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冷月沧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时代(非虚构文本长篇连载)

[复制链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56
51#
发表于 2015-12-28 09:19:24 | 只看该作者
先是爱诗后动笔,
还是古体更惬意,
乡间动意吟几首,
只惜众友和唱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5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20:37:03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四   班长阿插
我们茶场的体制不知什么原因,搞得不伦不类。场领导是革委会主任副主任之类。下面的八九十号人却以部队的样子分为四个班,每个班二十几号人,包括我们知青。我所在班的班长是阿插,副班长是阿连。
阿插,畲人,地道的大山子民,身材高大结实,背微驼,面目狰狞。一眼望去,只见满脸的秋风黑气,而且那蒲扇似的大手上是六指,极象远古时代某个部落的首领。事实上他也是我们的首领。一班之长,属下的三十余人,均得听他发号施令,若谁违拗他的意志,他便可骂得你狗血喷头。但他骂的是本地方言或畲族话,我们听不懂。
别看阿插其貌不扬,没有文化,是地地道道的茶农。制茶技术却是一绝,使许多制茶专家叹为观止,据说全省无人能与之匹敌。又据说六十年代初,他本要以中国制茶专家身份到加拿大传授技术的,但他的婆姨听说加拿大远在天边,坐火车都要走个十天半月的,怕丈夫一去难回返,便死活不肯。阿插也没有现今的出洋镀金、风光一番的想法,便作罢。依然种他的茶,抽他的早烟,把粘滞的日子一点点打发走。不过这“据说”却给他平淡的一生添了一份传奇的色彩,颇使我们这些知青们所乐道,也颇使我们惋惜。闲来无事,我们便常常“假设”阿插已经出洋,为他设计因此而改变的人生格局,但种种设计,总是以大团圆为终结,可见无论阿插还是我们,其实都难走出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伦理方阵的。
不过,我们插队期间,确也见证了阿插高超的制茶技艺。那一年,西方某国王宫向我国提出要一批精制茶叶,量不多,但要求高。当时的国家农林水利部便将任务下达给我们茶场。这批茶叶的代号为“3115”珍眉茶。茶场接到任务后,便以阿插为主,给他配备了三个助手,开始了精细的制作。据说最后的结果很是满意,对方致电我国,表示感谢。这“3115”珍眉茶在改革开放后谐音为“仙瑶隐雾”,并进行了注册,成为著名的一个品牌。
    阿插的精力过人,也很为我们所钦佩。三、四月间,正是制茶忙季,须日夜加工,我们知青若一夜不睡,第二晚便头重脚轻,不辨东西南北了,往往一放倒,就沉沉睡去。但阿插可几天几夜不放倒睡,至多在机器旁坐着打个旽,且从不耽搁制茶,也从未出现过茶叶过嫩或过老的现象,这实在不易。在我记忆中,全场除他再无他人。
    劳动时,阿插对我们知青要求极严。我们在茶园里松过的土、锄过的草,他都经常来检查,要是不合他的要求,便破口大骂,毫不留情。弄得我们心里惶惶然,也不敢偷懒耍滑。有时,我们直起腰来,柱着锄头稍稍休息一下,他的目光便严厉地逡巡过来,使你感到芒刺在背,不得不赶快低头劳作。不过有一种情况例外,便是他和采茶少女对歌的时候。
    对歌,是畲家人的一大喜好,男女之间,劳作之时,山歌互答,随唱随编,其趣盎然。每当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那些采茶少女斜挎茶篓袅袅娉娉地来茶山采茶,阿插一见,便兴致勃发,与其对歌,一来一往,沉醉在一种境界里,常无暇顾及我们。此时,是我们偷懒的好时机。于是,我们便把锄头横放权当凳子,从口袋里摸出香烟点上悠悠地吸着。聆听那粗犷而略带原始味儿的山歌在茶山间回荡,看看那些穿红着绿的采茶少女的身影在茶丛间晃来晃去,那繁重的劳作也就有了几分田园牧歌式的风情。
    于是,每每当我们看到有采茶少女上山来的时候就去怂恿阿插:“班长,那个妞很帅,和她对一下歌。”当地的“很帅”是形容女性的专用词,即很俊很靓的意思。听到我们的建议,阿插也不反对,清了清喉咙,放下手中的活计,引吭高歌起来。
