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条马路——东总布胡同
马路
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
北京第一条马路——东总布胡同
1913年,家住东总布胡同、时任财政总长的周自齐,捐资修建了东总布胡同马路,这也是北京的第一条马路。
1900年6月20日,清兵神机营领崔恩海将专横跋扈、肆意挑衅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击毙于西总布西口外。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主要导火索。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辛丑条约》还在谈判中,清廷便按照八国联军公使团的要求,在事件发生地点,为克林德建造大理石牌坊。历时7个月始成。额题“克林德碑”四字,碑文由光绪帝亲写,此被国人视为国耻。1918年11月13日,北京沉浸在一战结束的欢呼声中。兴奋的人们将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由西总布胡同西口迁移至中央公园。解放后,又将此改为“保卫和平”坊。
总布胡同位于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元代既已形成,明朝属明时坊,因总捕衙署设于此,故称总捕胡同或总铺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总部胡同,宣统时以南小街为界,分称东、西总布胡同。民国三十六年将原城隍庙街改称北总布胡同,并沿称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