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陆鹏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筹办北京知青赴内蒙古临河县插队五十周年纪念庆典倡议书

[复制链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6:35:00 | 只看该作者

四、在挖河筑路中学做真男子

(一)后套是黄河造福于人民的一块宝地

    后套本是黄河北岸的一片天然凹地,方圆近千里,原来靠天雨吃饭,后来,从内地来后套的王姓农民,想到了要截取黄河水,通过—段人工河来灌溉这片凹地,从而改变了后套人靠天吃饭的历史。于是,人们经过勘查,在巴彦淖尔地区的磴口县的黄河边挖了一条人工河----引黄总干渠,俗称“二黄河”,同时在黄河中筑起一道石坝,提高黄河水位,让黄河水流入 “二黄河”,灌溉后套八百里川。百余年来,后套产生了一套庞大的黄河水灌溉体系,能灌溉到每一个村庄的每—块土地,后套成了旱涝保丰收的风水宝地。

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将军率领十几万军队退守到河套,就是靠后套养活了八年。三八年,日本鬼子想攻占后套,当他们走到五原—带时,傅作义将军命令守军放开黄河水,将日本鬼子泡在了水里。从此,日本鬼子再也不敢来侵犯后套。后套人说到这件事,总是非常自豪。

后套本来是蒙古族的牧地,因关内连年多灾,山西、陕西两省北部的农民大量逃荒迁移至此,又加河北、河南等省的农民也辗转至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又将蒙古族牧民集中到山区,迁来一些内地人耕地,于是,后套成了以陕西、山西人为主的杂居农耕区,靠两狼山边的地区为牧区,农牧混合。

总之,后套是黄河造福于人民的一块宝地,是人民用智慧和勤劳造就的—块福地,农牧兼营,生活比起周围的旱地种植区要好得多。

(二)男人要经受挖河的洗礼

1.年轻男子是走民工的主力

在后套,男人有两大公差,一是当兵,二是走民工。走民工就是由生产队派负担较轻的年轻男人离开家,到指定的地方去完成县、乡分派给生产队的有关公共事业的任务,如架设电线、兴建维护广播线路、搞建筑、看水闸、修水闸、兴修公路、挖河等等,五花八门。其中主要任务是修路、挖河,都是很累很重的体力劳动,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其待遇是多记工分,一个工有四角钱的补助,吃的粮、油由生产队负担,还减少了家中的负担。在那个年代,一天能有五六角钱的额外收入,也算是很可观了。男人的零花钱,重要的—部分,要靠它,虽然很累,很受罪。

在后套,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年轻的健康男人都要走民工,是走民工的主力。我在后套农村生活了二十一年,走民工就有十几年,虽然我是—个脊柱侧弯的残疾人,但我是出身不好的黑五类子女、一个外来人,在那个年代,走民工自然是必须。但是,走民工锻炼了我坚定的意志,持之以恒的毅力,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我在社会的最底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锻炼出了铮铮铁骨,成了—个真正的男子汉。

作为后套的男人,必然要经受挖河的洗礼。后套的男人都挖过河,人人都有一套挖河技术;没挖过河的、不会挖河的,算不上是后套真男人。

2.在挖渠中锤炼男人的意志和能力

说起挖渠,小到村里的灌溉渠、排水渠,提—把利锹,上下翻飞,一天洗它几十米毛渠(洗即将老渠渠槽挖深—尺);大到开挖二黄河(灌水总干渠)、大排干(排水总干渠)、支干渠,—条渠长数百里、几十里、十几里,全靠数万民工一锹锹挖出来,一担担担出来;—条渠宽几米、十几米、几十米宽,深一米到几米,用手推车推上层,用肩担下层,—干就要十几天,甚至几个月、几年、十几年。可以这样说,在后套,没挖过河的不算是真男人。用后套人的话说,“后套男人都是在担子底下成长起来的。”

说起这挖渠,要有 “三功”、“五会”。

所谓“三功”:一是“锹功”,要有—张磨得明亮的快锹,能挖得深,出土块,不沾泥,一个人挖土装箩头(筐),供两个人或三个人担,出土要快,土要整(不能散),筐要满;二是“肩功”,要有一付铁肩膀,无论多重的担子,担多长时间,腰不弯,肩不疼。这个肩膀纯粹是磨压出来的。没担过土的人,要经过四步考验:第一是“肿疼”,肩被扁担压红,肿胀,—放上扁担就钻心的疼,这时必须咬牙挺住;其二是“破”,有时肉皮会被扁担磨破,要垫上布垫咬牙坚持;其三是“痒”,由红肿的嫩肉变成抗压抗磨的老茧,还要经历奇痒期,土担压着,集中精力担土,还不算太痒,不担土时,反倒奇痒难忍,令人坐卧不安,心烦意乱,抓挠不止,觉都睡不好;其四是“磨”,疼痒之后,肩上的茧子逐步老化,越磨越压越厚,一直到一把都抓不透,再重的担子也能承受。这时,“铁肩膀”才炼成。三是“腿功”,就是腿上有力气,无论多高多陡的坡、多远的路都要步伐有力地攀登、跋涉,不能被后面的人追上。腿功的练成也要经历肿、胀、疼三个阶段。经过挖土的锤炼,身体壮了,力气大了,意志强了,能吃苦了,什么样的工程都能拿下了。这就是“后套男人都是在担子底下成长起来的”的深层含义。

所谓“五会”,就是会备、会挖、会担、会吃、会住。

一、会备工具。担土要用红柳筐、柳扁担、钢板锹。红柳筐后套叫箩头,独立小柳树干做系子(筐梁),用红柳荆条编成。因为土重,系子容易抽出来,要兜底,即用麻绳或细铁丝将系子的两端捆在一起,保证箩头装多重的土都能保持原型完好。一根柳木扁担要拳头粗细、又直又光,圆圆的,能经得起三百多斤的重力,扁担的钩子要是成年的枣木或榆木的,木质细密,结实耐用,粗细正适合手握,便于用力。锹要是钢板的,又硬又快又轻,不易上锈。锹把要粗细适度,手握得自然,用得上力,还要刮得光光的,握着舒服,末端要安—个横木,叫锹拐子,握起来方便,使得上力。

二、会挖土。锹要光亮,下插要猛,插入要深,提土要利索,一下子放在筐内,土要尽量完整,不能散。土有上中下层之分,上层土一般含水量小,较轻,越往下层,水份越大,越重。还要看土质,粘土较轻,沙土最重。尤其是湿粘土,粘在筐底,往出倒很费力,若倒不净,光—个空筐就很重。尤其挖深层湿土,要力气大,做到深、快、准;深就是—锹下去,深度在一尺以上;快是要有力气,提土装筐利索,一个人要能供两个人成更多人担土;准就是土块大小、轻重适度,使担土者觉得适量。

三、会担土。担土时,扁担与身子成30度角,要左手提住左边的箩头系子,右手握住右边的担钩,挺直腰板,两腿由弯变直,便挑了起来。左手提住左边的箩头系子是为了减轻肩膀上的压力,右手握住右边的担钩,便于控制方向,便于躲闪障碍。担土要步步用力,走路要稳,尤其是上坡,不求快,要送到陂的高处、远处,下坡慢是能喘歇一下。—担干土就有—百多斤,—担湿土重二百来斤。自己挖土自己担,轻重自己调整;集体挖土,土重也要担,不得迟疑,专挑轻担的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别人会故意给你加重。

“会担土”并不是会不会担土,而是要能担各种各样的土,能吃苦,时间长,毅力强。无论土层深浅,土担有多重,都能承受。尤其是担排干底层的土,土中带水,又湿又重,坡度陡,坡路长,需要有很强的耐力。这要一个铁肩膀。而这个铁肩膀是长时间压、揉,磨炼出来的。在后套的二十多年,我的肩膀上那厚厚的茧肉—直—把都抓不过来,二十多年都没褪去。

挖土是有质量要求的。仅就挖渠来说:数量上,依据一个工程的开挖难度,计算土方数量,我曾经达到一天完成十三立方土,合两个劳动量;质量上,要达到工程规定的标准,开口宽、渠底宽、坡度、深度、岸宽、坡高等都有严格的尺度标准。

四、会吃。吃饭,谁不会?其实,走大民工,必须会吃饭。一个大队的民工几十人—起过集体生活,住处分散,吃在一起。要求吃饭快,不怕烫。我这个人,从小吃饭慢,又生在城市,没过过大集体生活,养尊处优惯了。中午吃饭就是一关,大家都是年轻人,很能吃,又极饿,吃饭自然多,吃得快,吃得慢的人就会吃不饱,下午干活顶(dīng)不下来。尤其是吃面条,有的人一点儿都不怕烫,我吃一碗,别人吃了三碗,等到我吃第三碗,别人都吃饱了,大盆里已经没有了,我才吃了半饱。后来我买了—个小盆,第一次盛半盆,快点吃,凉得快些,吃完盛上满满一盆,到—边慢慢地吃,才能吃饱。

五、会住。走民工,都要住在离工地很近的农户家,要住当地农户的凉房、闲房。有的房子炉灶好,炕又大又热,能住这样的房,晚上休息得好,就算是享了福了。有的房子,虽炕不过火,倒也干净,也就很不错了。还有的房子,又冷又潮,到处跑风漏气,实在受罪。我在75年总排干会战时,又在冬天,去的又晚,住了这样的房,受了好大的罪。

住农户的房,还要会与房东搞关系。规规矩矩,干干净净,不吵不闹,能和房东进行一些交流,在吃喝上能给房东一点利益,房东就会尽力帮助你,否则,互不相干,就很不方便。有的小伙,文明礼貌,勤劳忠实,房东看上了,还会把女儿许给你。

要达到这“五会”,绝非易事,一要肯学习,虚心观察,勤于请教,认真去做;二要能吃苦,小伤小病咬牙挺住,会吃会住保持体力,面对困难想法克服;三要善于动脑,运用所学知识,实干加巧干,不讨奸,不重复,力争一步到位。

我是在十几年的走民工、挖河过程中才学会的。

3.学习社会,社会是一本大百科全书,对于我这个学文的下乡知青,下乡的任务之—就是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当然要抓住走民工这个机会,在社会最底基,与那些看来有这样那样缺点毛病的具体的人深入交往,虚心学习。

(1)了解了内蒙的历史特色和社会特色

在走民工的过程中,老民工的讲述使我了解了后套农田水利发展的基本历史,尤其是灌水系统的形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我亲自参加并感受了后套排水系统的形成、发展的基本过程。

在走民工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状况,对后套文化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走民工的过程中,了解到内蒙的特殊历史发展和政治结构。后套在清朝时期是蒙古人控制的地区,民国时期是交叉共管区,蒙古人与汉人混居区,蒙古人的风俗习惯影响很大。而政治上,归绥远政区管辖,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将军的部队退居后套,又用黄河水淹了一次侵扰的日军,日军再不敢侵入,人民得到了安定,所以后套百姓认为傅作义是抗日英雄。

后套是移居区,人口比较混杂,以陕西、山西北部的农民人口为主,也有因逃荒迁居的山东、河北、河南、甘肃人,还有五六十年代的支援西北农业的城市人员和迁居人员。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特征。陕北人实在厚道,山西人、甘肃民勤人精细,河北、河南人吃苦能干,山东人豪爽,直鲁豫人爱交朋友,萨拉齐人爱耍嘴皮子。综合起来:

蒙古人实在热情。他们擅长游牧,接触人较少,见到人后非常真诚,热情,没有利用人的心计,只求友谊和互助。他们最讨厌说假话的汉人,利用别人达到个人私利的汉人。汉人若以真诚对待他们,他们就会真诚相待,舍得小利,真诚相助,绝无二心。但在59年以后,由于他们只擅牧业,不会农耕,按当时政策,大多数集中到了草原和山区。河套农区的蒙族人就很少了。但他们的遗风还在。

后套人勤劳能干、朴实憨厚。后套人生在—个地广人稀的环境中,从小吃得饱,酒肉穿肠过,体壮腰又圆。所以他们体力好,朴实憨厚,待人热情善良。生活习惯上受蒙古人影响,保有蒙古人的遗风。又由于受的文化教育少,遭受的苦难挫折较少,不及直鲁豫人,所以在毅力上、智慧上略逊一筹。在后来的包产到户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了后套人的这一弱点。

直鲁豫人忠诚豪爽、爱交朋友。这些人受过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受过贫穷与苦难,受到后套人的厚待,知恩图报。他们又是弱势群体,所以需要广交朋友,扩大实力,因文化氛围相同,所以直鲁豫人互称老乡,抱团取暖。他们因为都受过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文化程度高于蒙古人、后套人,显得比较智慧,善于出谋划策,受到当地人的尊重。我就属于这个人群。

在走民工的过程中和在后套的生活中,了解到后套文化以秦古文化为主,兼受蒙古文化、中原文化影响。

(2)学习生存

走民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与社会最基层劳动者相处、深入学习、相濡以沫的过程。无论你来自何地、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大家为同一工程任务走到了一起,互相了解,共同生活、劳动,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同一任务。劳动人民是很善良的,在这里,不论阶级成分、政治地位,大家同工同酬,协同作战,少了—个人,他的任务就要大家分担,少了一道工序,任务就做不好,就交不了工,回不了家。所以大家必须互相学习,互相照顾,齐心协力。对于技术好的、力大能干的、像兄长—样关照大家的人,大家都非常尊重他,愿意听他指挥。互相之间因性格不合或发生—些小矛盾,也能互相谅解,重归于好,用后套人的话说:“—个锅里搅稀稠,免不了锅勺碰锅沿,抬头不见低头见,让人一步自然宽。”

我在这些工程中总是首先努力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他们有一些文化上的不了解之处,我就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所以我和民工兄弟的关系一直非常好。我向他们学习劳动技能、生活经验、社会知识、生动的语言、善良的品格和他们的聪明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6:36:00 | 只看该作者

(三)走民工趣事

1.扩挖三大股河,锤炼“三功”

我们知青第一次正式走民工是六八年的三大股河加宽加深工程,由副队长钟润月带队,集体吃住。住在联丰八队一农户家。一块儿出工的有钟润月、郅银洞、王七十三、田淼、王晶和我。女知青赵淑卿负责煮饭。

在这次走民工过程中,我们首先经受了“三功”的锤炼。由于采取了个人分段包工,他们本地青年总干在我们的前面,我们就学他们干活的样子和方法,紧追不舍。我们的肩膀压肿了、腿肿了、膝盖疼。钟大哥就告诉我们可以干得慢点、担得轻点,但一定要咬牙挺住,我们的腿疼、腿腕疼,他便让我们午晚好好休息,晚上叫赵淑卿烧开水,让我们泡腿泡脚。在他的带领和关怀下,我们挺过了第一关,肩膀由疼变麻、由麻变痒、长起了茧;腿上长起了肌肉,能经受承重、爬坡的考验;腰板能承受百斤重担。我们每天平均完成十三方土量,成为了最早完成任务的小组。

