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老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我的知青岁月

[复制链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4/5/2 8:22:00的发言:

队里有个地主崽,

硬当地主管起来,

文革斗争太极左,

小伙心中疑惑在。

在当时,我们与地主一起劳动,与地主一起吃饭,如何与政治感念中的地主阶级相联系,确实有很多的困惑。也许地主偷玉米事件使我们有了一些新认识,地主是破坏生产队的蛀虫。感谢龙版主的分析,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麻沙老农在2014/5/2 9:03:00的发言: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乡村的四类分子基本上是夹着尾巴做人,姓韩的地主算胆子大的,还敢顶风作案。没下乡前所受的教育:阶级敌人是“人还在,心不死”。不过下乡后发现大相径庭,我们大队的四类分子不仅心已死,人也是爱死不死的。其实我们这里没有大地主,只有小地主,更没有犯过什么大罪,但是土改时还在本村村头的农田里,枪毙了一个小地主。大概是当时的政治形势所需,新政权建立初期为了震慑阶级敌人。结果我们大队四类分子倒是完全被震慑住了。

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阶级成分制定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地主属于被镇压的对象,必然都被震慑住了。感谢“麻沙老农”的分析,老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163#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3:36:0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苦战大排干

 

      由于连年的大水漫灌,河套地区的地下水位不断增高,过多的盐碱上浮到土壤表层,盐碱化给河套农业带来巨大的威胁,治理盐碱已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刻。当地政府听从专家的意见,在河套灌区开挖一个与灌水渠道网络相配套的排水渠道网络,用来控制地下水位,排除盐碱危害,恢复河套万亩粮田的本来面貌。而要完成这样一个巨大工程,需要动员成千上万的劳力,这在河套水利史上真是一个值得一书的伟大设想,让广大河套人民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我们公社的任务是在永济灌渠的东侧,开挖一条与之平行的排水干渠,渠道宽度虽没有永济灌渠那么宽阔,但要求开挖的深度一定比灌渠深得多,因此工程量是前所未有的。公社把任务层层分解到大队、生产队,我们生产队也分派了任务。生产队派了一批社员奔赴施工现场,后来又派了一批社员去增援。我就是以增援部队的形式来到排干前线的,实际参与施工的时间不长,但其中的艰难困苦令我终身难忘。

     总排干施工现场蔚为壮观,渠道从北向南笔直贯通,渠底距地面深达十来米,显示出设计者的胸襟和气魄。施工工地上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全凭施工人员手搬肩抗最简单的人工作业来完成,是那个时代最常用的“人海战术”。施工人员从渠底担一担泥土,大约一百七、八十斤,需爬上接近四十度的渠坡,其难度可想而知。由于挖掘深度过深,地下水不断渗出,坡道上满是泥泞,给爬坡的人们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增加摩擦力,人们在行走的坡道上铺了一块块的草袋子,避免负重攀爬时滑倒摔伤。

      排干工程的艰难还表现在生活的艰苦。为了保证出工时间,全体施工人员就近居住在附近老乡家里,一间房子里住七八个人,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吃饭力求简单,为避免浪费时间,中午就在工地上解决了。因为参与施工的人员都是男社员,工地上随意拉撒,劳动环境异常恶劣。最为要命的是喝水,因为路远没有人去村里担水,口渴得不行了就在大渠里解决。先用铁锹挖一个坑,片刻就能渗出半坑黄汤,稍加沉淀后就捧到嘴边饮用。此时让人很容易想到喝的是自己刚刚撒的尿水,只有渴得要命的人才能咽下这样的水。我就曾经用铁锹铲起这样的水喝进嘴里,只觉得苦涩苦涩的味道实在难以下咽。但那时我想起过上甘岭的英雄们曾经在坑道中喝自己的尿,就觉得味道还能接受就咽了下去,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为了减轻农忙时节的干扰和解决夏季地下水渗出的影响,后来改为利用冬季农闲时间进行冬季施工。但是冬天冰天雪地给挖掘带来很大困难,当时运用了炸药爆破的方法炸开冻土层,以人工搬运冻土块扩大冬季作业的成果。就这样大排干工程一直干了好几年,大排干对降低河套地水位、排盐排碱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受到当时舆论的一致首肯。

