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要将知青精神和农耕文化精髓,教科书般传给下一代

[复制链接]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08:08:47 | 只看该作者
李益民山川知青 发表于 2023-1-8 19:06
殷代武丁至帝乙时期(公元前1324年---前1155年)发明了牛耕。上千的牛耕历史正在渐行渐远离开我们的视野--- ...

   强教育要从小学教育抓起!

    绵世泽莫如为善,
    振家声还是读书。
延续缠绵不断的世世代代恩泽,中国稍有名望的家族,子孙后代但有成就的,哪个不是靠读书维持的?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老先生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中国教育要往何处去,人才该如何培养,这首先取决于将来怎么样。“少年强,则中华强!”着眼于将来,从小学教育抓起,强我少年:
     强我少年,强在其体魄;
     强我少年,强在善于学习与创造;
     强我少年,强在胸怀大志,听从召唤,报效祖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8 19:06:24 | 只看该作者
殷代武丁至帝乙时期(公元前1324年---前1155年)发明了牛耕。上千的牛耕历史正在渐行渐远离开我们的视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1-1 19:53: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益民山川知青 于 2023-1-1 20:10 编辑


  “油篓子里面光,竹架灯笼外边光”。勘正教科书课本“卖油翁"中使用陶缸作插图

       课本“卖油翁"中使用陶缸作插图,也许是败笔。课本“卖油翁"是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故事,堪称中国为数不多的寓言故事之一,也被编入了义务教育教材。插图中陶缸太重不适合古人肩膀担起走街串户去卖油。




     油篓子轻便耐用,更符合中古时期宋代文章描述,因此,《卖油》这是一个鼓励人们熟能生巧、刻苦学习的小故事,但是课本“卖油翁"中使用陶缸作插图,也许是败笔。卖油不会使用陶缸盛油,一个重要原因是:运动中竹或籐编织而成,里面贴了密实防渗漏篓子韧性好,能力
   玻璃,塑料制品还没普及之前,旧时老百姓打酒,买酱油醋等液体商品时,用的不是玻璃塑料瓶,而是“油篓子”。油篓子轻巧,韧性好抗冲击力强;陶缸器皿沉重,韧性差,易碎。


http://bbs.guilinlif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847900&extr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1-1 17:34: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益民山川知青 于 2023-11-28 20:08 编辑

     碌碡又称碌轴,中国农业生产用具,是一种用以人力畜力碾压谷物或碾压平地的农具。总体类似圆柱体,中间略大,两端略小,宜于绕着一个中心旋转。由于谷物收获机械和平整土地机器的发展,碌碡正在逐步退出农业生产用具行业。






    这件玉雕微型碌碡吊坠,估计是老货,黄龙玉石框四周画有缠枝图纹,辗辊可以转动,起有包桨,表达的含义深刻,“将希望的种子压实在土壤中----”、“压平心中一切不平之事”
   农耕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精美灵动的文创产品,能让原本不说话的文物走进日常生活,传递出古老文明的声音,是收藏的意义所在
   缠枝纹是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常见为瓷器上的纹样,玉雕微型碌碡吊坠缠枝纹罕见。盛行于元代以后。明代或称为"转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变化无穷。
http://bbs.guilinlif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847717&extra=
   “用心观物,物无大小”创新创意无限,让乡村老物件,为旅游工艺品市场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从生产工具微缩成为工艺产品角度看,创新创意无限,一切皆可进行创新创意的文创加工,无非是使用何种加工载体的区别,比如,用什么材质呈现,是塑料、金属、树脂,还是竹木、毛绒等等。从留住乡愁,保存农耕文物老器具的角度看,也要考虑向智能电子高端收藏发展,考虑声光电,三维立体,6G,AI电子展示与时俱进,恰当的科技呈现方式。
   以农耕文化、传统生产工具、生活习俗等为主题,深入挖掘桂林《知青记忆》馆藏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从而设计开发更多的文创类工艺产品,推动传统农耕文化文物或称老物件的活化利用,而不是疆尸化收臧,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服务于乡村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留住乡愁与文化!图片为辽宁省辽阳市朝鲜族朝光村老年中心收藏品:用牛拉动的碡碌。2023年11月23日老小孩李益民拍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1-1 09:0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益民山川知青 于 2023-1-2 12:06 编辑


     古代人类的物质生活,主要依靠男耕女织。从农业方面考察,以桂北古代农器具为例,虽然桂北农村最初的栽培尚缺乏史料,其后是火耕,也就是“刀耕火种”。火耕是使用斧子、尖木棒和火种,这些离不开“砍伐器具”;进而发展为锄耕、耜耕阶段,使用骨耜(河姆渡文化)、蚌壳耜(甑皮岩文化)、石耜(水车五马山文化)、木耜翻地、以锄除草;双镰铁范(即砍伐器具镰刀)出现在战国时期,体现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进步。            
    曲辕犁耕是晚起的,其中也有木犁、石犁、铜犁和铁犁之分,这些犁具统统归属耕作器具”;还有对粮食作物生产所需要的“灌溉器具”;曲辕犁和水转筒车出现,体现了代科技发展水平。
   对收获粮食加工、储藏、运输的“加工器具”、“储藏器具”和“运输器具”;这些桂北古代农器在桂北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地区,不久以前还是在使用,实物俱在。这是一部鲜活生动的农耕文明,农具文化发展历史。
    简单例举如下:

     土砻谷器。土砻的砻墩是用竹篾或木板围成圆柱体,再用泥土填实,砻沟很容易被磨平,砻齿是薄薄的竹片或木片,很容易被磨损,因此,土砻需要经常修理。所谓修理,也就是重新把砻沟打深,把磨损的砻齿更换。这就是旧时称这一行业为“打砻匠”的由来。土砻和石臼、石椎、风车一样,长期为桂北农村水稻地区最主要的粮食加工工具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22 12:07 , Processed in 0.196011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