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护林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说6.18

[复制链接]

147

主题

551

帖子

196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68
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17:42: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6.18批示之所以说是在8团是短命的——在兵团发起的这场夺取基层农业连队领导权战役全面胜利后,仅仅半年多时间那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就转制、消亡啦。树倒猢狲散,那现役军人提拔重用的兵团精英们可谓是惶惶不可终日、包括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赫赫有名;曾在建设兵团巡演过现代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8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一些8团兵团精英全无声无息的消失不见——只有后来成为侯宝林的关门弟子、姜昆的师叔师胜杰是1975年底正式调令调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551

帖子

196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68
4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18:04: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而我所在的8团2营20连以二师师参谋长彭子新带队的“突击入党、提干年三十前全面夺取8团基层农业连队领导权”工作组,进驻了我们连。虽然在师工作组进驻我们20连之前,我被我们营抽调到“赴哈尔滨政审、外调小组”提前离开了连队;但是却无意将师工作组短时间确定为突击入党、提干为知青连长的人选——列入1975年春节盗窃知青探亲提包团伙外调名单。在我的个人回忆录中详细的撰写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也是我人生的的大转折——也是我们2师8团的历史性大转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551

帖子

196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68
4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18:11: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个人回忆录《赴哈尔滨政审外调二三事》、《师里来了工作组——打土围子》《师里来了工作组——出大事啦》三篇文章详细展现了这场个人和八团的历史大转折的场景。我将陆续在中国知青网上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551

帖子

196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68
4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09:01:31 | 只看该作者
师里来了工作组之一——打土围子
在我离开20连参加2营赴哈尔滨政审外调小组后,以兵团二师师参谋长带队的师工作组1975年7月初就进驻了8团2营20连。
这支工作组的组长是二师彭参谋长为组长,师后勤部张部长为副组长。组员有师宣传科科长和一名干事,军务科张参谋和畜牧科的一位参谋、卫生科的参谋。阵容整齐强大。
这次二师之所以选定以我们2师8团2营20连为兵团改革的试点,是我们连队具有老农场、老连队的特殊的代表性。
因为8团2营20连是8团远离团部,是8团最远的连队之一。距离团部达20多公里。且连队一面紧靠黑龙江,其余三面都是绥滨县的生产队。土地肥沃耕地面积大——是兵团插入地方的一把尖刀。
所以这个连队从干部配备、职工素质都是极高的。连队老农垦一百多名,知青二百五十多名是老农垦的两倍以上。
之所以我们8团2营20连被师里定为改革的先期试点,就是这个连队的所有排以上干部几乎全部由老农垦担当。连队的连长、指导员和两名副连长、两名副指导员这连队干部只有一名副指导员是知青(女)。
而连队的六位排长——机务、场院、基建、畜牧和两个农工排五位排长全部由老农垦担纲,只有一个很难管理的农工排是由65年支边的老北京知青担当。
这个连队的特殊性就在于在集聚老农场干部配备的代表性,是1975年兵团深入改革——“年三十前”突击提干入党运动的典型试点单位。
就像当年红军——支部建在连上,彻底改变兵团至今只是浮在团级上层的局面,也像当年文革后期入住所有国家及地方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军管会性质一样。权利直达基层,由知青全面替换基层老农垦干部。
这次兵团二师以师参谋长带队的工作组入住8团2营20连,就是1975年兵团改革的最早试点单位,吹响了兵团深入改革的冲锋号。
我在参加营里的赴哈尔滨政审、外调小组赴哈期间,我们巧遇了师里军务科的干事和一位16连的北京女知青。和我一起外调的组长相识(这女知青是师工作组的一员,她并不认识我)我在旁边当听说他们是师里赴20连的工作组成员,尤其听说他们也是来哈尔滨入党提干政审——20连内定的连长对象时,不禁大吃一惊(请见我的回忆录《赴哈尔滨政审外调二、三事》不再重复叙述),因为我们是以当年发生在我们二营一起团伙盗窃知青探亲提包案件,将他列为盗窃团伙对象,而师工作组却在进驻连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将他列为突击入党提干——我们连队的连长人选。这可是与师工作组对着干的重要政治问题。所以我们外调政审小组赶紧结束了对此人的外调调查。
回到兵团我对营里和连队指导员汇报了此事,听完汇报后指导员对我提到了两点:
一.不要对连队说出师工作组内定的连长、指导员(那位16连北京知青还说出了指导员人选,还要到上海去搞政审)发展提干事情。
二.营里有指示,对营里依据我的意见对那位哈知青列为外调对象事件不许再提。两件事情都要严格保密,若披露对你绝对会有极大的伤害。
可是在我回到连队一个月之后,没想到那师参谋长竟被师宣传科科长秘密的押送回了师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551

