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41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一种《兴奋感》叫做招工回城

[复制链接]

1326

主题

413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469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7 16:5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一种《兴奋感》叫做招工回城
其实,在这个世上并没有《幽窗小记》里那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典雅华丽的传说而现实生活永远是快速的脚步,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疲惫的精神,以及知青下乡和回城后又被下岗的经历。这些,终究透着人世间的薄凉。而我早已被同化并借助时间的热闹掩飾着自己的心跳。
因此,每当情绪波动时,心里便会催生一种浓郁的怀旧之情。往事回首,时间就会定格,而且还会饱含着有笑有泪的炙热,但同时,让我走出孤寂,走出绝望,更让我缅怀。这正如几米所说:“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而这种完美是一个即便在风雨中仍能微笑的状态。
历史的歧义就在于有不少未被宣扬的内幕。人性也保持惊人的相似。反思历史,审视今天,这可以让我们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活得更加通透与接地气。对于知青本人来说,这可能是一次对内心最真挚呼唤的回应。
世界偌大,总有人挺身而出,为了心中的国家理想奔赴广阔天地。而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就是一个承受着无数的赞美与漫天非议的事件。
如果说,那个年代能使人产生无比“兴奋”的感觉,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多么好或者不好,而是那个时代,我们正目不转睛地直面着年轻,所以能博得如此的关注,就因为它在其重复的、过剩的、单调的辉煌中呈现出一种毫无杂质纯粹的知青情怀,而透过这种情怀,看到那个时间的一些特质
有一种回不去的青春,叫做年代,那就是知青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充斥着岁月里的烦恼和每个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能够被招工、读书、参军,极大地刺激了知青回城的欲望,所以,谁也逃脱不了无处不在的灵魂触及
那个年代,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巨大差异,极大地冲击了广大知青扎根农场的心理。为此,回城便是每个知青成长道路上的阳光雨露,回城还可能会改变人生的根本方向。‘回城’两个字,承载了太多的情非得已,它是散落在‘广阔天地’里千万青年人心中至高无上的梦想。那种梦寐以求的返城之梦,泛滥在知青心灵流觞的岁月信笺上,就如一袭烟雨,湿淋淋的走进飘渺久远的往事。历史记载的79年的《知青大返城》可以说是那个年代中最苦涩的玫瑰。
回忆远离了平淡,但我想使本来平淡的日子背叛现实做一次超越的飞翔。于是,那些泪水蜿蜒的日子就侵袭而来。我不是每一次往事都能记住。有的往事,是拿来成长的;有的往事,是拿来一起生活的;而有的往事,却是拿来一辈子怀念的。74底年的那次招工回城让我产生的‘时代兴奋感’印记,却是一种跳跃激射的思绪波体与现实共鸣而能左右的思维空间,它们的发生,并不只是改变了其发生之时的知青个人命运,而更多的影响了现在乃至将来的将要成为历史之事的发生与转折。因此,我始终觉得:频繁回望历史,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但人生的魅力就在于在结局呈现之前,前方总有不少希望的诱惑,也最剜心透骨。  
那是我扛起旧木箱斜挂着黄书包离开家时,只有母亲一个人抹泪将我送至宿舍楼下。我没说话,也无话可说,望着母亲满头白发和难过的样子,我默默地压住自己的情绪强忍住涌上心头的一阵酸楚,故作轻松地冲她挤出个勉强的微笑,摆了摆手,而后,头也不回地与送我的哥哥一起顺着炉渣路面的街道,然后上沥青马路走向湘江轮渡码头十四中知青出发集结地。
轮渡码头两边虽有锣鼓喧天欢送的热闹场面可我咋也提不起兴致,默不作声,因为我知道下乡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任何好事都不会无缘无故地降临在我这个出生不好的家庭!送行的亲人们聚集在码头的周围,仰着头,紧盯着即将蹬船儿的脸,反复叮咛,心情复杂,面含悲戚,那真是一幅让人不忍直视的断肠的送行场面啊!
一声长长的笛鸣,轮船调头开始往北驶入旷野唯有窗外一片早春的荒凉,有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湘江天际流的感觉
