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共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蒙知青五十年后的草原情

[复制链接]

27

主题

5万

帖子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8546
31#
发表于 2018-8-25 12:50:53 | 只看该作者
紫嫣墨韵 发表于 2018-8-25 09:35
有机会我们一起去草原看看体会一下好不好!

好啊!有机会一定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7

主题

9万

帖子

16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4904

荣誉版主

32#
发表于 2018-8-25 16:17:12 | 只看该作者


紫嫣墨韵超版、明宇友:下午好!
     确实,草地生活是那样新奇、异样。彻底改变了衣食住行的生活习惯。当年年轻,适应性强,很快通过了语言关、生活关,劳动关。迅速融入了原生态的民族生活。与当地牧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延续至今。
    草地一游是不错的选择!建议前往。
    祝开心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6万

帖子

9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8098
33#
 楼主| 发表于 2018-9-3 15:39:5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有空又细细读了小么丁 版主描述的草原吃住的文章。写的很细致,很惊奇您的记忆。

我从来不吃羊肉,对羊肉的膻味儿非常敏感。以前家里吃羊肉都要在我上班之后中午吃,而且要一顿吃光,怕我回来闻到膻味儿。可是我还是一进家门就知道他们中午吃羊肉了。

2016年,去草原首次吃手把肉,奶皮子,感觉一点膻味都没有。人家解释是草原的肉新鲜,我想可能把。在回北京前买了一些奶皮子,店家特意做了真空包装袋回北京。两年过去了,买的奶皮子还没吃完,就是因为一回到北京,旧闻出膻味儿,再也不想吃了。

这次去草原,东乌旗,应该比小麽丁版主插队的西乌旗还要靠近外蒙,离边境只有几十公里。据说他们当时还发了枪的。每天每家都是手把肉,奶茶,奶干,奶酪,奶皮子。。。。。品种很多我都分不清。但很奇怪,每一种食物我都非常喜欢,吃个没够,一点不觉得膻。可是回到北京问自己身上上下都是膻味,你说怪不怪。

看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齐小腿绿油油的牧草,软软的密密的好似绿色的地毯,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地毯,真想在上面打个滚。想想牛羊整天吃这样天然无污染的牧草,肉能不鲜嫩不好吃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6万

帖子

9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8098
34#
 楼主| 发表于 2018-9-3 15:48:57 | 只看该作者

手把肉

这是早茶食品,叫吃早茶。好丰盛的早茶啊!

各种羊肉食品

烤羊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6万

帖子

9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8098
35#
 楼主| 发表于 2018-9-3 16:01: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共同 于 2018-9-3 16:03 编辑


真正牧民家的蒙古包,他们现在大多住上了房子,但老年人还是留恋蒙古包。在房子旁边还有蒙古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7

主题

9万

帖子

16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4904

荣誉版主

36#
发表于 2018-9-3 16:01:56 | 只看该作者
内蒙大餐摆上桌
清香奶茶大碗喝
陶醉膻味不觉意
回京品味复旧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6万

帖子

9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8098
37#
 楼主| 发表于 2018-9-3 16:05:2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小麽丁版主赋诗一首!贴切,增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7

主题

9万

帖子

16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4904

荣誉版主

38#
发表于 2018-9-3 16:09: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么丁 于 2018-9-3 16:35 编辑
共同 发表于 2018-9-3 15:39
今天有空又细细读了小么丁 版主描述的草原吃住的文章。写的很细致,很惊奇您的记忆。

我从来不吃羊肉,对 ...

共同友:下午好!
     当年我们下乡在内蒙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与外蒙、俄罗斯(当时是苏联)三国交界,称为鸡鸣三国之地。     1978年在北京勘探工作期间到锡林郭勒盟阿尔山、东、西乌旗至二连、赛罕塔拉一带打井。1994年最后告别锡盟,转战新疆吐哈油田。
     看到你那样钟情草地,再介绍一下草地风情。共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7

主题

9万

帖子

16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4904

荣誉版主

39#
发表于 2018-9-3 16:12:16 | 只看该作者
                                   穿在草原     2009.3.27

