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无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上山下乡50年断想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45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14:38: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0-9 14:41 编辑

都是人民网关于周恩来家史的文章也有相互矛盾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在叙述周恩来让自己的亲属上山下乡方面的文章有的似乎是编造的? 例如下面这份资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超越亲情,大爱无边:周恩来总理的亲情世界(节选)

周恩来、邓颖超没有子女,但对亲属的子女和烈士遗孤十分疼爱,视如己出,但要求极严。他曾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人会上发出“盛世危言”的呼吁:我们的领导干部,首先是我在内的407人应该做出一点表率来。不要造出一批少爷。……不然我们对后代不好交待。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而他溺爱秦二世,结果秦王朝就亡在秦二世。……对于干部子女,要求高,责备严是应该的,这样有好处,可以督促他们进步。周恩来的侄儿周荣庆,在我国开始实行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制度时,就从北京到河南当了农民。总理说:“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鼓励荣庆学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周荣庆很听总理的话,在农村积极劳动,后来当了拖拉机手,还在农村成了家。周恩来称赞说“这很好嘛!劳动之家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45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14:5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0-9 14:54 编辑



隐居”的周总理后人:11人中只1人有正式工作
阿 峻
2013年02月04日08:4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周恩来总理兄弟三人,大弟周恩溥,小弟周恩寿。
从1957年始,周恩溥的后人周荣庆一家一直低调生活在河南焦作。11位后人中,除了一人有正式工作外,其他人靠做些小生意、打工维持生活。周家人从不炫耀身世,如同“隐居”一样,日子过得平淡,甚至寒碜,但他们从来没有任何抱怨,他们在平凡、平静、平常中度过每一天……
        总理要求侄子一家到河南生活
周恩来总理没有后代,周恩溥有一个儿子叫周荣庆,周恩寿有6个子女。
1945年初,周恩溥在山东被国民党抓起来,严刑拷打后牺牲了。大弟媳王兰芳和小弟周恩寿,都在战争年代落下严重伤病,不能正常上班。于是,周恩来就让他们提前退休了。这样一来生活就成了问题。于是,周总理就将两人的费用担了起来。
周总理每月从自己400元的工资中,拿出100元给小弟,拿出50元给大弟媳。另外,看病吃药的钱也是根据需要另出。这种资助,一直持续到周恩寿的6个子女参加工作,持续到大弟媳王兰芳去世。当时,周总理专门交代侄子周荣庆:50元钱是给你妈妈的,谁也不要用,你们花钱自己挣。
周家的后代牢记总理的嘱托,住房寒碜、生活清苦等,他们没抱怨过一句,没向组织上伸过一次手。并且,按照总理的要求,侄子周荣庆一家还来到了河南生活。
当时,周荣庆在北京志愿军医院当宣传文化干事。抗美援朝结束后,军医院的人面临转业,国家刚好提倡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总理就对侄子说,你们到基层去吧,不要当官,当个工人最好。于是在1957年,周荣庆转业分配至河南一家卫校当宣传文化干事,母亲王兰芳也一同来到了河南。
周荣庆是周恩来7个嫡亲侄辈中的老大。临行时,周总理专门送他一句话:“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鼓励侄子学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到河南不久,周荣庆又调到了焦作市九里山钢铁厂,后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到焦作轮胎厂、群英机械厂等单位工作,均是没有任何职务的普通员工
在焦作九里山钢铁厂,周荣庆结识了晋菊清。晋菊清来自焦作农村,招工到厂里“三八”炼钢炉工作。两人相处了大约半年,1959年1月的一天,几位工友突然把晋菊清拉到一边,神秘地问她知道和谁谈对象吗?晋菊清有点摸不着头脑,说不就是老周吗。工友们说,周荣庆就是周总理的侄子!晋菊清惊呆了,气喘吁吁找周荣庆。当时,周荣庆正提着糨糊桶在厂区贴标语,面对劈头盖脸的发问,周荣庆只好回答说是真的,他是周恩来的侄子。晋菊清非常生气,说为什么不早说,你骗人,俺父母是农民,太不般配,不谈了!晋菊清说完扭头就走。周荣庆连忙追上去解释,说我就是我,大伯是大伯……两人最后来到母亲王兰芳面前。王兰芳耐心地对晋菊清解释:好孩子,咋能因为他伯父是总理就吹哩!我们来焦作时,总理一再交代,自己的路自己走,能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以总理的亲属自居……
晋菊清听着老人的话,再想想周荣庆近半年来,一点儿也看不出他是总理的侄子,就是一个普通人,从不盛气凌人,也不对人发脾气,晋菊清的心动了。1959年5月10日,30岁的周荣庆和20岁的晋菊清喜结连理。
得知侄子周荣庆与一个农家女结婚了,周总理连连称赞说很好,说劳动之家光荣,并立即致信祝贺。邓颖超也随信寄来了一条烙花毛巾被、一对鸳鸯枕头和一条纯毛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453#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15:15: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0-9 15:18 编辑

