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北山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了难忘的纪念

[复制链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1#
 楼主| 发表于 2015-5-28 13:02: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天蓝 发表于 2015-5-24 13:48
我们今天的退步,就是要明天大踏步的前进。



  感谢各位版主和网友的支持!"为了难忘的纪念"将于六月六日起继续发表,敬请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9

主题

1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4679
42#
发表于 2015-5-30 19:32:14 | 只看该作者

          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3#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6:46:21 | 只看该作者
天蓝 发表于 2015-5-30 19:32
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您的!

   最后的胜利应该属于大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4#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13:44: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天蓝 发表于 2015-5-30 19:32
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您的!

  ""为了难忘的纪念"离不开三晋大地,也离不开天蓝版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5#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1:08: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8 10:16 编辑

                                        三  

     从谢家庄顺着东山坡往上走二里路,就是孔家垣,那是大队的所在地。大队党支部书记李顺笃、民兵连长陈克一、副大队长兼贫协主席司晓和等主要大队干部都居住在这个村子里。大队共有四个生产队,大队西边三里地是羊儿崖生产队,别看这个只有九户人家的小村,但那里有个遆家大院,出了个在当地老百姓眼里看来是个了不起的大官,他的名字叫遆洪臻,文化大革命前担任安泽县的县长,是老百姓有口竭碑的好官。但是,文化大革命使他遭了想不到的厄运,这个好官早早的就被打倒了,一下子就被靠边站了五年。由于他是安泽县的一把手,所以这五年他遭的罪比其他县里的干部多得多,上边批、下边斗,挂牌子周游乡里,渴了喝不上水,饿了吃不上饭。不过,幸运的是他走到那儿,总有一些有良知的百姓暗中帮助他,使他少吃了不少苦头。他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勇气熬到七二年,他终于被解放了。不久,离开了让他难忘的家乡,调到冀县担任革命委员会主任。
     离大队南边三里地的山下是交口河生产队,它坐落在临汾到长治的公路边,离谢家庄有二里地。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最好,所有农民都居住在半山坡以下,其它村的农民吃水很困难,都要到很远的山下去挑水,唯有这个村的农民吃水很方便,住的离水井都不远,有一半人家却从上面往下面挑水,而且水质也比其它水井好得多。村前有一条不小的河,水清时能看到水里的小鱼,偶尔还能碰到在岸边晒太阳的王八,当它看到人时,就会迅速的向河里逃蹿,不等你追过来,它就会强先一步钻到水中把水搅混。虽然河水不宽,水也不深,但要抓住它却很不容易。这条河从深山沟里流过来,经过上游的桃园村后与从另一个山沟里流过来的小河在交口河村下面汇合,形成了有五、六米落差的瀑布,由此产生了一个有六十多平方米的水潭。据下过水的人说,水的最深处有四米多,在水潭的周边和小河比较宽阔的岸边,种着十几棵柳树、杨树和桃树。离水潭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四分水管左右粗的泉眼,水从泉眼里流出形成了一条小溪,有胆大的社员偷偷开了许多小片地。由于有泉水浇灌,种的是很少见到的细菜,有韭菜、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在这穷乡僻壤的山区,竟然还有一块美景如画的小天地,真让我们感到欣慰,这里也就成了我们经常光顾宽心、闲散的地方。
      我们插队的谢家庄生产队有两个自然村,一个是谢家庄,另一个村是新窑。谢家庄在山坡的上面,站在最高处向山下望去,全村的面貌尽收眼底。从山下的公路上山,由于坡陡路滑不好走,因此,我们到谢家庄的那天是只身从公社顺着公路走,然后再上山的,而我们的行李则是由社员用平板车拉着,从东坡的山路运上去的。
     谢家庄的水井在山的最下面,水质还算可以,不过水源不足,尤其到了夏天,村民们只能省着用水才能勉强维持。由于挑水的路不好走,往山上挑水很费劲。记得进村的那天,我们顺着挑水的路往山上走时,遇到一个狭窄的拐弯处,由于坡太陡,好几个女生是四脚着地才爬过去的,谁也不会想到,只有几个月的光景,这些女生竟然也能挑着六、七十斤重的水桶从这里上经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6#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1:1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6 11:50 编辑


