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无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上山下乡发动50周年历史探讨总结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7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20:29:28 | 只看该作者
有人问了,你这些张春桥讲话的资料是不是伪造的?在网上可以看到有人编纂了张春桥文集,我发现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郑谦也引用了里面的资料,那些张春桥的讲话都是在文革中针对特殊事件在特定时间和场合说的,特别是针对上山下乡的谈话,伪造的可能性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7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20:32:19 | 只看该作者


周恩来张春桥对全国粮食工作会议和铁路工作会议代表的讲话


周恩来张春桥 1967.10.28



〖时间:一九六七年十月二十八日下午六时到七时半。地点:国务院小礼堂。参加接见的有李富春、李先念、张春桥、戚本禹、邱会作同志。周总理和张春桥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记录稿,未经审阅〗


主席要求不要多征购,要藏粮于民,备战、备荒、为人民。主席在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告诉我们,不要多征购,藏富于民。好处是一旦有事,农村中到处有粮食。如果大战在中国土地上发生,消灭帝国主义在我们这一代,那就应该有很好的准备。

城市人口不要多增加了,稍微增加一点,农村销售尽量减少。要逐步做到自己都能够周转,一个县的范围,一个公社的范围,几个公社的范围,能够自己周转,不需要再调粮食到农村去销售。现在农村销量比以前大大减少了。农村销量一减少,征购数字自然不需要那么多。

城市人口总要相应的增加一些。因此带来一个问题,城市人口有必要动员一部分去农村发展生产。下乡上山,知识青年下乡,这是主席规定的方针。我们要使人口平衡地发展,这是长期计划,不能过分集中。工业也要分散到交通要道。逐步跟着铁路线的发展,到人口比较少的地方去。现在有的地方,革委会(筹备小组)、军管会就碰到这样一个问题,有些上山下乡青年跑到城市里闹。今天在座的有造反派罗!当时他们支持了造反派,支持了你们,现在找你们,留在城市不肯走,他们想呆在城市。许多地方都有这个问题。这要做大量的工作。要用主席思想教育他们,要对他们讲清楚,这不是刘少奇的黑线,要具体分析。这个方向,是主席讲的,主席的教育方针,是要把青年训练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城市没有那么多工业,就要到农村去,做有文化的农业劳动者。问题当然是两个方面。我们送他们下乡,有组织地送下去,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要把他们安排好,使他们真正能参加生产,提高农村的文化。这还得用毛泽东思想挂帅,政治统帅一切。所以要大家狠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从政治思想上解决问题,不然城市粮食销量就会增加。面向农村,这是肯定的方向。

面向农村不是都搞农业,农村中也要发展加工工业,甚至一部分手工业,有些地方电力送不到,全国都电气化要相当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总还要有些手工业,手工业还是工业嘛!要在这方面发展,然后往交通沿线上发展,不仅铁路沿线,公路沿线也都要发展工业,这样就把城乡结合起来了。要使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要使城乡结合,这是个长期方向。过去不平衡的偏颇的状态,畸形状态,这是半殖民地遗留下来的。沿海几个城市那么大,许多地区人口那么少,要慢慢发展。这是几千年来封建经济、买办经济造成的。只有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在革命的情况下,才能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情况。工人阶级处于领导地位,但是工人阶级要把全民都化为工人,这是长期的任务。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拿中国来说,要解放全中国人民,都成为劳动者,剥削阶级,游手好闲的人都没有了,剥削阶级分子逐步改造好了,这是个长期的工作。不然城市总有游手好闲的人,给工作不做,叫他到农村,他不去。

要使粮食不多征购,必须跟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跟备战联系起来,跟远大前途联系起来。备战、备荒、为人民,三者的结合是统一的,不是矛盾的。所以要减少粮食征购,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增长少,农村销量减少;另一方面,就是要使城市多余的劳动力到农村去,增加生产,自己能够供应自己。毛主席这样一个要求是远大的想法。


我留一点时间,请春桥同志讲讲吧!给粮食会议鼓励几句。你是上海来的,是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又是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鼓励他们几句嘛!