上一篇人民网文章说周恩来侄子周庆荣在我国开始实行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制度时,就从北京到河南当了农民”,还有鼻子有眼的说周荣庆插队当了拖拉机手,受到周恩来赞杨。但是另一篇人民网文章说50年代初周荣庆在北京志愿军医院当宣传文化干事。抗美援朝结束后,军医院的人面临转业,国家刚好提倡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总理就对侄子说,你们到基层去吧,不要当官,当个工人最好。于是在1957年,周荣庆转业分配至河南一家卫校当宣传文化干事,母亲王兰芳也一同来到了河南。” 后来他转换了几次工作都在城里国营单位工作,似乎没有插队当过拖拉机手?

为什么人民网的两篇文章如此的不同?主要是那篇说周庆荣是干部下放当农民的人民网文章最引人注目,因为干部下放当农民涉及了户口和干部工资的问题,至少我没听说过国家机关干部在没犯任何错误时被取消干部工资下放去插队当农民改为拿工分的。对比上面两篇人民网文章,前一篇说荣庆从北京下放到河南当农民的文章似乎不靠谱,当然了,如果周荣庆刚下放河南时曾短暂的去农村锻炼一阵子又回到城里国企上班就是另一回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454#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21:07: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0-9 21:08 编辑

转了一大圈,找了不少资料来探讨上山下乡历史过程中的走后门问题,刚刚说到走后门当兵,还没说到走后门上大学和招工回城。下面还是现身说法的回顾一下当年我从兵团逃跑去当兵的历史。据兵团知青网的资料,文革期间内蒙兵团人员总数变更资料(含逃跑去当兵的人数)如下:

1975年6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撤销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7月16日--7月21日,农林部召开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做好交接工作座谈会。
内蒙七万知青转交地方

一师,共接收知识青年19540人,7年内离开的知识青年共计6383人,其中病退938人,困退1362人,上大学1088人,参军91人,招工217人,调出2687人,知青死亡42人,其他原因减员48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知青有626人,至1975年6月,实有知识青年人数为12441人。
二师,至1975年6月,实有知青数为27054人,其中参加兵团3年以上的知识青年为26184人,3年以下的有870人,1255名知青长期逾假不归。
三师,共接收知识青年19325人,7年内离开的知识青年共计3272人,其中病迟873人,困退966人,上大学813人,参军110人,招工510人;死亡知青29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知青有699人,至l 975年8月,实有知识青年人数为15325人。
四师,共接收知识青年8491人,7年内离开的知识青年共计1815人,其中病退142人,困退284人,上大学436人,参军38人,招工46人,调出869人;知青死亡35人,逮捕1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知青有242人,至l975年5月,实有知识青年人数为6620人。
五师,共接收知识青年11046人,七年内离开的知识青年共计2679人,其中病退173人,困退722人、上大学667人,参军73人,招工177人,调出的7人;知青死亡92人,判刑10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知青有99人,至1975年5月,实有知识青年人数为8166人。
六师,共接收知识青年7906人,7年内离开的知识青年共计2566人,其中病退845人,困退826人,上大学572人,参军37人,招工32人,调出254人,知青死亡11人,提干14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知青有46人,至1975年6月,实有知识青年人数为5269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455#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21:34: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0-9 21:40 编辑

我是与周秉建,周秉和同一年参军的,是在1970年12月,史称71年兵,类似中学毕业分届,例如68届高中毕业生(历史上因为林彪事件没有72年兵),周秉建他们是走前门入伍(是否有军方照顾不知道),我是从兵团逃跑去走后门当兵的。逃跑去当兵本身就说明门路不硬,门路最硬的是军方子女,都在68年12-21之前的两次征兵中入伍了,史称68年兵,那批兵里后来出的将军最多。那个时代知青要当兵一靠根红苗正,二靠门路硬,三靠表现好。前文说了,我因“谋划杀人”而受过留校查看处分,到了兵团又被革命同学揭发往事,而且父母都在外地干校接受政审,有重大历史敌特叛嫌疑,最要命的是我哥哥在军事院校被打成“现反”开除军籍,这样说来我哪一条都不符合当兵的资格,从周恩来将侄子女退兵的历史资料中看到周恩来查到当时征兵的规定是受审查干部的子女不能当兵。但那时年龄小不知天高地厚,还有句话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自从看到兵团下调令给有硬门路(军方子弟)的知青去当兵开了绿灯,我就开始惦记上了!