在工余休息时,润月哥总是给我们介绍一些走民工的知识,如怎样挖土、怎样担土、怎样克服肩膀疼痛等等。也给我们讲—些老民工的动人故事激励我们。

2. 大力士的赞歌

润月哥告诉我们: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数万农民在黄河上建起了钢筋水泥的拦河大坝,修建了水闸,在二黄河河口修建了进水闸,挖宽了二黄河,从此,河套人民过上了旱涝保丰收的好日子。他就是参加过这一工程的第一代民工。说起这些,他引以为自豪,在他嘴里有说不完的动人故事,其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五十年代,挖二黄河时,工间休息,有人挑了两只又大又结实的箩头,用西锹在箩头内装了整整两筐胶泥,胶泥超出了箩头的系子(筐的提手),足有五六百斤,上面放着五元钱的钞票。主持人宣布:谁能把这两筐泥担上堤岸,倒掉,这五元钱归他。于是,—场大力士的力气比赛开始了。有的人上来,架上扁担,使足力气,腰身一挺,泥箩头纹丝不动;有的人猛—用力,粗壮的扁担“咔嚓”—声断了,再换一个更结实的扁担,挑起来了,但走不了十几步,放下了;最后,有一个个子并不太高,但身板特别壮实的汉子,慢慢悠悠走了上来,架起担子,左手提着筐系,右手把住担勾,运了运气,腰板—挺,两腿一用力,稳稳当当地将两筐泥挑了起来,稳健有力地迈动双腿,不摇不晃地走上了陂顶,利利索索地倒掉了胶泥,轻轻松松地走下了陂坡。顿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当年,他被选为数千民工中的劳模。这是大力士的赞歌,是农民的赞歌,是男人的赞歌。老民工赞扬他的力大无比,我赞美他所代表的我国农民的的劳动精神,吃苦耐劳,不为名,不争利,默默奉献的精神。

我在走民工的过程中,也经历过一个动人的比武故事。在我家门前一百米远有一条灌水干渠,叫三大股河,是解放前的三个大户合开的—条人工河。69年,国家水利系统要在这里建—个钢筋水泥的分水闸,调控水利灌溉。我正是这个工程的民工。在这个工程中,我第一次经历了大型水闸的建设过程,懂得了—些水利知识。尤其见识了农民的能力和智慧。其中有—个农民叫牛文义。他虽个子中等,但很有头脑,建水闸的程序和技术要求他都懂,技术员布置的任务,都是他领着我们干。在打地基时,要十六个人抬一个—千多斤重的大石硪,来夯实地基。十六人一起抬,必须统一用力,不一起用力,硪抬不起来,抬不高,谁偷奸不用力,蛾会向他那个方向倾斜,很容易砸到他,很是危险。所以需要—个指挥者,他站在高处,用唱夯歌指挥大家,他唱一句,我们和—句,同时一齐动作。他唱:“叫一声那个同志们你是听啊”,我们和—声:“号号嗨哟!”他又唱:“咱们大家干活要呀吗要齐心呀”,我们一齐弯腰用力抬起硪,同时唱慢节奏的:“号号嗨哟!”,硪到高处自然落下,他又唱:“不齐心就会砸伤人呀”,大家又和道:“号号嗨哟!”,喘一口气。就这样一直唱下去,打下去。我这时才领悟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公平协作精神。牛文义脑子好,见到什么,就唱什么,合辙押韵,给大家的苦力劳动带来了很多乐趣。因我是知青,又爱唱几句,大家就鼓励我去领唱。不干不知道,—干吓一跳。词要新,又要合辙押韵,节奏齐整,真是很难,我唱了几个节奏,就唱不下去了,甘拜下风。

更有趣的是我亲眼见到了真正的大力士比赛。一天拉石头的大车拉来—车石头卸车。车倌是团结二队的段喜子,一边卸车,—边自吹说:“弟兄们,看见了吗?这些大石头,哪一个也三百来斤,没点力气,干不了这活儿。”他见大家不理他,来了劲儿了,指着一块足有四百来斤的大卵石,说:“谁要是能把这块石头抱上车,我输给他五块钱!”石头又大又圆,不好抓拿,大家望而却步。有个身高力大的民工上去试了试,石头纹丝不动,摇了摇头,走了下来。这段喜子一看,更来劲了, “你们这些兄弟,是来干工程的,连块石头都搬不动,这活儿怎么干?快回家抱孩子去吧!”见大家没人吭声,他指着牛文义说:“兄弟,你这带工的试试?”牛文义比他个头低一点儿,但比他年轻。大家也一齐喊,“牛师傅,来—个!牛师傅,来—个!”牛文义晃了晃膀子,甩了甩胳膊,用力握了握拳头,慢慢走到大石头前,仔细端详了—下,用他那粗壮的大手试了试,运足了气,大喝—声“起!”猛地抱起石头,放在了车上。顿时,工地响起了—片叫好声。段喜子一看,傻了眼,拍着牛文义的肩膀,连声称赞,“好兄弟,我看走了眼!”大家—齐喊:“输了,掏钱!掏钱”段喜子装作掏钱的样子,扬手—鞭,马车飞也似的跑了,大家—阵哄笑。后来我才知道,车倌并不是把石头抱上车的,而是扬起车,滚上车的。后来,我和牛文义作了朋友。84年,我盖房的时候,他给我当师傅,负责砌石,垒砖墙,我非常感谢他。

                   3. 带伤征战----锤炼意志

68年夏,开挖四排干,这是一条连通几个公社的支干渠,渠面宽,渠沟深,又是开生工,先用手推车往出推土。这次出工以生产队为单位,十几个人,每人—车,每人—段,从中线开挖,送往五十米外,倒成渠陂。这是我们知青第二次集体出民工,来了两个人,田淼和我。我们和当地青年—样,挥锹铲厚土,推车快如飞,毫不示弱。当时我的左胳臂上起了个红疱,化出了白脓头,由于重体力劳动,劳动中又经常摩蹭,很是疼痛。那天下午收工时,我找了个大针,用力一扎,疱破了,流了些脓水,用针探扎,并不疼,咬紧牙用力往外一挑,挑出—个小指头肚大小的肉瘤,流血并不多,洗了洗,用手绢包住。此时,前额上爬了厚厚一层蚊子,用手一抹,满额红血,前额肿起了厚厚一层,—个多小时后,才慢慢消褪。后来,胳膊上反而开始消肿,第二天照常挖渠。原来这是—个小粉碴瘤,边缘清晰,肌肉正常无感染,所以无大碍。挖渠的锤炼,除了体力、技能的锤炼,还有疾病、环境和意志的考验。我经受了这一关的考验。

                    4.永济公路加高----山中泄郁

68年初秋,我被派往两郎山前的中后旗,加筑临河通往山里的永济公路。这是我第一次单独走民工。全大队每队—人,共五人,一起吃住,一起做工。任务是将原公路加高加宽。年龄大的郭四娃(维成)带工,大家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工程干得又快又好,提前完成了验收。最后一天下午,郭四娃带领我们到山里去打杨榆,以还给我们这半个月所烧房东家的干柴。大家心情舒畅,快快乐乐,赶着毛驴车进了山。我这是第一次进两郎山里。据当地传说,两郎山是宋代杨六郎的两员大将孟良、焦赞战死之地,故称两郎山。传说山中有杨六郎下棋的大棋盘,棋子有小磨盘大,一个人搬不动。但经我查问,无人见过这棋盘。今日能进这古战场,正是我多年的期盼。进入山里,只见山峰林立,陡峭深幽,遥想当年忠烈,我黯然神伤----忠臣无善终。郭四娃说,谁也不可远走,小心走丢。所谓杨榆,就是生长在石山缝隙里的—种耐干旱的荆本。所谓打杨榆,就是到山里找干枯已死的杨榆,搬下来放到车上拉回。在郭四娃的带领下,我们几个大男人很快就搬下来好多。于是,可以自由游玩观赏了。我是一个低等人,出身不好,又在文革中受人诬陷、遭到批判,现在终于来到了自由之境,无人监视,无人跟踪,可以自由的发泄、欢笑了。我先大声朗诵了郭沫若的话剧《屈原》中《雷电颂》的一段: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

又唱了我最喜爱的京剧《探阴山》、《赵氏孤儿》中裘盛戎的两段唱,还练习了东北民歌王郭颂的《公社大道宽又广》、《新货郎》。山中高唱,我的嗓音本来就亮,回音嘹亮、悠远、绵长,三年来心中的压抑、郁闷,似乎一泄而出。心中那个敞亮,尤如飞龙上蓝天,自由飞翔。我像喝醉了酒,靠在山石上,展开了自由的畅想……我相信,好人自有出头日,金子总会放光芒!

人在生活的低潮期,心情压抑、精神郁闷,就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发泄,发泄—下,就放松一些,总憋在肚子里是会出大事的,走民工使我远离郁闷的环境,心情得以放松,对我就成了—件好事。所以,生产队每次派我出民工,我都欣然受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6:38:00 | 只看该作者

5.夜战永济排干----磨炼心志

69年深秋,我、田淼、郅外信大叔三人,又走了一趟五星(份子地)的永济排干。

永济排干和四排干一样,属干支排干,宽二十米,深四米。此工程是以小队居住,以大队为单位施工。渠干又宽又深,土方量很大,很是劳累。天气渐冷,必须在上冻前完工。我们三个人住在一户老乡的凉房里,每天自己做饭吃,自然要早起,中午也不得歇息,晚上也要做熟饭吃了,洗了锅碗才能休息。郅大叔年龄大,自然我们得多干些。

一天晚上,刚吃完饭,洗完锅碗,房东的小儿子,—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过来了,神秘地对我们说:“嗨,我们村出大事了!”

“什么事?”

“我们村有个老汉被公安局的人抓走了!”

“因为什么?”

“他指着林副主席的像,说是个大奸臣,长得—脸奸像,是毛主席身边的定时炸弹。”

其实,这样的事我们也遇到过,我们村里也有,老马二就这么说过,要是在城里,早就有

人上告了,但在后套,农民是很厚道的,没人上告,所以他什么事也没有。这个村里的情况,在后套我还是第—次听说。我们继续问:“后来呢?”

“公安局又在村里挖后台,抓走了一个民办老师。”

我们三人低下了头,沉默无语了。当然,作为北京知青,我们也知道对于确定林彪为毛主席的接班人,国内政界多有微词,陈毅元帅说过“他死在你前面怎么接你的班?”,心理觉得用文件确定接班人这件事,在清代皇朝中也是不取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怎么会这么做呢?理解不了。政治的神秘可能就在这里。山高皇帝远,老百姓怎能知道朝中之事呢?这个村子好阴森啊!郅大叔悄悄说:“娃呀,就此打住,别再对别人说了,小心招惹事非,连累你大你妈!”我们也跟着说:“对,别再说了!”

工程进行到最后,这天下午,快收工时,大喇叭响了:“指挥部通知,经公社指挥部与施工领导协商,现在大家迅速回去做饭吃饭,今晚全体突击夜战,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任务,放水,上游的水坝撑不住了。”

我们马上赶回住地赶着吃了一顿面条。天刚擦黑,集合出工的哨声响了,大家急忙出工。

工地上临时发电,几个大灯泡把水渠照亮,民工们在奔放的进行曲中奋力苦战,上土者银锹翻舞,土筐上得满满,挑土者昂首挺胸,快走如飞,虽然脚下深浅不平,但进度仍如白天一样快。经过四五个小时的苦战,渠道彻底挖通,泥土上了坡岸。经过技术员验收,宽度、深度基本合格,开坝放水。汹涌的渠水呼啸着一泄而下。看着那汩汩的流水,民工们才胜利收工,时间己是后半夜。

一收工,才感觉到非常地饿。回到住地,房东家已睡下,我们屋内无水,又不能惊扰房东,如何做饭吃?我灵机一动,用桶中的—口水洗了手。用剩下的煮面汤和了面,田淼烧火,我烙油烙饼。由于太饿了,那热腾腾的油饼,又酥又香,吃得太美了。至今仍记忆犹新。

6.总排干清淤---独挑重任

71年春,我被派往总排干去清淤。每队一人,自已解决吃住,分段施工,将渠道中高凸处淤泥挖出。65年下乡时,正赶上总排干渠的开挖高潮,声势浩大,全民总动员。幼稚的董先生要求我们申请上阵,但大队没批准。(知识分子的幼稚无知,足见一斑。)五年后,我终于来到了后套最大的排水干渠----总排干工地上。

我被分在一户农民新盖的房子中,无炕,睡在地上,用土坷垃围成一个炕形,铺了厚厚的麦柴,睡上去软软的,倒也暖和。有一副锅灶,一个人的伙食,自己焖糜米饭吃,就红腌菜。顶多炒个土豆丝。后套春天风多,一刮风就惨了,满屋子处处透风,往进刮砂子,屋里像冰窖,冷得很,褥子上的砂子若抖不净,睡在上面,又凉又硌,彻夜难眠。米饭也被刮进砂子,吃着硌的牙咯嘣咯嘣响。夜晚,小油灯下,一个人看看书,想着心事,寂寞难耐。

来到工地,站在渠陂上,上下一望:两陂之间宽米六七十米,渠岸各十多米。干渠宽三十米,深有四米多。这样一道一百多里长的排水渠,当年,是数万农民在近两个月时间内,一担担挑出来的。很了不起啊!我想到了万里长城的修筑、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今天,我下到渠沟试试,水拔凉拔凉的,沁人肌骨。有的地方淤泥足有—米多深,人站着就会往下陷,几分钟就要拔—拔腿,不然的话,—会儿就陷进一尺多深,想拔都拨不出来了。工程难度很大。

公社带工领导决定,暂时放下淤泥段落,先挖渠底较硬的段落。工程上发给每人一双高靿水靴。我们每人分一段,从中间开始挖,先用锹把淤泥甩到双边渠坡上,待水空下去,再用筐担出去,倒到渠陂外端。由于坡陡、岸长、陂远,担一筐土要走几十米路程,比四排干的距离远了一倍以上,我那残疾的腰有些吃不消了。好在个人单干,我只能担得轻些,多担几趟,在时间上多投入,咬紧牙坚持。

我—个人就这样干了半个多月,后来,队里又派了两个人来支援,圆满完成了任务,还得了—个先进奖。这也是六年来,第一次因为我的表现好而获奖。这个奖状是铁皮的毛泽东画像----毛主席去安源,先挂在队长刘太基家,后来挂在生产队的俱乐部会议室里(郑世民搬走后生产队作了队房)。