      虽然我在排干上只干了很短一段时间,但深深为施工人员的艰苦卓绝的精神所感动。即使后来我离开了农村,心里仍然关注大排干的消息,并为之激动,为之亢奋,为之高歌。我曾写过一首自由诗《河套翻身歌》,记录的就是排干施工的一些场景。下面摘取其中几节:

    ……

 

    炮声隆呵惊雷响,

    两狼山前摆战场。

 

    人如潮涌旗如海,

    一代禹王上堤来。

 

    握钢钎呵挥长剑,

    一剑竟把青山断。

   

    土石飞溅钢钎鸣,

    两岸长堤响回声。

 

    新愚公呵胆气豪,

    泰山压顶不弯腰。

 

    三尺扁担两头弯,

    英雄们挑起两狼山。

 

    开凿万年幸福渠,

    甘将热血化春雨。

 

    登渠坡呵望渠道,

    银河飞落水滔滔。 

 

    淘尽盐碱万重灾,

    直泻千里向东海。

 

    ……

 

      时光逝去似浮云,大排干的是是非非都已成过去,不再被人们谈起,但是大排干上的往事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大排干上那些辛勤的劳动者任劳任怨、不求索取,以当代愚公的精神感天动地。他们的不屈的性格,无私的奉献反映出那个时代所缔造的美德。现在这些人都已超过花甲年纪,不知道是否还活在这世上?我觉得,他们的行为应该得到后人的尊敬与继承。愿他们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正是:十里长渠苦作舟,黄汤止渴涩封喉。

               人尝五味知甜美,踏遍青山不谓愁。

 

                          2012-7-2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4 14:41:37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7
164#
发表于 2014-5-5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在没有机械的年代,完全靠拼体力,用当年的流行语叫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但是组织者的后勤保障工作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至少让任劳任怨的劳动者能喝到干净的水解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34
165#
发表于 2014-5-5 17:01:00 | 只看该作者

河套全盟治盐碱,

全民拼搏总排干,

历史之上留英名,

知青青春大奉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麻沙老农在2014/5/5 8:40:00的发言:
      在没有机械的年代,完全靠拼体力,用当年的流行语叫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但是组织者的后勤保障工作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至少让任劳任怨的劳动者能喝到干净的水解渴。

那个年代没有现在人讲究,生产力也十分低下,全凭人海战术。现在要做这样一件工程,很难再见当年的场面了。问候“麻沙老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0:5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4/5/5 17:01:00的发言:

河套全盟治盐碱,

全民拼搏总排干,

历史之上留英名,

知青青春大奉献。

感谢龙版主贡献的新诗,老茶有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168#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0:55:0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一、饲养院逸事

 

      我们队的饲养院在韩家圪垯西侧,北边与场面相连,南边与韩家渠相邻,是全队的核心地带。饲养院的重要标志是门前有一口水井,水井边有一个用大树修砍成的水槽,粗犷而古朴,这里是牲畜饮水的地方。水井边的空场异常宽阔而平坦,骡马干活回来都要在此伸伸懒腰、滚滚肩背,以解一天的困乏。饲养院西边自东向西,一字排开是牛圈、骡马圈和羊圈,饲养员通过北侧的通道可以为牲畜添食加料。饲养院的北房分别是饲养员管理房、农具库房和五保老汉的宿舍。东边是粮食加工厂和种子库房。院子中除东南角有一个石头碾子外,大部分是停放大小车辆的场地,可以依次停靠两、三挂大车和十几辆小毛驴车。饲养院北侧有大门与打麦场相通,场面四周筑有干打垒围墙。收割季节场面上垛满了高高的粮垛,看其情观其景,心里有说不尽的感慨和自豪。

      饲养院和打麦场是生产队重要资产聚集的地方,也是生产队中各路人员最爱聚集的所在。因此这里常常是全队最为关注的焦点,是传播奇闻异事的中心。我要讲的就是发生在这里人和事,时间虽久远,但人物历历在目,难以忘记。

 

一、不识数的仁五子

      仁五子姓韩,在家行五,是一名饲养员。其人身材瘦小,视力不好,对人颇有礼貌,逢人就笑,却不善言辞。别人聊天,他一般都是听客,很少插话,从不多言。他对饲养牲畜十分尽心尽责,安排夜里给牲口填几次料,他一定按时到位。仁五子没有读过什么书,因此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要他签个字,他一定会说,“麻烦你帮我签吧”。最要命的是仁五子不识数,数数儿数到五就数不清了。为此身上从不带钱,需要花钱都是从家里点好了,一对一的直接付账,不用找零钱。他负责喂牛,要是让他说养了多少牛,他却说不上来,这也成了大家取笑他的要点。

