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7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十年前那面旗—难忘的知青岁月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2

帖子

4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6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4 12:37: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益群 于 2021-11-14 15:33 编辑

五十年前那面旗—难忘的知青岁月(一)   孙永柱
      
      我珍藏着一面旗,尽管鲜红的颜色已经褪去,变成暗红色,但上面当年印上去的字迹和毛主席的头像依稀可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每当我看到它,就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五十年前的那段青春岁月。                             
踏上征程
      一九六八年十月十一日,南关体育场停满了“解放牌”大卡车,卡车上站满了背着行李的中学生。卡车下人头攒动,多是家长来给子女送行的,这是安阳市“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誓师大会。会后,这些卡车即将奔赴安阳周边五个县区,送同学们到农村去。
      我们是六六届高中毕业生,因而被安排在往林县的第一辆卡车上。同学吴思田到主席台接过一面大旗,上写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当时毛主席向全国大中学生发出的伟大号召。我接过大旗,站在车前方的中央不断挥动着,多么威风与自豪。当四十余辆卡车载着一千多名安阳中学生驰向林县时,我们的心情都显得格外激动。口号声、歌声不断响起,年青人的激情都在迸发。
      临近中午,汽车驶入林县县城,县革委、县政府组织的县城机关团体数千人在街道两旁热情的欢迎我们。汽车开到第二招待所,工作人员给我们安排了房间,稍后开饭。中餐是小米干饭,十人一组,两个脸盆,一盆干饭,一盆萝卜粉条菜。大家蹲在大院吃了到林县后的第一顿“盛宴”。然后工作人员通知:“下午休息,可以自由活动,晚上县里要组织晚会欢迎我们。”
      要知道,我们这些从安阳来的初、高中学生,从六六届到六八届,都是十五、六岁到二十岁左右的年青人,大多从小在安阳长大,没有见过山,更别说上山了。因此多数同学把去爬山当成了第一选项,大家三五成群结伴向县城东面的龙山走去。沿着上山的小路,顺着峰脊往上攀爬,山顶上的小凉亭成了同学们休息的地方,有的干脆玩起了扑克,直到接近晚饭时才都下了山。
      晚上,县政府组织了文艺晚会,由林县豫剧团演出了样板戏等热情的欢迎我们。第二天,仍旧在这个大礼堂,县革委召开的欢迎大会上,县领导讲了林县的概况,林县的发展规划,讲了我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重大意义;以及将来为建设新的林县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使我们倍受鼓舞。
      午饭后,稍做休息,带队干部开会回来,通知我们一中、二中、五中的部分同学二十个人被分配到河顺公社东山大队。其他同学有分配到西曲阳、柳泉等村的,也有分到其他公社的。随后我们收拾行李,又登上了开往各村的卡车,我依然扛着这面旗帜,踏上了去村里的路,开始了我们的知青岁月生活历程。
集体生活
      我们去的东山村离县城十七公里,在县城的东北方向,是河顺公社最东边的一个山村。它北面是安阳县的许家沟公社,南面是林县的横水公社,东边紧靠的“黄龙脑”是林县和安阳县的界山。要是站在水冶镇的“珍珠泉”往西看,最高最险峻的山峰也就是它了。
      汽车开到“红旗渠”二干渠的一个重点工程“夺丰渡槽”,又向东缓缓上坡约行驶了2公里,上到一个土岭的最高处,才看到我们要去的山村。村支书、村民兵营长领着几十位年青人在村口迎接了我们。然后,把我们带到六队的一个农家院,男女生分别被安排到南北两个大一点的房间。院落东边是一间敞开的小棚,刚刚垒起的灶台上热气腾腾,两位村民大嫂正帮我们安排着晚饭,晚餐是玉米面饼子和小米汤。
      饭后有人提议去爬东山,在场的老支书说:“不要去,山太高,天也太晚了。你们刚来都累了,先休息,回来有时间再去吧。”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没有手机,连个小收音机都没有。院里就在北屋门头上有个碗口大的小喇叭,大家听了一会儿广播就各自回屋休息了。
      不知是谁的主意,凌晨三点多钟就在院里敲窗户,小声喊着:“起床,去爬山的走啦!”不大一会儿,男女生十几个人都起来了。有人还顺手找了根木棍,借着星光月色,顺着村里干凅的河沟向南出村,然后看着山体轮廓由最南边低的峰岭沿山脊往上开始了攀登,遇到陡峭的地方大家互相拉拽,有的说笑,有的埋头看路。虽然是满天星斗,因为是深夜,大家还是高一脚低一脚硬是往上攀爬着。黎明时分,我们爬到一个搞测绘的三脚架旁,知道到最高处了。面朝东方。看着绵绵薄雾涌动起伏的山峦,东边的天际边开始泛红、泛亮。一转眼间,一轮红日慢慢露脸,喷薄欲出。大家在山顶上跳跃高喊“大山,我们来啦!”有的说“在这里看日出,跟泰山上没什么两样。”有的说“日出的地方就是安阳,我们的故乡。”