说实在的,别看阿插面目狰狞,管理很严,但心地是很善良的,我们要是有个头痛脑热,他总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如同对自己的子女。有时我们无菜下饭,他就把家里的咸菜腌笋送给我们,使远离家庭的我们感到一缕生活的温馨。七八年五月,我离开茶场的那个早晨,刚坐上场里的拖拉机要离开时,只见他匆匆忙忙地从家里赶了过来。他气喘吁吁地递给我一个用大手帕包着的东西,我一摸,还是烫手的。阿插说,你们这些“学生仔”在这里受苦了。你现在要走了,这地方也没有什么东西好送,这十几个鸡蛋是我婆姨刚煮熟的,你带着路上吃。当我摸着那还温热的鸡蛋,心中感动莫名,刹那湿润了眼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5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20:42:05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五   刀马旦阿兰
刀马旦,原是京剧行当中的角色,如《战金山》中的梁红玉,《扈家庄》中的扈三娘便是。是那种身手不凡,性格爽快,说话爽利的女性。知青阿兰似乎有点相似,所以我把她比作刀马旦,她也并不反对。
阿兰长的一般,没有特别的地方,有点扁平脸,眼睛不大,只是鼻子与嘴巴长的比较秀气。阿兰也不人高马大,反而个子有点矮小。在我们知青心目中,却很有豪气和侠气。有很多事情,她敢于出头主持公道,在领导眼中,阿兰却是个刺头。
阿兰出身于军人家庭,父亲是人武部的一个政委,母亲曾经是内蒙古某部队的一个军医,后转业到地方医院。金戈铁马的家庭,赋予她豪爽的个性,也赋予她嫉恶如仇的性格。可以说,她的眼里容不得沙子,凡她看不顺眼的人与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出头。
女知青安然当年因为表哥的事情受到牵连,受到上头有关部门的调查。面对此事,有些人明哲保身,远离安然。阿兰便挺身而出,她对那在人武部任政委的父亲说,安然与这件事有什么关系?一个小女孩,根本不知道情况,也不懂政治,她也是受害者。她要求父亲对军管会的人做工作,不要再对安然怎么样了。父亲在阿兰的软硬兼施和死缠烂打下,无奈地答应了女儿的要求。在那个小城里,阿兰的父亲是个人物,只要他出面,谁不买三分面子?经过阿兰父亲的斡旋,安然果然“安然”过关,不然,在当时的那种政治形势下,恐怕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了。
安然后来受到刺激,犯了应激性精神疾病。她母亲来场里接她回去检查身体和治病,场里的领导开始还不同意,也是阿兰出面找的领导。她言正词严地说,如果毛主席派来的知识青年在你这里出了问题,我要向上面控告你,你吃不了兜着走吧。就这么一句话,把领导给吓住了。这阿兰,说到做到,而且背景非同一般。领导赶快在安然的报告上签字,同意了安然治病的要求。
知青老董和小赵恋爱了,大家都知晓。有一段时间,老董好像又对另一个漂亮的女知青阿碧有那么一点意思,两个人眉来眼去的,甚至偷偷地约会。小赵悲悲戚戚地找到阿兰,对阿兰说了原委和冤情,伤心处,梨花带雨,泪水横流。阿兰一听,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手扯上小赵,一手操起一把裁衣的大剪刀,赶到老董处,在门外大叫道,老董,你个王八蛋给我出来,老子今天把你的骚东西剪了,看你还是不是到处发骚情。吓得老董不敢出来,只是躲在门后求饶,保证不敢了。外边的小赵也吓得脸色发白,忙反过来替老董求情。阿兰对小赵翻翻白眼,说,小赵,你不要太软弱,对老董这种人就要狠一点,不然,动不动就后面翘尾巴,前面翘鸡巴,以后你还怎么过啊。把个小赵训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不知说什么好。这种粗话,要是其他知青,根本不敢说,也只有阿兰能说得出口。