      有一次收工回来,套出去的牛车一辆一辆回到饲养院。老队长有意要考验考验仁五子,就叫他站在牛圈门口清点数目。仁五子爬上牛圈的围墙,一头一头地清点牛圈中的牛,嘴里念念有词的小声嘟囔着:“老黄牛、独角牛、跳墙货、大花牛……。”看着仁五子一副认真的样子,老队长笑着对我们说:“你看他数得挺认真,数半天就是数不清,不信你待会儿问他!”一会儿仁五子从围墙上跳下来,我走过去问他:“仁五子,牛圈里有多少头牛呀?”仁五子很认真地说:“老黑牛不在。”老队长走过来脸对脸地对仁五子说:“问你一共多少头牛?明白啦?”仁五子有些羞涩地说:“多少只我说不好。但是只有黑牛不在,其他牛都在呢。”一句话说完,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原来仁五子真不识数!正说着,老黑牛也卸了车,慢步走进了牛圈。老队长笑着说:“仁五子,黑牛回来了,算你数对了,不然我非扣你的工分不可!”这时,仁五子才面有窘色的憨憨地笑了。

 

二、车把式第一人韩生

      韩生是车把式,生就一副老面孔,深深的皱纹刻得满脸,猛一看以为有五十多岁,其实他只有四十出头。别看韩生一身干巴肉,却有把子力气,一般人都不是他的对手。轮赶车,在队里或者说在大队范围内,可以说首屈一指,十分有名。韩生在韩家圪垯辈份虽小,在饲养院里却是说一不二的角色。韩生喜欢车把式这个行当,有一套车把式的专门手艺,割皮条、编鞭子、绑车套、拴套绳样样精通。韩生特别喜欢牲口,尤其喜爱自己调教出来的那几匹骡子,其中套辕的大骡子更是他的心肝宝贝。

      这是一头大马骡,高高的身板,挺挺的胸脯,比队里的老沙马还要高大,就像一个俊美的大小伙子,看了就让人喜爱。韩生爱惜它胜过爱惜自己的儿子,每天亲自给它喂草、喂料、饮水、梳理皮毛,生怕它受了委屈。大车回到饲养院,韩生先给大骡子卸套,接着亲自到门前空场上找一块平坦的地面,让它在上面打打滚以消除一天的疲劳。然后,韩生就把大骡子的绳索统统去掉,叫它在饲养院、场面上自由的跑动,不受任何束缚。可以说,大骡子在饲养院也是一个高傲的贵族。

      大骡子得此待遇也知恩图报,特别听从韩生的指挥,只要韩生一声呼哨,不管多远它都会立刻跑到主人身边。每天早上,韩生套车就是一景,特别引人关注。只见韩生在院子里朝天打一个响鞭,大骡子就颠颠地跑来待命了。韩生手举着鞭杆,把鞭梢搭在大骡子脖子上,它立刻会随着鞭杆向前或向后移动,直至退入车辕中去,不用吆喝一声就把大车套好了。我们曾问过韩生,“大骡子怎么这样听你的话?”韩生诡秘地笑一笑说:“畜生和人一样,有心眼呢!知道谁对它好,谁对它不好,我从来没打它们。”坐过韩生车的人都知道,韩生赶车很少动鞭子,就是十分要紧的关头,他也只是在牲口耳朵边上甩一个响鞭,鞭子从不真打在牲口身上。问他为什么?他一本正经地说:“大骡子救过我的命!”

      他说那是在几年前事情,当时车上装满了货,他一个人赶着车路过一个罗锅桥。罗锅桥桥面不宽、上下的坡度较大。为了安全起见,韩生跳下大车,一手扶着车辕,一手扬鞭吆喝着牲口发力,大车轻松地冲上了桥坡。站在桥头上,韩生往下一看,发现下桥坡度更大,而且坡道上还有一些泥泞,他没有犹豫用手去抓刹车绳。就在这时,拉哨子的一头骡子因路滑摔倒了,前面的几个骡子都受惊乱作一团。韩生因此有些分神,自己脚底下一滑,也摔到在车辕下的泥泞里。他手中的刹车绳不知什么原因完全不起作用,眼看胶车就要滑下陡立的桥坡,车轮就要从自己身上碾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韩生心里打起了鼓,要是这一车三、四千斤货从自己身上压过去,不死也残废了……。此时大骡子似乎意识到主人滑倒了,自己必须挺身而出救助主人,它两条前腿坚实地站在泥泞里,用高大的身躯撑住车辕,两条后腿微曲扛住下滑的重力,硬是让满载货物的大车停了下来。韩生一个鲤鱼打挺从地上爬起来,只见大骡子屁股已经坐在地上了。它嘴里喘着粗气,看着韩生已经脱离危险,还有力地打了一个响鼻,似乎在表示慰问。