      天慢慢变亮,有人喊:“水冶珍珠泉就在下面,还能看到里面的古柏树呢!”其实珍珠泉离我们还有三十多里地,肉眼还是看不到的。只不过方向是对的,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年青人激动的心情还在荡漾。随后,我们沿着往北的“黄龙脑”小路下山回到了村里,没有上山的同学才刚刚起来,他们特别羡慕我们。
      吃过早饭,村支书给我们介绍了东山村的概况。村里有两千多口人,九个生产小队,因为是依山而建,所以村里地势十分不平,村当中的河沟是山洪冲击而成,下大雨中间水流急,雨后立刻就干,村两边的山地是靠天吃饭。村西岭上的地块等红旗渠的水引过来就能浇到了。但因为工程还没有配套,支渠是挖了一部分,还要再用两个提灌站把水抬高才能过来。村东面还是浇不到,我们在山上修了个小水库,因为十年九旱,下点雨没多长时间就干了,因而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所以说条件比较艰苦,大家来了要有吃苦的打算。你们有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东山的面貌。
      好在我们这里是武汉军区一九六四年命名的“红旗民兵营”,民兵们有着优良的传统和过硬的作风。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民兵就曾经打死过一个土匪头子,现在民兵们还经常训练……。你们知青二十来个人也就成立个民兵排吧,正好有些艰巨的任务也好交给你们干。随后,大家分发了铁锨、锄头、镐、筐等工具,由一位农民代表申林友带领,开始了我们的集体劳动。
      我们先是到村西修路,把村西高岭的高点挖削了一米多,使进村的路坡度稍微缓了一些。接着又到往“夺丰渡槽”方向把土坝加高夯实,使那段路不再起伏不平。再之后,我们参加了南山坡挖“鱼鳞坑”用于栽花椒树,还参加了村西北掏挖支渠水洞及深挖提灌站泵坑的劳动。为表达我们的豪情壮志,我们还在现场刷写了大标语:“昔日斗敌顽,今朝战河山,东山民兵多壮志,敢叫旧貌换新颜。”受到百姓和公社的赞许。
      那天正干着活儿,突然有几个干部模样的人来到我们的现场,原来是县委书记杨贵同志领着几位干部到各知青点看望我们来了。要知道,当时的杨贵同志还受着“文化大革命”的很大冲击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还来看望我们,说明了他对知青的关心和期望。我们干的更有劲了。
      也就在这之后的一天,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死里逃生终身难忘。我们挖的泵站抽水坑挖不下去了,底部都是砂石岩。带领我们干活的农民去拿了炸药、雷管、导火索,让我们在坑中央打了两个三十多厘米深的孔洞,然后塞进一管炸药。同学们都躲到五、六十米远的路基旁。我和那位农民两人点燃导火索跑开了,过了一分钟,轰一声巨响,碎石渣、烟尘崩了一大堆,但两个炮只响了一声,又等了一会儿还是没响。是哑炮,我们俩走到坑边去查看,另一炮的导火索在地面露出的十多公分依然直直立在那里,只是变黑了。
      我知道申林友的一只手有点残疾,要跳到两米多深的坑里·重新点燃导火索也不太方便,我就要了火柴,说:“让我来吧!”随后就跳了下去,他在上面指导,我正准备点燃时顺手把地面上烧焦的导火索掰掉,底下立刻冒起一缕青烟,原来是导线受潮,夹层中的沥青熔化封住了线芯的火药,实际上线芯还在糊着,他在上面也看到了,他声音吓得都变形了,大声喊到:“快跑!”他就撤离了。由于紧张,我从坑北边掏的脚窝上了两下就没有上来,扭头一看,南边泵房旁边上只有一米多高,我迅急从炮眼上跳过,上到南岸靠泵房角地方,刚站到那儿,轰的一声炸药就响了,其中一块石头“嗖”的炸到我头顶房角的一片瓦,瓦片当时就炸飞了,碎渣落我身上,等碎石烟尘散去,申林友跑过来忙询问:“没事吧?可吓死我了。”我回答说:“没事!”事实是,当时心里还真怕,因为我们的炸药装的浅,地面下导火索燃烧最多只有十来秒的时间,在一个二十多平米的深坑里,如果躲不及,真的就坐上了土飞机,与这个世界拜拜了。这正是点“回头炮”的危险之所在。自己的勇敢举动变成冒失行为,同学们过来也都吓了一跳,这也算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吧。
      我们是集体生活,每天由两名同学轮流做饭。由于头半年我们的口粮还是由公社供应的,每人每天一斤原粮,大队派人拉回来加工后给我们,而且粗粮比例很大,所以我们也像农户一样,一天三顿以粗粮蒸窝头、玉米饼子,早晚喝米汤,偶尔中午吃顿小米干饭或喝顿汤面条,肉蛋豆腐等副食品根本没有。当时村里的老百姓每到夏秋收获季节才能分到人均一天一斤毛粮。因而,秋天收了红薯,老百姓家家户户多晒成红薯干,便于储存,然后磨成红薯面,再掺上三分之一的谷糠,蒸成大饼子加稀米汤,稀米汤放许多干菜或者北瓜红萝卜块,加一勺盐算是主食了。每到冬季农闲时光,你到老百姓家窜门,家家户户的炉灶台上都摆着烤好的红薯,一边聊天一边吃着烤红薯很是惬意的。
      逢年过节或农忙时才能吃上几顿白面。而调味品只有盐和醋,而盐和醋大多是用鸡蛋到供销社换购的。用老百姓的话:叫做糠菜半年粮。我们的粮食虽由公社供应,但也只供半年,等到夏天收了麦子,也就和农民一样该分粮了。由于我们没有家底,还不到夏粮成熟,我们的粮食就吃完了。
      经过大队干部们商量,有个生产队仓库还有几百斤高粱调给我们应急。让几个同学扛到加工店上脱一下壳磨成面。有个同学提议:“人家老农民都把谷糠掺上吃了,咱干脆叫加工厂将高粱糠也吃了算了,省的不够吃。”结果叫加工厂将高粱带壳用“一风吹”全磨在里边了。蒸出来的窝头里碎高粱壳子特别垫牙,而且很难下咽。要知道,农民家吃的谷糠是碾小米时吹出来比较细的二道、三道糠,头道粗糠是不吃的。而高粱糠比头道谷糠还粗还硬,老百姓是没人吃的。既然加工了,我们也只好吃啦。老百姓有句顺口溜:“大口吃,囫囵咽,咽罢再用清汤涮。”
      你还别说,吃了一段带糠的高粱面,有几位同学变得又黑又胖,红光满面,可能是高粱里丰富的维生素起了作用。