阿兰酒量不错,是小时候在内蒙古练出来的。据阿兰说,在那个寒冷的地区,高度的白酒成与人们形影相随的好友。不要说那些马背上的游牧民们,出门总要摸摸身边的皮囊酒壶,看看是不是灌上了白酒,即使是在机关里的工作人员,喝斤把白酒的实在不在话下。环境造人,在马奶酒与马头琴中长大的阿兰,斤把高度白酒不在她眼里,根本放不倒她。一次,有一个区里的什么领导来场里办事,在食堂吃饭。食堂没有包厢,靠窗的一角放了一张桌子,他们就在那坐着,喝酒,吃肉。喝到高兴处,那领导乜斜着眼睛,看着场领导说,我们来三杯怎么样?场领导忙谦恭地说,不敢,不敢。那区领导便得意地笑了。正好阿兰经过那里,看到那个油头粉面的区领导在这里旁若无人地喝酒、吃肉,心里已颇为不爽,再看到他有轻视场领导之意,更加有气。就从食堂的里间拿出六个玻璃杯,那是一个都可以倒二两半白酒的杯子,“蓬”地一声放在桌子上,转手拿起那桌子上的五加白,将六个杯子一口气倒满。对那领导说,我们领导不行,我和你干。每人三杯,一口气,不准吃菜,怎么样?那领导吃了一惊,怎么半途杀出个程咬金来。但见是个女孩子,便很有些兴趣,说,那么你先干。阿兰没有二话,拿起一杯,一口喝干,再一杯,又是干,最后一杯,又是点滴不剩。阿兰将杯底朝下,说,该你了。那领导没有想到眼前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女孩子如此酒量,不禁胆怯,想退场不喝。阿兰是什么人,看那领导有赖酒之意,便拿起一杯酒砰的一声摔在地上,刹那间玻璃四溅,酒液横流。惹得在食堂吃饭的众知青一片叫好。那领导没有料到这么一个结局,傻了眼,待要发作,却见场领导拉住他,悄悄地说了几句什么,便见他只有尴尬地笑笑。那笑,比哭好不了多少。
但有一次,阿兰似乎喝得有点醉意了,口渴,来我这里讨茶喝。我看她双脸酡红,比平时多了一些风韵,便调笑道,阿兰,你今晚漂亮多了。她斜睨我一眼,忽然悄悄地对我说,你看我像不像蒙古族的。我仔细看了看她的脸型,经她一提,倒有那么一些相像之处。她说,告诉你一个秘密吧,我妈妈当年在内蒙古的一个军队医院工作,据说和一个蒙古族军人来往密切,那个军人还是一个什么蒙古族的王公之后,我有理由怀疑我是他们的后代。我哈哈一笑,这怎么可能啊,你怎么有这样奇怪的想法。她摇了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只是我经常想到这个事情。你知道吗,我父亲一表人材,高大俊朗,我母亲也算漂亮,怎么生下一个我就这么差强人意啊。我劝告她说,这就是遗传与变异,说不清的。再说,你也不错,有可爱之处,不要胡思乱想了。她剜了我一眼,顿了顿说,你也是安慰我而已。
后来,有一次我陪导演谢晋和北京作家张建民吃饭喝酒,谢导说,他有这个本领,能一眼看出谁是汉族,谁是少数民族。并把一桌子的人评点了一番。我想,当时要是阿兰在座就好了。叫谢导法眼一看就可确定了。
不过,阿兰的这个问题并没有妨碍她的英风侠气,她依然“扶弱锄强”,依然打抱不平,依然对看不顺眼的事情,还是要管。场里一个女知青,清清秀秀的,和场里的一个职工子弟谈恋爱。二人卿卿我我,你侬我侬,好得不得了。却有一天,一个村姑打上门来,说那个职工子弟与她“好”上了。阿兰闻言大怒,拉住那女知青,逼她立马写一封公开信,谴责那个无情郎、负心汉。
有人劝阿兰,宁拆千座庙,不破一门婚。你不要老趟人家的浑水啊。她扭头骂道,放屁。庙里有真神,你去拆拆看?门里的那一个是混蛋,是无赖,这婚我还得破一破了。我不忍心看我的兄弟姐妹往火坑里跳,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阿兰的这种豪爽大气的性格,颇得我们知青的喜欢。她不但是女知青们的守护神,即使男知青有什么事,也愿意找她商量。甚至我们干些摆不上台面的一些偷偷摸摸的事情,也不避她,有时候反而邀请她参与。她也没有其他女子的那种忸怩神态,而是右手一挥,豪情满怀地说,上。
阿兰一直到回城时也不知道,知青中有人在默默地爱着她。只是碍于她的强大和个性,不敢表露而已。那个知青言语不多,性格也有点柔弱,他喜欢阿兰的这种火辣辣的个性,喜欢她这种不拘一格的风格,也喜欢她不畏豪强的天性。但阿兰在场里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向她表白过,只是默默地埋在心底。他喜欢文学,因此为她写了不少诗,但从来没有给她看过。直到阿兰结婚之后,他才长叹一声,将这些诗稿付之一焚。
在若干年后的一次聚会上,我对阿兰提起这件事,她听了呆了一呆,然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这个呆子。
那个时候,阿兰已经结婚,而且还有了一个七八岁的聪明的儿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56
54#
发表于 2015-12-29 09:17:03 | 只看该作者
班长面冷心热汉,
制茶技术顶到天,
战友烈女是阿兰,
