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自强不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增订重发】足迹——知青长篇回忆录(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7
11#
发表于 2013-11-28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买一瓶食用油要像谍报人员接头一样如履薄冰,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像。

      当年遇到没油吃了,到邻村的榨油作坊买高价油。每年春末油菜收成,村民分到油菜籽,都拿到榨油坊按一定比例兑换菜油,因此榨油坊有菜油结余。一斤2元,当然也是私下交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7
12#
发表于 2013-12-2 1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理发椅的照片,70年代这种金属结构的理发椅,在乡村算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离我们村最近的理发店,来回路程10公里,使用的是木结构的理发椅,而且生意清淡。村民极少去理发店,村里有人学过理发手艺作为副业,工余时到各家各户为男人理发,年底统一结算工钱,费用比理发店便宜得多。记得有一次一位村民和我一起去县城,相约去理发。这个村民属于比较时尚的青年,谁知进了理发店,见到女理发员热情邀请他入座,反而步步后退,落荒而逃。后来问其原因,说是男人头怎么能让妇女摸。联想到公社一级的理发店,确实没有妇女从事这一行业的,这也是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成果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7
13#
发表于 2013-12-8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动手作针线活,重活细活都会做,很能干。

      下乡第一年还享受公费医疗,当年我们还没有这个待遇,看来各地政策不同。记得插队时只有一次免费得到预防疟疾的药品,疟疾村民称为打摆子,麻沙公社是疟疾多发区,也许是数量有限,每个知青人手一份,贫下中农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7
14#
发表于 2013-12-10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天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种田的人,担心不能吃饱饭,令人感慨。

      有位知青饭量很大,曾经对我说过:“未插队前在城里,基本没吃饱过。到了农村当知青才真正填饱肚子。”六十年代初中生每月27斤定量,在副食品不足的情况下,每天9两米不少人不够吃。插队所在的县属于产粮区,生产队有400多亩稻田,交完公粮余粮,留下稻种,剩下的作为口粮,吃饱饭是不成问题。有一年,由于有的知青长期回城不在农村,公社作出一项规定:不在农村的时候扣除口粮。有的生产队也没有执行,贫下中农认为:扣除口粮于心不忍,不管在哪里,饭总是要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7
15#
发表于 2013-12-12 1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吃油饭,喝米酒,就是当年的幸福生活。

      我们这里也是用传统的方法榨油,不过全部工作都是由榨油坊的人自己承当,实际上这是他们的重要收入,不容他人染指。把油菜籽碾碎是使用水碓,榨油使用人力,不过只要3个人,第一人把握方向,后两人发力。有一次看《天工开物》的插图,发现榨油坊七十年代的榨油方法,居然和几百年前的明代完全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7
16#
发表于 2013-12-16 16: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酿甜酒,还是家传手艺,不简单。

      我们村里的村民也用糯米酿酒,不过方法不同。酿酒使用红粬,将蒸过的糯米与红粬拌匀,放入腹大口小的酒坛,还要加上一定量的水,水少酒就浓,水多酒就淡。密封时间在1个月以上,酿出的酒为红色,就叫红酒。当然也可以封存一年或数年以上,就是所谓老酒。每年年底是家家户户酿红酒,以便春节开怀暢饮。平时有婚嫁盖房的人家,也会酿红酒,以便酒席之用。古人说:“术业有专攻”,知青没人懂得酿酒。红酒酿得好,味道甘淳。酿得不好,味道发酸。有的甚至可以当醋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7
17#
发表于 2013-12-21 1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身在偏远山村,乡邮员就是绿衣使者,知青对乡邮员确实有特殊的感情。

      现在手机是人手一部,通讯便捷。当年我们大队只有一部老掉牙的手摇电话机,知青与亲友联系完全靠乡邮员带来的信件,还有汇款单。全大队知青都把自己家人看成坚强后盾,亲人视家庭状况,或多或少都会寄钱相助。我们村离邮电所有10公里,每当看到乡邮员骑自行车的身影,就有一种亲切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7
18#
发表于 2013-12-23 15: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七十年代还在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从文章中见识了原始耕种的全过程,而且脱谷也很麻烦,真是粒粒皆辛苦。如果这些烧荒的土地种植油茶树或果树,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7
19#
发表于 2013-12-26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陡峭的山坡上滚下来,能够平安无事,真是幸运。

      学生时代接受的是破除迷信的教育,到农村后,接受的是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对民间信仰一般采取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所谓江湖跑老,胆子跑小。我们村外5华里的半山坡有一座小庙,有一次到那一带劳动,走进小庙,只见建筑依旧,神像没有了。村民说,小庙在1966年“破四旧”时被毁,领头的是大队通讯员。此人血气方刚,爱出风头。无巧不成书,“破四旧”的第二年,大队通讯员骑自行车去公社办事,从山路上跌进路下的沟渠送了命。村民普遍认为是他不知天高地厚、自食其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7
20#
发表于 2014-1-2 1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头鸭子的现象在知青中较普遍。少数知青确实有鼓上蚤时迁的手段,多数知青虽然没有亲自动手,也都尝过来路不当的鸡鸭的滋味。因为知青的基本原则是:见者有份。在那种环境下,能够独善其身的人,难以见到。知青还有一项基本原则:兔子不吃窝边草。做坏事也要到别的村庄去,本村乡亲朝夕相处,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见,有较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

      半只鸡的现象在我们这里倒不存在。发现家禽到田里格杀勿论,这样的乡规民约有些严厉。我们村里夏收或秋收后要晒稻谷,一直晒到元旦以后。晒谷场就在村里,虽然建有围墙,但满地的稻谷极有诱惑力,村民的鸡鸭常趁人不备,溜进场内饱餐一顿。如被发现,只是把鸡鸭赶出去了事。有一次仓库保管不胜其扰,用碎砖把一只鸡打伤,鸡的主人还理直气壮地大吵一场,保管面红耳赤,好像干了错事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6 02:26 , Processed in 0.21201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