张春桥同志讲话摘要

上海是吃粮食的地方。我确实没有什么话要讲。总理把各种问题都说了,我今天是来与大家见见面。粮食的征购,希望搞好。农村的文化大革命,我们现在正在作调查,还需要把它搞好。生产,包括征购,都要靠革命来促进,来带动。刚才,总理不但谈了现在的任务,还讲了远景。这就是过去主席指出,如何在这几年实现主席所指出的方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7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20:44: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12 20:47 编辑

按时间线拉清单就容易看出来了:


67年10月28日周恩来拉着张春桥出席了全国粮食会议,在那次会上周恩来大谈上山下乡,张春桥不接茬。但是一散会,他在11月的讲话中就高调大谈教育革命,甚至提出如果完成了教育革命,这个功勋要比以往所做的所有工作的总和还要大!同时他几乎否定了上山下乡。


1967-11-19 张春桥:

如果教育革命完不成,那么这场文化大革命的任务也就没有了因为教育革命需要有影响,不管遇到什么都要坚持下去。如果我们这一代青年能够很好地搞好教育革命,那么,这个功勋就要比我们过去所作工作的总和大得多你们要下去,先是到工农兵中去,这当然是好的,目前不是下去不下去的问题,而是屁股坐得下坐不下来的问题。教育革命又是怎样搞,要作艰苦的工作呀!要依靠下决心搞到底的人呀!把教育革命搞到底!

毛主席非常关心教育革命,他老人家经常询问这方面的情况,各地送上来的材料大量地看了。能不能把教育革命搞到底,能不能一直老造反。包括我在内,继续受考验,更好地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1967-11-22

李先念批示同意上海市委组建上海生产建设兵团并报周恩来,张春桥审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7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21:21:30 | 只看该作者
文革上山下乡“斗批走”这革词也似乎是张春桥最早说出出来的:



张春桥 姚文元 1967.05.24

〖摘录〗
张春桥:

有了权力机构就可以进行斗批改,不破不立,以后就要在破中立起来,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学制要缩短,缩短几年,哪些课不要,历史还要不要?(有同学说,不要)不要历史,你们怎么进行批判,不学近代史怎么批判《清宫秘史》?教学方面也要改,以前学生跟老师转,教师叫学生干啥学生就干啥,不这样就要扣分,不是象主席所说:教师跟学生转。现在没有现成的,除了课程外,还要学些什么?主席思想都提出来了,要从实践中来解决。

大批判还要搞一个时期,主席有好多文章要继续发表,我们要好好学习。实际这些给教改打基础,这个批判要深入到各方面去,教育上陆定一的一套还没有动呢。

学校总是要办的,学校如果不要办了,那就好办了,斗批改也不要搞了,大家搬到工厂或农村去,斗批改不是斗批散、斗批砍、斗批走。你们在学校学了几年,初三学了几年,对于中学和小学的教改你们最有发言权,毕业班的同学有特殊的任务,教改怎么办?那些有利?那些有害?都要考虑一下,这样,全国汇总给中央,中央就好办了。

对比:


文/韩爱晶 2015年05月16日 


1968年7月底毛泽东召见红卫兵五大领袖的谈话:


主席说:谁会料到会打起来呢?原来打算停课半年,登了报。后来不行,延长一年,又不行,二年。我说,三年就三年嘛!我说不行,要多少时候就给多少时候。反正人是在长的,你一年级现在就是三年级了。(按:已相互对峙近两年了)再搞二年、四年、八年,你还不是在那里过一天长大一天?(按:言外之意,难不成你们要在学校打一辈子?)‘斗、批、走’也是一个办法,谭厚兰不就是想走了吗?走光,扫地出门,大学还要不要办呢?要不要招新生呢?不招新生也不行。我那个讲话是留有余地的,这个大学还要办,讲了理工科,并没有说文科都不办,但旧的制度、旧的办法不行。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我看现在高中比大学的课程还多,上六年、十年顶多了,搞不出名堂就拉倒。我看高中、高小、初中基础课,跟大学差不多。这专业课先生都不大懂专业,哲学家讲不出哲学。


主席说:“所以,‘斗、批、散’还是个办法,走谭厚兰的道路。谭厚兰不是想走吗?我并没有说文科都不要办,但要改变办法


陈伯达说:“教育革命,教改搞不上去。”


毛主席说:“教育革命搞不上去,甚至我们也搞不下去,更别说你们了。这是旧制度害了他们,为什么搞不上去呢?……我们的陈伯达同志在中央会议上着急,我说不要着急,过几年人家走了就算了么。我看无非这么几条,搞什么教育革命,搞不成了,还不就散了,这是学生讲的。……我还不是从消遥派那里得点消息?恩格斯还不是中学没毕业?