      韩生经过这样一次有惊无险的遭遇,使他对与自己同出同进、患难与共的伙伴更加爱护,因此人们也不难理解韩生待大骡子如自己儿女般的情感了。

 

三、五保老汉刘大爷

      饲养院住着一位“五保”老汉,不知名字,只知姓刘,我们都叫他刘大爷。刘大爷有多大岁数一直是个谜,你问他:“你高寿了?”他总是说八十岁,可老乡们说,前十年他就说八十岁,谁也闹不清他属性和年龄,大伙儿估计老人家怎么也得九十几岁了。刘大爷是个爱劳动的人,虽然年事已高,日常生活都能自理。年岁大了干不了什么重活,但一天也不闲着,剥麻成了每天的必做的营生。老人门前总是立着一捆捆的黄麻,手里总是攥着一把把麻皮子,地上总是撇下一堆堆麻杆子。他不紧不慢地剥着麻,天长日久手上已经长满了老茧和裂口。问他手疼不疼,他总是摇摇头,说没什么感觉。

      刘大爷不太爱说话,对他的身世,大家也知之甚少。据说刘大爷不是本地人,是从南方逃荒到北方的,后来阴差阳错地被傅作义的部队抓了壮丁,吃了半辈子苦。解放后再没有回故乡的愿望,于是他就定居在这塞北的河套农村了。由于老人孤身一人,没有婚娶,膝下无子,年纪又大,人民公社时就被队里收为“五保户”。队里的人们对“五保老汉”十分敬重,除了为他准备好一年的口粮外,还帮他在生活上做一些必要的安排,老人自己觉得生活还满意。

      但是刘大爷总是让人感到有些奇怪,也许是南方人的原因吧,他的一些生活习惯让人难以接受。记得有一次,队里杀了一头老牛,队长组织给社员分牛肉,也给“五保老汉”分了一块上好的牛肉。刘大爷接过牛肉满是欢喜,把牛肉放到一只萝头里,挂在房梁上拴的钩子上。开始大家以为刘大爷平时吃不上肉,有了肉又舍不得吃,准备存起来慢慢吃。谁知过了几天,屋里就闻见了一股奇怪的臭味,苍蝇也飞得满屋都是。初秋时节,风和日丽,怎么会有这么难闻的味道呢?有人去问刘大爷,他笑着说,“我养肉虫哩。”说着他在装肉的萝头下面铺了一张报纸,用手一摇,一只只白白的蛆虫从萝头里掉下来。他说:“这肉虫可好吃了,又嫩又香。”周围看热闹的人恶心得差点儿吐了,赶紧跑得远远的。

      饲养院就是这样一个小社会,不管是什么人都能包容接纳,不管对什么事都能公允平等。生产队离不开它,社员也离不开它,它是集体的标志,也是全体社员的希望所在。

      正是:千人千面示贤能,不论高低不论功。

               五谷丰登牛马壮,春风满院尽英雄。

                                                                                      2012-8-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7
169#
发表于 2014-5-9 15:25:00 | 只看该作者
      饲养院的3个小人物各具特点,描写得栩栩如生。我所在生产队的放牛娃居然与仁五子极其相似。生产队的耕牛大大小小有七八头,每天放到山上吃草,晚上赶回牛栏,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专职放牛。当年没有义务教育,他没上过学,不会数数。别人问他:牛全部赶回来了没有?他要按照每头牛的名字一一进行辨认,牛的名字都很形象,然后才回答:都在。他虽然不识数,但老实本分不会偷懒,工作完成的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34
170#
发表于 2014-5-10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饲养院里故事多,

今天先来讲三个,

人物生动好丰满,

楼主观察细致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6 02:28 , Processed in 0.218013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