                 7.四排干疏通----理解革命与政治

71年秋,我到前进公社前进三队出民工,工程是四排干上段的疏通扫尾工程,两个大队(三八、团结)是—个单位,我队只我—人。十月下旬的—天下午,晴空万里,气候温暖。干到下午五点来钟,应该休息一会儿,突然,大队带工领导召集大家集合,由上级领导就地紧急传达中央文件,中央要求必须当日二十四点之前传达到工农群众中。接着宣读文件,大家都非常吃惊,屏气凝神静听,工地上回荡着乡干部那庄重严肃的宣读声。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全党全军的伟大副统帅,—下子变成了林彪反党集团首领,竟然和毛主席离心离德,要篡党夺权,还暗杀伟大领袖毛主席。最后叛逃苏联,三叉戟飞机失事,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这太突然了,若不是看到红头文件,人们绝对不敢相信,因为说林彪就是奸臣的都已被抓去坐牢。传达完文件,大家都心情沉重,默不作声。于是收工,回驻地吃饭。我由于集中凝思,忘了拿上自己的西锹,等到想起来回去找,早己被人拿走了。当晚,我去本地社员的传达会上又听了—遍传达。第二天上工,大家照常劳动,无—人议论此事,空气似乎沉闷了许多。晚上,我到当地的知青点,与知青朋友交流了—下信息,讨论了—下。后来,我深入学习了有关的文件,才把问题搞得清楚了一些,开始明白了:伟大领袖钦定的写入党章的忠实接班人,竟是—个反对并暗杀他的阴谋家,这是为什么?他们这一代人,都是大人物,共同革命四十余年,一个“不了解”是说不过去的,将阴谋家当成了自已的战友和接班人,至少说明二人有共同之处,伟大者并不伟大,“阴谋”才是共同的,再看一看《五七一工程纪要》对B2的分析,和我们的一些看法不谋而合,所谓“政治”、“革命”原来如此,对于政治、对于文化大革命就自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8.总排干大会战----学会坚韧

75年冬,全巴盟展开了一个特殊的战役,加宽加深总排干渠的大会战,全盟党政军总动员,十几万人鏖战于冰天冻地之中,要加大加深排水渠的排水能力,彻底改变排水功能极差的局面,实现十年前规划的建立后套立体排水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后套的盐碱化状况,建立良性的生态,彻底改变后套的生产生活面貌。发动这场战役的原因是,文革前的老盟长----李贵被解放了,而且又回到巴盟担任盟委书记。李贵同志就生在后套,长在后套,对后套有特殊的感情。文革前调回自治区担任重要工作,文革中遭批判,成了内蒙最大走资派----乌兰夫的得力干将。邓小平同志74年恢复工作后,大搞整顿,解放干部,恢复生产。李贵就是在这个形势下被解放的。本来,后套建立排水系统就是邓小平、孪先念副总理视察时建议的,65年,四清后的巴盟党委决心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修建后套的排水体系,彻底改变后套的落后面貌。于是在65年,组织民众开挖了总排干。但是不够宽、不够深,排水能力很弱,准备以后配套、细化。但是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修建排水系统的计划实施受到很大干扰和破坏。尤其是75年夏天,一场大雨,后山发了山洪,将大排干冲断,淹没了后套的大片地区,总排干被淤泥充塞,彻底失去了排水功能。

李贵同志恢复工作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全盟八旗县,全民总动员,开展加宽加深总排干的大会战,入秋开始,要求春节前完工。因为李贵在巴盟各级干部和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命令自然是无条干的支持,响应。所以会战马上掀起了高潮。起初,因为水深、淤泥难于清挖,工程进展缓慢,形势紧迫。后套的气候是很冷的,最低温度在零下三十度左右。工程就变成了冬工,要炸药炸,人工抬,难度大了,进度慢了,但有一个好处,淤泥变成了冻土,好清除了。陆续地,农村的所有男劳力都上去了,各乡的主要领导也都上去了,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战斗单位,分段包干,全力突击。十几万人战斗在水渠里,放炮声轰然震动天地,钢锤的叮当敲击声、合作抬土的吆喝声响彻工地,那规模,那气势,真有些战场的紧张气氛。到12月上旬,中小学校一律停课,老师也全部上去了,16岁以上的女青年也上去了,小学生、初中生却在家玩了个痛快。

当时,正巧是我大儿子出生,妻坐月子,家中无人伺候。妻儿刚出满月,就命令我上。那种政治形势下,我又出身不好,不敢不从,硬着头皮上了工地。

来到工地一看,真是浩大。渠宽由原来的三十米拓宽到了五十米,渠深由原来的四米加深到近七米,整个渠道里,密密麻麻站满了人,在洪亮的革命乐曲声中,干得热火朝天。工序是在中午、下午收工后放炮把冻土炸松,上工后将这些冻土运出。力气大的男人轮起铁锤,和扶钢钎的工友合作,把大块的冻土破成小块;一个人背的是几十斤重的冻土,两个人抬的是一百多斤重的冻土,—个人担的是满箩筐的冻土,要上几米的高坡,十几米的渠岸,再上两米多高的渠陂,倒到最远的地方。这比我71年春来总排干清淤时,路途远了,渠坡陡了,难度大多了。我因为个子低,力气弱,只能干铲土、担土的活儿。

干了七八天,从生产队来的人告诉我,妻儿都病了,妻希望我回去一趟。我三十岁得子,家里又无人照料,心急如火,下午请了个假,匆匆骑车几个小时赶了回来。到家一看,妻患了乳腺炎,儿子吃了发炎的奶水,患了肠胃炎,拉稀不止,整天地肚子疼,白天黑夜地哭闹不止。妻整夜整夜地抱着孩子拍哄,累得都晕倒了。屋子又透风,冷得很。我于是将房子的结构进行改造,把原来的隔壁墙上开了—道门,将原来的单间门封住,这样就避免了凉风直接进入卧室,可以提高卧室的温度。

同时,我到大队卫生所、乡卫生院找大夫探问病情,询问治疗方法。此时,正好有一个县里的好大夫到王大叔家给王大婶看病,我和王大叔商量,请这位大夫给我妻儿检查一下。经这位高级大夫细心检查,说:“问题不大,吃些药就会好”,我才放了心,马上去买了药回来,又观察了一天,孩子基本正常。最后在生产队长的逼迫下,又回到了总排干工地。

在那种极左的形势下,表现突出的人可以火线入团,入党。像我这样出身的人,又身有残疾,是根本沾不上边的,还经常挨批评,是我的学生和同事照顾着。但身体还是吃不消,十几天后,膀子疼得受不了了,彻夜难眠,又无大夫医治。做饭的吕四叔说我可能是受风了,可以用拔罐子试—试。可又没有拔的罐子。他说,可以用中等的茶缸子代替。于是我请了半天假,请吕四叔给我拔两罐子。吕四叔让我趴在做饭的屋子的炕上,屋子很暖。我脱下衣服,吕四叔找了两个茶缸,又活了些面做底圈,用纸将茶缸考热,用力扣在后肩的疼痛处。过了—会儿,茶缸逐渐变凉,有了抽劲儿,越抽越紧。过了半个多小时后,吕四叔给我慢慢取下罐子,说拔罐的地方肤色黑紫,有枣子大小的好几个水泡。我觉皮肤发痒,疼痛轻了不少。后来就慢慢不疼了。

正在这时,一天吃早饭,广播喇叭里传出了哀乐,播出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噩耗。大家都非常吃惊,默默地听着讣告的播发。我倒早就知道周总理病重住院,但逝世的消息来得太突然了,令人无法接受。

周总理一月八号逝世,十一号火化,十五号开追悼会。但工地上只有广播,再无组织任何悼念活动,这在那个突出政治的年代,是很反常的。我很想不通。周总理的贡献世人皆知,联合国都下半旗致哀,而我们国内却悄无声息,这太不正常了。陈毅元帅的追悼会,毛主席参加了,忠于毛主席、保卫毛主席的用总理的追悼会,却只有毛主席的花圈,没有毛主席的其他任何表示,我们无法理解。我的同事和学生纷纷来找我,“马老师,您能不能再给我们讲讲周总理的功绩?”“咱们能不能搞个悼念仪式?”我本来最敬爱周总理,很理解他在文革中的艰难处境和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和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很想纪念—下他,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想在我的住处搞—次悼念活动。但是,同事告诉我:别再多事了,别又犯了上面的忌,让妻儿再跟着你倒霉。我只好作罢了,但心中想不通,很不平。

到腊月二十三,会战才胜利完成。我骑车回家,绕道去看望了田淼—家。回到家里,妻的乳腺炎已经很严重,乳房肿胀,钻心似地疼痛,儿子的肠炎也很严重,昼夜啼哭,妻抱着小儿,彻夜不眠,累得晕厥过两次。妻因刚出月地就挑水,落下了子宫脱垂。我心中非常内疚,惭愧,又非常无奈,只好连忙找医院,问大夫,看医书,设法救治他们。儿子已脱水,有晕厥出现,我忙看着医书给他口服补液,将盐、苏打、白糖(姐姐从北京寄来的,后套买不到)与白开水兑在一起喝,才解决了脱水问题;肠炎仍然非常严重,是我又将针剂庆大霉素酌量给儿子口服,才控制住了。后来,妻的乳房肿胀,近乎化脓。我从医书上看到用磺胺嘧啶注射有效,忙买回药来,一次两支,—日三次,控制住了化脓,后又请我的学生的哥哥进行中医治疗,才见好转,但除不了根,治了二十多年,才得到控制。七六年这个年,是我—生中过得最悲惨最不安的一年。

这是那个悲剧时代的悲惨故事,极 “左” 实右的政治统治,是一个没有人性的政体,险些使中国崩溃。我是受害最重的国人之一,我对那个时代深恶痛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6:44:00 | 只看该作者
9.带领学生挖排干-----惠之于民

我是72年又一次回到学校教书的,到76年,担任了四届高中毕业班语文教师、班主任,四届学生都被我平平稳稳地送离学校,走向社会。这五年中,也带着学生,参加了无数次排干开挖工程,完成了无数艰巨的任务。

带高二学生劳动,难度很大。学生都十七八岁了,有思想了,他们不是怕劳动,也不是不会劳动,但停课劳动,耽误学习,没有任何报酬,他们很不满,有情绪。对于领导的形式主义、官僚作风,他们非常反感,愤愤不平。要带领他们完成好劳动任务,确实是一件很头疼的事,犹如一个部队的排长带兵,既要严格执行上级命令,又要体贴入微,和学生心连心,拧成一股绳;既要做好思想工作,又要科学指挥,巧妙安排,尽量节省时间和力气。我的策略是:

1.带头劳动,和学生一起摽着膀子干。因为走过多年的民工,经受过艰苦工程的锻炼,比起学生来,我很有优势。通过和学生同劳动,让他们觉得老师朴实、能干,和他们一样,心连在了一起。

2.见缝插针,做好思想工作。在劳动前、休息时和学生一起讨论,认识挖排干的意义、老师的责任、学生的义务。人心齐,泰山移。

3.调动学生干部、劳动积极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带好头。学生劳动,生产队要管饭。班里劳动骨干多是男生,大小伙,壮劳力,能干也能吃。要让他们吃饱喝足,馒头多给,菜多打;女生和体弱的男生就要差一些。这些人心里高兴,活儿就干得多,关键时刻最给力。

4.精心计划,巧妙施工。学生劳动,体力不均,能力不一,要合理分工。小工程,以组为单位包干;到了难度大或工程大的,最后要统一调度,班团干部、劳动骨干冲在前,挑重担,女生、体弱学生适当照顾,共同协作。由于我有各种的挖河经验,指挥劳动时能因地制宜,所有工程都能圆满完成任务。记得有一次,两个高中班同时完成一段支排干工程,这是全渠最后的—段扫尾工程,上下被水包围,上游水面很高,很是危险,下游水位低些。我班在渠南,另一班在渠北。挖到距渠底二尺多深时,渗水涔涔,同学们的鞋己经都泡湿了,有的都走不成路了。如果再一层一层地挖,同学们就全站在水里了,天气又凉,女孩子们是受不了的。而且由于多踩踏,渠土变成了稀泥,土筐更重,还倒不净,工程进度会更慢,上游的水随时有可能决坝。我和年龄较大的劳动骨干商量,决定改变挖渠方法,三层土—挖到底:渠底安排几个体壮力大的劳动骨干,第—组三个人,挖第一层土,第二组四个人,第二层、第三层土同时挖。这样,土的水份少些,土担就轻些,土也好倒些。其余的同学站在渠坡担土,抬土,不用站在水里了。我带头担土走在前,边担土边指挥,其余同学跟着我干,一个多小时就利利索索挖到了渠底,完成了土方任务。而对岸的那个班,仍用老办法,比我班晚完成了一个多小时。我班同学佩服我指挥得当,同学少受罪,另一班学生则羡慕我班学生。

这就是学之于民,利之于民。我这个再教育的小学生,应该还算及格吧!

10. 劳动归来----获悉喜讯

    七六年十月的一天,我带领高中班学生到学农基地----民富乡农场参加平整土地的劳动,平地打堰准备秋灌。劳动很累,下午六点多收工,学生各自回家。我把一切都安排妥当,才骑车回家。

上了三大股河的北岸,天已擦黑,突然听到乡广播站的大喇叭里正播送着中央的广播,中央广播电台新闻联播播音员用严肃庄重的语气播放着这样的话“我们党坚决粉碎了张国焘一类反对党中央、妄图分裂党、篡党夺权的反党集团的阴谋,捍卫了党!”我听了,心中一惊,如此庄重严肃的口气,非同一般,“粉碎了张国焘一类反对党中央、妄图分裂党、篡党夺权的反党集团的阴谋”,是不是中央发生了大事?在毛主席的追悼大会上,“病重”的叶老帅挺身直立,目光炯炯,两拳紧握,站立在华国锋之后,气氛就很严峻,又传出“四人帮”与中央不和,我猜想,会不会是“四人帮”出事了?

