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68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代知青继续前行

[复制链接]

96

主题

99

帖子

50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10:4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老知青讲那过去的故事,今天的年轻人是否还能理解他们当年的奋斗?那场已经过去了40年的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和思索都在知青们的心中继续……


今天,当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退色为稿纸上一行淡淡的墨迹时,老知青们已经无力再去尽情回忆那许多的故事。现在,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是一次又一次聚会,一起述说现在,追忆过去。所有生命中刻有“知青”二字的人走到一起,从来没有隔阂,他们彼此有强烈的认同感。
  他们不是在缅怀和追忆,也不是想向今天的晚辈诉苦。他们只想在那记录知青的一页页稿纸的墨迹越来越淡时,让人们能记住那段岁月和他们的青春,以及知青文化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所打下的烙印。
      听老知青讲那过去的故事,今天的年轻人是否还能理解他们当年的奋斗?7月19日,100多位老知青带着他们的子女到了一个知青曾经插过队的小山村,震撼的不仅仅是知青的后代,还有已经即将迈入老年的知青。这时,很多知青才慢慢回味那场运动给所有人带来的变化……那场已经过去了40年的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和思索都在知青们的心中继续。


  影响在继续:变化不止于个体的命运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把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带来的影响缩小到对个人命运的改变上,或者说耽误了学业,或者说给了知青体验生活的机会,锻炼出了人才,让他们懂得吃苦和勤奋,凡此种种。其实远远不止于此。


      中国农村:改变从刷牙开始


  早上看知青们刷牙几乎是那个年代所有插队点的普遍景象。当刚刚从城里来的知青清晨端着搪瓷缸子从知青屋里走出来,站在院子门口将牙刷塞进嘴里开始,村里的小孩就好奇地观看了。陕西老三届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主任、陕西老知青王农给大家讲述这一场景时,他似乎还在回味当时的乡村孩子眼中的不解。
“他们都很鄙视我们,说你们刷牙,怎么不把肠子也一块刷了啊!”作家叶辛也遇到过同样的情况。谈起插队伊始遇到的好奇目光,所有老知青都记忆尤深乡亲们像迎接贵宾一样迎接知青,同时对他们所有的生活习惯产生好奇。但村民们当时不知道,这些知青也将慢慢改变他们。

“后来,他们也开始刷牙了,到现在,几乎所有的农村人都在刷牙。知青的贡献之一就是把城市的文明带到了当时还很落后的中国农村。”王农说。
  知青的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自己当时也没有意识到给中国农村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但是此次回村,让老知青们终于看到了中国农村的本质变化
  宝鸡市陈仓区十二盘村地处秦岭深处,莫伸当年在此插队时,这里的人几乎和外界没有联系,因此老队长才会对规模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甚了解,将知识青年们唤做“青年知识”。但是如今的十二盘村,三四层的小洋楼并不罕见,这里的青年人分散到北京、广州各地打工,全球化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中国最偏远的山区农村。
  回村前,很多知青还对当年土炕上的虱子心存顾忌,怕带着子女回村带回家一身虱子,但当到了十二盘村时,一栋栋白色的小平房就彻底打消了他们的顾虑,40年,偏远的小山村发生的变化让老知青们始料不及,无疑,40年前就将城市文明带到农村的知青对这种改变是有贡献的。
  十二盘村现任支书王广田告诉记者,回城后,知青们还是和村里有着很多联系,比如帮谁家孩子到城里介绍工作等。这种联系,成为40年来农村和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之一。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莫伸不无骄傲地说:“乡亲们对我印象都很好,因为我当年干活干得好。”保留每年回村看看这个习惯的还有一批知青,但是更多的知青想回去却总落实不了。“农村的那种安全、宁静我们都很留恋,农村有农村的好处。”莫伸说,不管多忙,他每年都要抽空去农村看看,乡亲们也几乎是把他看做宝鸡陈仓区十二盘村的村民。
要说回村看,很多老知青坦言并没有什么目的,无非去看看老房东,给乡亲们送点礼物,唠唠嗑,问问他们身体怎么样,谁家的孩子现在在哪里打工,今年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等等。
  在本报“听老知青讲那过去的故事”热线中,一位名叫王新的老知青告诉记者她已经回西安30多年了,但对当年那个大荔县的乡村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她知道他们原来喝的涝池水经过专家鉴定是成分最好的矿泉水,后来那个村子的人靠开发矿泉水都致富了,大荔矿泉水都卖到西安了……但是她还是没有机会专门回去看看村里的变化。