为人正直敢出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1
55#
发表于 2015-12-29 15:48:5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是面恶心善的男子汉,另一个是侠肝义胆的女汉子。写得很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5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16:26: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龙版主与麻沙元老的支持,继续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5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16:34:26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五  忆雨
茶场多山、多雾、也多雨。
尤其是阳春三月,茶山上更是“一山风雨来天半”、“半风半雨半阴晴”。如果单从审美角度来看,应该说,茶山三月的雨景是绰约多姿,颇具浪漫情调的。
阳春季节,那铺天盖地的绿潮涨过之后,茶山的绿便浓得化不开,于是有那纤如针芒的小雨,随微风摇曳而来,斜织出一片柔和的帷慢,轻笼曼舞,娉娉袅袅。遂使茶山如明人笔下的一幅水墨小品,疏疏淡淡,婉婉约约,韵致毕露。
在这样的微雨中赏景则可,劳作,就显得不诗意了。那泥泞的茶园,那半身高的滴水的茶丛,那沉重而笨拙的蓑衣,都为我们的劳作设置了障碍,使我们的劳作显得更加的艰辛。因此,我们愿意接受的是大雨,而不是这春天淅淅沥沥、无休无止的小雨。
大雨,往往来自夏日的茶山。在茶场,我们由衷地喜欢那夏日的大雨。
那雨,潇潇洒洒,豪豪爽爽地来,从不扭泥作态,故作多情;去,也去得断然决然,了无牵挂,很有点燕赵壮士的英风侠气。
夏日酷暑,骄阳流火,在热气蒸腾的茶园里埋头劳作时,大汗淋漓,忽觉天如涂墨,四周倏然暗了下来。一抬头,只见远山上云幕低垂,模糊一片,雨脚随风扫了过来,仿佛听得见那淅沥沥的雨声了。于是带队的班长发一声喊:“雨来罗,快走呀”!大家便抛下活计,背起农具,连蹦带跳地逃回场部。而且,这场大雨如果是下在劳作的下半个时段,我们往往不用再去出工干活了。老职工们便围在一起打牌,我们知青就聚在一块抽烟聊天,几个爱好文艺的知青则搬出二胡、笛子之类,洋洋自得地自拉自唱,难得地享受片刻的悠闲,因此我们也由衷地感谢上苍的这一番好意。
如果你有一份幽闲的心情,在茶山的夜里听雨,可算是一种情趣。但细雨不行,细雨随风潜人,杳然无声;大雨亦不宜,大雨滂沱,如狮腾象踏,冰河铁马,了无幽意。夜间听雨,以中雨为宜。
茶山之夜,万籁俱寂,正当沉沉人梦之际,那浙浙沥沥的雨声便一声声地欺到枕畔,将你唤醒。于是有一种神秘飘渺的天籁,在你身边回旋。那疏疏密密的雨滴,落在屋面的瓦背上,落在后院的那片竹林里,落在绕场而去的那条小溪上,交织成一种独特的音韵,虚虚幻幻地催人遐思。此时你若披一袭衣,独对一盏摇红的孤灯,便恍如沉人一口古典的井中,唯觉得天地一片虚空,仅那无边的雨声围裹着你,有一分难得的幽趣,也有几分沉郁的凄迷,遂使人想起远古、荒野、出世这类低调的意象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5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16:47:08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六  政治学习
政治学习,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政治挂帅,政治高于一切,故而每周一晚上的政治学习,便是我们知青雷打不动的接受再教育的必要内容之一。
