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复制链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428
341#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7:24:25 | 只看该作者
先秦时候施姓,主要活动在山东、安徽一带,随后西迁河南北部,接着南下湖北恩施地区,从恩施开始进入湖南、贵州,其实有一支西迁到四川庐州地区,和云南的洱源地区,这就成为西南施姓的主要来源。姓施的西南很多,云贵那边非常多。
  有安徽古施国南下的一支,是施姓当中最重要的一支,这一支在唐代的时候,已经在今天浙江的湖州形成了望族,到了唐宋开始,施姓遍布江南各地。施姓随便讲一个一文一武,文的施耐庵,1296年到1371年,江苏兴化人,祖籍泰州海陵县,住在苏州。武的,施琅,晋江人,生于1621年,卒于1696年,也就是康熙年间,最早是郑芝龙的部下,降清以后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他还有个谥号叫襄壮,没有施琅康熙很难收归台湾,最起码收回的历史进程就完全不一样了。施姓排行第97位,人口210万,占全国人口0.17%。
  
  张,是超级大姓。
  第一,是皇帝之后挥的后代,这个人的官名叫弓正,等于一个军火装备制造的领导,后来就姓张了,这是一支最重要的,因为一直住在青阳,也就是河北清河县,所以是河北张氏,这一支是张氏的主体。
  第二,也是皇帝的后代,晋国有个大夫叫解张,他的字叫张侯,所以他的子孙也叫张氏。这一支张氏历代仕晋,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分成韩赵魏三家以后,他的子孙除部分留在当地以外,就开始随三国都城的迁移而迁移,他们都是当官的,随着都城迁移,这就是山西、河北、河南的张氏。河北的张氏有一支是弓长张的后代,还有一支是这个后代,河南和山西的后代就是解张的后代,这两支有很遥远的血缘关联。
  第三,赐姓和改姓,比如云南的南蛮部落,有个首领叫龙佑那,三国的时候诸葛亮赐姓为张,云南的张一部分是后来迁进去的,但是本土还有一支,原来是南蛮。魏国的大将张辽不姓张,姓聂,改姓的张。
  第四,兄弟民族的姓氏,像女真、鲜卑、匈奴、契丹等很多改姓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428
342#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7:2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7-1 07:31 编辑

三家分了晋国以后,张姓的人口就开始分散到三个诸侯国,根据记载晋代的时候,中原的张氏迁到了福建,唐高宗年间随着陈政、陈元光父子,中原张姓大规模的往东南迁,去开发了漳州、开发了泉州,后来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一带的张姓,随同前往,福建张氏后来成为张姓的一个大部分。
  清初开始,闽粤的张氏陆续有人迁入台湾,后来又有人到海外谋生,从今天的状况来看,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作为顶级的大姓,可以讲的故事太多了。现在传统文化复兴,很多人喜欢写古体诗,但是现代人和传统文化毕竟间隔的比较远,所以往往写出来的是打油诗。打油诗不是新东西,唐朝就有了,是姓张的叫张打油发明的,这个人没有什么名字,但特别会写诗,跟当时李白、杜甫的都不像,有点像顺口溜,所以人家管它叫打油诗,因为写的人叫张打油。最有名的一首《咏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是中国第一打油诗。现在很多茶缸印着《百忍歌》,《百忍歌》就是张氏家训,是张公艺的作品。张姓排行第3位,人口8500万,占全国人口6.79%。
   何姓堂号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长于诗文写作,着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就以“水部”为堂号。
  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把书房称作“四友斋”,他的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族为“四友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428
34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称“忠孝堂”。
  庐江堂:韩瑊为何姓始祖,其说言之凿凿,据《浈阳水木记》:“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后来韩(何)瑊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吕姓堂号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淮南郡: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
  东平郡:汉有东平国,南朝为郡,治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
  金华郡:元末,朱元璋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旋改金华府,治金华(今属浙江省)。民国废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428
344#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7:33:53 | 只看该作者
晋江郡: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县。泉州州治与晋江县县治同地。此时泉州领晋江、南安、莆田、龙溪、清源(今仙游县)五县。治所在今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
  堂号
  吕姓堂号有:“河东堂”、“渭滨堂”、“东莱堂”、“锦上堂”、“明烟堂”、“敬和堂”、“三相堂”、“著存堂”等。
  施姓堂号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堂号
  吴兴堂:以望立堂。
  张姓堂号
  清河堂:张姓得姓始祖张挥,字玉爵,号天禄,为黄帝之子或孙,“观弧制矢,赐姓张氏”,或“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或“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挥居于尹城国之清阳,清阳者,清河之南也,汉属清河郡、清河国。后世张氏谱书有以尹城为郡望者,然多以清河为郡望,谱书常标以“清河堂”字样,以示永记先祖之地。清河为极古老之河,战国时为齐、赵两国之界。《水经注》载其源在河南北部,流至今河北威县以下始称清河。东北流经清河县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隋以后东光以下被导浚为永济渠(京杭大运河之一部),东北以上则渐废。今清河县已无清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428
34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7:34:40 | 只看该作者
报本堂:广东省普宁市泥沟乡,是粤东地区一古老村落,置寨至今七百余春秋。乡中有多姓集聚,现以张姓人口最为繁茂。泥沟乡张氏先祖,张翠峰公,原居于福建道兴化府(莆田县)大菜园村,因避战乱,于元世祖至元22年(1285年),同携兄弟七人及妹翠娥来到潮州府,另创基业。以张翠峰公为第一世,自以第四世为开始,辈序诗为:
           
