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二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访内蒙古的路上

[复制链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7
421#
发表于 2015-8-3 11:34:23 | 只看该作者
1968年5月15日,呼和浩特火车站人山人海,人群拥堵着一列即将起动的列车,无论如何也不肯放行。
车下,绝大多数人都是自发前来的人们,送别的是该市第二批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插队落户的150名青年学生。
自从1967年10月北京以曲折同志为首的10名知识青年自愿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白音宝力格(富饶的泉)插队落户的消息在各大报刊媒体刊登后,呼和浩特各学校掀起了一派关注大草原、争先恐后报名上山下乡的热潮。当时的学生组织---市红卫兵第三司令部立即组织了学习访问团,前往北
京知青的下乡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访问,回来后组织了第一批50人的下乡队伍。下乡地点系西乌旗东部的额仁高毕牧场。
当时的特点是下乡名额少,想去的人多。像我当时的身体自然没人批准。
当时的我是呼和浩特第一中学革命委员会里唯一的一个初中学生代表。正是踌躇满志,任什么都想做到人前的时候。上山下乡的消息一出来,我就认为可能是我们这辈人的必由之路了。因此,抱定了一定要下乡的念头。没人要我?咱自己想办法组队下去,看谁还能拦住我?
大概是春节过后不久,忽然听到自治区要召开安置工作会议的消息,特别是听说那两批知识青年都要派代表来参加会议,我赶紧以“想见见这些知青朋友”为名,向学校的军代表、也是校革委会副主任的教导员强行要求开了一张介绍信。到市里换介绍时,当时的呼三司中学部负责人----师院附中的呼尔查说:“干脆你就代表咱们呼三司去参加这个会吧。”于是我的身价倍增,高高兴兴地拿了介绍信去参加会了。
会上,接识了曲折一批的北京女知青王静植,还有68年11月份下乡的北京知青代表(名字忘了),见到了呼市第一批下乡的知青代表托娅。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强行(因为安置办公室认为呼和浩特学生到锡盟下乡成本太高)要到了去锡盟下乡的100名指标!
会后的报名组织等一系列工作我就没再直接参与,而是由各级有关部门及一些高中生去做了。我只做过一件事:我们学校高中有一名叫王再平的同学,是我们这个初中班的辅导员,当时他报名后,在体检时(顺便说一句:我由于是下乡的组织者,自然连体检这一关也都免了)发现他心脏附近长了个大瘤子,于是准备不批准他下乡。我听到这消息生气了,居然提出“用脑袋保他”的意见,现在想想,要是老王真的在乡下犯了病,那我的罪过该多大啊。当时还有一个遗憾,是我们初一有一个女孩,父亲是自治区一级的首长,当时被打成什么“蒙修特务(?)”之类的, 女孩为争取下乡甚至写了血书,却最终没有获利批准。现在看可能反而是幸事,但当时对姑娘的思想冲击肯定很大,估计她一定伤心了很长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工作,呼和浩特市和自治区的领导又先后组织了接见和赠送礼品(好像主要是“红宝书”和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终于定下了5月15日乘火车出发的日程。
大概是这一批下乡的人数比较多,估计在宣传上也特别起劲,反正到了出发的这一天,火车站上挤满了欢送的人群,一些没有获得批准的学生下决心要随队出发,很多家长洒泪送别尚不知愁滋味的孩子们,更多的同学拥抱着自己的战友嚎淘大哭,火车被人群拥挤得一再延期,根本无法起动。
无奈,指挥者宣布:今天都不走了!上了车的我们又下车重新集合,并接到暗地通知:“明天某时到离呼和浩特向东12公里的另一小站白塔车站去上车。”要求大家绝对保密。
16日上午,大家终于成行了。
我一上火车,发现一名知青手上缠着纱布。询问下才知道是同一处下乡的师院附中学生刘文兵,马上和他热烈地侃起山来,以至于根本没注意到火车是什么时候开的,车下的送行人群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火车当天到达集宁后,大队人马下车住宿,同时到集宁老虎山的革命烈士墓前宣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7
422#
发表于 2015-8-3 11:38:56 | 只看该作者
照片里都是呼和浩特第一中学的同学,仓储都是想方设法钻上火车送我们的。与我一同插队的还有照片第一排左数第二个女生,当年最多也就才十六岁,其他同学绝大多数在第二年去了内蒙兵团,也有到其他地方去插队的。现在绝大多数已经回到呼和浩特安享晚年了,和我一同下乡的那个女生嫁给了参风的儿子,后来在北京四中当了语文老师直到退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23#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9:01:54 | 只看该作者
所谓“察哈尔男子三宝”,这是头一次看到。这“三宝”应该是指蒙古族男子而言的?
