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二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访内蒙古的路上

[复制链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9:20:29 | 只看该作者
忙了一会儿,再看时,太阳已经出来了。
这时的时间才5点钟过了一点,高原上的太阳出来的确实比较早。
整个集宁城已经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焕发着对于新一天的酝酿和期待。
就要离开集宁了,好像还有点什么没有说出来?
来的时候,我们的专列停靠在土贵乌拉,那里是前旗的驻地,在旗革委会的欢迎大会上,我作为知青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当我接到发言通知时,人们都已经坐在会堂里等着开会了,我只能急忙忙地草拟了一个发言提纲,就被叫到主席台去发言了。
三天之后,我们黄茂营的知青分乘三辆大卡车,从土贵乌拉出发,经过集宁、玫瑰营前往黄茂营,开始了我们的插队生涯。
这一切就好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就连大卡车开过去的时候,一只母鸡在车前拼命飞奔逃命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
当时我就跟同学说,那鸡的眼睛一边一个,它能搞清楚汽车是从那边开过来的?于是,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62#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9:23:02 | 只看该作者
天上的太阳只有一个,地上的太阳却不计其数。
眼下的这个太阳就是草原城市——乌兰察布的“太阳”。
我突然领悟:当我们这些天津知青、上海知青、北京知青、呼市知青、包头知青……带着属于自己的“太阳”来到乌兰察布的时候,乌兰察布的太阳就不仅仅是乌兰察布的了。
只有当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融入乌兰察布大草原的时候,这个乌兰察布的太阳才能够散发出如此绚丽耀目的光芒!
我赞美你——天上的太阳,草原的太阳,知青的太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63#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9:25:09 | 只看该作者
太阳出来了,平时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却是人车寥寥。
想起当年我探亲返回集宁时,到报社副刊组送去了我写作的第一部小说,请他们看看再说。
后来我从集宁路过,去副刊组聊了聊,并取回来我的小说。
他们告诉我,小说写得很有生活气息,但报刊不好处理小说这类题材。
当我告诉他们,我准备回城时,他们稍有意外地表示,“有点可惜了”。
确实“可惜了”。有才干的知青不能在农村发挥才干,这对当地是“可惜了”,而对于知青有何尝不是“可惜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64#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9:26:0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农村的改造,不是我们知青艰苦奋斗几年就可以做到的,但至少这使我们了解到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
有人将知青的农村生活形容为“蹉跎岁月”。我感到这话值得商榷。
在我看来,到农村去是一种实践、锻炼,也是对于国家的一种担当,经过艰苦的意志磨练和社会实践,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成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知青中间确实有不少人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虚心向农民学习,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绩,为他们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奠定了思想基础。
有过知青经历的人,他们在此后的挫折和困难面前,还有那种不成熟的幼稚和冲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65#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9:34:3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农村的改造需要知识青年的参与,但决定农村改造命运的却是整个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
农业的现代化,有赖于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正如国防现代化有赖于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一样,体现的是一种整体实力上的现代化!
改变农村的面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困难,也最艰巨的任务。实际上,搞好各行各业的工作,也是对农业现代化的最大支持。
当年我们知青选调工作,入学深造,纷纷返城,这是当时形势变化使然,也是国家建设需要使然,从全局上看,这是农村基层对国家经济建设的无私支援。
图为永德村的一位知青选调到报社工作,与报社同事的合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66#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9:36:09 | 只看该作者
插队知青返城在农村影响不算大,农村自有足够的劳动力顶缺。
但在农场、兵团就不一样了。
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和样板,一旦其主体劳动力大批回城,立即就象抽掉了骨架一样瘫痪下来,元气大伤。
只得转为地方管理,其劳动力也由当地农村社员填补,几十年之后,虽然情况有所改变,但已不复有当年“大农业”的气派和宏图。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业“现代化”天天喊,“一号文件”年年发,甚至取消了千百年来一直实行的“皇粮国税”的制度,然而农村问题依旧。
阻碍“农业现代化”的结症究竟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67#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9:38:3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们在集宁住宿的宾馆,通过网络预定,每天一百二十多元,住宿条件也非常满意,真正是“物美价廉”。
住得好,吃得好,交通方便,这使我们对集宁充满了好感。
这样的待客之道,不独对于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来自各地的旅客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68#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9:39:56 | 只看该作者
吃过早饭,我们就去了集宁南站。
从候车大厅回望车站广场,对面那座灰色大楼就是我们住宿的宾馆。
我们的车票也是网上预订的,只须在售票厅的自动取票机去取就行。
我的笔记本电脑也是我们此行的必需用品,给我们此行减少了很多麻烦。
车站很漂亮,但现代化设施却不敢恭维,该有电梯的地方没有电梯,有电梯的地方却不开电梯,大家只好提着行李爬楼梯。
而且站台不是从中间分流两边走,结果我们从站台这头走到那头,刚上车厢,开车的时间就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69#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9:48:5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2002年回访团全体成员在到达集宁车站时,在车站上的合影。
参加回访的还有七名“知青二代”,他们都是来体验内蒙古的生活和风情的。
其中有个叫“雪舟”的知青子女,她写了一篇感想,题目是“我的知青父辈们”:
我的爸爸妈妈是曾经下过乡的老知青,我读了他们写的故事,对他们有了一些了解,我想谈谈对他们经历的感想。