(一)孙永柱  二零一八年十月  完稿  2019-01-20张益群电脑打字保存为文档

001、1968-10-11 五十年前那面旗—难忘的知青岁月—孙永柱保存并提供照片.jpg.jpg (988.28 KB, 下载次数: 39)

1968-10-11 五十年前那面旗—孙永柱保存

1968-10-11 五十年前那面旗—孙永柱保存

002、孙永柱辑写的“五十年前那面旗”文稿.jpg (569.92 KB, 下载次数: 20)

孙永柱辑写的“五十年前那面旗”文稿

孙永柱辑写的“五十年前那面旗”文稿

003、1970年冬季,在东山村距离不远处的皇墓村,红旗渠重奌工程之一第二干渠夺丰渡槽.jpg (76.76 KB, 下载次数: 21)

1970年冬季,在东山村距离不远处的皇墓村,红旗渠重奌工程之一第二干渠夺丰渡槽合影,体现对红旗渠精神的敬 ...

1970年冬季,在东山村距离不远处的皇墓村,红旗渠重奌工程之一第二干渠夺丰渡槽合影,体现对红旗渠精神的敬 ...

003、坐在高高土堆傍边,听老支书扬秀海讲那过去的事情……。—郭新志提供:1970年河.jpg (281.55 KB, 下载次数: 19)

坐在高高土堆傍边,听老支书扬秀海讲那过去的事情……。—郭新志提供:1970年河南日报一个姓魏记者来采访时 ...

坐在高高土堆傍边,听老支书扬秀海讲那过去的事情……。—郭新志提供:1970年河南日报一个姓魏记者来采访时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4 18:48 , Processed in 0.177010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