帖子

196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68
4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09:02:08 | 只看该作者
师里来了工作组之二——出大事了
师参谋长被师宣传科科长押解回师部的消息,不久就在我们20连传开了。
事情的具体详情我还是听原来我在农工班的那位哈尔滨知青,在我的回忆录《醉酒的除夕》的主角——没来兵团知青在哈市赫赫有名的“道外十三鹰”讲述的。
在师参谋长带队的工作组来到20连不久,那师里带队的工作组彭参谋长就被连队里一对奇异的婚配奇缘所吸引。
这对婚姻的男主角是一个山东支边青年,中国名著《水浒》中描写的武大郎似的五短身材和面貌,而他的媳妇一位支边的哈知青也似《水浒》中极靓丽的身姿与面容。我曾描述这对夫妻他们若是走在路上,夏天从前面看这对夫妻就像老丑的父亲领着一个漂亮的女儿,而冬天从后面看却像一个高挑身姿的母亲,领着一个矮矬的孩子一样。
可能是师参谋长听说了这对奇异的婚配奇缘的故事,产生了邪念。
就在师工作组进驻20连的不久,也就不到两个半月就开始有了不良的计划而且付诸了行动。在一次开连队大会之前,要到这位哈知青媳妇家里去谈话。
而这位哈知青也明了这位参谋长的用意,可是又十分无奈不得不答应这位彭参谋长。但是却私下相约了与她关系十分要好的哈知青,她内心打定的主意要是这位师参谋长有不良的强行就要教训一下这丑恶的军人败类。
当然在相约那几位哈知青之时,只是说有一个混蛋想占她的便宜。并没有说此人是师参谋长。我想她要是说明要教训的是师参谋长我想这几位要好的哈知青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用棍棒真的招呼到师参谋长身上。
那天晚上连队开大会之时,那师彭参谋长真的趁连队开大会,这位哈知青的丈夫开大会时来到了这对夫妇的家里。而且真的露出了丑恶的嘴脸和行动,这位哈知青以要锁门的借口发出了暗号,在她转身回屋之时马上想起了敲门声而且越来越重。此时这位师参谋长惊吓得手足无措,紧急之中按照这位哈知青的指点从后窗爬出。
没想到当师参谋长从窄小的家属房后窗刚挤出半个臃肿的身躯,就身挨了几下铁锹把的重击。可能也是身经百战的原因,只见他马上躲过了后来的棍棒逃离了这危险的境地。
当事发败露之后,不久这位师工作组组长就被师宣传部部长押解回二师师部。而师工作组的工作落在了师后勤部张部长的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551

帖子

196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68
4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09:02: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护林人 于 2018-11-20 09:26 编辑

师里来了工作组之三——永远的笑料
当我听到事件的原委,而又只有我知道这起事件打人的领头人竟是师里工作组的内定连长的人选时真的是惊呆了。这一切我想是后来师工作组宣布接任20连连长的那位哈知青也是绝对想不到的。
虽然工作组组长我们二师的师彭参谋长被押解回师部,但是师部工作组的一切原定方针计划却没有丝毫的改变。并且依然没有宣布当时已内定的知青连长、指导员人员安排,一直等到1975年的11月份,在宣布我们连队的老指导员调往我团1营任副教导员和老连长任连队顾问;将我调离连队调到团部之后,才同时宣布师工作组经过政审、考察的8团2营20连连长、指导员的任命,当时因为我已经随同一大批有可能影响新任职的领导今后工作的原来连队重点培养对象的调离。不知这两位同时突击纳新入党的提干对象什么时候宣布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
当我调到团部后,在1975年初调到团基本路线教育办公室(好像是这个名字,实际是当时批林批孔运动的写作班子)的原20连排级干部司务长处才得知二师工作组进驻我们连队的内情。
打“土围子”——“年三十前”突击提干的运动,以知青这现役军人手里的生力军,替换老农垦基层干部,形象的说就是当年毛泽东红军时期——支部建在连上,是这场兵团改革运动的核心。
发起这场兵团改革运动,就是想以此来彻底改变兵团组建以来连年亏损的形势。这场运动除了要彻底替换掉基层老领导干部,直接掌握基层领导权的决策。我在连队时,师工作组就宣布了打破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第一线和后勤班排收入一个样的工资制度改革。
一线班排工资100%全额,二线班排工资为90%,后勤班排为80%。(好像是这样的比例)不但如此而且采取每月只能拿到全额工资的70%,月月以排为单位评定1、2、3等级,到年底按月月评定的等级才能拿到剩余的30%工资。
此项改革已宣布确实如一颗炸弹落地般的引起了全连干部战士的震动,但是一直没有落实,而且在师工作组撤离后。这项改革也烟消云散般的消失了。
而且一年之后的1976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就寿终正寝,“光荣”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师里来了工作组》这篇回忆录,真实展露了1975年发生在8团2营20连的那一段发生在我身边的往事。
这段往事我在去年和今年我特意的与当年的连队战友搜集了这段历史的具体情节。
对于二师彭参谋长竟得到他亲自考察、选定的20连知青连长一顿棍棒一顿好打,从而使这起丑行被曝光并被灰溜溜的押送回师部。是我们连队当年知道此事内情的部分知青(后来在回城后哈尔滨知青中流传开来)永远的笑料。
后记:2013年7月,我第一次踏上了回归第二故乡——二九0农场(当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8团的)的回归路程。更了解了这起事件之后的1976年春季,8团召开了千人有团、营、连全体三级干部大会。当场由知青替**拓北大荒的老农垦(老五团)连队基层干部的交接权利的大会。 8团政委臧双月亲自主持了这次大会,但是在不到一年之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就被取消了。进而就开始了知青大返城的大浪潮,这场大浪潮不但给北大仓的国营农场的生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那现役军人1975年发动的年三十突击提干——支部建在连上的运动——知青提干掌控农垦系统领导权后的全面大撤离更是给北大荒农垦基层党组织和基层领导带来了极其重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当年8团——二九0农场经历的这场运动绝对是当年6.18批示后兵团组建对北大仓十万转业官兵创建的农垦事业破坏的一个缩影。
也是根据毛泽东6.18批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后,发生在兵团二师所属的九个团(不包括8团这个三级建制的单位)宣布成立兵团组建兵团初期——1969年初现役军人对过去两级建制农场总场下属直接领导生产队;没有分场的9各团——直接将开拓了北大荒,建立国营农场的各总场场长、书记和下属的所有生产队的队长、书记全部异地下放,现役军人掌管团级机关、命令知青直接或逐步接替各基层连队老农垦的领导权。
我们8团相比我们2师其它9个团,在毛泽东6.18批示的7年之久之后才由兵团王副司令员率领下打掉了了8团这个旧国营农场的”土围子“——还剩了尾巴,五个营的领导权还牢牢的掌控在老农垦手中、、、、、、。
而仅仅不到一年时间现役军人就滚蛋啦——兵团1976年底就转制啦,我称之为”短命的6.18批示“是否名符其实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551