回到家,正要吃饭,“马老师!”忽听有人在门外喊我,我忙出去,大队赤脚医生、我的挚友----秦加义兄站在门口,他急忙低声问,你从广播里听出来了吗?我说:“听出来了,‘四人帮’可能出事了!”他说:“我从收音机里收到‘美国之音’,说‘四人帮’ 被抓了!”我说:“太好了,就盼着这一天呢!”他说:“中央还没正式发布,不要公开去说,再等一等看,沉住点气。”我说:“好,听你的!”二人紧紧抱在了一起,热泪盈眶。

第二天,见到了王晶,我把这些情况告诉了他。当时他的母亲正因躲避地震来后套探亲,他告诉了母亲。母亲让他买了一瓶酒,高兴得喝醉了。因为他父亲的案子有了盼头了。

到十月二十四日,天安门广场召开“粉碎‘四人帮’胜利大会”,消息才彻底公开。全国人民处于第二次解放的欢乐之中。

当时,正如毛泽东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所写,“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二十七年后,历史发生了戏剧性的反复,真是巨大的讽刺。可悲!可叹!令人深思。

11.四十年后的思考----需要科学发展观

后套的大水漫灌进行了上百年,这是后套盐碱化的根本:水积存在低洼处,排不出去,地下水位升高,盐碱也随地下水位上升,后套才严重盐碱化,产量逐年下降。

治理后套的盐碱化,应从源头上,即浇灌上进行改变,排水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但是,小农意识的治国理念、伪科学的发展思路在中国风行了三十余年,后套秉承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指导,确立了建立系统排水体系的发展观念,用几十年的时间,以政令推行这—发展策略,劳民伤财之大,给百姓造成的财产损失和心灵创伤之重,更是无以计数,日弥长久。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后套学习了以色列的节水型农业技术,采取了浅水少灌、埋管润泽等措施,才是找到了治理后套盐碱化之根。但这是半个世纪的弯路买来的真知!

2012年,莲妹的公公、我的老上级----刘书记来京,我去看望他。他告诉我,现在后套的生产型态己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那些白茫茫的大片盐碱地己经,缩小了,少见了,我们乡北部的明兴、民富、联兴三个村(大队)的大量盐碱地又变成了良田。他认为,这是开挖排水系统的效果。

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排水系统的作用,而是改变浇灌原则的结果;当然,排水系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主要的,而且得不偿失。四十多年了,后套人的梦想才开始得以实现,改造自然环境是多么难啊!科学啊,即使是治标不治本的改天换地,也需要几十年才初见成效,这代价也太大了啊!这就是农业中国的悲哀啊!

总结自己下乡几十年的历史,才深深体悟到:

科学发展是本根

小农自称世界神,欲将华夏变家臣。挑动内斗聚权威,抓标弃本伤国魂。

抱残守缺称创建,劳民伤财曰创新。离经叛道称马列,愚弄国民自为尊。

国弱民穷将崩塌,白色恐怖阴森森。粉碎痴人掌权梦,迎来改革开放春。

发展经济国策改,革除弊政收民心。国富民强是国本,韬光养晦强自身。

如今民富国力强,敢与列强争自尊。科学第—生产力,科学发展是本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6:45:00 | 只看该作者

四、学  农──与农民融成一体

学习农业技能,对于城市青年来说,首先要学会生存,第二是改造思想,将自己变成农民的—员,与农民融成一体,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又要高于小生产的“农民”,作农民发展的代言人。列宁说过,知识分子常“把挥舞纸剑当作大有可为”。知青既要反映农民的眼前利益,又要反映农民的长远利益,只有这样,才是—个真正的农民利益代言人。但这绝不是—日之功,而是我二十一年下乡史的主轴。

1.学做电工,学以致用

65年秋,生产队派我参加乡里的广播线路整修民工。跟着乡里的正式广播线路工梁全福,临时工王振华,整修我大队广播线路。我们从公社出发,沿途向北,五个生产队,一个队—个队地施工。要重新栽立电线杆,重新拉线到各个生产队(村),接到各个小队的队部,达到广播通入家家户户。栽电线杆时,不小心手被碰伤,我带伤坚持;上电线杆绑线,电线杆又细又摇,我咬牙坚持,衣服剐破了也不在意。由于我学过初、高中物理,又积极主动地干活,对这点电工知识一看就懂,—学就会。小梁比我大几岁,见我积极肯干,又好学,很喜欢我,什么活儿都叫我干,我倒成了他的得力助手。我还搞懂了喇叭不响的原因:—是喇叭纸盆受潮变型,舌簧片不在磁场的正中,不能自由上下颤动;二是喇叭的安装质量不好,舌簧片没安正。修理的办法是用烙铁化开锡焊,重新焊接。我用牙膏袋化成焊锡,用松香和葫麻油熬成焊膏,给乡亲们整理线路,修喇叭,使得户户都听到了有线广播。社员们—句说我“能干,心灵手巧”的话,却像喝了蜜—样的甜美,因为我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知青,知青,一有知识,二有新风。我认为,知青就应该沿着这样的方向去做。

但是,我却受到了知青小组领导的批评:—,不应在老乡家吃饭,吃了饭不交粮票和饭线(这饭是生产队给准备的),违犯了小组订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多吃多占;二,我跟着小梁吃了两顿炖羊肉(用自己的出工补助支付),是腐化堕落,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三,到本村社员家修喇叭,是自由主义,自我夸耀。正如韩愈所言:“万物之有灾,人妖最可畏。”

真是:干实事者心诚诚,唱高调者行空空。光明君子胸坦荡,阴险小人背后攻。

      君子难防奸佞人,奸人得势官运升。忠奸有辨靠明政,浩劫时代坑好人。

2.中秋祭月,领会农民的善美虔诚

刚下乡不久,就赶上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第一次见到了农村的祭月仪式。

后套农村过中秋,算大节,家家都非常重视,要提早做准备,自己烙月饼,一烙就是十几斤面的月饼。八月初十以后就开始准备。先买红糖若干斤,备下葫麻油五斤。面粉用油、鸡蛋、水和起,先用油炒一二斤白面,炒熟,晾冷,拌上红糖,做成月饼馅。接着将和好的面做成一个个包子皮儿,包上馅,揉圆,放在模子里按扁,倒出来,涂上红花,就是生月饼。再放到热锅里烙,要烧麦柴,微火,将月饼烤熟。孩子们的任务是往亲戚家送月饼,十个—包,用红纸包好,红线捆好。姥爷家、儿女亲家、极重要亲戚家送两包,一般亲戚、朋友家送一包。必须八月十五日晚饭前送到。

八月十五那天的晚饭要吃炖羊肉。羊肉又肥又嫩,炖上一锅,主食是香喷喷、黄灿灿的炸油糕、糜米饭,吃得又香又饱。

吃过晚饭,月亮慢慢爬上了当空。好几家青年前来,热情邀我们到他家作客。盛情难却,只好答应,先来到陈老汉家。只见家里人开始准备祭月。在院中放一方形炕桌,桌上摆放月饼、热炒羊肉菜、炒青菜,酒瓶,香瓜,西瓜切成两半,齿牙形边缘,条件好的人家还有水果。家中主妇点上香,带领女儿、儿媳,向月亮娘娘行扣拜礼,三叩头,口中念念有词。酒盅里斟满了酒,用无名指沾着向四面弹洒,意为请月神喝酒;把月饼掰成小块向四面抛散,意为请月神吃月饼;男人们站在旁边肃立观看。最后,主妇再行作揖鞠躬之礼,祭拜结束,人员撤离,祭品仍在原地供着。

然后,请我们回到屋里,摆上月饼、菜肴、白酒、茶水,大家团团而坐,讲着嫦娥奔月的故事,又吃又喝,又说又笑,庆祝今年的丰收,企盼来年的生活更美好。

我这是第一次见到祭月的仪式。远古之时,我国就有祭月的礼制,源于原始时期的月亮崇拜。那时,人们认为月亮有主宰农业丰收之神性,并将月亮看作丰收神和生殖神。八月十五祭月,表现了国民对丰收和生殖的崇拜,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汉代、晋代、唐代,文人墨客就有中秋赏月的习惯,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都留下了大量咏月的诗句,到了宋代,八月十五才成为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成为—个聚会享乐的标志时间,圆如小月的月饼就成了中秋节的主要节令食品,苏轼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赞赏诗句,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绝世佳句留传千载,万民共咏。

五千多年了,在后套还保留这一纯朴的祭月习俗,令我诧异,令我敬佩,后套农民的纯朴、善良、虔诚,令我感叹。

                              3.磨面碾米,学会自力更生

刚下乡,生活靠生产队负责。但我组青年心气旺、志气高,追求尽快自立。先学会了磨面。磨面的磨要马拉,将马套好,戴上埋眼,赶着马不停地走。学习过程是:先主动观察,帮农民罗面,了解了磨面全过程;接着自己动手实践,将小麦倒在笸箩中,用湿毛中擦拭,擦去黄土,使小麦潮湿,倒在磨上一遍一遍地磨。第一遍破粒,策二遍磨碎,第三遍开始出面,共磨七至八遍;从第三遍开始过罗,一直到最后。过罗就是将磨碎的麦渣倒在罗中,用脚蹬着下面的踏板,发出有节奏的“啪嗒、啪嗒”的响声,使罗筐左右摆动,将面粉筛下。这个活儿要两个人协作,—个人负责赶着马走,掌握磨盘的流下、撮出,另一人负责蹬罗罗粉,二人定期互换。小组女知青赵淑卿最主动做这件事,我们听她安排。很快就学会了磨面。吃着自己磨的面蒸的馍,做的面条,才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自豪。

碾米是男人的活儿,技术性很强,要求男人精明能干。先要将从地窖取出的糜谷抗到房顶上晾干,再到碾房碾压吹净。碾米的技术要领有两条:一是从上斗中流下的糜子要适量,粗了谷壳碾不破,细了米会被碾碎,浪费掉;二是要碾压三遍,第一遍破壳,漏谷口要适中,要求出米率占二到三成;第二遍要漏谷细些,出米七成多;第三遍漏谷要粗些,既要去净壳文不能碾碎米,要求出米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每—遍碾过的谷,都要用风车将谷糠吹出,留下黄灿灿、圆又亮的糜米。碾米的标准是十谷七米三糠,糠多是损伤了米,糠少是谷没碾利,糠没吹净,米中有谷,很难吃。每碾一遍,就要用扇车扇一遍。扇米是一个技术活,要把米和糠分离。干此活要动作灵快,手脚并用,撮、倒、扇同时进行,向下倒谷要又细又匀,才能将糠皮吹净,是又忙又累的活,忙得大汗淋漓。其操作要领是:面朝扁车,右脚踩踏板,使风扇飞快转动起来,两手端着满满—簸箕、约三十余斤碾过的糠和米,慢慢均匀地向下倒,糠米流过风口,糠被风吹走,米流到下面。倒得快了,流量过大,糠吹不净,还得重扇。我主动承担了学碾米的活儿。先通过观察,了解了碾米的过程和技术要领。然后,自己亲自实践。我和李得路一起干这活儿。碾第一遍时,人比较闲,到了碾二遍时,他回去吃饭了,我一个人忙上忙下,又要撮,又要吹,手忙脚乱,累得浑身汗淌。快碾完时,他才来了。二人完成了碾米过程。看着那黄灿灿的圆润小米,心里别提多美了。因为是腊月,后套的天气极冷,碾房又发阴,我因出了大汗,受了凉,患了重感冒,头晕了三天,病了半个多月,又无—粒药吃,这个年过得好苦,落下了慢性支气管炎,伴我至今。但令我自豪的是,别人会的我也能学会,我掌握了碾米技术,经受了历练,我向真男人又进了—步。

知青下乡求历练,学习自立第一关。一观二做虚心学,吃苦耐劳加钻研。

劳动技能初学到,心诚智勇取双全。自立自强经百战,馍香饭美心内甘。

4.捣糕面,过大年,与民同乐

后套的习俗显示着后套文化的悠久、淳朴、厚道。逢年过节要吃糕,自家吃还不说,重在节、年的祭祀、敬老、待客。热腾腾的油炸糕,白胖胖的点红大馍馍,猪肉、粉条、酥鸡、炸豆腐烩酸菜,是当地最肥美的饭食,显示了后套生活的幸福美好、热情待客的淳朴民风、对来年美好幸福的向往。从过年时要吃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后。

眼看来到65年底的春节,家家都要泡黄米,捣糕面。所谓捣糕面,就是将黍米在水中泡两天,使黄米泡松,捞出,空净水,再在碓臼内,用木杵(chǔ)将米捣碎,用面箩筛出米面,其余的米碴再经过反复棰捣,直到95%的黍米都变成米面。

由于当年刚刚“四清”结束,生产队干部工作很努力,生产队的三辆大马车在外搞运输挣钱,要让社员们多分点钱,过个好年。搞运输的要年底才回来。我们四个男知青看到这种情况,商量好,也要为老乡办点实事。重点有二:一是每天帮五保户、无劳力家庭担水,因为后套气温底,井台上满是冰坡,极易滑倒,老年人每天的吃水很困难;二是帮五保户、队干部、在外工作或搞运输的家庭捣糕面,解决他们的实际劳力困难,让他们过个快乐年。由于村子大,困难户多,有近二十户需要帮助。捣糕面是一个晚上帮—户,逐户排队进行。我们四个人,吃完晚饭,就到通知好的社员家去捣糕面。捣糕面是一个力气活儿,两个人站在碓臼两侧,一人举一个大头细杆的木杵,用力准确地捣向碓臼的米窝,—人一下,二人交替着捣。一开始不大会用劲儿,两手都打起了水泡,磨得钻心疼。我们愣是咬紧牙坚持了下来,后来,力气也长了,也会用力了,干起来又熟练又自如,一上一下,哼哈有声,铿锵有力。力气越大,米破碎得越快,米碴溅出,证明米被破成面,舀出来,供妇女们用面箩筛。炕下男人捣米,炕上女人箩面,互相协作,有说有笑,热火朝天。当时,每户都要泡四五十斤米,要够半个月吃,因此要捣三四个小时。人多,火炉子也热,屋里温度高,捣糕又最费体力,热得大汗淋漓,直干到半夜。

经过半个月的忙乱,需要帮忙的农户,都在我们的帮助下作好了过年的物质准备。我们又帮他们编春联,写春联,还自编自演了新文艺节目。整个村子,过了—个具有新气象的春节。我们受到多家村民的邀请,同吃同乐,情谊深深。这也是我们下乡来过的第一个农村春节,有非凡意义的春节。正是:

四清过后第一春,五谷丰登六畜兴。互助互爱风淳淳,质朴热情暖融融。

下乡锻炼心诚诚,过年欢乐目瞳瞳。与民同福英才路,得民心者路方通。

5.学洗旧渠,锻炼身心

我们第—次走民工是在66年,我们四个男知青和本队其他男人—起去挖“三大股”河。这次的任务是洗旧渠,就是将原河底挖深一尺,将土担到河陂(bēi,岸)上去将河陂垫高。我们四个人和别人家(一至二人)分的段落一样长,也学着别人那样的挖土、担土,本想抢在前完工,没想到总是被带工的指出这儿高、那儿该挖,却落了个最后—个完工。最后问一位大哥,他才告诉我们:我们的锹挖得浅,深度不够,再挖第二遍就费了工时和力气,要一锹挖到底,一尺深(最少要八、九寸),我们的锹不够快,我们下锹的力气也不够,要练;不必要把渠底的虚土铲光,越是铲光越能显出高处,要是鱼鳞状,反而吸光,看着深,原来这里还有物理学中的光学道理。从此,我在生产队的挖渠农活中,有意识地看别人用什么锹,怎么挖。我也选了一把西锹(锹面平直),擦磨得又光又亮,总是保存好,不让它上锈。因为西锹是直的,用力插能插得深,但往外丢土要特别有力气,臂力、腰力、腕力都要好,速度快,丢得高而远。我在学用西锹的过程中锻炼了臂力、腰力和腕力,有了力气,挖旧渠时的能力与农民兄弟不相上下了。阳光暖暖的照在后背上,筋骨松软,挖起土来,土嗖嗖地飞出去,均匀地散落在两岸的陂上,心里是那样的舒服、惬意、自豪。我由一个书生真正成了—个农民,有了劳动的本领,有了劳动的乐趣和自豪。甘于平庸,积蓄经验与体能,就是我们这—阶段的学农特征。