  姚文元说:“我倾向于学校‘斗批走’、‘斗批散’,或者在一些学校里采用‘斗批走’方式。”(按:即斗私、批修、然后散伙走人。)


周总理说:“毛主席早就讲了,现在是轮到小将犯错误的时候了。”


周恩来在这次召见一·个月后说:

8月29日 接见新疆代表,谈到学生问题时说,运动初期学生是起了带头作用。但不能总是这样,继续下去就不对了。你停课闹革命,停多少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7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3 19:0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13 19:04 编辑

如果认为只有张春桥在文革中抓教育,而周恩来只抓上山下乡不抓教育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在国务院和中央文革的所有人中只有周恩来是最早要求复课的人。不是说停课半年吗?周恩来在党的历史上属于建制派,不属于反潮流的,也就是说总是遵守中央的决议,并认真执行。停课半年时间一到,周恩来就开始提出复课,请看周恩来年谱的记载:

“1967年2月2日 召集副总理开办公会,商议为中共中央、国务院起草的《关于革命师生和红卫兵进行步行串连问题的通知》。会后,将通知送中央文革小组和毛泽东审批。二月三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这一《通知》。《通知》指出:长途步行串连,在全国暂时停止。已到各地的步行串连队要迅速返回原地,返回时原则上应步行,串连期间的市内交通费、伙食费应自理。来北京的革命师生和红卫兵的食宿自二月八日起,不再免费。
  △致信陈伯达、江青并中央文革小组,提议:“(一)今后每星期一、三、五晚十时起在钓鱼台召开碰头会,以文革为主。我参加,讨论形势和政策及有关文件草案。明(三)日,我提议讨论初中和小学开学文件、工业生产问题(文件在印发),下一次讨论农业。(二)今后每星期二、四、六下午三时半在怀仁堂或国务院会议室召开碰头会,以常委四同志(周、陈、康、李)为主,副总理(陈、李、谭、谢)和剑英参加。务请中央文革江青同志或指定的同志参加,分别讨论党政一些业务问题。”四日,毛泽东在信上批:“此件不用,退周。”
  △长期疲惫不堪后突感异常不适。经医生会诊,发现有心脏病。当即嘱秘书不要对外讲他患病。身边工作人员为周恩来的健康担忧,于次日写了一大字报贴在他办公室门上,请求他改变现在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注意休息。看到这张大字报的陈毅、聂荣臻、李先念、叶剑英等也在大字报上签名支持。四日,周恩来在大字报上写下“诚恳接受,要看实践”八个字。随后,邓颖超提出五点“补充建议”〔注〕。
  〔注〕这五点补充建议是:(一)力争缩短夜间工作时间,改为白天工作,(二)开会、谈话及其它活动之间,稍有间隙,不要接连工作。(三)每日工作安排应留有余地,以备临时急事应用。(四)从外面开会、工作回来后,除紧急事项,恩来同志和有关同志不要立即接触,得以喘息。(五)会要开短些,大家说话简练些。恩来同志坚持努力实践,凡有关同志坚持大力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7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3 19:23:47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周恩来关于复课的提议是和分别召开国务院碰头会和中央文革碰头会的提议一同送交毛泽东审批的,但是因为毛泽东否决了周恩来召开两个碰头会的提议,不知是否毛泽东也否定了当时复课的提议?应当注意的是周恩来的提议中只包括初中和小学复课,没提高中和大学复课。似乎周恩来还是在执行中央的决定,文革初中央提出停课半年,高中和大学停课搞文革,中学生不参加运动。但是文革中北京的中学里最早出现红卫兵并且将全国文革推向高潮,中学生不但“自发”的参加了运动并且成为了运动的弄潮儿! 到了67年下半年,周恩来似乎比别人看得清楚,中学生真正复课完成教育革命已无可能,还是继续文革前的国策,18年下乡3500万的计划还要继续落实。周恩来对人们说,上山下乡不是刘少奇黑线,是正确的国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4 18:19: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14 18:29 编辑

1967年底在中央高层无论对于教育革命而言还是对于上山下乡而言都处于举步维艰的阶段。在教育革命方面,教材都否定了,老师都打倒了,学生都在全国到处跑,有的后来都逍遥了。但是张春桥之所以敢公开与“北京方面”试图推动的上山下乡唱对台,就是因为毛泽东还在抓教育革命。文革什么事情最大?干部们广泛受到冲击,有的住牛棚,有的下放劳动,但是他们的干部身份没有变,他们一般来说在城里的户口和工资待遇不变,后来一声“解放干部”就都回单位坐他的办公室去了。再说工人,文革中也热闹了一阵子,一声“抓革命促生产”就都回车间“车钳铆电焊”去了。人数最多的农民呢?文革中基本上没有被忽悠起来,还被户口禁锢在乡下,让干什么还干什么。军人就不说了,军管,军训,支持左派,最后复员转业回原籍的政策没变。只有中学生面对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学校教育和毕业后去向的根本改变!文革中只有中学生最早成为革命的动力,文革中他们在中央和各地领导那里大显神威,但就是都对自己最相关和最本分的教育革命不感兴趣,最后“非转农”在等着他。
文革中最大的事也是改变最多人命运的就是教育革命,其实老三届在67年底还有一次机会,如果他们能都老老实实的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回到教室,找出旧课本,看看哪些可以保留,哪些因该坚持。然后再互相选拔推荐以一下,看看谁能升高中或升大学。。。。。

