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燕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燕津 .咬文嚼字》

[复制链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1#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23:22:03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12-1 07:30
用准原名,不要张冠李戴和偷梁换柱。

这个错字主要错觉在蜜和瓜在一起给人甜蜜的感觉。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23:27:13 | 只看该作者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7-12-1 09:04
现在不少商店的广告有意使用同音字代替,并自以为有创意。例如餐馆用“食全食美”,服装店用“衣衣不舍”, ...


还有“默默无蚊”等。市场和文化管理部门应该行使自己的管理权力。谢麻沙老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23:31:57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字》之八:
                     
               
  是“嘛”还是“吗”?
        

         我原来一直以为,天津方言里,把“什么”叫做“嘛”(读第四声),例如:“你干嘛去?”、“这是嘛玩意?”。
        那天,我在字典里查这个字,ma音第四声里没有“嘛”字,再一查“嘛”字和“吗”字的异同,结果糊涂了,搬出《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更是越查越比较,自己就越糊涂。

         我原来认为,“嘛”字除了语气助词的功能外,还可做实词,当“什么”讲;
         而“吗”字不能充作实词,只为语气助词,一般用于疑问句尾。
         例如,“为嘛要这样?”、“你吃饭了吗?”,各有各的作用和功能,一目了然。
        
          结果《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给我上了一课:
         
         《现代汉语词典》说,“吗”在方言中当“什么”讲,例如“要吗有吗”;而“嘛”却只能当助词,表示期望劝阻的语气或句子停顿用,语调则为轻声。
         
          这和我多年的认识南辕北辙。
         
          翻开《辞海》,自然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基本一样。
          词典里说“吗”在方言里可当“什么”讲,“干吗?”、“吗事”,这和大众习惯用字简直大相径庭。

          无疑,词典是具有权威性的,谬误的,只能是自己。
        
          细看同一词典里的“吗”和“嘛”的用法和举例,又有些糊涂起来:
          “吗”和“嘛”在同为助词时,都可代替“么”,“吗”字释义2中说用在句子停顿处点出话题,例:这件事吗,其实不能怪他;“嘛”字释义3中说用在句子停顿处唤起听话人的注意,例:科学嘛,就得讲究实事求是。
     
        再回到天津方言中来,四声的“嘛”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怎么在词典中无此四声读法?
      
          对“吗”和“嘛”两字此处的区别,我至今觉得不太好把握。
         再不好把握,也得适应和更正过来,尽管我还没完全想通。

         另外,在实际生活中,“嘛”字以实词的身份解释为“什么”,在实际中普遍比“吗”广泛,怎么就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身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56
34#
发表于 2017-12-2 07:39:13 | 只看该作者
天津方言太特殊,
字典里面呆不住,
只能自己去领会,
全靠书本也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20:16: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7-12-2 20:28 编辑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12-2 07:39
天津方言太特殊,
字典里面呆不住,
只能自己去领会,


我对自己家乡的方言钻了个牛角尖。你说得有道理,有些方言的声调在字典里不显示。我想,这个“嘛”子的习俗用法太广泛了,词典还是应该放下架子,像更正“确凿”一词一样,尊重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20:19:28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字》之九:
                        
                    
   李白床前无月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一首《静夜思》脍炙人口,流传千年。其诗寓意虽深,但语言简单明了,又朗朗上口,因而往往成为孩子学习的启蒙诗。
        
         其中“床前明月光”很容易被理解为在床前望到了月光。

       其实,“床”,即“牀”,这里指的是井栏。
      
        过去的住宅,进门是厅堂,厅堂和后面的卧室之间往往有一个天井。天井是露天的小院,院中有一口井,井的四周有石头或汉白玉的井栏。
      
       作者站在天井的井栏旁,望天空皎洁的明月和地上霜一般的月色,才有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并且也方便于“举头望明月”的动作,有了“低头思故乡”的情感。

     “床”和“牀”在过去是不同的两个字,由于文字的改革和简化,现在并入一个字了。但《现代汉语词典》中“床”字旁用括号注明了“牀”,条幅注解中也有“某些像床的地面,例如河床。”,这就更加印证了以上说法。

      所以,当有人把“床前明月光”解释为“睡觉的床前有月光”时,李白就会向你抗议:我的“床”前没月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56
37#
发表于 2017-12-3 07:42:04 | 只看该作者
燕津 发表于 2017-12-2 20:19
《咬文嚼字》之九:
                        
                       李白床前无月光        

这个说明太重要,
屋里屋外差不少,
室内如何抬头看,
想想也要自发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1
38#
发表于 2017-12-3 08:11: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水井和家乡有天然的联系,因此把“床”解释为井栏,很有道理。还有一种说法:马未都在央视《百家讲坛》中把“床前明月光”的“床”解释为胡床,即马扎,并引用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认为这句诗的“床”也是胡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9#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4:36: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7-12-3 15:57 编辑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12-3 07:42
这个说明太重要,
屋里屋外差不少,
室内如何抬头看,

睡觉的床前不太可能抬头就见到月亮,月光像是满地的霜更不常见。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4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4:46: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7-12-3 15:58 编辑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7-12-3 08:11
水井和家乡有天然的联系,因此把“床”解释为井栏,很有道理。还有一种说法:马未都在央视《百家讲坛》中把 ...

我看过马未都的那期节目,他可能代表了一小部分人的意见,也许是自己的一己之见,但值得商榷的地方挺多。按照马先生的“马扎"来解释,”马扎的上空有着明亮的月亮“,很可笑的。“天井的井栏”要比“马扎”更能说得通。何况“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的“床”,说是井栏更恰当,更适于小孩子在地上跑着玩,比一个小马扎强多了。权威的字典词典都在“床”字上注明了“井栏”,我没看到有注解为“马扎”的注释。我尊重马先生,但不认同其这个诠释。谢麻沙老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7 18:00 , Processed in 0.102005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