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912|回复: 11

小巷、小河与小时候/快乐的牧羊人

[复制链接]

21

主题

159

帖子

5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53
QQ
发表于 2020-11-9 12: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快乐的牧羊人 于 2020-11-9 12:15 编辑

                                   小巷、小河与小时候
                                                       ------快乐的牧羊人

       春节期间,也许是宅在武汉之故,常忆儿时的景象,甚至梦中......   
     儿时起即住在武昌老城区解放桥广里堤。广里堤是与解放路垂直的一条小巷。往北与之平行的分别是保安街、水陆街、张之洞路、彭刘杨路等;往南则是保望堤、王惠桥后堤街、巡司河。 广里堤,虽然是条小巷,却是一处百年的老巷子。当然在网上也鲜有人提及,也很难考证,但却保留着数十处清代建筑群落,很多院落居然独立保持三进三院完整清代建筑格局,不能不说是武汉历史建筑一朵奇葩。
      小巷的东北方便是紫阳湖;东南边就是辛亥革命时的起义门。
      广里堤33号位于这条小巷的中段,过去应该是有钱人家的宅子,是间很老的房子,每个房间大约十四、十五平方,地下铺的都是木质地板。我的童年、少年,直至青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这儿度过的。
      从大门望去可以直接看到后院,一进大门穿过过道是一个露天天井;上三级台阶便是第二道门,进门右边是个大客厅,左边是个房间。这房间住着潘姓一家人。潘叔是个手表匠,手艺相当不错,印象中潘叔总是右眼框里卡上眼罩式的放大镜匍匐在台灯下捣鼓着他的钟表。潘婶瘦高个,人十分精明,育有两男一女;客厅后面是一个房间,住着闫姓一家三口。男闫伯伯身体不是很好,老躺在一个被磨得发亮的藤制躺椅上;女的姓付,矮矮墩墩的,相当和善,我们也叫她闫伯伯。她在居委会任委员,其他人叫她付委员。她很乐于助人,有一子;而我们一家三口,母亲、小姐和我则住闫伯伯对面的一间房,也与潘叔房间一前一后紧挨着。而进大门天井右边是后来加盖的一间房,住着陈姓一家人。陈伯伯在当时司门口永康绸布店当店员;陈婶很矮,不苟言笑,也育有两男一女。而天井左边尽头便是潘、陈两家共用厨房。
      出后门有个长约两米带雨棚的过道,它连接着右边沿隔壁一堵墙搭盖的一间偏刷房。一半是舒姓母子俩(后换成王姓母子俩)居住;一半则是我们家、闫伯伯和舒(王)三家的共用厨房。剩余就是一个很大的后院空地,从我们家的窗子可以对后院一览无余。后院多用于晾晒衣物,但在靠近后院尽头边和舒(王)家旁边的空地上被陈伯伯家按季节种上些时令蔬菜、葱蒜,还有洋姜。洋姜只是一次性种下后每年自然生长。当然,洋姜收获腌好后陈婶会给每家送上一大碗的。这腌洋姜真好吃,脆脆甜甜的。我们五家相互间非常融洽,小孩们更是如此。
      广里堤基本是平房,最多也只是两层楼。那个年代的的人们非常淳朴,邻里关系十分融洽。吃饭时候很多大人、小孩都是在家盛上饭,夹上一两筷子菜就忙不迭地端着碗饭野出去了,其后再东家夹一筷子菜,西家夹一筷子菜的。当然我是个性格内向,且有些腼腆的人,一般不会这样。
      记得小时候我十分喜欢看街上的招贴画、招牌和写有各种有文字的东西,默默记下后回到家里就在地上、墙上学着写,写了很多很多的字,尽管多数字并不认得。家里大姐和大姐夫有文化但去陕西了,小姐仅仅是在街里扫盲识的字,加上母亲也是个文盲,家里没人教我。因此,一旦碰到识字的人就写给人家请教怎么读。再后来我喜欢上了娃娃书,且很上瘾,常去保安街小学(四小)斜对面的一家租书屋,那里的老板夫妇俩对我很熟悉,也特别优惠。上了保安街小学后,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朱哲先非常喜欢我,这是一个像妈妈一样的人。老师经常把我领到她的办公室看书、做作业。她知道我喜欢书,尽管我再三推辞,但还是给我买了不少书。