    当年,我的父辈们满怀着屯垦戍边的热情,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异乡,为此他们不惜付出宝贵的青春、满腔的热血、辛勤的汗水,还必须要有长年离开父母亲人的勇气,这对予我们这些当今年代的“同龄人”来说,不仅难以想象,也很难做得到。

    知青们不仅要参加保卫边疆的战斗,还要参加更加艰苦的农村劳动,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战天斗地”,“修理地球”。其实,每一个知青都有类似的经历,只不过这些经历各有不同罢了,没有上山下乡的人不可能有这种经历,当然也就不可能理解这些经历。今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回访他们曾经插队落户的第二故乡——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大草原,同行的还有许多老知青和他们的子女。这些老知青虽然都已年过半百,但都对三十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总是在牵挂着那里的山村和老乡,总想着再为老乡们做点事情。

汽车不知爬了多少山,跑了多少路,终于在我妈妈插队的村子里停了下来。都过去三十年了,妈妈居然还记得老乡们的名字,一个一个地认出了他们,看到妈妈和老乡们那样地亲热,全村的老乡都来欢迎我们,我真的好感动!妈妈告诉我说:村里原来很穷,住的都是土房,现在有不少人住上了瓦房,还有人养起奶牛,连原来光秃秃的山都长上了树木。这都是我亲眼看到的,爸爸还给我拍了照片呢!爸爸插队的村子在山上,可惜我们没有来得及去看看,据说山上比山下还要穷。其实,我看得出来,爸爸妈妈对于他们的经历很有些骄傲,但我们这一代很难理解他们的心情,也许父辈们感到的不仅仅是骄傲,更准确的说是百感交集吧!因为那里毕竟是留下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和热血汗水的地方,那里寄托着他们的思念和期望,他们希望老乡们尽快富起来,摆脱贫困,这其实就是他们当年上山下乡时立志要做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2235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621
470#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9:51:19 | 只看该作者
列车开行的方向是东北方,我们的目的地是经棚。
既然到了内蒙古,我们就应该多看一些地方。
内蒙古地方很大,它的面积就相当于东北和华北两个大区的面积,既有草原沙漠,也有丛山峻岭,四时风光无限。
我们是看到新民晚报刊登了克什克腾旅游广告文章,又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六集克什克腾风光纪录片,才决定到那里去看看的。
据说大部队的人马已经各奔前程,有的去了呼市,有的去了北京,还有的去了山西,更有的就直接返回上海去了。
可能去克什克腾旅游的,只有我们两个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6 05:22 , Processed in 1.15440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