正是:烈日当空暖融融,晒我浑身软松松。钢锹抛土响嗖嗖,渠沟蜿蜒深平平。

      农业技能天天长,体力智慧日日增。谁说我是弱书生?要比农子多一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3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6:47:00 | 只看该作者

6.赶车知识学不尽,体劳胸阔开心颜

我们下乡的当年冬天,就被生产队安排拉土送肥。车是旧式牛车----二柄牛车,车轮是厚本板制成,车轴是旧式木制的,又粗又笨,全靠车油润滑。车上配有芰芨囤子,收拢土肥,赶车者用锹装满—车,用绳子拢住,避免颠簸抛洒,拉到田间,排着队,等距离扬起车,打开车囤倒下。冬天,地冻得很硬,没有艰难的路段,没有水渠的阻碍,是赶东最省力的阶段。一天要拉十几趟。尤其是空车返回时,坐在车上,可以尽情歌唱,评剧、京剧、歌曲、二人台,山西梆子……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不像在北京那样,有那么多限制。青年之间,说笑打闹,很是快乐。

赶车首先要学会赶牛。一是要学会用声音指挥牛,“唻唻唻”是向左,“呔呔呔”是右,“吁”是停,“犨”是快走。二是会赶,赶车前要让牛喝饱水,赶车时要与牛并行,不时在牛身上给它搔痒,与之建立起感情,上坡时要用力拉一把车,下坡时要压住车辕,向后拉,减缓车的下冲力,避免磕碰牛马的后腿。牛马也是通人性的,你对它好,它就会在关键时刻听你的话,和你同心协力,闯过难关。闯一次难关,增—分经验,与牛马多一分感情,自己多一分自豪。三是要学会装车。拉土肥有囤子,最省事,囤子尽量前放,辕重的车牛马拉着好用力;土肥要装得前高后低,装满即可。拉装稼就要讲究装车技术。装高粱、玉米,要左右颠放以保平衡;要前高后低,前重后轻,这样的车才稳当,牲口使得上劲,赶车的人才省力。装糜子捆,要前后放好四个码头,铺平,踩瓷实,再逐层外展加高。最后用大绳捆住,绞紧。这样的车宽、平、稳、好看,像飞燕展翅,像航船前行,自己心里都是美的。装小麦捆是最难的,要趁早,有潮气时装车,正午时,麦捆发干,发滑,麦粒易落,损失太大。早上要五点钟出车,十点钟收车;下午要四点钟出车,八点多收车。

后套水渠多,赶车过无桥的水渠是最困难的一关,来到水渠边,先停下车,让牲口歇口气,自己看清水势,路况。难度不大的,就上到车上,两腿叉开,压住车子,骑在牲口背上,赶着牲口,走正路,快速通过。如果路比较难走,就要自己脱下鞋袜,挽起裤腿,压住车辕,淌着水,赶着车,与牲口—起过。赶着装得又扁又宽又稳的车,带着劳动中的欢乐自豪之情,唱着高吭悠长的山歌,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心中无比陶醉。

68年以后,木车换成了打气的胶皮车。车轻了,省力了,速度快了。但是最易因颠簸翻车,更需小心谨慎。路要看清,车要赶正,装车要前重车稳,平时注意扶辕、压辕,才能拉得顺利。

如果翻了车,就要请人帮忙把车扶起,校正,压住辕,请人在偏重处顶住车,慢慢走,护送到场院。所以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人缘好,别人会主动帮忙,人缘不好,从你身进路过也不理你。只有赶车时间长,经验多,才能逐步炼成—个真正的好车倌,能上远路,跑长途。

最难的是赶大车,三匹马拉的大胶车,牲口多,车套长,拉得重,一般人是驾驭不了的。

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了,大马车用不着了,驴车成了主要运输工具,在田间奔忙,人可拉,牲口也可拉,轻重自便。再往后,拖拉机代替了骡马车。赶车的活凡就越来越少了。

别看赶车很简单,套赶装卸要学全。车上绳线全又好,人畜和谐过难关。

多拉快走平安途,坐在车上唱得欢。勤劳本是基本功,创新才能走人前。

7.学耕地,泥土芬香乐趣浓

后套的土地是过水地,板结,瓷实,耕起来费力。所以在80年包产到户前,是用牛耕地。两个耕牛拉一只西式步犁。耕地人在后面,一手握牛鞭赶牛,—手扶犁把控制耕犁的宽窄和深度。耕犁的宽窄一般在五寸左右,窄了浪费劳力,进度减慢,宽了就会耕不进去,在地上划出些很浅的道道,等于没耕;耕犁的深度也有一定的可控度,地面湿度适宜,耕得比较深,有五寸多;地面太干,犁则耕不进去;若个别地块稍干,就要耕者用左手按犁杠,加大重量,使深度加大。吆喝耕牛有两个作用,一是控制速度,二是控制耕地的宽度。耕地有三个作用:一是松土,土被翻松,经阳光曝晒,阴阳融合,增加肥力;二是铲断草根,杂草被晒死,变为肥料;三是将底肥扣于地下,便于腐烂、吸收;四是便于浇水保墒来年好耕种。

耕地这活儿,看着简单,真要耕好,决非易事。

一要早起,五点来钟,天刚蒙蒙亮,就要去社房饮牛,套犁。早穿皮袄午穿纱的夏末秋晨,要穿上棉衣出工。满地露水,裤腿鞋子全湿,冰冷彻骨。

二要会赶牛,向左向右,直前快走,要掌控得恰到好处。牛马是被人驱赶的,看起来很听话,实际上并非如此。人要与牛马同心。乱喊乱叫,牛马行走无规律,就会烦躁,不听吆喝,与人作对。有—次,由于分块耕地,一人犁一块地。前两个犁的耕者停下犁,回家吃饭了。我怕我们的饭晚一点,想再耕一会儿,但是牛却不干了,它们看到那两个犁停下了,自己也不走了,我抽了它们几鞭子,它们便乱跑起来。我累了个气喘嘘嘘,仍无法控制住这两条耕牛,最后只好罢休,停下来,回家吃饭。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点,干什么事都有规律可循,曲则直,直则枉,违拗规律则欲速而不达。

三要掌握耕地技术,会控制犁耕的宽度、深度和进度,会开犁、收犁。几只犁同耕最省力气,只要跟着头犁走就行了。难在单独耕,到一块地,先要开犁,中间有一条浅沟的地块,要从中间开犁;中间有一条略高土埂的地块,要从两边开犁。耕到最后,中间是深沟的要围绕中沟再耕三圈,使地势均匀;剩下的两端边沿地,也必须重开犁,全部翻过。

我会耕地,先是因为好学,仔细观察,被队长发现,就让我去做。二是我虚心向老农学习,不懂就问,干活实在、可靠。

耕地之中自有快乐,看到耕地被翻得松散平整,黑黝黝的,泛着泥香,太阳晒过肥力大增,想到来年庄稼长得好,增产增收增贡献,心中喜悦难以形容。

8.学耙地----耕种要全能

耙地是后套的一项基本农活。两头耕牛或骡马,拉一条木耙。木耙长6尺,宽二尺五,四周插满铁打的耙齿,人站在耙横梁上,能将耕地土块划碎,拉平,土地平整,保存水份,为耕种作准备。耙地有三种:一种是将耕过的地破碎,保持水份;—种是种地前的破土,磨碎,拉平,以便播种;一种是用耧播下种籽后,用耙将楼沟拉平,将种籽覆盖,这种耙地只为掩埋,人不必站在上面,只要跟在后面走就行了,只有墒情不好的土地,才需要站在上面,用力掩埋,然后用石磙磙过,压实,保证种子发芽出苗。

耙地的要领有三:一是会驱赶牲口,让牲口根据生产的要求行走。65年冬天,赶牛车拉土送肥—冬,我们学会了赶牛,用口令能令牛前行、停止,靠左、靠右。耕地、耙地时,口令相同。牛也是通人性的,你对它好,它就听指挥,干话卖力,你对它不好,乱抽打它,不按时休息,它就不听你指使,给你乱走乱跑。—般两个小时歇一歇,不可让牛过累。

二是要在耙上站稳,拉紧牛缰绳,腿上用力保持平衡,无论地面如何不平,耙行走时如何颠簸,都要站稳,纹丝不动,如果站不稳掉下来,脚就会被耙拉伤,或及时跳出,或及时喊止耕牛。耙半天地下来,两条腿都是僵直僵直的;耙上一天地,腿肚子又肿又疼。经过锻炼,才能在耙上站得安稳如山。

三要视土地情况和耕作要求,尽量将土块划碎,将地拉平。耙地有两种情况,一是种前破土,划碎,拉松,平整,为耧种作准备,尤其是开春,耙准备种小麦的地,就是这种要求。那红泥地,经过—冬的风吹日晒,地表层又干又硬,耙起来必较困难,需要站得稳,耙得细,有时光站一个人重量不够,还要加个箩筐,箩筐里装上土。耙地的第二种情况是耙已经播下种子的地,只要将虚土埋住种子即可。墒情不好的地要站上人耙过;墒情适中的地就不必站人,只放—个箩筐,筐里装些土耙过即可;过湿的地,可拉空耙掩一遍即可。耙过的地再用石磙碾过,才能保证种子保墒发芽。

67年春的一天中午,队干部让我去替人去耙地。因我看过别人耙地,自己也学着耙过,略知—二。但—干上才知其难。

几个人一起耙,即大面积耙地保墒,全生产队的耙、磙农具和人员集中在一起,联合操作。这种情况多在春、夏两季。—是初春种小麦之前,上年秋灌早,第二年又风大春旱,后套又以小麦为主要农产品,因此需要集中耙地保墒,全生产队七八只耙、石磙集中在一起,头耙在前,二耙、三耙随后,将地皮划破,土块划碎,后面石磙碾压,保证潮气上升,湿润耕地为播种创造条件。二是夏初种糜子之前,浇过水的沙地,干得快,要突击保墒抢种。

一个人耙,即单独驱耙,完成局部地块的耙地保墒任务或拉土掩籽任务。

这些耙地活计,在大集体生产时期,我都干过,所以在包产到户时,自然操作自如。

正是:种地技能多,全靠一个勤。学在平常时,用在急需辰。

手艺多又精,人品正而纯。科学加技能,方称新农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3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6:49:00 | 只看该作者

9.学打场----品尝劳动与丰收的乐趣

在后套,无论是大集体时期还是包产到户以后,会打场都是农活中技术含量很重的技艺。我是在68—70年学会打场的。后套的农作物主要是春小麦,种植面积大,占耕地的50%,产量占50%以上,而且小麦最难打净,所以,打场主要是打小麦。

打场要经过铺场、翻晒、碾压、出场、拢堆、扬场、入库七道程序。铺场就是把要打的小麦捆抬到场上,均匀散开,再将麦捆砍开,用四股木杈挑开,抖散,铺匀,铺圆,让太阳暴晒,干燥。翻晒就是将到中午时分,将被晒的麦杆翻一遍,再晒,做到彻底干燥,使整个麦场薄厚均匀。碾压就是两匹骡马拉—个碌碡(石磙),—般要套三个碌碡,最多可套五个。一字排开,错落有秩。场中的碾场人把大缰套在肩上,双手执—把长鞭,赶着骡马转圆,碾压麦杆。碾场是—个技术活儿,要使麦粒碾净、麦秸完整。出场就是用四股杈抖麦秸,使麦粒落下,麦秸在上,再将麦秸打成堆,用又细又长的抬杆由两个人抬出,堆好,冬春季节作牛马的饲草。拢堆又叫攒堆,就是将碾下的麦粒和麦壳、碎草的混合物堆在场中间或—个较高的地方,要用马拉刮板往场中堆集,人用木耙推,用木鍁堆,用大芰芨扫帚扫净。扬场就是借用风力,用四股木杈或木鍁铲起麦粒与麦壳的混合物逆风上扬,使之均匀散开,麦粒落在前面,麦秓(碎草)与土落在后面,再用扫帚扫开麦穗、马粪、柴草。扬麦需两遍,第一遍使麦粒与柴草分开,第二遍使麦粒纯净。扬场要方向准,力量足,前手上扬,后手要向下猛压,起到颠的作用,使麦粒与麦秓均匀散开,使风将麦秓吹到后面。我因为个子小,体力弱,专门负责用扫帚掠扫。入库就是将扬干净的麦粒装满口袋,捆牢,扛进粮仓倒下,这是个力气活儿。

打场这个活儿,又脏、又累、又渴、又扎(麦芒落在身上、脖子里,又扎又痒,难受得很)。

(1)捉狂马。

68年夏的第—场打麦。因急着给群众分口粮吃,铺的面积很大,麦层很厚,套了十匹马、拉了五个碌碡,由一个青年转场。由于转得急,赶得快,马匹有些累,不干了,老头马突然停了下来,其他马匹猝不及防,停不下来,搅在了一起,于是乱成了一团,旁边的人忙冲上去控制马匹,其中有—匹烈马,绰号叫“蔺河宝”,挣脱缰绳跑了。队长让我去捉回他,我立即跟了上去。说实在的,下乡快三年了,我没跟马打过交道,真不知如何应对。

因刚分开队,这匹马是匹老马,跑回了原来老三队的马圈。我追了二里路,来到老马圈,见它正在老马圈里吃草。此马很凶,而且善于跳栏。我走到近处,此马也发现了我,掉过头来冲着我,“恢恢”直喷鼻气,想跳栏逃跑。我没养过马,怕它跳起来踩到我,迟疑了一下,脑子马上想到要想办法镇住它,于是用眼睛一扫四周,见有一根粗木棒,顺手抄了起来,扬了扬,示意要打它。它害怕了,掉转头又转回了马槽,我走过去,牵住它的笼头,拉住它。它乖乖地跟我走回来,回到场上,把它又套上了,继续碾场。

    通过这次捉狂马,我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可怕,只要自己开动脑筋,找到对付的方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学转场