开始,政治学习会上,大都学习一些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或者传达一些上面的重要文件,学习讨论“两报一刊”社论及“梁效”、“罗丝鼎”、“杨荣国”的重要的评论文章。这往往由场里的领导组织传达,然后大家谈学习体会。但知青中很少有人谈所谓的体会。那个时代,大家都明白,一不小心,祸从口出,已经是颇有些教训了。尤其是有个当年的知青,也是在一个公开场合,说伟大领袖如何如何,特别是道听途说的一些私生活,说起来津津有味,天马行空。于是有心人便将他上纲上线,一纸检举,犹如一枪中靶,他便轻而易举地成了一个反革命分子,被判刑两年。殷鉴不远,血的教训总是深刻的,从那以后,凡涉及政治的话题,大家便都如履薄冰,如进雷阵,小心翼翼,不越雷池。可是这政治学习不能冷场。每次开会,大家都学金人三缄其口,也很沉闷,不符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宗旨,领导也感到尴尬。于是,领导下令,政治学习会上,每个知青必须轮流发言,时间不得短于五分钟,而且领导说,这作为知青的政治表现要记入档案,与今后的招生、招工、招干挂钩。这又把这政治学习与个人的前途命运扯在一块了,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每次参加政治学习像过阎王殿似的,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唯恐自己一言不慎,不要说政治前途,人生前景,只怕是要蹈那个反革命知青的覆辙,成为革命的对象了。
于是,每个星期一晚上的政治学习,四五十个知青聚集一堂,在日光灯惨白灯光的照射下,正襟危坐,脸色苍白,精神紧张,了无生气,一个个泥塑木雕似的,全没了往日的精、气、神,更没了往日的那种嬉笑打闹的气氛。待领导将文件或文章宣读完毕,轮到知青发言时,便洋相百出。大家往往两股战栗,站在位置上,那眼睛没地方看,那手没地方放,而且言不成句,句不成文,文不对题。有的离题千里,不知所云;有的云遮雾罩,隐晦曲折;有的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有的两眼翻白,胡言乱语;当然也有的,在这里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这里且录其当年政治学习发言之一二,可见其一斑。
一是某次政治学习,领导传达了伟大领袖的最高指示:牛为什么要长两只角,就是要斗争。好像这条指示是毛主席为一个什么宣言而发的议论,意思是阶级斗争不能搞妥协。现在似乎是旧话重提,专门针对邓小平的,接下来还有一句,是“说什么永不翻案,靠不住啊”之类。然后要求知青轮番就这条指示谈体会。轮到一位知青发言了,他站起来惶惶然地,竟然问领导说,你说牛为什么要长两只角,为什么呢?领导说,问你呢,你问我干嘛啊?他说,是啊,是啊,这牛为什么只长两只角,不长三只角?为什么不长四只角?嗯,长三只角的牛好像是犀牛,可谁见过四只角的牛呢,没有吧,我就没有见过。所以,长四只角那不是牛了,可能是梅花鹿了,或者那是两头牛了。一头牛只能长两只角。连《西游记》里的牛魔王也只长两只角。更不用说一般的牛了,这足可证明我们伟大领袖的英明。该兄弟东拉西扯,满口跑牛,这一番关于牛的宏论,赢得满堂笑声,尤其是那些女知青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马尾辫乱颤,使僵硬的学习气氛为之一松。
二是有一段时间的政治学习,是领导带领大家学习“梁效”、“杨荣国”等人写的批林批孔的文章。不幸的是知青中有一人姓孔,名令达,按照家谱,据说是孔老夫子的某某代子孙(不知是七十三代还是七十四代?忘了。),细细考究起来,还是与孔老夫子有点血缘关系的。领导也不知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每次的批林批孔都要叫他带头发言。搞得他不胜其烦。终于,有一天他爆发式地在会上破口大骂,但又不敢骂领导,也没有理由骂别人,只好骂自己的祖宗:“你个孔老二,你不得好死,我操你祖宗八代,你死了也就算了,还要幽灵不散,出来害人。害得我们这些后人也受苦受难。”骂了一通,似乎还不解恨,最后来了一句中外结合的国骂:“好你个孔老二,他妈的八格牙路,fuck  you!”这黑色幽默,搞得领导啼笑皆非,不知说什么好,从此也不叫他批判了。但我们私下对这知青说,老孔啊,你操孔老二的祖宗八代,后面应该加个零,方解恨啊。他眼睛一翻:“你他妈的,是不是要把你祖宗拉出来示一下众啊?”看他凶神恶煞的样子,知道他心情不好,大家赶忙打住作罢。
这次的政治学习充满了黑色幽默,搞得领导很被动,也很生气。他在会上批道,你们这些所谓的知青,知识在哪里?对政治一知半解,还不虚心,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不文不武,不三不四,真是岂有此理!他如此这般的批了我们一通,似乎还不解气,补充了一句道,你们自以为是国家栋梁,以我看是一堆朽木而已。