    从谢家庄顺坡往上走一里多地就是新窑村,这个小村庄的水井也在下面,别看只有一里地之遥,但这里的水质却特别差,水面上飘着一层薄薄的相似黄油的矿物质,喝了它会得大骨节病,我们在新窑那边干活时,免不了也得喝这口井的水。  
     谢家庄生产队地处三梁两沟一面坡,有坡地三百多亩,漫沟地、川地只有十余亩。一半坡地种麦子,其它地种玉米、谷子、高粮,还种几亩棉花以解决农户的衣、被问题。此外,为了养地每年还要改茬一部分麦田,种点绿豆、米黍、芝麻等小杂粮,来调剂农户的生活。这里耕种的是贫瘠的黄土地,主要靠广种薄收来维持社员的生计,我们来的前一年谢家庄的粮食总产量五万六千斤,人均千斤以上,吃饭应该不成问题。
     由于这里的大粪、牲畜粪和羊粪等肥料特别少,所以只有玉米地、高粮地施农家粪,有时队里的条件允许还可以追加点化肥,一般年景坡地亩产也就三百来斤,漫沟地由于连年刮风下雨使活土层不断加厚,在保持水土不流失的情况下,面积会逐步扩大,产量也会逐步提高,种好了一亩漫沟地能打五百多斤。这里农民的口粮主要靠玉米,玉米产量的高底直接关系到全年的收成,更关系到农民来年的生活。因此,由于劳力少,该干的农活忙不过来,只好把精力投入到玉米的生产上。品种是传统的“金皇后”和调济口味的“二黄”棒子。丰收了的“金皇后”果实是金灿灿的,棒粗粒大皮厚,显示出农民憨厚朴实的性格,用它磨出的面粉比较粗,烤饼子、蒸窝头特香甜。“二黄”棒子,粒小面细,煮玉米有一股特别的香味,适合粗粮细作。麦田和谷子地都是“卫生田”,祖祖辈辈从来没有施过农家肥。麦子种上就等着收了,谷子比麦子还强一点,好歹也要锄上一边地。年成好,一亩麦地能打百十来斤,年成不好,一亩地种二十斤籽也就打四十斤粮。实际上在这里种麦子只是为了调剂口粮,如果按生产成本核算可以说一般年景是要赔钱的,即使好年景也赚不了钱。我们来的第一年,麦子是多年来收成最好的一年,老百姓都说是我们给他们带来的福气,他们脸上都乐开了花,其实亩产也就一百二十多斤。可第二年就惨了,拨了四千麦种只收了不到八千斤的麦子。我们和社员们一样全年每人只分了二十斤麦子,也就是过年过节能吃顿白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7#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1:1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8 11:15 编辑


                                 

     据老乡说,五八年这里开展了大规模的绿化荒山植树造林活动,到处种的是核桃树。可是,到了六四年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以后,为了多打粮食修大寨田,地塄上的核桃树被一棵一棵的拔掉了,大块地上的小核桃树因影响庄稼生长也被砍掉了。                                             
     谢家庄生产队共有十四户人家,四十九口人。其中:谢家庄九户三十四人,新窑五户十五人。全村有贫农五户、中农五户、上中农四户。大户是杜家和王家,杜家虽是中农,但由于是本村的老户,亲戚也多,在村里很有势力。王家是上中农,成分高些,不敢多说话。杜家和王家以及他们的亲戚就有九户之多,外来的只有五户。
      说起生产队的干部,成分高的人是不能当村干部的。可是这穷村的干部谁也不愿意干,问起谢家庄的村干部,社员们都会告诉你,除刘和发连续几年当生产队的队长外,其它干部如副队长、会计、保管、民兵排长几乎各家都轮了个遍,有的人还轮了好几回。不过,从文革开始以后,上面对生产队的干部要求严了许多,队委会的干部组成相对稳定一些。
     我们到谢庄时,队委会由五人组成,队长是刘和发,三十出头,河南人,贫农出身。十年前他的家乡遭受了特大水灾,他只身逃荒来到了谢家庄,在这里娶妻生子安家落户。没几年,这位老实巴交的汉子当了队长,由于他政治可靠、思想进步、正直厚道,不久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大队党支部委员和大队委员。谢家庄是全县学大寨的典型,队长刘和发是县里有名的学大寨的优秀干部。副队长叫二妮,出身下中农,那年他二十四岁,人比较老实。会计是李东发,中农出身,年龄三十一岁,他是初中毕业,算是村里最有学文的人了。保管员是顺子,不到二十岁,他人很机灵,脑子好使,特别有心计。民兵排长是杜作朋,和顺子是亲叔伯兄弟,他身体好,特别有劲,人挺实在的。
      谢家庄的生产条件特别差,土地基本上是垣顶地和坡地,活土层不超过半尺。队里只有九头骨瘦如柴的牲畜,四头牛和五头骡马,不幸的是在我们来到谢家庄仅三个月的时间,就有一头老骡子病死了。队里还有两群不到八十只羊的羊群,仅肥料而言,其来源实在是太少了。这样落后的生产条件,只能实行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
    队里有两孔老窑被当作库房,一孔放犁地、耙地、打场等生产工具,另一孔是粮库,主要存放的是种子粮和饲料粮。每月由保管员发饲料,每个大牲畜每天一斤料,每只羊一年五斤料。饲养员和帮工及放羊的是包工,每天挣一个工,使牲畜的算是大把师,每天要犁地二亩、耙地五亩。这些人都是自己安排劳动,比较自由,还能多挣工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8#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1:17: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8 11:04 编辑

    这段发重了,删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9#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1:37: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6 11:51 编辑