转场是一项技术活儿,既要学会控制马匹,又要碾得均匀,还显示着你在打场人员中的地位。我当时很羡慕会转场的人,决心学会这一技术。

先是仔细观察,看人家如何转,如先慢后快,脚步移动均匀等;二是问,有些要领是看不出来的,要虚心地求教,问清楚,如开始转场要慢些稳些,让马匹慢慢适应,快了,马匹太累,就会暴躁发脾气,再如转场人的脚步移动,一般是上前一尺半左右,或者看碌碡的碾压,要上压半个碌碡宽,还要根据实际需要,碾得生些的地方就碾得密些,碾得熟的地方就碾得疏些;三是主动替换,待碾下头一遍后,马匹也有些累了,好控制了,碾场难度也小了,碾场人也口渴了,我就呈动上去替换他,自已好熟悉技术操作,积累经验,取得信任。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考验,我就成了碾场的主力之—。在空旷的麦场上,扬着长鞭,鞭声清脆,响彻云霄,十匹马儿在我的指挥下匀速快走;麦杆在碾压下脱尘脱粒,泛着麦香,我高兴,我自豪,心中有一种特殊的舒适感,我就是这个场院的主人,是独立的人,所有的抑郁感顿时消散,唱起了转场歌,山歌、爬山调、样板戏词,什么都唱,甚是欢乐。在文革之中,像我这样一个可教育子女,只有在此时,才能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所以在我心中,碾场始终是值得回味的趣事。有诗为念:

杈挑翻晒汗湿裳,麦杆厚厚铺满场。骄阳当空洒烈焰,膨松厚实啪啪响。

五个碌碡十匹马,转圈慢跑碾麦忙。鞭儿一甩声声脆,碾场人儿歌声扬。

我虽知青新农夫,再烈马儿也能降。快慢均匀皆有度,秸杆整装麦粒香。

谁说我是另类人,碾麦场上有担当。建国路上任考验,建设史上我荣光。

(3) 吃 瓜

铺完场,人要休息—会儿,要让麦杆再晒一晒,越干越好碾。此时正是正午,骄阳似火,正是晒麦的好当口,可以趁机回家吃饭。此时的人也口渴得嗓子冒烟,于是走出场院,恰巧瓜地就在旁边便顺脚走进瓜地,挑上—个凉西瓜,称了斤两,记了帐,打开来,大口地饱吃一顿,瓜瓤又沙又甜,瓜水凉爽,沁入脾胃,舒畅极了,令人心醉。真是:

        铺场下来累渴饥,西瓜地里挑弹挤。红红瓤儿沙又甜,肚饱身凉心陶醉。

(4)出 秸

出秸就是:先将碾完的麦秸用四股杈挑出、抖净,使麦粒沉落,秸秆在上;再将秸秆打成—人来高的秸堆,—个大场要打出几十个秸堆。此时有两个小伙子,每人手持一根又长又光的抬杆,走到秸堆前后,分别从秸堆底部的右侧插过去,两杆并行。二人站在两杆中间,蹲下,摇—摇两杆,使麦粒落下,然后,二人喊“—、二”,一齐用力抬起秸堆,走向大秸堆,抬到高处放下,上面有—人负责指挥抬杆人放在何处,并使秸堆放高、平整、踩实。抬杆二人,在上堆时,要走稳,前面的人两臂垂直,后面的人要两手猛举,翻腕,两臂高举,使抬杆持平。所以,后面的人更难更累。—次出秸下来,浑身是汗,又渴又饿又累。

遇到天黑,阴雨之前的天气,村里的所有劳力都要上场协助,男女老少,与老天抢时间,赶速度,那就是一场全民大会战。

(5)攒场

就是在出秸后,将厚厚的麦粒与麦的草屑的混合物攒成—个大堆。要选麦场的最高处,防止雨大水淹;要选面临风口之处,便于扬场。还要是距离场中较远的边缘地点,不影响第二天铺场碾场。

攒场也是个累活,十几人,几十人,围绕—个中心,共同协作,刮、推、扫、拱。

刮,用特制的刮板向中心地集中。场面比较大而厚重的用人牵骡马拉刮板,由一个人牵骡马,一个人压刮板,从场边向场中心聚拢,这样速度也比较快;大刮板刮过后,可两个人拉—小刮板,向中心地集中。其余的人则在边上、后面用耙子推,用扫帚扫。中间则有人用四股杈挑成一个大堆,宛若—座小山。

推,用木耙将碾下的散落的粮草层向中心集中。

扫,跟在板刮、耙推后面用大芰芨扫帚清扫场面。

拱,将刮到中心地的粮草挑在一起,堆成大堆。

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纵横交错,人人出力,个个汗流浃背。直到堆高扫净,方可休息。

在这种集体协作中,人人出力,各尽所能,大家心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就是共产主义式的劳作,人不分高低贵贱,不分政治地位高下,平等互助。我喜欢这种形式、这种气氛。

(6)扬场

扬场是一项颇见功夫的技术活儿,要求技术全面、精准,功夫深厚。

扬场分两步,第一步是除草尘,第二步是去杂质。

第一步,除草尘,就是在微风条件下,人站在下风方向的麦堆边,用四股木杈逆风上扬,使颗粒与柴草尘土因重力不同而分开,颗粒落到预定地点。上扬时,后手要猛力向下一压,形成抖势,使上扬之物散开,随风力自由下落。粮堆旁站—人,扫去柴草杂物。好风的条件下,也要几小时才能扬完一个大堆,最后出几千斤粮。

第二步,是在除草尘的基础上,扬出干干净净的粮食。这时关键的是两关:一是扬者扬得高、落点集中,二是掠扫者轻重适度,随粮堆来回掠扫,扫去泥块、柴草和粮壳,剩下纯净的颗粒。扬场完成,黄灿烂的纯粮堆成小山,泛着橙光,散发着香气,令人心欢,令人口香,令人情迷,令人陶醉。

听大家说,老三队扬工最高的是老农王小秃,又瘦又黑,备一斗粮,放—个斗在粮的落点,扬—斗粮,斗中落八升,是全大队最高高的扬手,无人敢比。

我因个子低、力气小、技术差,又想尽力,于是细心观察,尽力学习,戴上草帽,专门做起了掠扫。场不闲,场不闲,谁拿扫帚谁轻闲。有诗记下这情趣:

                             扬    场

双手执锨立堆旁,铲麦逆风向天扬。麦粒甩出沙沙响,土尘茸草顺风颺。

    黄粒颗颗中心落,金山灿灿向上长。麦香幽幽使人醉,丰收喜悦眉宇昂。

场上农具:杈、耙、木锨与扫帚

      四股木杈挑堆翻,铺匀抖净堆成冈。抬出麦桔垒大垛,留下麦粒等风扬。

        九齿木耙端在手,搂推堆聚攒中央。晶莹汗珠身上滚,力出气畅心情爽。

        —把木锨轻又长,铲端挑扬抛前方。圆鼓颗粒飒飒下,堆成小山散麦香。

        芰芨扫帚把儿长,能把场儿扫流光。颗颗麦粒光灿灿,土块草棍掠一旁。

扬出麦粒堆如山,颗颗圆鼓泛黄光。搜抬扬掠样样会,体壮智高新农郎。

(7)论力气

在扬场后要将扬得干干净净,黄澄澄的小麦装入口袋,捆扎好。有的要装上大车送往粮库,有的要给农民分发,有的要入库。

闲暇休息时,,人们说起人的力气。身高体壮的人自然力气大,有值得骄傲的资本,我个子又低,腰又残疾,自然被人小看。一天,身高力大的政治队长何金玺说,“我能用牙叼起一口袋(一百多斤)粮食,你们信不信?。”大家不信,因为这不仅要力气大,还要牙好,腰上有力。他便让我蹲下,猫着腰,他要用牙叼起一口袋粮食放到我的背上。我猫下腰准备好,他把—口袋玉米放在地上,摆顺,袋缝朝上,双手倒背,弯下腰,用牙咬住口袋的中间,试了试,猛的—使力,“蹭”的一下,叼起口袋,放在了我的背上。场上马上响起了一片掌声。大家都佩服他的力气大。

(8)起粮

起粮就是将扬得干干净净的粮食,装入口袋,运入库房。力气大的男人,双手执一柳条簸箕,从粮堆边撮起—簸箕粮食,斜着倒入另一人撑着开口的口袋。装的人还要摇、摆、轻下,留下砂、石、坷垃(土块)。装满后,将口袋捏成褶皱状,用扎口袋的细绳捆牢。扛进粮库,再打开,倒入粮仓。—条口袋装粮一百斤略多,只要有了入库的口袋数,也就有了入库的粮食数字。

扛一口袋粮食是每个男人都能做的事。入库粮越多,生产队才越富足,每个人都看着高兴。这是全队社员劳动的成果,是全队—年的必需。其中就有走民工者的补助粮、公社、大队的调集粮。

(9)粜粮。就是将粮食送入国家粮库。首先是装车,大马车要装三千余斤,小驴车也要装七八百斤。装车也是一个技术,要前辕横放,前重后轻,用缆绳捆牢,免得路上因颠簸而松动,掉落。

粮库在狼山镇,相距三十多里路。粜一次粮要一天时间。用牛车粜粮,走得慢,要早出晚归。

粜粮最难的一关是将称过的粮食入库。有时要赶车人、跟车人扛着粮袋踩着颤悠悠的踏板,上到几米高、十几米高的粮囤,倒下粮食。我本来腰椎侧弯,平衡能力就弱,再加上有恐高症,扛着一袋粮往上走,颤颤悠悠,心惊胆颤,唯恐掉下,浑身冒汗,又不能说,说了会被人看不起,只有咬牙坚持。所以,每粜一次粮,我都要经受一次生死考验。

粜完粮,有时已下午四五点钟,人又渴又饿,自来水灌—肚,吃几口干粮充饥。赶的牛车又慢,需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到家,又渴又饿,急着往回赶路。文革当中,出狼山镇就很难,沿途村庄,有红卫兵拦路,要求背诵“老三篇”,不会背的不放行,要打好多麻烦,到家都九点多了,饿得前心贴后心,这就是“触及灵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3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6:50:00 | 只看该作者

10.学浇水

我在后套的时期,正是大水漫灌时期。那时的浇地是很有学问的。我们跟着本村干部、老农学习挖渠、修闸、筑坝、浇地等农田水利技能。

筑坝,先要在自己要浇的地块下方筑一道顶坝,拦截水流,提高水位,节约用水。筑坝需要认真细致,先把底子铺宽、踩瓷实,再逐层加高,拍瓷,筑到高于地块一尺多的高度。放下水来要看好水坝,不许漏水,把坝用锹砍实,踩实,达到万无—失。

在渠口放水,要控制水流量,先大后小,不可太大,那样容易冲毁顶坝,或淹了别的地块。

巡渠,查看水流经过之地田口是否结实、够高度,不结实的要加固,不够高的要加高,不能流到别的地里。

开水口,在要浇的地块开挖田口。要选水位高的地方开口,进田流得顺畅,挖出的土堆要放好,备堵田口时用,要选土多厚实、方便取土的地方开口。开口的宽窄要看渠中水流的态势、地块的大小和需水的多水。水位高水势猛时,开口小些,—尺多宽为宜;地块大的,水势平缓的,开口大些;翻过晒过的地、干旱的地、长起禾苗后要浇头水的地,需水多,开口自然大些;浇二水、三水的地、庄稼快成熟的地,开口就小些,水过地皮干,不宜存水,总之,因地因时制宜。

打(堵)水口,水势平缓时,最简单,将原来的土推进去,踩实、加高(高出最高水位)、加固即可。难在水位高、水势猛的时候,推下去的干土马上就会被冲走,无法招架。在这种时候,可先用锹铲些树枝,在田口前横插—根粗些的树枝做横梁,再在横梁前纵向并排插下树枝,形成一个栅栏,再在前面放些草或树叶,使水流变小变缓,再用整块的湿泥来挡水,堵口,逐步加厚,加高踩结实;也可先挖下几个一尺见方的含草泥块,—下子推下,加速加固加高。也可前往水闸把闸板放下,让水势变得平缓,再回来打水口。

刘太基是生产队长,做事小心谨慎,68年,由于是刚分队后,要建立本队的灌溉系统,他领着我们做渠口,放水,教我们筑顶坝,领我们巡视水渠。做渠口,先拆掉腐败、坍塌的部分,建立起新的耐用的渠口。麦柴是新的,柴棒要拧紧,渠口要紧凑、结实,小闸门要新做的,使用方便。到水下来时,他领着我们巡地、做坝、放水、看水,非常认真。巡地,就是巡查要浇的地,出水口要打死打高,不得跑水。选择地势较高、取土方便、不影响渠帮的地方做坝堵水,做坝要挖坝前坝后之土,做坝要一层层踩瓷,加高,要用锹砍、扎、拍,把土砍密扎实拍紧,成为整体。如果有水,则要用水阴到,阴瓷;水下来后,要看好水坝,到确认牢固、万无一失才能离开;在照看水浇地时,要经常来坝头查看,发现漏水,马上用踩、砍、扎等方法补好漏洞,保住坝头,因为坝头一塌,则前功尽弃,—切都要从头再来,而在有水的情况下做坝,则难度大了几倍。跟着刘队长浇地,关键在一个“勤”字,勤查、勤看,小心方能保安全。

钟润月是副队长,比刘太基小十来岁,做事有谋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好,他都心中有数。跟着他干活,很少指示你,全要你跟他学,自己要先想好、计划好。你做的不对,他训起你来非常凶,不管你吃住吃不住。我跟他打场时就发现了他这个特点。跟着他浇地,在哪儿做坝,放多大流量的水,要多长时间,你都得有个计划。跟着他干两次,动动脑子,就学会了。

何根锁也是副队长,实在,热情,无心计,力气大,干活儿快,外号“猛张飞”,但是他心灵手巧,什么都会干,耕种、打场、杀猪、盖房,样样都行。只是不善细致描画。他教会了我打水口。打水口,看着容易做着难。水势平缓,打水口较容易,快速填土,先填大块,再填小块,踩瓷加高加厚,用泥抹光外面即可。水位高,地势低,水势猛的时候,放下的土都被冲跑了,很容易开口淹了别的地,而且积水过深,影响禾苗成长。—次,我遇到这种情况,正急得满头大汗,束手无策,他赶过来了,人高力大,来到水渠边,用锹裁了三块一尺半见方,带有青草的湿泥块放到田口边,两个人一人铲起一块,迎着水流,超前—尺多,慢慢放下,顿时填小了田口,水势减小了许多,他马上放入第三块,我立即挖泥加高加厚,水口打住了。我非常佩服他、感谢他。他接着又教给我另一种方法,即用树枝作栅栏法。从此,无论多难打的水口,我都应付自如了。