“人民日报1967-11-3以《关于教育革命的几个方案》为题,加编者按发表了三个学校提出的方案。在编者按中,用黑体字引用了毛泽东的这段话:进行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要依靠学校中广大革命的学生,革命的教员,革命的工人,要依靠他们中间的积极分子,即决心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派。” (上海知青网的网中人提供此资料)。

你看!正是老三届一代没有把握住机会抓住教育革命这个把文革进行到底的最大的任务,其结果就是“斗批走,斗批散”。这又怨谁呢? 其实,老三届还不是一下子都“非转农”了,他们赶上了“四个面向”。换言之,周恩来抓的上山下乡也是一波三折,毛泽东并没有同意老三届都上山下乡,而且毛泽东对曲折那个红卫兵上山下乡的典型无动于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7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4 18:49: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14 18:53 编辑

老三届在文革中有多少人注意到了毛泽东在1966年6月12日的讲话?如果老三届只知道到处去造反,不懂得大破后还需大立才算把革命进行到底,那就只能是“小将们犯错误”的命运无可避免了!


“1966年6月12日下午,毛泽东在杭州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谈到文化大革命的搞法时,毛泽东说:先夺权,批评权威,再搞教学改革、学制改革。中央要搞个高中、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办法是学校推荐和选拔相结合。初中还要考试。今年大学招考推迟半年,闹半年文化大革命。高中、初中不变。教材要重编,初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毒的要去掉。过去教学改革、学制改革搞不动,改不了。这次要趁此来个大改革。大、中、小学如何教法,都要有典型。大学师生要互教互学。学生不读书了,半年之内我看不读书,最活的是读报纸.”


凭心而论,毛泽东的这种教育革命的设计不但老三届难以完成,就是老六届来了也不行!这不是教育革命,是革命教育。这样说可能让人费解,再打个比方,有技术革命这个概念吧?如果换成“革命技术”怎么理解? 再回到教育革命,数理化怎么搞教育革命,能否搞出革命的数理化? 怎样才能做到“大学师生要互教互学”?老师教你微积分,你教老师低头认罪?

其实文革中毛泽东一直都在说大学搞文科的统统下去,他说“大学还要办,我这里主要说的理工科”。最后变成大学不办了,让他们统统毕业下去与工农兵混,最后的最后变成了“大学毕业的子女”带上高中,初中的学生都去与农民混,而且毕业分配问题小学也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4319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122
QQ
79#
发表于 2018-12-14 19:07: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文革已经造就最大的无政府,社会处于动荡漩涡。学校虽然军管要求恢复复课闹革命,但已经没有一个安静的教室摆放书桌。学生回到教室,“有问题”的教师还在被批斗,教育的黑线代表,学校校长书记没有彻底解放。教育改革向何处去?谁也不知道。我们1967年11月去牧区插队,走的时候周总理本是要送行的,因国事缠身,只好委托北京市代送行至昌平。预计天安门广场举行送行仪式,人山人海的人群无法开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211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59
8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14:2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15 14:36 编辑
逗你玩 发表于 2018-12-14 19:07
文革已经造就最大的无政府,社会处于动荡漩涡。学校虽然军管要求恢复复课闹革命,但已经没有一个安静的教室 ...


无独有偶,楼上的回忆与68楼二龙路中学在67年10月前往北大荒同学的回忆很相似,都是周恩来准备为上山下乡的同学送行,后来他都“因故”没有出现。按二龙路中学“荒友”的回忆,他们找到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丁国钰打听后得知是毛泽东不让扩大宣传,因为复课刚开始。

其实张春桥在67年12月份的讲话最有代表性,他是准备在教育革命方面建功立业的,因此他坚决反对老三届上山下乡,按他的话说要留住毕业班搞教改。从张春桥自67年5月到12月期间的系列讲话来看,他的主题就是强调教育革命和反对上山下乡。。。。。。

可以这样说,在67年底张春桥有了毛泽东让他搞出教育革命样板的尚方宝剑,他一再拿江青搞样板戏为例子,似乎在中国搞出样板新学就是他的专利了。反之,周恩来搞上山下乡并非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初衷,而且周恩来还总是要对人们说上山下乡不是刘少奇路线的产物,相比张春桥来说周恩来缺的就是发动上山下乡的尚方宝剑,而且至少上海方面就在掣肘北京“自发“的上山下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10 17:17 , Processed in 1.25982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