Processed in 1.185600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