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表演艺术家安震江同志生平
安震江(1928年――1977年),昌平区百善镇上东廓村人。祖父安其武在村中以教授私塾为业,父亲安殿恒是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庆仁堂药店的店员。安震江自幼在村中小学读书,13岁后到北京城里上学。1951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转入表演艺术研究所和北京电影学校学习,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1955年至1957年间曾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此后,又调回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先后在《沙家店粮站》、《虎穴追踪》、《红孩子》、《地下尖兵》、《暴风雨中的雄鹰》、《平原游击队》、《红旗谱》、《矿灯》、《粮食》、《五彩路》、《暴风骤雨》、《侦察兵》、《烽火少年》、《沸腾的群山》和《战地黄花》等十几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创造了栩栩如生的银幕艺术形象,是中国影坛反派演员的佼佼者。
安震江毕生热爱电影艺术,在他的心目中,演戏是高于一切的。1951年北京电影学校成立的时候,安震江已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为了能够投身到喜爱的电影艺术工作中去,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大学文凭和比较安逸的工作,毅然转学改行。参加工作后,分配给他的角色无论大小,戏多戏少,他都不争不抢,认真做好案头工作,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形体表演都刻画入微,达到内外一致,协调统一。为了演好影片中的人物,剧组经常组织演员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每次深入生活他都非常投入,从各行各业的人们身上积累素材,汲取营养。在筹拍《巨澜》之前,他为了演好影片中戏曲教师的生活形态、表演姿态和课徒神态,专门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庆春先生请到家中,虚心求教,认真体察,以便把握角色的表演分寸。
安震江从影24年间,扮演的几乎全是反面角色,故事情节发展到最后,大多又难逃覆灭的下场。为了避免千人一面,他饰演的人物既有他的表演风格,又合乎人物身份的性格特点。他为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设计了一个绝不雷同的死法,即要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又要让观众觉得"解气",还要合乎剧中人的身份和阅历;不但让细心的观众由衷折服,演艺界的领导和同行也情不自禁的交口称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