      那时学习压力并非像如今一样这么大,放了学后或周末都有一大段玩耍的时间,这是一段令人怀念的时光。当时的巡司河是一条很美的河,河水清幽、水鸟翔集、鱼虾畅游,小河经鲶鱼套流入长江。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巡司河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形成。据说屈原被放逐时,曾在鲶鱼套(古称南浦)行吟:“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唐李白《江夏行》也有“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的句子。巡司河上有新桥、解放桥,我的游泳就是在这条小河里学会的,从挨着河岸坡子打鼓球到学会蛙泳等,直到能从新桥上往下跳水。还经常在河边用从人家大竹扫把上抽下来的竹条系上线、钩钓鱼,河里有种叫“傍皮”的小鱼,不一会儿就可以钓一碗。那时从小学一直到初中同学基本上都住在这一带,热天晚饭后不少同学、街坊还会将竹床搬到河堤上乘凉。而且我们考前晚上一般都会在河堤路灯下看书、复习功课。有时看书累了有的同学还会在河堤两岸对歌,呵呵。
       儿时我除了喜欢看书、画画、游泳外,像打珠子(玻璃珠)、滚铁环、拉弹弓、跳房子、玩洋画、官兵捉强盗等男孩子们喜欢玩的项目我蛮少涉及。记得小学四年级时画了一张毛主席像的铅笔画被学校在画展上展出呢,可惜没有继续坚持,或选择画画这行。初中我上的是武汉市第九中学,那时候小姐出嫁了,母亲在汉口工作,平素我便在学校搭伙,记得一个月9元钱。而从初一开始我迷上了无线电,在家的屋顶上装上室外天线,从矿石收音机做起到装简单的收音机,经常在家捣鼓这些,或收听中央电台的小喇叭等节目广播,似乎很乐在其中。
      当然,最难忘的应该是每年过年了。
      当时我们家经济上并不宽裕,甚至较为困难,但每年过年母亲总是按当年情况或多或少置办一些年货。母亲很能干,似乎什么都会。且不说做肉圆子、鱼圆子、藕圆子、炸藕夹、炸翻饺、卤卤菜等过年的常规年货,像揣糍粑、磨汤圆、打豆腐这样非一般人能做的我母亲都手到擒来。
      记忆中母亲在广里堤过年有过几次打豆腐。
      母亲先将黄豆一把一把在手里择出烂掉的豆子和泥沙,然后用水泡上一晚上,黄豆泡开后第二天早上即可上手柄小磨了。小磨子放在一个木架子上,下面是一个大木盆,木盆上有一块较大的白棉布包袱接着磨出的浆汁。一般是小姐和我轮换着磨磨,轮换着用汤勺往小磨加料孔里加泡过的黄豆。推磨并不难,只要力气和耐力,而加料则不是那么简单,弄不好就会碰到汤勺或手。起初,我就被那磨子的手柄打过无数次。小姐还似乎故意逗我而加快磨磨的速度,后来我很快掌握了当石磨手柄一离开即进去加料的诀窍。甚至在小姐负责加料时我偶尔也会加快磨磨的速度,想报复小姐,呵呵。看见白汪汪的黄豆浆汁从两块磨石中间不间断溢出不知有多开心,这劳动过程很是享受。
      然后母亲把磨出来的豆浆放在锅里熬,直到熬开。此前母亲一般会让我们在后院过道的木梁上吊一个十字架,再将那块方形的白棉布包袱的四个角紧紧系在十字架的每个边上。其后将熬开的豆浆一瓢一瓢地舀到包袱中,然后就一摇一摇地晃动着包袱,使纯豆浆从包袱中过滤到下面的小缸里。直到所有的豆浆都过完,这时豆腐渣就和豆浆就分离了。将豆浆放在小缸里稍微凉一下以后,母亲就开始点卤水了。母亲将卤水盛在一个小碗里,倒里边一点,就用勺子在豆浆中搅一搅,眼睛始终注意着豆浆的变化。其后母亲再放一点卤水,再搅一搅,直到认为满意为止。这应该是做豆腐的关键。
      看到豆浆逐步凝结了,且与清水相伴的时候,也就是豆浆分离为豆腐花和清水的时候,就可以压豆腐了。当然压豆腐前,母亲会用几个小碗盛上一些热热的豆腐佬分别给同屋一家一些,而我和小姐也可以享受豆腐佬的美味了。其后,仍然是将那块方形的白棉布包袱放在压豆腐的木框里,母亲开始将豆腐花一瓢一瓢地舀到那包袱里,水哗哗地从下边流出来,其后将包袱的四角翻过来,将豆腐花包住,上面用木板和石头压好。等到豆腐不老又不嫩的时候,揭开木板和包袱,豆腐就做成了。然后用刀切成一块一块的,就是好吃的豆腐了。打完豆腐后,豆渣和豆腐都会送同屋各家一些。当天母亲会用大蒜炒豆渣,炕得焦焦的,味道美极了。而且还会做一些豆腐圆子以备过年。
      儿时每逢过年五爹五婆、舅舅舅妈、少生哥等乡下的亲戚总会给我们送来一些年货,尤其是京果、麻糖、炒米这些我喜欢的食物。再加上我们的炸翻饺,往往装满母亲陪嫁的两个青花瓷坛子和一个较大的陶制坛子。
正月十五夜,儿时的我总会将自制的兔子灯点上蜡烛,便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街上玩耍去了......
     尽管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依旧忘不了那小巷、小河与小时候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3762