                 继子乙大衍天清,腾光上国鸣珂声。
               伯仲怡和咸济美,夔龙勋业动虞延。
  
  张氏宗祠张氏宗祠俗称老祠,位于老寨南门侧,建于明嘉靖庚辰年(1520年),距年近五百年,坐北朝南,格局严紧,材料简朴,讲求坚固。雍正三年(1725年)张祖之玄孙御前特等侍卫张灿恭立匾额“报本堂”。
  张氏宗祠设置龛几,奉祀翠峰公祖考妣及二世祖凤梧、凤雏、凤居之公考妣神位。
  3、百忍堂:系唐高宗泰山封禅(665年)经濮阳过寿张(今濮阳市台前县)时,登门拜访张公艺(张良26代孙,生于577至676年,时八十八岁,前李世民在公艺门前小河马失前蹄遇难,公艺救至家中疗伤,世民未告真情。贞观九年(635)世民亲书“义和广堂”金匾,差人送给公艺。)。据《资治通鉴》载:“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部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其内容为: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上善之,赐以缣帛。”唐高宗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旌表。封公艺为醉乡侯,长子希达为司仪大夫,(寿张县志载)。故张旭题诗曰:“张公书百忍,唐朝著勋名。天子躬亲问,旌表悬门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脉长存。儿孙须当记,族远诗为凭。”尔后族人便以“百忍”为族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428
34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7:35:30 | 只看该作者
              百家姓(第一部)08  孔曹严华 
 
   孔姓由于孔子孔圣人的缘故,是一个倍受关注的姓氏。由于孔圣人的传统,孔氏族谱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一部。不但排序清楚,而且对什么人能入谱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在百家姓的五百多个姓氏中,要说排序最清楚,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多,谱系最完整的是哪一姓?肯定非孔姓莫属。事实上,孔氏族谱本身也就是一部历史大书,它记录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
  说到孔姓,人们最为惊叹的就是他的排行不乱,辈分不乱。那么孔姓的排行是如何确定的?
  孔姓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姓氏,由于孔圣人的传统,他对入谱人员都有严格的规定,《百家讲坛》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为您解读《孔曹》两姓。
  孔,姓由于孔夫子的原因。孔姓当然是备受关注,孔姓的来源不算复杂。
  第一,皇帝世代的孔姓,皇帝世代就已经有孔姓,当时他的职务也是史官,他的名字叫孔甲,但是孔甲之后的世袭没有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428
347#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7:36:3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出自子姓,子姓孔氏有三种,一种)契是商族的始祖,是子姓,到了都十四代传到了成汤,成汤的名字叫大乙或者天乙,成汤把夏朝的夏桀灭掉了,建都于亳,这就是商代了,成汤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君主,他的子孙有一支非常有意思,用大乙的乙配上子,成了一个姓就是孔。二种)是殷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也是姓子,他建立了宋国,宋国也是子姓,微子启死后,他的弟弟继位,他的若干代以后,有个人叫孔父嘉,他的后代姓孔。这一支就是孔子的一支。三种)春秋时候郑国,有出自姬姓的孔,卫国有出自佶姓的孔,陈国有出自妫姓的孔,孔氏的来源很复杂去,但是最主要的是孔父嘉这一支,因为出了孔子。
  第三,兄弟民族,我们知道的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都有孔姓,这些有些是改姓的,有的可能是姓孔的汉族人成为那个民族了
  孔姓因为孔子的原因很尊贵,所以外姓冒孔姓的不多,古人还是有规矩的,不像今天人什么都敢干。孔氏的最初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到了孔父嘉的后代因为避祸,逃奔到鲁国,这是孔姓的一次最重要的东迁,迁到今天山东曲阜一带,那里就成为最重要一支孔氏繁衍的根据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428
348#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7:37:25 | 只看该作者
孔端友及其部分孔子后裔,跟着过来了,他们是孔子的嫡系,同时带了两样宝贝,一样是子贡手摹孔子像,这个东西到南宋期间还在,还有亓官夫人楷木雕像,这两样宝物被孔端友带走了,到了那里,他们就跟随南宋高宗逃到了临安。不久孔端友就上书给高宗,说自己离乡别井,一直在颠簸非常哭,宋高宗下令赐孔氏族人定居衢州,并且在那里兴建家庙,供奉子贡手摹孔子像,和亓官夫人雕像,一切礼仪和曲阜的时候一样,并且拨田作为祭田,用于祭祀孔子,孔氏南宗就此成立。
  