由于这些师傅的教导,我学会了农田水利方面的技能,学会了动脑,逐步成长为—个真正的后套农民了。

11.吃玉米面尜尜读书的乐趣

我们下乡,国家规定口粮吃500斤。老乡是380斤,小麦的口粮与老乡—样,是—百来斤,其余的是糜子和玉米。玉米的数量占一半多,二百多斤。所以,我们知青就要经常吃玉米面。六十年代的北京,供应粮中的玉米面比例也挺大,差不多占—半,所以吃玉来面我们也可以接受。但我们与老乡比较,伙食上就差远了;他们有小孩,口粮略有余,方便喂猪羊,他们家家喂一口大猪,几只羊,油水上比我们高了很多;他们的自留地产量高,而且种有蔬菜,便于调节;而我们只有分到的几斤葫麻油,油水少,蔬菜少,玉米面多,又无人会调节,吃饭水平自然不如当地乡民。

玉米面的吃法有小高炉窝窝头,玉米面粥(糊糊),发糕(加少量白面),贴饼子、金银卷、混合面窝头、尜尜汤等。我们北京知青由于男性多、饭量大,油水少,蔬菜单调,喜吃带汤的,于是主要选择了尜尜汤。吃窝头、贴饼子等硬性食品,时间紧,无炒菜、烩菜,难以下咽;吃玉米面粥不顶(dīng)时候,不适合体力劳动。王晶蒸的发糕,邻居们没见过,很奇怪,连王大婶都向他学。

后套的玉米面没有北京地区的玉米面粘度高,抱团不紧、不硬,于是我们用了后套吃凉皮用的蒿子籽。这种野蒿籽粘结性强,用开水浸泡,用热水活玉米面,热度高,玉米面热胀,再加上蒿子籽的粘结力,煮熟过程中,不化汤,顺口,吃了耐消化,顶时候。我们又以葫油炒酸白菜作臊子(汤),有滋有味,吃起来顺口,吃得饱饱,成了我们春天的主要饭食。我与王晶、李得路三人,早上起床或午、晚收工回来,一人烧火,一人和面,—人弄菜,三人协作,吃得顺口、自乐。

一边做饭,一边读书,读《史记》,读《共产党宣言》。—个人念,两个人听,思索,讨论。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和《史记·淮阴侯列传》,知道了“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出处、发展,也为—些开国元帅老臣的悲惨命运而黯然伤神。读《共产党宣言》使我们懂得“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用—部分人压迫另—部分人是与马克思的思想相反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这些读书活动,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垫定了理论基础,是一段非常宝贵的历史经历。

就这样,我们度过了三个光棍汉的最艰难生活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6:51:00 | 只看该作者

12.脱制泥瓮出新招

60年代的后套,家家都有泥瓮。泥瓮是自己用胶泥做成,省钱;用泥瓮装米面,干燥,不受潮;一个泥瓮可用多年,即使坏了,也可再做。我们—开始见到泥瓮,非常好奇。问老乡,才知泥瓮有两种做法:—是先用柳条编—个筐,将泥抹在筐的两面,晾干,用面汤浆过;二是将瓷瓮倒扣,往上抹泥制成。但我一直没见到怎么操作。

68年分队后,我们搬到了南队。见到孟四婶脱泥瓮。她是把瓷瓮倒扣,往瓷瓮上捆薄薄—层麦柴,再往上抹泥,抹成晾干,两个人将瓮模抽出来,再套抹—层泥,晾干,用面汤浆过三遍,就可以用了。

我这时已经掌握了盖房用泥的技术。也学着孟四婶的方法制泥瓮。但是往瓷瓮上捆麦柴却外常难,捆得匝道少了,麦柴光滑松散,挂不住泥,实验失败。怎么克服这道难关,我思考了好几天。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了青草----芰芨,我去割了一捆青绿的芰芨,将边叶抖净,围着瓷瓮铺了一圈儿,上下用细绳捆紧,将高出瓷瓮的部分剪去,瓷瓮的模型就出来了。再在中间捆一道细绳,使芰芨草更紧密,然后用抹子将胶泥往上抹半寸厚—层;瓮底上铺一层杂草再抹泥,抹成了一个瓮形。晾过几天,泥干了,很结实。把泥瓮放倒,由于芰芨草已干,空隙大了,瓷瓮被利索地抽出,再将泥瓮立正,往里面抹一层胶泥,抹平,抹光,晾干。—个泥瓮就做成了,用面汤浆过,就可以装米面了。后来,我又脱制了两个泥瓮。孟四婶看了,很奇怪,比他干的简单、快捷,泥瓮比她做的还薄、轻、结实。后来她自己不做了,让我给她做了两个。

现在,经济发展了,老泥瓮已没人用了。但是,我这一套脱制泥瓮技术,堪称一绝,也失传了。忧哉,哀哉!但是,开动脑筋,开创新路却成了我的人生重要经验。

六、兄弟姊妹情谊

1.给田奶奶送行

66年夏天,因淼60多岁的奶奶来后套看望唯一的孙子。也没有通知我们,独自一人来。那天,我们刚收工吃完饭,突然大队领导领着田奶奶来到了家门口,大家喜出望外,接待老太太,安排与女知青住在了—起。田奶奶给全组每一个人都带了小礼物。

大队、生产队领导对田奶奶奶也非常尊重,请去吃饭招待。我们每天收工回来,都有亲爱的奶奶欢迎,招呼,心里别提多么亲切、欢娱了。田奶奶住了半个来月。对我们嘘长问短,关爱备致。

有一天晚上收工回来,田奶奶告诉我们:她明天就要回北京了。这如晴天霹雳,我非常震惊,马上问正在值班煮饭的女知青,为田奶奶准备了什么?谁知人家去谈恋爱了,无从寻找。我于是让赵淑卿等人去村里买鸡蛋,给田奶奶路上充饥。又吩吩咐女青年和田淼奶奶交谈,看有什么需要的,最后,将二十余颗鸡蛋煮熟,晾冷,放在手袋中。我又亲自问田奶奶有什么要求、希望。她老人家希望我们好好帮助她的孙子。我们一一答应。生产队派一驴车送田奶奶去狼山乘汽车,由田淼与一女知青送老人去狼山,再到临河上火车。

69年,我回京,田奶奶专门设宴招待我和几位知青,我非常惭愧。

2.给田淼看病

65年冬,田淼突然发烧,头疼,给他盖几床被子还喊冷。给他做热汤面吃,发汗,也不起作用。到公社卫生院检查,也查不出毛病,建议到狼山医院化验。

第二天,天刚亮,我们早早起来,带上水和干粮,步行出发。为了少走路,我们向东走,经三八四队,过三大股河,穿过团结三队、新兴六队才上了狼陕公路。早上十点多钟到达狼山医院。挂号,检查。但很不巧化验员小孩病了,没上班。这怎么办?这不白跑了吗?

我找院领导说明情况。院领导说,化验员就在后面住,让我去找化验员商量—下,看她能否抽空来化验—下。我找到化验员的家,向她说明了情况。恰好她的小孩是得了感冒,吃了药,稳定了。又因经过了领导,她便答应了,来到前面,给田淼抽了血,进行化验,让我们等待。

最后,大夫告诉我们,病人没什么问题,可能是神经衰弱,应多喝水,多注意休息。听了,我们心中才—块石头落了地,在狼山吃了些干粮,往回赶路,到了家,天已黑了。

后来,田淼的病情慢慢就轻了,好了。

3.三兄弟保护新兴八队女知青

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城里有了红卫兵造反、大串连,农村也有了红卫兵组织。

这年冬天,王晶出去其他知青小组串门,回来告诉我说:新兴八队是一个女知青小组,该队已成立了红卫生组织,红卫兵队长叫周×。这个队的男小伙子天天去女知青家骚扰,有的是想找对象,有是是威胁,有的是恐吓,实际上是想让女知青害怕,投靠他们。害得这些女知青整日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大队的知青都是社会青年,有的年龄很小,只有十二三岁,是未成年人,知青小组之间联系少,又因冬天,很多人都回北京了。剩下的女知青很无助。他愤愤地说:“咱们应该去保护他们。”我说:“是!可怎么去?”他说:“咱们以公社知青组织的名义去找他们大队、生产队的领导,要求他们大小队领导保证北京知青的安全。”我说:“成,凭我这张嘴,办这伴事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只咱两个人,太少,最好再找个别的大队的男知青。”他说:“去中心六队找靳振梦,这个人很热心,很仗义。”

第二天—早,我们赶到中心六队,找到靳振梦,说明来意,他爽口答应。三个人又步行十余里地,来到新兴八队。我们先来来到知青小组,说明来意,并了解—些具体情况。这些小妹妹非常高兴,向我们陈述了遭遇的情况,果然如王晶所说。我们三人商量了—下,决定先到新兴大队,去找大队领导。

到了新兴三队,到大队部找到了大队团大书记、民兵连长、红卫兵大队长,代表全公社知青,向他们讲述了新兴八队女知青遭遇的情况,要求他们大队保证八队女知青的人身安全。大政领导完全接受我们的要求,保证会解决好这个问题。

接着,我们赶回新兴八队,吃了—顿饭,又去生产队找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周×。在政治队长家,我们讲述了女知青反映的情况,通报了我们与大队领导会谈的情况。政治队长是一位近五十岁的老干部,说话很谦和,很有气势,他狠狠批评了周×,向我们保证要好好教育、管理这些小青年,保证再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三人谢过了生产队领导,回到知青小组,向她们汇报了一天工作的情况,让她们放心、安心。

当晚,我们三人住了—夜,果然没人再来骚扰。第二天,我们告诉她们,如果再有这样的情况,让她们去找我们,我们还会来保护她们。

于是我们三人胜利凯旋。

4.王晶的青储饲料现场会

盖起新房后,我们用剩余的坷垃垒了—个猪圈、三个粮仓。淑卿提出养—只猪,大家都同意。

于是,由淑卿联系,买了老三队茹润才(文革中的同派别成员)家的—口半拉子猪,花了四十三元。此猪美名俄罗斯名猪“巴克夏”,茹家喂了快—年,很能吃,就是不长个头,毛重只有六十来斤。淑卿、王晶很精心地喂养,就是不长个儿。

我因走民工多,无暇顾家。

当时,从广播到报纸,大量宣传“青储饲料”,王晶想,也许青储饲料能使我家这口猪又爱吃,又能长大。于是到县农科站取回了菌种,又到三十多里外的狼山买回了一套玻璃培养器皿,按照科技资料的介绍,细心进行菌种培育、发酵,用麦麸、米糠、甜菜叶、玉米叶、野菜等拌在—起发酵,气味甜酸,“巴克夏”也很爱吃。

因我们住在村的最南端,离大队办公室很近。很快,王晶的青储饲料喂猪法就从大队传到了公社,公社农技站决定在我家召开,“青储饲料”喂猪现场会。

那天,全公社各大队、一部分生产队青年参加了会议,详细地听取了王晶的“青储饲料”制作讲授,觉得很有收获。

突然,有人说:“看看他喂的猪吧!”大家扭头转向东边的猪圈,看到正在吃食的“巴克夏”大失所望,“嗳”的—声,怅然离去。

这是科学喂养的一个小笑话,是以见当时农村的政治现状、生活现状。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农村,伟大领袖领导下的理想的中国社会主义农村。

这口“巴克夏”,花几十元钱买来,喂了半年多,到冬天,只杀了三四十斤肉。我们做了一个赔大本的买卖。

5.偷瓜趣事

68年夏天,我在场面打场,王晶放牛,每天要等牛吃饱才能收工归圈,己是晚上九点来钟。累了—天,又渴又饿。回家已是饭凉菜冷,—个人吃饭,更是无味得很。于是就去我家房东面,悄悄偷两颗瓜来吃,凉凉的,甜甜的,甚是惬意。

那时恰是新建队,事多,又在文革运动当中,自然会就多。社员都在开会,种瓜、看瓜的正是生产队长老婆和女儿,自然就放松了警惕,回到瓜棚小歇,而这正是偷瓜的最好时机。后套有个俗语:“偷瓜无罪,逮住切碎。”这个“切碎”不是切人,而是切瓜,将偷瓜之人教训一顿,切几个瓜让他吃饱回去,也就是了。如果做得过甚,年青人不服气,成群结伙天天晚上来偷,祸害,那可招架不住,瓜地则倒了大霉,看瓜人也无法交待,吃罪不起。

一天晚上,我开完社员会,回到新房,王晶刚吃完饭躺在炕上歇息。我拿起水瓢喝水,王晶说:“想不想吃瓜?”我说:“哪儿有瓜?”他说,“你甭管了,想不想吃吧!”我说:“想吃!”他弯腰从炕上衣堆下取出一颗瓜,切开,黑籽红瓤,我拿起一块,阴凉甜爽,好吃极了。吃了两块,躺下来,两个人聊了起来。

第二天,晚上开社员会前,队长刘太基把我叫到一边,问我:“你是不是偷了队里的瓜?”我猛的一惊,忙说:“没有!”“那你们昨天吃的瓜是哪儿来的?”我说:“家里的。”“那是谁偷的?”“谁也没偷。”他不再问了。

过了—会儿,开会了,刘队长严肃地说:“最近,队里有人偷瓜,现在我们叫王晶说说。”我马上明白了,有人看见我们吃瓜,汇报了。王晶站在屋内门口处,低着头,吞吞吐吐地说:“为了……让牛……吃饱,我……回来得……很晚,又渴……又俄,饭也……冷了,就去……瓜地……摘了两颗……瓜吃……”,这个讲起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来,绘声绘色,生动引人的故事员,现在竟是如此口吃,唯诺,社员们忍俊不禁,哈哈大笑,整个会场一片笑声,那严肃的检讨气氛,早已无了影踪。政治队长何金玺笑得合不扰嘴,大声说:“算了,偷瓜无罪,两个水瓜蛋子,没什么大不了,以后不偷就行……”社员们也已异口同声说:“算了,算了,他受累了,吃个瓜也没什么……”

第二天,出工干活,说起这件事,大家仍忍俊不禁笑个没玩。若干年后,人们祝起这件事来,仍然夸赞王晶的精彩表演,笑声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6:52:00 | 只看该作者

6.给田淼喝酒订婚

田淼从小就喜爱美术,绘画才艺很高,又学着搞泥塑,塑了—个毛泽东着军装检阅红卫兵的上半身像,村里人都说非常像,夸他才能高。后套的屋内讲究画炕围地围。因淼很快就学会了,并开始在本村和周围村庄施画。由于他受过正规的绘画训练,又学习了当地技艺,中西结合,画面清新,画意紧跟时代,很受民受欢迎。到了69年,中共九大胜利召开,文化大革命取得全面胜利,全国—片红海洋。后套农村也掀起了一个红海洋运动,田淼适应其时,画红海洋很有特色,深受当时领导和农民的喜爱。70年,他与王晶决定外出搞画坑围的副业,每人一年给生产队交—千元。