    谢家庄每年每人基本口粮三百六十斤,一个工补助一斤粮,加上每人二分自留地打的粮食,年人均口粮可达到六百多斤,只要粮食够吃了人们就满足了,正如毛主席所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按说队里有公积金、公益金,但是队里却没有一分现钱,连搞宣传的笔、纸、开会点煤油的钱都没有,队里的钱呢?都让贫困户的欠款占用了。每到年终结算,按说干一年了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怎样,这应该是一件特别高兴的事,但是,社员们谁也高兴不起来,有一多半家庭或多或少欠队里的钱,有结余的户由于被欠款户占用着,倒头来谁也兑不了现钱。宣布年终决算,对穷人家来说简直就象被告在接受法官的宣判。尤其是欠款大户老张,低着头捂着脑袋听着结算的结果:老张前年欠生产队二百六十六块二毛八,去年又欠款八十块五毛六,累计欠款三百四十六块八毛四。听完宣告,老张一阵阵唉声叹气,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谢家庄的农户们住的都是青一色的土窑洞,外来户由于逃荒过来的时间较短,没有钱打窑,只能先住在破旧的不知是那辈子人打的老窑洞,如队长和发家、他的老丈人家以及饲养员老王家。队长和发家的老窑洞里还用木头顶着快要掉下的一个大土块,一进他家的窑,老觉得这个窑快塌了。老户住的都是新窑,有的是自己打的,有的是雇人打的。打窑是个技术活,农家一般干不了,都得请专门的大把式来打。除打窑前必须清除的挂面外,打一孔高两米五、宽两米五、深四米五的土窑洞需要八十个工,日工一块钱,七十元可以包下来。窑门脸是用自己打的土坯垒的,窑内壁是用麦秸和的泥抺的,切窑脸前的土方活儿和抹窑的活儿用不着雇人,大家都会干。虽然用白灰抹会更好看一些,也多花不了多少钱,但是由于各家太穷,过得再好点的人家也舍不得花这个钱。住窑和住平房可不一样,平房盖好后晾不了几个月就可以住,住窑洞可不行,由于不通风,潮湿的窑洞至少晾上三个春秋才能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50#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1:3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6 11:52 编辑


     谢家庄没有一亩水浇地,社员们常年吃的都是旱地里能长的菜,主要是白萝卜、红萝卜、土豆和南瓜这几种菜,每年过了春天,这些菜也放不住了,几乎有半年时间吃不上鲜菜,只好吃白萝卜和红萝卜淹的咸菜。再有可吃的菜就算是豆腐了,豆腐家家都会做,我们后来学着自己也会做了。先把豆子用凉水泡大后,再把豆子一点点的掺水磨成豆浆,然后放到大锅里煮,开锅后用小火煮。这里没有现成卖的卤水,点豆腐的卤水有两种办法制作,一种是把草木灰用凉水泡,另一种是把地堎上发白的碱土刮下来用凉水泡。豆腐点好后包在沙布里,用大石板压着。这儿做的豆腐虽然黑点儿,但是水分少比较硬,我们感觉比北京卖的豆腐好吃。村民的主食是酸窝头和煎饼,平常的饭食就是酸窝头、咸菜和小米粥,很少吃炒菜。
     我们在北京也经常吃窝窝头,但是从来没吃过酸窝头,究其原因:一是这里的供销社根本不给农民供应碱面和小苏打,二也是为了省钱,久而久之,家家也就习惯了吃酸窝头。不过这里的人有胃病的不少,一旦胃口疼就吐酸水,恐怕就是吃酸窝头闹的。
      摊煎饼不是山西的特产,这是逃荒的河南人带来的家乡饭。村里的婆婆、媳妇、大姑娘都会摊煎饼,原料有玉米面的、也有小米面的,刚摊好的煎饼又脆、又香、很好吃。把摊好的煎饼一个个的迭起来,能放好长时间,老百姓出远门都带煎饼,夏天吃着不热,冬天吃着不凉,到底能有多长的保质期,恐怕谁也说不上来。
     这里产麦子当然有白面吃,但是,这里的人却吃不上馒头,原因也是没地方买碱面。村里的老百姓喜欢吃面条,但由于分的麦子不多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而这儿又没什么好的配料,面条也没什么味道。有时,为了解馋把扞得的面切成菱形的小块或切面条或揪成面片,放在快熟的小米粥里,再放上点蔬菜一起煮,最后用铁勺炝一下锅,迅速放到锅里盖上锅盖,这就叫合子饭,他们特别爱吃。再就是粗粮细做,把推得的细玉米面用开水烫一下揉好,然后,在铁片上擦或抿,擦出来的条叫擦疙豆,抿出来的条叫抿疙豆,他们就把它当面条吃。还有,就是把烫好的细玉米面掺点盐和花椒面,用手拍成圆片放到锅里煮,这叫煮疙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5 07:11 , Processed in 0.187010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