  孔子在北方是山东鲁国人氏,但是他后代的正宗在浙江衢州,这是中国历史非常吸引人的地方。这个时候拨了大量的钱,拨了大量的地,去造孔庙,在衢州城东北角的菱湖,有孔氏南宗的家庙,建于南宋,完全和曲阜的一样,可惜,南宋末年毁于战火。而当48代衍圣公孔端友,跟随高宗南下的时候,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南宋有一个衍圣公,金也有一个衍圣公,伪齐还有个衍圣公,正宗的跑了。金在曲阜封了个衍圣公,伪齐的政权也封了个衍圣公,有三个衍圣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428
349#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7:38:12 | 只看该作者
到了元朝统一中国以后,有大臣上书元世祖,说孔氏南宗、北宗只应该有一个衍圣公,按照大宗之法,就是按照长子、长孙,应该由孔子的嫡传后裔,孔端友的后代袭封,当时在元代的时候,还居在衢州,这在元朝的时候没有争议,元世祖一看好的,所以钦定南宗为衍圣公,并且下令从浙江衢州搬回曲阜。至元十九年也就是1282年,南宗的第六代衍圣公,也就是孔子第54代子孙孔洙,奉元世祖之诏入京,对皇帝禀告说我的六代先祖都葬在衢州,而且建有衢州家庙,自己上有老母,实在不忍心放弃衢州的祖坟,他愿意将衍圣公爵位让给北方的族弟孔治,元世祖大加赞赏,说:“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
  
  所以免去他的衍圣公的称号,任命他为国子监祭酒,承务郎,提举浙东学校事,当了管学校的官,像教育部长一样的官。于是,孔氏的正宗移到了北宗,但是曲阜的一支并不是孔子的嫡长子这一宗,也就是说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延续没有按照大宗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428
350#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7:39:05 | 只看该作者
孔氏最让人关心的是他的行辈不乱,你看他名字当中第二个字,就知道是第几辈,孔子家族的排名确定行辈是在明朝,朱元璋定的,朱元璋赐给孔氏家族八个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来我们知道因为要避讳,字变了但是音是一样的。到了明朝天启年间,已经不够用了,八代过去了。那么由65代衍圣公孔胤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其实到今天为止,嫡系衍圣公才到垂字辈,还有好多字没用呢。
  但是孔氏家族太大了,民国八年有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拟了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这样就准备到了105代,而且都是皇帝、大总统批准的。值得说明的是孔、孟、曾的后人,是一样排名的,只不过各降一辈,因为孟子和曾子是孔子的学生。这三个家族是通的,而且不仅是这几个家族共用,因为是皇帝批准的,还有好多家族也用了这个排名。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孔氏家族认为修家谱是大事,通过修谱可以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姆、备遗忘,按照过去说十代不为亲,修谱可以有效的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孔氏家谱从宋朝开始编写,目前还有明朝的孔氏家谱存在,民国九年就是1920年,修全族大谱,修了七年,规定非常严格,明朝天启年间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规定更加详细,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不准入谱,所以这个谱不是所以得后代都入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28 12:52 , Processed in 1.23240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