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9-2-26 16:44:03
|
只看该作者
索尔仁尼琴:“我害了俄罗斯祖国”~张 捷
……
索氏在战争后期因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辱骂斯大林而被捕和判刑,在劳改营服刑期间曾构思一些作品。他的第一部作品是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发表的短篇《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接着他又发表了短篇小说《玛特廖娜的院子》、长篇小说《第一圈》和《癌病房》,这些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暴露性。如果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和《玛特廖娜的院子》等作品叙事比较生动、塑造了比较丰满的人物形象、显得艺术性较强的话,如果说《第一圈》和《癌病房》还像一般的小说的话,那么在这之后由于他完全把写作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他的作品便丧失了艺术作品的品格,《古拉格群岛》就是如此。
《古拉格群岛》一书有一个副标题,叫做《艺术研究尝试》。根据他的自述,他本来想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写一部劳改营历史,但是缺乏材料,只好用“艺术研究”的方法。他在一次谈话中讲了这个方法的“优于科学方法之处”,他说,科学研究需要有100个或200个事实,而我只有两三个,这事实的缺欠可以通过“艺术的跳跃”来解决,或通过猜测、讲一个故事和插入一句谚语来填补。这种“艺术研究”方法自然要比科学研究方法省事和便捷,可以在不掌握材料的情况下凭空虚构和编造,进行任意的歪曲和夸大。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古拉格群岛》,其可信程度可想而知。索尔仁尼琴对劳改营里服刑的形形色色的反革命分子和破坏分子,对战争期间叛国投敌的伪军、伪警察、伪政权负责人以及各种刑事犯罪分子表示深切的同情,为伪军头目弗拉索夫辩解,而对无辜遭到关押的共产党人却幸灾乐祸,充满敌意。《古拉格群岛》不只是批判斯大林,而且把矛头直接指向列宁,否定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反对列宁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被迫采取的镇压措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要把苏联描绘成劳改营遍布全国,数以千万计的无辜者遭到逮捕、关押和杀戮的黑暗帝国。诗人叶夫图申科曾把这本书称为“反共宣言书”。它在西方出版后,被国外敌对势力用来作为反苏反共的宣传品,产生了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
索尔仁尼琴被驱逐出国后,不仅在国外积极进行反对自己国家的活动,而且他从反共和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敌视社会主义的中国。他连他所说的“艺术研究”也不进行,就在台湾1980年出版的《古拉格群岛》中文版的前言里信口雌黄,说什么中国的古拉格在“受害者人数和无限的残酷性方面”都超过了苏联。
在侨居西方期间,索尔仁尼琴继续写他在国内已动笔的长篇巨著《红色车轮》。这部取材于历史的作品从1914年8月一直写到1917年4月,其中充塞着作者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主观的、甚至随心所欲的解释和评价,宣扬反对一切革命的思想,对列宁进行了诬蔑和攻击。它的内容极其庞杂,艺术性极差。
上面提到过的诗人叶夫图申科在考察了索尔仁尼琴的创作道路后指出,这位作家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主要是政治事件,而不是文学事件;他的“艺术潜力”曾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闪现”过,但是后来“在走出文学的圈子后就没有能再回到文学中来”。这种看法为俄罗斯文学界相当多的人所认同。
毫无疑问,索尔仁尼琴为拆毁苏联这座大厦是卖了很大力气的。他在1994年回国后看到一片废墟,想必思想上有所触动。于是他逐渐与新的当权者拉开距离,开始对目前的现实采取批判的态度。另一方面,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苏维埃时代的看法,在1996年发表的小说《在转折关头》里肯定斯大林是伟大人物,赞扬斯大林发动的“伟大的向未来的奔跑”。但是他没有像前持不同政见者季诺维耶夫和马克西莫夫那样的公开承认错误的勇气,而是躲躲闪闪,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辩解,因此著名作家邦达列夫说他应该到一个旧时的修道院里去,在石板上跪下来进行忏悔,乞求上帝宽恕他的罪过。
根据俄罗斯批评家达维多夫的分析,索氏在劳改营里养成了一种为求得生存和进行报复而不顾一切、蛮不讲理的心理。已故批评家拉克申曾称他的行为是“劳改营里的狼的行为”。因此他对肖洛霍夫采取那样的态度就不足为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