    终生不可分离的衣食住行随着下乡到新巴尔虎草原,彻底改变了原来习以为常的内涵,形成巨大的反差。
    1968年8月我们200余名天津知青初到草地,当地农牧民穿着节日盛装,象迎接贵宾一样夹道欢呼。我们就象观看古装戏一样,非常好奇地浏览了这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长长的彩色蒙古袍,鲜艳的丝绸腰带,带马刺的高筒马靴,是那样的新鲜。
    看到农牧民的穿戴,并没有想到会改变自己的着装,只梦想有一双马靴就满足了。下到牧区生产队,享受安家费的配给,每人得到一具马鞍和一双马靴。
    马靴是草原在天气暖和时骑马必备用品,高筒是为防止骑马时小腿与马韂长时间摩擦产生疼痛,马刺可瞬时驱马前行。最重要的是安全,马镫一般较大,目的是为冬天穿毡疙瘩方便。但在天气暖和时如只穿普通鞋,存在马奔跑时可能将脚套进马蹬,如遇此时落马人马很难分离,相当的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随后,队里为每位知青又分配了马匹。当时,练习骑马是每日必修课。草原地广人稀,骑马是必要交通
工具。由于兴趣浓厚没几日上马 下马 狂奔已不在话下。有时高兴还可表演蹬里藏身,探地拾物呢!
    草原天气说冷就冷,十月下旬,连着下了几场小雪,气温迅速降到零度以下,队里发下蒙古袍---由七张羊皮经裁剪手工缝制,外面罩古铜色斜纹布面,领口和前胸右肩点缀银制纽扣,领子 袖口和前襟边缘镶有具民族特色图案的镶边,另加三米左右整幅彩色绸缎作为腰带,俨然一副工艺品。羊皮裤---两张羊皮缝制,外罩蓝色斜纹布面。毡疙瘩----五六斤重纯羊毛制作且硬邦邦的,还有皮帽子。天气冷了,打草工作早已结束,马也放回马群。故很少出门。
    11月下旬是草原为羊群人工配种的季节。我们知青分别安排在三个配种点工作,我担任其中一羊群放牧工作。
    我首先向牧民请教了冬季牧羊的一般常识,从马群抓来自己已熟悉的马,整理了马鞍 马拢头 嚼子 马绊 马棒和长长的套马竿。为马饮水 喂料一切照旧。11月的降雪,地面积雪已半尺有余,气温已零下二三十度,牧羊必须全副武装。那天吃过早饭,我首次在绒裤外面套上皮裤,棉衣外面套上蒙古袍,腰间缠上三米长腰带,蹬上五六斤的毡疙瘩。虽然作到了御寒,
但已不能走路。因为穿上毡疙瘩,毡筒很硬脚踝已不能打弯儿,只能象木偶一样一步一挪,平路还可以,上下坡人就要跌倒一样,只能慢慢适应。穿上如此厚重的御寒衣已失去刚到时学习上下马的潇洒,我走到备好的马前,左脚竟无法抬起纫马蹬,右手更不能撑竿跃马,见羊群已快脱离视线,无奈,只得牵马至一石沿边,先爬上石沿,再跃上马背。追赶羊群。
    西旗天气寒冷是可观的,记得1970年冬的腊八,半导体收音机预报的温度是零下53度。这是草地温度的极限,在我印象中仅此一天。但气温再低,有两件事是要注意的:一件是草地游牧无法戴手套,或说不能戴手套。一方面天冷套马竿结有薄霜,套马时戴手套可能滑脱。另一方面戴手套手指无法并拢,长时间有冻僵的可能。所以在草地都戴一种蒙语称做“玻璃”的皮制马蹄袖。长五六十公分,前面呈散口马蹄状,后端套在袖子上,和清朝马蹄袖相似。佩戴时手藏在马蹄口内,左手抓住拢头嚼子的缰绳,右手握套马竿,行路时可挎在右臂上。手觉得冷时,可将马蹄袖四周的皮毛用手拢在一起,由于手指可相互接触,保温御寒效果还是不错的。另一件是不管天气多么寒冷一定不要戴口罩。草原气温很低,如戴口罩,呼出
的呵气瞬间结霜,时间一长,在不知不觉中,口罩与面颊冻在一起形成冻伤。不戴口罩冷了时,将马蹄袖张开朦在脸上暖和一会儿。是最大的享受了。
    蒙古袍是千百年来游牧民自然选择的御寒衣。还有一个很实用的作用,可做临时行李,本身由七张羊皮缝制,将袍横向一裹,不次于一床皮被。所以在草地游走,不愁没带行李。
    后来在蒙古包与牧民同吃同住发现蒙古袍的另一些功用。早晨生火时蒙族家庭主妇第一个起来,首先从门外用蒙古袍大襟兜一些牛粪(草地燃料)倒入炉子内,将大锅置于炉子上,然后从门外同样用蒙古袍大襟兜同样多的雪粉以相同动作倒入锅内。再点火化雪取水。内蒙古地广人稀,那时根本没有厕所,不管任何场合,任何人只要稍微离开人群几步,即可宽衣解带就地蹲下方便,因有蒙古袍遮挡,不存在丝毫羞涩。男人们一般将腰带系得稍下一些,这样胸前就形成一天然口袋,携带的物品统统装于此处,有时从外购物归来,可象变魔术一般从胸前取出许多商品。
    在草地期间,由好奇到适应有一个过程,在适应之后不得不选择同样的生活方式,虽然落后但却实用。
四十年过去了,至今想起,历历在目,就象昨天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7

主题

9万

帖子

16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4904

荣誉版主

40#
发表于 2018-9-3 16:28:06 | 只看该作者
                                  行在草原   2009 4 21         