此时,船上的人便再无言语和嬉闹了,大家都聚集在船舱中间的木凳上,男生们开始抽烟叹气,女生有人低声抽泣,似乎都已意识到艰辛和苦难的日子已经开始。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同学们真正开始走向了社会,学会了对社会、对命运的思索,真正开始长大
人生本来就是孤独的叠加,曾经的微笑逝去的岁月,怎么找得回来,知青的人生更是如此。某些往事冒出来,毫无征兆地,随之而来的便是在回忆里散不开。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风景;伤得最深的,还是我在东山峰农场2年零11个月的知青生活碎片。
旧事只能存活于意念之中,又行走于光与影之间依靠某种关于知青的滂沱情感而偷生。这份执念忆载着青春的远行,是人生一行走来的铺路石,在内心的渲染下变得五颜六色,为此,写下曾经的辉煌,写下曾经的阴暗,写下灿烂,写下暗淡,写下自己在东山峰农场的经历。
记得1972年3月28日下午,严寒尚未退尽,春雨依旧绵绵密密的斜织着,我们下船再转车从省级公路的岔开处下车往陡峭的小路上爬,便是东山峰农场了。远处羊肠小道的山民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在朦胧的雾雨中,背起简单的行囊,在队干部的带领下开始寻摸我青春里的故事。
日落时分,山坳里的知青点已经有人开始炊烟、掌灯了,知青急切到家的心情都被雾珠打湿了头发和眉毛,汗水和爬山的气踹声在同学群体中仿佛变成了一道好奇的旅途探寻,意识中,会想起那顿‘丰盛’的晚餐,那几栋一字排开的红砖瓦房的知青宿舍,电灯电话,舒适的寝室,锣鼓喧天夹道欢迎我们的场景,迫切的蔓延在每个知青的情绪中。
然而,一到目的地,知青被眼前发生的一切看得目瞪口呆;整个知青点坐落在海拔1400多米的山坳里,被人工铲平的一小块空地上,孤零零的竖立着一栋三十多米长的茅草房,那便是知青和农场职工及他们家属的全部居住地。往下的山崖边还搭着几间偏房,旁边是一间厨房,但材料全部是用茅草和树棍、葛藤搭成的。宿舍对面是一块小面积山洼湿地,蛙鸣、虫叫的响彻声好像是在与知青心情坍塌的欢愉。
在潮湿浓雾的空气中,双脚沾着厚厚的黄泥,走近宿舍,我才看清楚这‘知青宿舍’的内外真实情况。粗糙简单式的工棚建筑,四面透风,搭上原始树棍做成的‘统铺’床,湿漉漉地面,被雾浸透在茅草墙上的水珠还没有抹上任何黄泥的遮挡,缺了桌椅板凳、柜子等家具。这种独特的原始艺术搭配让黄与白的空间里充满着非洲部落茅草窝棚的质感表达出宁静的蛮荒与禅意的气质,无不给人一种原始生态和野性的震撼。
时间,铺在我那张黝黑的脸上,写满了艰辛,终日兜转在云雾缭绕的茅草坡上,扛着锄头,握着茅镰刀,怔怔的看着,落下的微颤的星光,只有那些初恋似乎还带有一丝丝微笑。我一次次的弯下腰,用那强而有力的手臂搬起岩石,血印的痕迹浸在肩上,汗水从我额上滴下。收工回来,事情变得更糟糕,往食堂走,更令人唏嘘不已,不足量的钵子饭,一日三餐缺油的萝卜、土豆、海带、辣椒汤,一个季度能盼望的肉沫味,超体力强度的劳动生产,把十六岁娇嫩的身体压得气踹喧喧。
更难忍受的是青涩尚未感慨泛滥的泪水还未释怀,文化已经缺失在精神的层次里,特别是政治上遭受的歧视,是我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没有了眼泪,眼泪永久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茅草坡上。这些,却一次又一次伤心地在山凹里轮回。那种倍受心灵的煎熬,始终啮噬着知青的记忆是无法释怀的梦魇。原来内心被时代召唤的那种光芒,一度创造出青春理想的热情,却在此时作茧自缚,将自己捆绑在政治秩序的小圈圈里,一个箭步就被坠入了深渊。
苦难与饥饿的命运组合,让知青随着时光流逝,已不再知青,而是知不青了。于是,我默默地承受眼前的一切,不再去挤那个挤不进的世界了何必为难了别人作贱了自己呢
在湘北边陲的山峰上,眺望故乡的方向,多少次,背靠着茅草垛上,默默无声的祈求着上天,什么时候命运之神能眷顾我们回城。多少次,我留住夜色的心情用双手在墙壁上造影,待夜空中轻轻滑过我的手指难扺触回城的思绪,眼望着重山峻岭背后朝南的方向长沙,作小鸟滑翔式的姿态。
记忆,总有些瞬间,能温暖整个曾经,即使一种受伤也要忠于自己的倔强。那一年的12月份,像极了北方的冬天,寒冷,冷得让人打颤。除浮于知青点上关于回城的舆论外,还有诸多扰攘的事件。把12月放大一看,便是推荐读书、招工抵职、参军等,这种知青组织上和政治上的松动,这都是1974年底的缩影。这一年发生的事件多如牛毛。每一出事件,都涌现不少的问题,知青思潮奔涌、浮想翩翩,心情各一,以致危及自己的精神平衡。没有机会的,犹如一束光照进了黑暗的深洞里,让人跌入谷底;有机会的,仿佛是在梦中,甚至怀疑是真的,既而又欣喜若狂,兴奋不已

陈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48
沙发
发表于 2024-1-28 07:52:44 | 只看该作者
盯着青春总兴奋,
百般思绪填精神,
忆起当年一件件,
念头飘飞九霄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7 04:40 , Processed in 0.176010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