他还有—个目标,就是找—个贫下中农的女儿作老婆,安家立业。以改变自己的可教育子女状况,改变命运。

70年夏,他在份子地公社画炕围时看上了一位姑娘叫白二女,贫农,父亲当过生产队长。家中三口人,父亲、二女和小几岁的弟弟。二女的姑姑也在本村,有两个儿子,二儿子是代课教师。二女十九岁,长得眉清目秀,身段姣好,人又能干又老实。田淼看上了二女和这个家庭,二女也看上了田淼,要求田淼作上门女婿,田淼也同意。二女的父亲、姑姑也很赞成,田淼—米八的个头,白净俊俏,一表人才,又有画画的手艺,能挣钱,谁不喜欢呢。

于是女方提出了喝酒订亲。

王晶回来告诉我,蒸四十八个大白馒头,我俩到份子地去喝酒。酒肉由田淼在那边买,由二女的二姑准备。

我们又一次蒸了四十八个大白馒头,由王晶用自行车驮上,带上我(我不会骑车),去份子地给田淼喝酒。

到了目的地,我们先到二女二姑家,认识后,由二姑领我们去二女家。我代表男方,与二女家举行了订婚仪式,田淼付了订婚财礼钱五百元,双方都满意,亲朋推杯换盏,共贺一段美好姻缘。

当天晚上,生产队开会,讨论田淼落户的问题。我以大哥的身份,代表田淼家长辈,请求父老乡亲批准田淼落户,成全两家的美事。社员会一致通过,我再一次表示感谢。

第二天,又带着社员会的决议,到公社请求政府批准田淼转户。当时的公社书记恰是原副县长、主管过知青工作的贾殿英。公社也批准田淼落户。

第三天,我、王晶、田淼、二女四人回到白脑包。田淼领二女来王大婶着量身材,做新衣。王大婶和村中妇女见了二女,也直夸田淼找得好。

当年深秋,生产队结算,田淼因娶妻,把挣来的钱都花在了婚事上,自然交不出这一千多元,由王晶承担,落在王晶帐上,生产队才给田淼付口粮,准其移户。但在社员大会上,队长刘太基不知道结帐的情况,坚持不准移户,说是没交够副业费。田淼告诉我是交够了。我最后就急了,大声说:“交了钱,应该转户,你不信问会计!”会议邬建明比我们小几岁,是队长最信任的人。他说:“交了!”刘队长听会计一说,马上转了口,同意了给田淼分口粮,转户口。开完会,我们回到家,刘队长又专门来倒歉,说自己不知道田淼交了钱,搞错了。我们也拆了—套门窗给他,两个炕桌给了他—个。

在知青小组,我给两个人办了喝酒订婚的大事,两段佳话。至今,我深感自豪,幸福。

身为兄长责任重,弟妹美事喜帮成。心劳腿累自甘愿,妹嫁弟婚盼业兴。

生儿育女我祝福,登仕成业盼新程。他们幸福我心安,天荒地老兄妹情。

七、70年我当民办教师

70年春,后套小学开始复课,各个大队因学生娃娃多,又没学什么文化,群众热切需要办初中,而且县里只有一中、二中有高中。于是各大队普遍办起了初中。这样,师资就成了大问题,各大队开始扩招一部分有文化青年为民办教师。因我是北京高中毕业的知青,于是也抽到大队小学,做了初中毕业班班主任,语文教师。

刚到学校,没人指导如何备课,也无教参。我就根据课文提示和课后思考题、练习题的要求,捕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要求,把课文后的思考题、练习题讲清楚,讲透彻。恰巧我保留了五十年代的—本老字典,—本作文知识书和一些学过的语文课本,都成了我备课的宝贵资料。我的高中文史哲知识底子较厚。我用普通话讲课,讲得清楚明白,学生爱听。

教学方法上我研究了《毛主席语录》中的“十大教授法”,在教学中逐条去运用,总结,提高。这时我在初中、高中时当语文科代表,研究过的语文教法也起了很大作用。县里在署假、寒假组织教师业务学习,我虚心向有成就的老教师学习,丰富了教学经验。我的语文教学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们和学生们的肯定。

在教学中我根据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语文教学实行了大胆的改革,受到了县教育局的重视。

但是,只干了—年就被撤了。原因是我这一年闯了四个祸。

第一个祸是不懂师规,做了一件蠢事。一天下午,我带着学生上自习,数学老师发第一次几何测验的卷子,学生考得很不好,数学老师很生气。我拿过卷子—看,是关于点、直线、射线、平面的初步知识,非常简单,也有些生气,就批评学生说:你们怎么这么不用心,这粉笔一点,就是点;点—个点向—个方向延伸就是射线;再从另—个方向—延伸就是直线。动动脑子。没想到学生听懂了,下课后一起去找校长,要求换我教数学。我惹下了大祸。校长批评我在学生面前拆别的老师的台,犯了师规之大忌。从此,我记住了一条,当班主任也不能过问别人的课的事,离得越远越好。

第二是阻止了军管队在三八四队给富裕中农戴坏分子帽子。

70年,内蒙地区根据中央指示实行军事管制,各个盟县都由驻军接管,各个乡都有军事管制小组,两派对立比较严重的小队派驻了军管员,大多是六八年后来到农垦兵团的小战士。

一天放学后,我们几个年青教师一起吃饭,聊天。教数学的老师李志义对我说:他们三八四队的两个女军管员,偏听一派之词,要给他大伯李锁子带上坏分子帽子。他们队的情况我基本清楚:李锁子是富裕中农,生有十个儿子两个女儿,因儿女多生活困难,有小偷小摸的毛病,在六六年的四清复查运动中因女儿婚嫁的事情受过批判。但在文革中,李锁子的大儿子李大毛和我们战斗队是一派,曾并肩战斗过。而该队生产队长是贾永发的三弟。看来那两个军管员的女知青,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坐歪了屁股,坐在—派打压另一派。当时中央强调的是,去除派性,搞好团结。挑动两派对立,打一派压—派,将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敌我矛盾势必造成两派更加对立,埋下祸根,这明显违背了中央和军管会的主要精神。但如何解决呢?首先要刹车,要向群众全面宣讲上级的政策,让群众明辨是非,阻止派性对立。我当时考虑,两个女军管员年幼无知,肯定是受了某些人挑动和利用。直接和她们谈,无身份,无地位,无正当理由。最后商量的结果是:由我去四队,在社员会上,进行一次党的政策的全面宣传讲解,尽量消除派性对立,使全村一致把矛头对准阶级敌人。

第二天,放学后,我与李老师来到四队,在他家吃了一顿饭。他们已经召集全体社员开会。天黑后,社员们陆续来到了会场。由我向大家宣讲军管会的工作宣传提纲。我根据当时的国家政治斗争形势,宣讲了中央的打倒派性,两派联合,团结—致,共同对敌,共同抓革命促生产的精神,指出不应将人民内部矛盾扩大为敌我矛盾。大家听了点头称是。

我们又把本队学生召集在—起,要求他们搞好团结,把斗争矛头指向地富反坏右。

过了两天,下午放学后,校长袁继才告诉我,说公社军管会来人通知我,叫我去军管会领导小组谈话。我知道是我去四队这件事闯了祸。我心底坦荡,知道自己没讲错话,也没想太多,就去了公社军管会办公室。—男—女两位工作人员接待了我,让我谈谈为什么去四队社员会讲话,要达到什么目的。我具实以告:一、宣传毛泽东思想人人有责,对先译东思想和党的政策不能片面宣传,曲解。二、消除派性对立,联合各派共同对敌,共用抓革命促生产是当时的核心工作。三、不能站在派性立场上拉一派打一派,不能将人民内部矛盾扩大为敌我矛盾,扩大派性对立。听了我的解释,他们说主要是向我了解情况,希望我有什么意见直接向组织反映。然后,就叫我回去了。

回到学校,袁老师、王玉良、李志义正焦急地等待着我。见我平安回去、情绪正常,才深深出了—口气。问我去公社谈话的情况。我如实相告。袁老师说;“马大为呀,说你什么好,你捅了马蜂窝。这是军管会,你拆了人家的台,干扰了军管会的工作部署。”我这才知道了事件的严重性,吓了—大跳。李志义说:“自你那次讲话以后,社员们是明白了,军管小组可没法干了,会也不开了。”王玉良说:“公社领导小组有两种意见,—种意见和你的看法一样,主要是些本地干部;—种意见是主张给李锁子戴帽子,主要是军队干部;但领导小组组长是原本县干部,事情还没有定下来。”过了几日,三八四队的军管小组撤离,给李锁子戴帽子的事就此打住了。

第三是在县教育现场会上反对片面教育思想的宣传。

70年秋,全县在我公社联丰大队学校召开勤工俭学现场会。由县军管会主持,全县各公社各大队学校要派代表参加,我公社各校放假一天,教师全体参加。

会上,参观校办农场,参观学生劳动场面,听老师、老农介绍学农情况,看图片展览,总之会议围绕—个中心,勤工俭学。

我这个从大城市----北京毕业的学生,文革前也参加过各种的学工学农活动。看了这个学校的勤工俭学的情况,觉得并无新意。尤其是会议对学农的认识,非常片面。他们认为学农有三大收获:—是为学校增加收入,二是学习劳动技能,三是学习农业知识。这是从报纸上抄来的东西,官面文章,根本没有从后套农村的教育实际出发,提出针对后套农村实际可用的观点和做法。我和王玉良一边参观,—边讨论。我提出:农村孩子从小就学习农业劳动,并不缺少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他们缺少的是先进的农业知识、先进的农业技术、先进的农业思想,当时,后套的农业技术是很落后的。勤工俭学那点收入,实际上微乎其微,而且主要用在了办学和教师身上,教学设备非常落后。应该提倡教育与先进的农业技术相结合,以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为主要任务。王玉良很赞成我的看法,建议我向会议提出。

下午散会前,正好遇到了这次观场会的负责人朱××,我向他提出了我的意见,我认为会议提出的勤工俭学不应成为学农思想的核心,应该把“教育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作为学农的方向。朱××本不是教育界人,也不—定研究过教育问题,只是坚持这次会议的主旨,于是双方发生了争论。围了很多人,其中有人乱起哄。“连劳动都不会,还学什么先进技术!”我说:“真正的农民子弟都会农业劳动,不会农业劳动的不是农家子弟,或者没有正常人的大脑。”“什么是先进农业技术,谁说得清?”我说:“陈永贵到外国访问、参观,就是学习西方的先进农业技术。你没见过不等于不存在,孤陋寡闻。”“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学资本主义的农业技术。”我说:“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成果,不分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文。人家平均亩产上千斤,我们现在平均二三百斤,生产上就是落后,就应该向人家学。知识上孤陋寡闻,又没有深入研究中国的农村教育,没有你的发言权,去—边凉快凉快去。”那些人被我驳得哑口无言,人群出发出—阵哄笑声。我和王玉良走出人群,拂袖而回。

回到学校,袁老师也赶了回来。他说:“你们争论时,我和军管会官员离你们不远。那个军管会官员问,‘这是哪个学校的?’我说,‘是我们学校的。’军管会官员说‘这个人很厉害。’我说,‘他是北京名牌学校毕业的。’他说‘怪不得。’。”

最后,袁老师说,“我今天去开会,就怕你又给我惹祸,—步没跟住,你又惹了祸。你以后能不能少管点闲事,少给我惹点祸!你太自由主义了,以后要吃大亏的。”我想了想,他是为我好,还是应该小心谨慎,夹着尾巴做人。我太张扬,太气盛了。我虚心接受了他的意见。

第四是反驳了学区领导的极端言论。

70年底,学区领导张金真夫妻调回县—完小。调来了一个姓唐的学区领导,男,四十多岁。据袁老师说他被雷电击过,脑子不好,说话颠三倒四。但这个人常发表—些片面、过激的言论,让人无法接受。

    这年冬,我这个班是初二毕业班,要向狼山二中推荐学生升入高中就读。上边的政策是有成分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我向袁老师提出:原国家教师刘××的二儿子刘琨是个好孩子,学习优秀,文明,听话,表现很不错,应该让他继续读书,建议学校推荐其入中学读书。唐领导听到了,训斥我说:“坏人的孩子不能推荐入学,无产阶级的学校,就培养无产阶级的接班人。”对于这种极端的言论,我—听就火冒三丈,立即反驳说:“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党的政策是有成分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可教育好子女也应该教育和争取。”“你是站在非无产阶级立场为阶级敌人说话。” “我是全面理解、落实党的教育政策,你才是片面、狭隘、绝对化。”袁老师见我俩吵了起来,忙从中劝解,将我推开。袁老师后来说我:“你跟顶头上司吵架,还想不想干了?”我说:“不干也罢,这样的气我不受。”

于是,71年初开学后,唐先生把我撤了。我又回到生产队,走了—年民工。

72年春,全国复课闹革命。学校需要大量教师。此时的唐先生被调走了。本乡联丰大队的公办教师余志钟老师担任了学区领导。

各个乡都办起了高中,本乡的也要办高中。学区和学校又要求大队允许我回学校任教,大队不答应,大队副书记要求我带他的侄子去学校教书,美其名曰“掺沙子”,学区也答应了。我才又回到了学校教语文。

72年春,陈毅元帅去世,大家都很悲痛。余志忠老师拿着报纸走到我们面前说:“你们看,盖住陈老帅的鼻子以下部分,很像谁?”大家没看明白,他接着说:“像不像周总理?”大家仔细—看,真有些像,不由人黯然伤神。有人说,“千万别这样!”我说:“听说周理确实被累病了!”大家异口同声说:“现在的中国可离不开周总理,愿总理长命百岁!”

—天下午放学,公社书记秦进民带着两个公社领导来到了学校,这位书记穿着非常朴素,就像是—个老农。在校的老师忙出来迎接,余老师请他进办公室谈话,他摆摆手说:“不用了,就在外边谈吧!”余老师递上一枝香烟,他摆了摆手,拒绝了,从腰里掏出烟荷包,用不长的烟袋锅装了—锅旱烟,蹲在墙根抽了起来。我这是第一次见到如此扑素的公社领导,非常敬佩他。秦书记说:“我是来看看办公社高中的事进行得怎么样了?”余老师忙汇报说:“教师正在选拔、抽调,准备秋天正式招生……”秦书记说:“公社党委决定了的事就要尽快落实,有困难要及时汇报,尽快解决。”说着,站起身,拍了拍衣服上的土,慢慢地踱回了公社。我对秦书记这种老八路的工作作风佩服得五体投地,至今记忆犹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8 21:55 , Processed in 0.446025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