帖子

196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68
4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12:4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归主题《闲说6.18》:
追溯历史,自从毛泽东的6.18批示之后,再也没有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跨省到农村插队的现象出现。
而这1970年城镇青年到本省农村——大多数是城镇郊区短期轮换插队的局面。
到此文革后期毛泽东发起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告结束——那因文革积压的老三届初高中六届毕业生和连锅端的初中小69和上海、哈尔滨的70届毕业生已经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塞得满满登登,虽然早在6.18批示组建兵团之前黑龙江省已经清理、转移了很多不是国营农场正式职工和有各种历史及解放后历次运动发配到北大荒国营农场的人员,但是还容纳不了组建兵团后来到兵团的城市知青。
兵团新成立的六师,也是仅仅安排了一小部分兵团战士——由兵团原来国营农场改编的其它五个师各自承负一个团;每个师下属的10各团负责一个连,开拓抚远荒原的包干任务都是由各师团原来开拓北大荒的老农垦带队率领前期来到兵团的老三届和69、70届的知青担任,新组建兵团六师的新建各团实际也没安置多少城市知青。
所以,不得已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兵团组建以后;兵团各师团为了安置大批城市知青的到来,不惜破坏北大荒不宜开发的湿地建立新的开荒点儿(新建几百个连队),来安置大批到来的城市知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551

帖子

196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68
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13:16: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护林人 于 2018-11-20 13:21 编辑

回顾1970年以后,全国12支生产建设兵团和3各农建师可以夸张地说再也安置不了一名知青了。
至此毛泽东已经全部处理完全国所有城镇,因文革而积压的7届城镇毕业生,据内部数字统计到1975年全国除知青运动之外,那六二六医疗卫生领域下放农村运动、我们都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等运动,实际到各类下乡人员已经达到三千万。
无论文革后期毛泽东发动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还是1968年毛泽东战略大转折发表的6.18批示。都是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世界观、、、、、”、“反修防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为引子。那扎跟农村一辈子、子子孙孙扎根边疆才是真正的目的。
当年文革正式结束,中国走上正规的生产建设高潮到来之时。宝钢和首钢都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国家宁可从农村招收农民工,也不允许一个知青返城。就是知青运动初期到山西、山西、内蒙插队的与农牧民争工分、争口粮的下乡知青,也全都是本地区旧地安置——因为已经不是知青身份何提回城。
我不得不感叹,如若毛泽东没有逝世,当年已经下乡的三千万知青和城镇居民——子子孙孙都会永远扎根农村、祖国的边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49#
发表于 2018-11-20 14:13: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1-20 14:32 编辑
遂宁知青 发表于 2018-11-17 12:32
就直接写些有关知青的具体轶事吧,有关农垦兵团的建制来源,对我来说阅读起来也是一头雾水呀。 ...