知青:让几代城里人懂得惜物


  “我现在的消费习惯基本上和插队时是一样的。”陕西老三届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秘书长、老知青韩莹告诉记者,下乡对她最深刻的改变不是别的,而是一辈子伴随至今的生活习惯。
  下乡之前的韩莹住在北京一个军委大院里,就读于清华大学附中,插队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还是在过日子,但是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到了农村我知道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扔掉的,粮食吃了,但淘米水、洗碗水可以喂猪喂牲口,旧报纸可以卷烟抽,旧衣服打了补丁可以穿,什么东西都是可以用的,农村人从来不浪费东西,所以,我现在出去吃饭不管谁请客,只要剩下的我都打包带走,这种生活习惯的改变是一辈子的,一直影响到现在。”
  组委会主任王农说,他从来不会在吃饭的时候剩下一粒米,不管别人饭碗里剩了多少,他保证自己的饭碗是干干净净的,他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子女,他认为这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还会持续影响到更多人。
  和韩莹、王农等人的感觉一样,大部分的知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他们的经历明显地影响了自己的后代,他们的后代懂得吃苦耐劳,懂得理和懂事让老知青们倍感欣慰。


  城市:上海有了一家黔菜馆


   知青的影响不仅仅在农村,他们返回的城市也因为这场运动产生了变化。
   叶辛1969年到贵州修文县砂锅寨插队,这种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离开生他养他的上海,在贵州生活了整整21年,1990年回到上海后,与他一起到贵州插队的一名同学做了生意,说想为贵州做点事,比如在原来插队的地方建一所学校。叶辛说:“我想建学校毕竟是我这个曾经在那里当过老师的人的责任,我就告诉他,如果真想为贵州做点事,就在上海开一家贵州菜馆吧。”
  叶辛的同学当时在开这家名为黔香阁的贵州菜馆时,只有资产500万,为了那片他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他没有犹豫。时至今日,坐落于淮海路的黔香阁已经成为上海最大的贵州菜馆,馆子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老板的资产已经上千万。
  因为从砂锅寨走出了叶辛,所以现在的砂锅寨已经远远不同于1969年,那里有叶辛的旧居,有他援建的春晖希望小学,不时有电视台去拍摄纪录片,因为叶辛的文字将这个寨子的生机与活力带到了全国。
  叶辛和黔香阁只不过是诸多知青给城市带来改变的个案,因为有了知青这根纽带,不光让农村知道了城里的生活方式,他们也将农村人质朴善良的生活带到了城里,很多偏僻山区的人和事慢慢走进大城市。7月20日,回村看的老知青告别十二盘村时,山里的野菜、青皮核桃、老王家孩子考上西安的大学没学费等消息一并随他们带回了西安。



思考在继续:我们再次接受到思想冲击


  说我们青春无悔,大家都反对,但是这段历史对每个知青都是很重要的一段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对我们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情,人们都有理由去审视或者回顾。“听老知青讲那过去的故事”、“老知青回村看看”今天这些活动的现实意义很抽象,可以说我们再回去是不忘乡情,是人性的东西,但是我们回去后也不得不承认,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如此落后的乡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们当年是不可想象的,这个变化到底有多巨大点点滴滴,老知青回去后都感受到了,这是一种骨子里的变化,同时老知青对这种社会变化也在思索,我们也再次接受了一次思想冲击——莫伸
  现在,我们那代知青,有的当高官、有的当老板,还有的是下岗工人,但是我们的年龄都到了五六十岁,对生活的认知已经基本相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凡是有过知青经历的人,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对生活、对农村、对国家的发展都非常关心,对国家、对党的感情初衷不改,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会表示理解,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弯路都是很正常的———韩莹
  我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祖国母亲的长子,祖国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都义无反顾——王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主题

2959

帖子

1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8702
沙发
发表于 2015-12-24 16:01:54 | 只看该作者
知青自己认可自己,心里平和就好,无需他人如何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8 15:15 , Processed in 0.166010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