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6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年清明节祭奠红旗渠领头人—杨贵老书记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2

帖子

4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6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4 09:33: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益群 于 2021-11-14 15:26 编辑

2019年清明节祭奠红旗渠领头人—杨贵老书记

      林县位于河南正北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林贵与林县县委一班人,率领林县人民,历经十载,修成了世界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
      杨贵,1954年4月,26岁那年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给它改变了不可。他当年在林县整整工作了21年,2018年4月10日,杨贵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公墓。
      1955年,杨贵开始带领林县人先后修建扩建淇河渠、露水河渠引水,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蓄水,对缓解林县干旱起了重要作用。1959年,大旱逼临林县,杨贵沿着浊漳河向西行走,走到山西省平顺县石城公社地界时,突然听到波涛汹涌的水流声,“引漳入林”的念头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
      从1960年开始,到1969年结束,杨贵以河南林县(1994年改林州市)县委第一书记的身份,率领林县县委一班人,为改变林县世代缺水的困境,带领全县55万人民奋战十年,打通太行山,由山西省平顺县将漳河水引到林县的境内,彰显一段奋斗历程和气壮山河的革命精神。
      红旗渠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耗时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修建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引来了“救命水”,彻底改变了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
      被周恩来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改变了林州人的生活,改写了林州的历史,也改写了杨贵的后半生。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的对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是举全国之力,红旗渠是靠全林县人民之力。”杨贵生前说:“红旗渠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我想对我来说,红旗渠就是一种精神和信仰,我希望能把它继承和发扬下去。”人们都如此评价杨贵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
      红旗渠是一条救民于灌溉的生命之渠,它又不仅仅只是一条能灌溉沃野农田的渠,内中所凸现出来的精神光华,与日月同在。红旗渠精神也决不是因修渠而偶然诞生的,它是林州人民千百年来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百折不挠,勇于和善于冲决一切艰难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
      红旗渠的故事之所以历久弥新,令人难忘,不仅仅由于其自然个体本身的辉煌与悲壮,更是因为它具备了强烈的象征性意义,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一个历史精彩缩影卢红旗渠的故事始而悲壮、终于辉煌的历程,给后来者提供了无尽的启迪和希望。
      1971年1月大型纪录片《红旗渠》在全国上映,《红旗渠》的主题歌“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唱遍全国。周恩来总理称赞红旗渠是新中国建设的一个奇迹,这是由衷的赞叹,在国际上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杨贵老书记去世后,林州市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将老书记骨灰迁回林州,老书记临终遗愿死后还是想看着红旗渠的水,看着林州老百姓。最终,老书记家属同意将杨贵同志的骨灰迁回林州。林州市委市政府在这一问题上也是尊重民意,顺从民意。
      去世近一年之后,红旗渠总设计师、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的骨灰,于2019年3月23日静悄悄从北京运回河南林州,安放在红旗渠纪念馆东侧小山坡上,叶落归根。杨贵老书记“回家”了。杨贵老书记生前有安排,回来的时候不要惊动任何人,不要惊动任何领导。非常简单,没有任何仪式,没有拍照,没有宣传,现场见证骨灰安放的主要是家属,安放完之后有关人员鞠了躬。
      2019年4月5日,清明节一大早,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祭奠老书记的群众络绎不绝,来了一拨又一拨。人们手拿一支鲜花,围绕竖立的杨贵铜像前默默走过,在墓地碑文前放上缅怀的鲜花。“红旗渠除险队”队长89岁任羊成身体不好不能正常行走,由他人背着上山,红旗渠“铁姑娘突击队”队长83岁李改云老人也拄着拐杖上山,两位著名红旗渠老劳模祭奠杨贵老书记的举动,让所有在场的人为之而感动。“没有老书记,就没有红旗渠,老书记一生为人民,林州人民永远怀念他。”这是林州老百姓对老书记发自内心的真挚赞誉。
      1969年1月,笔者作为安阳知青到林州河顺公社东山大队插队,这是河南省有名的一个红旗民兵营。从学校到乡村的时候才刚刚满20岁。对于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城市学生来说,农村就是一座锤炼学习的大学校。在广阔天地里,与乡亲们生活劳动在一起,亲历体验了农村生活状况,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深深体会林州干旱缺水的情形,红旗渠水给农民们带来了生活用水的方便,农耕发展的希望。不远处的夺丰渡槽,是红旗渠二干渠配套工程,我们曾经特意站在渡槽下拍照留影。
      林县在我们一生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林县人民淳朴热情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耳目渲染影响了我们。知青点部分知青参加过红旗渠部分配套工程,跟着学会打炮眼放炮,扛石头推独轮车,多次参观红旗渠的几处大工程,与红旗渠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作为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对知青群体特别关心,曾经特意专程来东山看望关心我们知青们。
      当得到杨贵骨灰安葬林州的消息,4月4日特意提前从安阳赶到林州,住宿在杨贵老书记生前交往十分深的杨来福朋友家中。5日清早7点多,驱车前往红旗渠纪念馆,随行的还有林州籍原二炮一位师级干部。墓地刚刚修建好,有几位企业家出于对老书记的怀念慷慨出资,汉白玉的陵墓栏杆,松柏鲜花丛中环绕的一尊半身铜像,墓地硕大圆形碑文,显得十分庄重。
      杨来福将敬藏杨贵老书记书写的两幅字迹分列在铜像前,墓碑两侧挂着两幅杨来福悼念的长长黑布挽联。上午一直守护在陵墓旁,见证着林州人民前来对这位老书记的悼念崇敬与怀念之情。
一心为林州老百姓的好书记,人们永远怀念你!

杨贵老书记的与太行红旗渠结下缘分,写下的真情字迹:

决心—我和太行有缘分
家住三垴南,杀敌三垴东。建设三垴北,太行有缘分。横下一条心,甘当新愚公。林县面貌变,对起众乡亲。
1954年地委通知调我来林县任县委书记,心里回想过去,也想着林县的将来,写下这句话。
杨贵   1954年于林县     杨来福敬藏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戊子年夏    杨贵   杨来福敬藏

张益群   部分文字摘录网络资料   2019-4-8完稿

01.jpg (51.5 KB, 下载次数: 18)

01.jpg

02.jpg (80.03 KB, 下载次数: 20)

02.jpg

03.jpg (89.6 KB, 下载次数: 18)

03.jpg

04.jpg (119.08 KB, 下载次数: 19)

04.jpg

05.jpg (49.09 KB, 下载次数: 20)

05.jpg

06.jpg (156.75 KB, 下载次数: 23)

06.jpg

07.jpg (67.83 KB, 下载次数: 23)

07.jpg

08.jpg (89.58 KB, 下载次数: 17)

08.jpg

09.jpg (69.79 KB, 下载次数: 20)

09.jpg

10.jpg (80.23 KB, 下载次数: 21)

10.jpg

11.jpg (51.97 KB, 下载次数: 21)

11.jpg

12.jpg (63.37 KB, 下载次数: 18)

12.jpg

13.jpg (59.51 KB, 下载次数: 21)

1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4 14:28 , Processed in 0.190011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