    草原上地广人稀,骑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勒勒车担任了蒙古包的搬迁,胶轮马车担任社队所有的运输任务。
    初到草原,对骑马兴趣很高,通过牧民的指教,明白了从马的里侧接近马,(骑在马上而言,人的左侧也是马的左侧,俗称马的里侧)见马就上,简单认为不摔下来就算会了。半月后我们十一人小试牛刀,集体到三十里外的队部开会,去时有说有笑,会后归来各个呲牙咧嘴。原来不懂骑术,只知坐在马鞍上,哪知道时间一长股骨沟骣了一溜血泡。
    草原上骑马姿势优美,讲究“马架”。马缓步慢行为溜马。马小步疾颠是骑行较长距离的最佳选择,一方面保持马的体力,另一方面马鞍上下起伏小,人可长时间稳坐,不易疲劳。马快速飞奔,是套马时的必要速度,这时人离开鞍座,依靠双腿站立在马镫上,依靠大小腿的弯曲降低马背的颠簸起伏。有急事或短距离追逐才跑上一段距离,一般是不忍心驱马奔驰的。
    马鞍上拴马镫皮条是依据主人自身尺寸确定。较长一种是以个人小臂长度为基准作为外面马镫皮条的长度,里面马镫皮条再加两手指宽的长度。较短一种是以个人拇指至中指间一拃长度为基准作为外面马镫皮条的长度,里面马镫皮条再加两手指长度。也就是说左面马镫比右面马镫长两指,目的有二:一是左边马镫低,便于人骑马上下,二是人骑马站在马镫上时重心放在左腿上,马奔跑时人体左侧前倾,左腿抵前鞍桥,起到稳固的作用。
    备马时须注意把鞍垫放正,马鞍须放在马背适当位置,前肚带松紧适度,后肚带一定扎紧,并且在跑一段时间后再检查一下,防止滚鞍。两侧的马镫根据需要可在马肚子下方用皮条相连,连镫后人在马上运动自如,可完成镫里藏身或弯腰捡起地面东西等动作。
    上马时,人在马里侧,不带套马竿时,左手握拢头嚼子,双手分别扶前后鞍桥,左脚纫镫,翻身上马;带套马竿时,人在马里侧,面向马尾方向,左手搬住前鞍桥,左脚纫镫,右手持竿拄地,转体翻身上马。套马时,左手握拢头嚼子,右手握马棒,双手握套马竿,并不时用马棒驱马快跑,在追上前面要抓的马时,双手抖竿。套住瞬间,不要急于停下,而是要先将自身重心后移,坐稳后才可双手拉住套马竿,使要抓的马站住。遇到抓特别烈性的马,最安全的方法是套住后,人离开马鞍,干脆坐在马背上,用右侧大腿钩住后鞍桥,只注意双手拽住套马竿就可以了。但此法牧民轻易不用,有丢派的感觉。
    越马扬鞭,风光无限,苦辣酸甜,夹杂其间。在草原摔马是经常的事,有时是人不注意,更多是因为草地上生有很多喜欢打洞的小动物,以老鼠为多,到处都是暗洞,只要马一踩上人仰马翻不在话下,但又防不胜防。记得有一次盛夏,我正悠哉自得的坐在小山头观看羊群放牧时,突然看见从西南方向窜出一只狼向羊群窥视,我赶紧上马,纵马扬鞭前去驱赶,我是从山上向下奔跑,速度较快,马这时踩中一鼠洞,马打前失,来了个前滚翻,顺势把我甩了出去,多亏拉住没有松掉的拢头,才不至于滚到山坡下。待我那膘肥体壮的斑皆赫勒马从新站立后使我倒吸了一口凉气,马背已将木制马鞍砸碎,如果我不被甩出,后果可想而知。庆幸的是那只狼听到声响,也吓得无影无踪。
骑马有时确实很惬意,有时也可谓威风凛凛。草原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两人以上骑马一定并列前进,草地宽广无限,即便十人左右仍然保持一排,小颠碎步,有说有笑,着实壮观。牧民说,只有土匪逃跑才稀稀拉拉的跑一串。
    夏天漫野碧草,越马扬鞭,驰骋于丘陵之上,甩下一路尘烟;冬日迎风冒雪,跨越雪原,右臂携带的套马竿在雪地上划出无比清晰的印痕。夜晚驱马疾弛,人站在马镫上,随着马匹的起伏,在漆黑一片,无参照物的状态下,好象原地跳跃一样。骑马乐趣无限。夏天每日漫长的时间无法消遣枯燥难挨,冬天刺骨的寒风刮在脸上如刀割难以忍受。这时,只有马是无言的朋友,与我陪伴,患难与共,前进于草原。
    离开草原已三十多年了,骑马的乐趣至今不减。我留恋草原。怀念草原的山山水水,怀念草原的原生态生活,怀念草原宽广的胸怀,怀念朴实勇敢的草原牧民。
    异于城市生活的衣食住行已基本介绍。是四十年来记忆中的真实经历,供分享。
    以上草地之“衣食住行”成文于2009年4月间 。目前已下乡五十周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6 03:59 , Processed in 0.093005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