难怪遂宁知青一头雾水,就连我这个兵团知青也看的找不到北,不知道楼主到底想说什么?现在终于看出一点眉目了!至少可以说楼主对他的理论建树还是花了功夫的,而且已经在一些知青网进行了试水的工作,现在到这里来是要在毛泽东,周恩来6-18-1968批示50周年之际进行独树一帜的对黑龙江兵团历史结论进行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可以看出,楼主对于过去“兵团精英”,“现役军人”对兵团历史所做的结论是否定的,似乎也包括“屯垦戍边”的理论。楼主对6-18-1968批示的描述所使用的词汇是“短命”的,大概意思是“忽悠”,其定义是6-18-1968批示的所谓屯垦戍边是假,发配全国城市老三届是真,最后的结论是如果毛泽东万寿无疆,那么千百万知青现在还在乡下和边疆。为了支持自己的理论,楼主还回忆了自己在兵团的经历作为佐证,并且披露了新兵团现役军人群体和老军垦群体之间的权力争夺战,最后是现役军人滚蛋,老军垦胜利,6-18-1968批示短命夭折,只不过从68年到76年其短命时间有点长?呵呵!开玩笑了。

对于楼主这个不同凡响的理论,个人粗粗看上去之后感觉不能不说有很多历史事实的支持,军队管理农场确实是武不对题,也可说是英雄到了无用武之地。有资料为证:

1973 年 8 月6 日晚上 9—11 时, 周恩来等中央政治局委员接见了参加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的代表, 周恩来对上山下乡工作又作了重要讲话, 主要内容有:

5. 批评生产建设兵团的经营。周恩来说, 兵团的经营有一个通病, 就是开支大,不赔钱的还没有, 问题主要在按照军队的办法办, 司、政、后一大套, 非生产人员多, 头大脚轻, 非常不适应生产, 也不好领导, 领导干部不能以身作则, 参加生产劳动。周恩来还批评了一些地方弄虚作假、大吃大喝的现象, 提出兵团要用记工分的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60
50#
发表于 2018-11-20 14:2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1-20 14:30 编辑

先看国外对黑龙江兵团历史的记述: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维基百科
1963年,中共和苏共两党分歧公开化后,中苏两国边境摩擦不断。1966年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向中共中央建议,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中共中央肯定了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报告,并且对投资、生产建设、管理体制等具体问题作了安排。1966年2月,中央下达了组建兵团的文件,同时,责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挑选万名复转官兵作为兵团骨干。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此项工作停顿[2]

在中苏关系紧张情况下,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关于建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中发〔68〕98号)发出,批准成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1968年7月,根据中发〔68〕98号文件,由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与黑龙江省部分省属农场、黑河农建一师、合江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兵团领导机关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按照沈阳军区指示,兵团由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军区代管[1]。
兵团下辖5个师、58个团(内含3个独立团)。其中,第一师由黑河地区20个农场组成,耕地156万亩,职工2.2万人;第二师由合江地区北部(松花江以北)的11个农场(渔场)组成,耕地232万亩,职工4.7万人;第三师由友谊农场等17个农场组成,耕地410万亩,职工9.5万人;第四师由虎林农场、密山农场、兴凯湖农场等14个农场组成,耕地198万亩,职工4.2万人;第五师由嫩江地区九三农场、查哈阳农场、克山农场等22个农场组成,耕地243万亩,职工3.9万人;嘉荫农场、十一农场、红色草原农垦局分别改成独立一团、独立二团、独立三团。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共有耕地1280万亩,职工25.5万人[1]。
1969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规模不断壮大。1969年7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在抚远地区新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辖13个团,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十七团至六十九团。截至1969年10月,兵团已有2400余个连队,职工近60万人[1]。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通过特殊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意在巩固边防、发展经济。兵团既是大型国营农业企业,又是国防力量,且在所属范围内统一管理政法、文教、金融、商业、外贸、税收等部门,成为党、政、军权合一,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体系和半军事化组织[2]。

1973年10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移交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领导[1]。更名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197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和中苏边境的紧张形势缓和,以及黑龙江省同时存在两个农场管理机构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中共黑龙江省委一元化领导,1975年10月3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中共黑龙江省军区委员会在征得中共沈阳军区党委同意后,向中央提出《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1975年12月27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了该报告[4]。

1976年2月25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在佳木斯兵团俱乐部召开成立大会,同时宣告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销。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张林池在大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和省委关于总局领导干部的任命书,由中共黑龙江省委任命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中共鸡西市委书记孙子源任总局党委书记兼局长。随后,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军、师以上干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沈阳军区负责安排,团以下干部原则上统一就地转业[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3 00:08 , Processed in 1.1388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