这位领导万万没有想到,他随口说的这句话,却为他自己埋下了不良的后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为他深深地刺激了另外一个知青,那可是当年曾是学校红卫兵某造反组织的头儿,对马列理论下过一番功夫,其嘴上功夫十分了得,是当年街头的两派大辩论练出来的。只不过到茶场插队之后,韬光养晦,深藏不露,一年多来,除了每天埋头劳动外。很少与旁人打交道,甚至有时候故作木讷状。
那次是批判邓小平的三项指示为纲。那个知青举手主动要求发言。领导平时看到的是一个木讷的知青,怀疑他不会说话,但有人主动要求发言毕竟是值得鼓励的,就同意了该知青的发言,并捎带着表扬了几句,好像是说该知青平时不怎么样,但政治学习的积极性还不错。没有想到,他站起来之后侃侃而谈,从邓小平的提出的工业十八条开始,讲到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的必要性,一直讲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恩格斯的《国家、阶级、私有制起源》以及列宁的《怎么办?》、《退一步,进两步》,甚至讲到八大提出的路线,九大提出的目标。该知青舌灿莲花,旁征博引,上下古今,纵横捭阖,果然了得。既有理论的高度,也有现实的深度,尤其是马、恩、列、斯、毛的语录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直听得我们云里雾里,大为感叹,场里的领导则目瞪口呆。他根本没有想到,平时看去有点木讷的知青,来场里一年多了,竟然不声不响,原来是高山无语,深水无波;大智若愚,重剑无锋啊。
该知青如此一翻理论阐述之后,对领导说,你上次的政治学习会上对我们知青所作的结论是极端错误的,是可以上纲上线的。我们知青是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来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巩固红色江山的百年大计,是反修防修的战略需要。但是你却将我们比喻为朽木,这是公然对毛主席战略思想的污蔑。即使我们知青中存在着一些像你所说的朽木,那也是十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问题,如果以此来否定一个群体,那就犯了哲学上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
那知青何等厉害,是从语言的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懂得抓住问题的要害予以迎头一击,置对方于死地的战术。
可怜那个场领导,在知青的重炮轰击之下,冷汗淋漓,脸色苍白。他知道自己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这群知青不但不是朽木,而且是不可惹的马蜂窝。
从此之后,这位场领导对知青是又怕又恨。没有多久,就向上级打报告要求调走。临走时,他说了一句话,惹谁也不要惹这帮知青。更不要惹那个看似木讷的知青,所谓不叫的狗最会咬人,便是指该知青的这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56
59#
发表于 2015-12-30 10:17:38 | 只看该作者
茶山之雨诗意浓,
春夏昼夜各不同,
政治学习知青棒,
一旦发言震耳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1
60#
发表于 2015-12-30 11:26:14 | 只看该作者
每周一次政治学习,每人还要讲5分钟的套话,当年身在单位的人都少不了这一套。我们大队是山高皇帝远,从不组织知青政治学习,除了传达中央红头文件。而能传达到农村基层的群众的中央文件,是少之又少,印象中只有两次,一次是林彪,一次是李庆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7 20:24 , Processed in 0.187011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