帖子

989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896
发表于 2020-11-9 12: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这平静,真实,没有赘言,层次清晰的述说着以往的岁月,且从心底流淌着对母爱、亲人的眷恋,对邻里、对童年住过的老屋,小巷,河流的怀念,这篇文字彰显了作者的文学青年的功底,赞叹!读来,很受感染,也在想,这篇文字的写作的风格,像谁呢?一时想不起来,慢慢的想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3762

帖子

989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896
发表于 2020-11-9 12: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仿佛在一家南方的小院落,坐在竹椅子上,手托着下巴,听着对面的老哥,在慢条斯理,娓娓滴诉说着:从前啊,在这条古老的巷子里,住这一户人家,一位勤劳、刚毅的老妈妈,带着一个女儿,一个男孩,过着平常百姓家的生活。那川流不息的河流,那晨起的炊烟,那狭窄的巷子,那木制的门板吱呀的开门声,那挑着竹扁担的货郎,那和睦的邻里,仿佛在记忆中依稀可见。
巷子里氤氲着老妈妈做的豆花的香味儿。还有那调皮的男孩子在跳着房子,弹着玻璃球,时不时回到家里,手里拿着妈妈炸的各式丸子,在品味着年味儿·······,时而,你还会看到他与小姐姐在劳作中的逗趣;时而,你还会看到他朗朗的读书声;
我出神的听着,读者,梦幻般。一晃,岁月在老哥的脸上,刻画了年轮,小巷及童年生活却从遥远的天边,逐渐的清晰起来,且回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59

帖子

5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5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3: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家围子 发表于 2020-11-9 12:40
喜欢这平静,真实,没有赘言,层次清晰的述说着以往的岁月,且从心底流淌着对母爱、亲人的眷恋,对邻里、对 ...

谢谢围子的抬爱!你的文章是我学习的榜样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59

帖子

5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5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3: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家围子 发表于 2020-11-9 12:45
我仿佛在一家南方的小院落,坐在竹椅子上,手托着下巴,听着对面的老哥,在慢条斯理,娓娓滴诉说着:从前啊 ...

谢谢围子赐评!你的这段文字、意境比我罗罗嗦嗦的文章更精彩,更富有诗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1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09
发表于 2020-11-9 21: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想当年上中学时,如果是寄宿生,每个月的费用也是9元钱,再加上27斤粮票。同班同学中有一位男生,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往返用时很多,班主任老师叫他住校,他说家里承担不了9元钱的费用,宁可每天走路。当时自行车算是贵重物品,自然也没有自行车可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59

帖子

5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5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10: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20-11-9 21:39
回想当年上中学时,如果是寄宿生,每个月的费用也是9元钱,再加上27斤粮票。同班同学中有一位男生,家离学 ...

谢谢论坛元老麻沙老农莅临与留玉!鄙人感激涕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59

帖子

5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5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10: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的牧羊人 发表于 2020-11-10 10:32
谢谢论坛元老麻沙老农莅临与留玉!鄙人感激涕零!

上中学在武汉?湖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5

主题

6605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2121
发表于 2020-11-10 21: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59

帖子

5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53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1 10: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诚挚感谢管理员厚爱!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3-28 20:53 , Processed in 0.275016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