当时偶尔听到连队干部们的谈话,说我们都要变为农业户口在那里互相之间结成婚姻家庭扎根边疆,我的心立马凉了。69年大战备时期我们准备打仗还真是激情燃烧了一把,但是70年中美和解,苏联亲华派的柯西金也飞到北京在首都机场受到周恩来款待吃了全聚德的烤鸭还顺手带走了两只,因此战备情势趋缓,在兵团参军参战的希望渺茫了。但是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从小就梦想着参军,怎么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45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15:25: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0-10 15:29 编辑

1070年12月前后,当兵的前门向周秉建,周秉和打开,但是周恩来硬是把他们推出门去,还咣啷一声把他们关在门外。据周秉建回忆,周恩来对她说“你参军虽然合乎手续,但是在内蒙古这么多人里挑上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这个特殊,一点也不能搞。你要回到草原去

据周恩来身边的人回忆,“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建从内蒙插队的地方入伍了,总理听说后怀疑孩子参军是不是走的后门,就派乔金旺和赵炜同志去了解情况。他们问北京军区机关的招兵部门,都说没有首长打过招呼。乔和赵回去向总理汇报,总理坚持让侄女回原来插队的地方去。乔金旺同志后来回忆说:总理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希望秉建在那里扎根,热爱那里的土地和人民,真正为他们做些有益的事情,而不是做做样子,拿那里当跳板;二是为抵制当时很多高干子女为逃避上山下乡,走后门参军的不正之风。总理一贯主张干部子女应同工农子弟一样,不能搞任何特殊化。”

那么军方到底是否主动对周秉建破格录取? 据周秉建自己回忆,“家里长期以来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使我们家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不可以做任何违反规定的事情,并且处处都很自觉地注意和防止搞特殊化。我在申请入伍时,就专门对招兵的负责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若属于“后门兵”我是绝对不会参军的”。看来周恩来是很敏锐的捕捉到军方的意图,不论军方是出于对中央文革加害周恩来弟弟的不平还是军方招收不符合政审条件的周秉建入伍是为了军方的利益把周恩来也拉进走后门的几百万干部之中,总之军方对周秉建的背景不是一无所知。

据周秉和2018年在本网发表的回忆,“ 我在延安插队期间,发生了一件影响自己一生的大事,也是与伯伯有直接关系的。那是1970年底,我已在延安农村插队两年了,新疆军区到陕北招兵,我如愿以偿地参了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到达部队后,我兴奋地给伯伯、七妈写信汇报这个情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久我就收到七妈的回信,她在信中告诉我,伯伯认为我的政审不符合参军条件,父亲受审查的孩子是不能当兵的,作为他的侄子,更不能做出违反国家政策的事。伯伯已经安排好,让陕西派人将我接回延安,继续当知青。这个消息对我犹如晴天霹雳,当时我就懵了,难以接受。但我知道伯伯的安排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再想不通也必须听话。
    七妈的来信还提到,我六妹周秉建也是在内蒙古草原当牧民,放了两年多的羊后,几乎与我同一时期参了军,部队驻地就在北京郊区。当妹妹秉建身着军装兴冲冲地跑到西花厅报喜的时候,伯伯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六,你要作好脱下军装再回内蒙古继续放羊的思想准备呀!”妹妹听后大哭,后来经过伯伯、七妈做思想工作,也同意回到草原继续过她的牧民生活。
    就这样,我与妹妹都是在部队当了三个月的兵后,各自返回到原先插队的地方,我继续种地,妹妹继续放羊。

文革中的周恩来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纯熟政治技巧,他虽然显然站在老干部一面,但在大面上他与老干部的文革逆反(如走后面潮流等)保持着“绝对不湿鞋”的距离。同时,尽管他不同意中央文革的极左路线,但在大面上他决不反抗文革派对他的发难与陷害,例如文革派对他弟弟横加罪名,他巧妙的让北京军区出面把他弟弟铐走 (实为保护),让任何人抓不住可以利用他的把柄。尽管军方帮他,他也不因此被军方牵着鼻子走,文革派也无法把他归于老干部走后门的行列中。文革中周恩来鼓励侄子女上山下乡并且把已经参军的他们强行送回乡下,这样就站在了文革派和老干部派相对立的两帮人马之间的道德制高点上,甚至高于开后门的毛泽东和也走后门的江青,张春桥。因此周恩来在文革中可以在中央高层不断翻新重组的对立两派之间起到调停作用,当然是“貌似公允”实则保护了大批老干部,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不得不做出牺牲,包括他自己和亲属,也包括我们,周恩来在文革中,后期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尽快的结束文革,从他的角度来说似乎结束文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文革大火釜底抽薪,也就是让红卫兵上山下乡,这与毛泽东68-12-21发动上山下乡的动机有很大的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45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19:03: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0-10 19:05 编辑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网在转载了《邓颖超书信集》中给周秉和的信后又与删除,原链接如下:

