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3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桦林忆记 四

[复制链接]

478

主题

566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9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8 05:0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桦林忆记
  
  四
  日军的工事与开拓团
  老宋头说,二龙山车站旁约五百米,伫立着一个水塔,那是日本人留下的遗迹。当年这个地区被日本人长期统治,日本开拓团在这里拓荒种地、娶妻生子、安家落户。日本侵略军修建了许多军事工事,在深山里也有修筑的军事设施,供他们屯兵、储藏以备战争之用。
  “开拓团”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向中国派来的军事兼民间组织。“开拓团”不光有军队,还有大量的移民。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八百六十多个、三十三万多人。“开拓团”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五百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或在日本组建的一万两千多个“集团部落”中忍饥受寒,其间冻饿而死的人无法计数。据说,抗战胜利开拓团撤离时有四百人左右,后来途中死了很多。从中苏边境在山里徒步走,很多妇女孩子走不动了就留在了中国黑河地区。
  我们连队有一个东北女知青,她的妈妈就是日本人。当年她的舅舅从日本来到中国东北,姥姥在家放心不下,就派妈妈来照顾。谁知到这里不久,日本就投降了。没有找到舅舅,妈妈也回不去日本了,于是嫁给了爸爸。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没有几个月,妈妈就回日本了。后来我们连队的女知青也到日本找妈妈去了。
  
  河北队的住房
  初访贫下中农我们先到王兆福家。王兆福政治上可靠,是依靠对象。他们的住房很有代表性,就像我们城市单元房的直门独一样,进门迎面就是一个厨房,大约有四平米,一个大灶台既做饭,也烧炕取暖,常年如此。每户都有一个厨房做饭,厨房的烟道连着火炕和火墙,一边烧火做饭,一边把火炕和火墙也烧暖和了。周围就是散落的锅碗瓢盆等。进门左间(也可能是右间)是住房,屋里有几乎一半的地方是炕,所以施展的空间不大。吃饭就在炕上放上个一尺多高的小方桌子,人们就盘腿坐在炕上吃,我们逢年过节到老乡家就这样。这个炕就是整个家庭的重要场所。白天,家庭主妇就盘腿在炕上做针线活,客人来了就在炕上放上一只笸,里面是烟叶,供客人自己卷烟及喝水、抽烟。晚上是全家人睡觉的地方,无论家里几口人、几代人则全部头朝外并排挨着睡,万一家里来了客人,就在炕上腾个位置。应该讲主人夫妇、老人、成家的孩子(包括女婿或媳妇)、客人在一个炕上睡觉总有些不成体统,不够文明,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几乎家家都是那样的。个别屋子大一些的,也有两面炕的,拐角炕的,但总归是在一个屋里睡觉,极不方便。
  一个屋外的简易仓库放生产工具及杂物等,也称冷房。家家在屋后(也有在屋内的)挖有一个二米深、二米见方的菜窖,贮藏过冬的洋白菜(大头菜)、土豆,也只能放洋白菜、土豆,因为别的蔬菜无法久藏,供长达半年之久的冬季吃菜。因此,我们半年只有洋白菜、土豆的原因就是这样来的。所以,农村人家如果要搬家,没有多少东西,一辆马车就可以全部拉走。
那里人家一般是很少有家具的,比较一致的是炕上放一只炕头柜子,上面是镶着玻璃的柜子门,下面是两只抽屉,有的就在炕下摆着一对木头箱子。
  老乡并不穷
  到连队开始写日记,日记本上第一页写着:“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访贫问苦找朋友就是第一件事,于是我找到了我们的朋友——老王家。通过观察了解感觉到,北大荒不荒凉,河北队不贫穷。就说老王家,他家内屋迎面就摆着一台红灯牌坐式半导体收音机。这样的收音机在我们城里当时也是奢侈品。我家原有的无线电(俗称电匣子),是解放前留下的日本产的电子管收音机,可见他们生活好于一般人。
  那里最次的人家也有一个劳动力,每月三十二元是固定收入。至少养活三四个孩子,人均八块钱生活费。有白面吃,有工资挣,除了花销用票证购买的物品,买粮油钱之外,应该没有大的支出,没有更多消费。
  夏天吃菜,自己种,够吃少半年的新鲜蔬菜。多半年吃积攒的大头菜、土豆等过冬菜。这些菜是需要花钱买连里种植的。夏天酿的大豆酱、腌的咸菜,上秋积的酸菜,够吃一冬。喝酒很便宜,自己农场酿造,烟叶也是自己种植的。在吃喝上真的没有更多的花销。因此他们那里的生活水准,表面上看,很不错哩,不像我们下乡劳动时的华北农村农民,戴草帽、说侉话、穿粗布衣裳补丁罗补丁,赤脚穿破旧鞋。连队的老职工不同,女同胞穿花洋布衣服,是凭布票购买的。村里也没有织土布的机器、原材料和历史。我们城市和农村人喜欢夏天戴草帽,冬天戴棉帽。那里不然,夏天戴一顶布帽子,冬天就是狗皮帽子,这是最简单便宜的。再高级就是羊绒、羊剪绒,貂皮帽子也有人戴。那里人穿鞋也有讲究,基本上没有不穿鞋的,而是穿什么鞋,夏天就是绿色胶鞋,很少穿布鞋,女人不干活时穿布鞋。劳动时还是胶鞋为主。天气一凉就是棉胶鞋,防湿保暖,经济耐穿,一穿一冬。有人还半截换一双,因为旧的被冻裂了,走路走坏了。有的高级的就穿棉皮鞋,高腰暖靴马靴。袜子那里人有的不穿,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不保暖。因为脚出汗,冬天走路容易冻脚。一般的人在棉胶鞋里铺垫乌拉草。那时没有假货,都是自己上了秋在田野里割来的,在家里晾干了,冬天用。他们先用棉布把脚裹上,再铺草穿鞋。有人上山打猎就是一派东北人典型的装扮,打绷带,缠腰带……
  住房是连队自己盖的土坯房或者拉哈辩草房,不用交房费。吃水,从深井里打,夏天山上流下的融雪水很干净清凉,也很方便。烧柴,每年定期可以到深山里砍柴,把荆棘和枯木朽枝堆在一起,上冻前向连里要车把它拉回来,可以烧上一个冬天,取暖做饭都够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36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766
沙发
发表于 2023-12-18 08:18:17 | 只看该作者
当年日本开拓团,
至今遗迹仍点点,
住户特殊重是炕,
生活消费挺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 07:25 , Processed in 0.165009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