我最熟悉的就是“火镰”,那才是当地老乡的“一宝”。
在尖山村的时候,每天要生火做饭,少不了找老乡借火的时候。
那位马大爷随身就带着一个火镰,每到抽烟的时候,取出火镰“嚓嚓”地几下子,火绒就开始冒出烟来,给人的感觉非常方便实用。
现在看到人们取火,都是打火机了,更是方便实用。
可是,打火机能算是“一宝”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24#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9:03:16 | 只看该作者
旧时代是没有“车”这个概念的,后来有了“车”,也是从圆而得,从轮而生。
成吉思汗的“大元帝国”人们都认为是“马上”得来,其实不然,是从“车上”得来的。
路途越远,越是离不开“车”,这早已是常识了。
早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时候,中原地区的“车”就已经相当发达了,看看秦始皇的青铜御用车就知道了。
蒙古的车当然是从中原学来的,这说明文化的交流总是以一种取长补短的方式进行的。
虽然现在在草原上还能看到这样古老的车子,但这种车子也是越来越少,行将绝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25#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9:05:30 | 只看该作者
展览说到了元代“集宁路”的兴衰史。
原来,集宁路是蒙古大草原与内地进行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集散地,也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
它东临幽燕,北达大漠,西接古阴山,南连内地,以如此特殊的区位,得以直属中书省管辖,地位相当重要。
当年的集宁路已出现相当规模的镇市体系,道路六纵七横,分区功能完备,商贾云集,市肆发达,曾经繁盛一时。
但到元末明初,明军北伐时,不仅灭掉了元朝,而且连同元朝的著名都城也摧毁殆尽,集宁路也随之毁灭。
这就是后来几百年中,集宁“消失”于史籍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26#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9:06:17 | 只看该作者
察哈尔一名原是“察哈答”,意思是贴身、亲近之人。
成吉思汗成为蒙古大汗以后,建立了自己的护卫军。这些护卫军人数多达一万多人,成为蒙古立国的中坚。
这些人后来就被称为“察哈尔人”。
到清朝时,八旗所在地统称为“察哈尔”,设察哈尔都统统领,并多次派出察哈尔士兵远赴新疆戍边,英名远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27#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9:08:08 | 只看该作者
1912年,推翻满清政权之后,民国政府设置行政区划,其中置“察哈尔省”,张家口为省会。
省域自东北部的乌珠穆心二旗,到西南的集宁、凉城,共辖六旗十一县。
抗战时期,著名抗战名将张自忠曾任察哈尔省省长。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察哈尔省建置,其中保留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行政单位则主要分属乌兰察布盟管理。
自此,新版图中只保留下来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等带有历史色彩的旧名称。
我们插队的地方就是察哈尔右翼前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28#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9:09: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察哈尔宜农宜牧地区的典型民房。
这样的民房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过不少了。
而作为曾经在当地插队的知青来说,每每看到这样的房屋,一定会生发出无尽的感慨。
对于落后于时代的东西,我们也无意再做什么挽留,我们其实更希望有新的东西来取代那些过时的东西。
然而,没有这些已经过时的东西,我们就会忘记了过去,就不懂得如何珍惜现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29#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9:10:59 | 只看该作者
无理留言
仔细看了二黑长篇图文并茂的内蒙行,首先感谢楼主关注民生的一腔热情,哪里曾经留下你的足迹,挥洒了青春的汗水,勾起了当年插队知青的美好回忆,然而感慨之余,哪里还是停留在上世纪落后状况,牧区人民还处于温饱期。地广人希,一派萧条。太阳每天升起,未必看到曙光。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自然资源优势,就没有人才科技引进,可能长时期不能摆脱落后。同时牧区,鄂尔多斯就另番天地,那儿牧民腰缠万贯,土豪遍地,都在城里买房买车,你不妨研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30#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9:11:26 | 只看该作者
谢了无理朋友跟帖。
我这里不过是对回访内蒙古的所见所闻作一番随感,看到了就说,想到了就写,真情实感,如此而已。
朋友对鄂尔多斯感兴趣,不妨请看看这个报道:
鄂尔多斯酝酿大规模人口迁移填“鬼城”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30912/010016735347.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10 01:22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