致周秉和〔1〕--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共產黨新聞-人民網
https://cpc.people.com.cn/BIG5/6 ... /87211/5969194.html
秉和: 我和你伯伯都看了你的信〔2〕。你想當兵,當然很好。但是,農村更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同樣可以大有作為。我和你伯伯都認為你還是應該回到延安去

从别的网站看到该信如下:

致周秉和〔1〕

(一九七○年)

  秉和:
  
    我和你伯伯都看了你的信〔2〕。你想当兵,当然很好。但是,农村更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同样可以大有作为。我和你伯伯都认为你还是应该回到延安去,和老区人民一起,坚持在艰苦的农村劳动锻炼,改造自己。
  
    
  邓颖超
  
    一九七○年
  
  
    注 释:
   
    (1) 周秉和、周恩来的侄儿,其父周同宇是周恩来的胞弟。
   
    〔2〕 指一九七○年,周秉和从插队落户的延安参军到新疆后,给伯父周恩来和伯母邓颖超写的一封信。信中附有一张周秉和身着戎装的照片。
   
    《邓颖超书信选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45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19:19: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0-10 19:20 编辑

据周秉和的说法,邓颖超给他的信是这样说的:

“到达部队后,我兴奋地给伯伯、七妈写信汇报这个情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久我就收到七妈的回信,她在信中告诉我,伯伯认为我的政审不符合参军条件,父亲受审查的孩子是不能当兵的,作为他的侄子,更不能做出违反国家政策的事。伯伯已经安排好,让陕西派人将我接回延安,继续当知青”。

为什么公开发表的邓颖超书信选集中邓颖超给周秉和的退兵信中没有周秉和回忆中的内容不得而知,是对原信的删改还是邓颖超给周秉和写过几封不同的退兵信? 总之,按现有资料来看周恩来同时对周秉和,周秉建兄妹的退兵原因和动机是多层次的,我们探讨上山下乡历史最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追寻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45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20:00: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0-10 20:02 编辑

再回到1970年我当兵的过程,那年我正在重重苦闷之中。被揭发的事刚出,还差点被小混蛋的手下给灭了。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哥哥来信说有一天他从劳改工厂放假进城回家发现换了锁,他到部机关去问后才知道进驻部里的军代表看中我家的房子就堂而皇之的撬锁开门把家搬进去,并且把我家里所有东西都堆在一间房子里勒令我哥限时搬走。这说明了什么?当时家长都在干校受审查,军代表当然掌握审查结果和处理意见,那就是我家被从北京赶出,住房收回,文革最牛的就是军管方!我哥只好把家里的东西搬到亲戚家暂存,他也无家可归了。正在此时,我听说我在某省的一位当儿科医生的亲戚的女儿下乡不久就去当兵了,女兵本来就招的少,特别是我亲戚的女儿刚下乡不久就去当兵很不寻常!我立马给亲戚写信询问详情,并提出如有机会也想当兵。过了很久终于得到回信,只有一行字,让我马上坐火车赶到某省该亲戚家,不要对任何人说起去当兵。看到信后我愣住了,这就是让我逃跑去当兵!当时在兵团对逃跑去当兵时有听闻,我们同来的分到别的连队的一个同学(军队中级干部子弟)就逃跑去当兵了。因为逃跑去当兵的太多,兵团开始在兵团驻地附近的火车站派人把守查看“通行证”,因为兵团属于军队建制又地处边疆,因此所有休假人员都必须有“通行证”才能上路。当时兵团抓住了不少逃跑去当兵的知青,还对所属各部可能逃跑去当兵的人进行了调查与警告,那位曾在我们学校军训的排长(当时在兵团是我们的连长)就曾找到我谈话并告诉我上级的指示,如不辞而别去当兵,后果很严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46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23:50: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0-10 23:59 编辑

在这里打断我个人的回忆,插入一段我刚看到的网文,给用微信与我讨论上山下乡的朋友发条重要资料,因为我的微信密码忘了,暂时上不去了。

周恩来侄子眼中的上山下乡:没得想 只能上山下乡
2012年04月03日 10:15来源:人民网 作者:周秉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6 23:53 , Processed in 1.1544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