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清风修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岁月划痕(1—62章)

[复制链接]

568

主题

2489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9782
81#
发表于 2013-12-13 06:11:00 | 只看该作者
令人心酸的年代,每家生活的都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34
82#
发表于 2013-12-13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拖家带口回故乡,

亲人相会欢乐长,

一通热闹多难忘,

可怜三妹早夭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01

帖子

72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03
8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0:13:00 | 只看该作者
              老师与代课老师
                    ——岁月划痕之二十七
     小学一年级,我在瑯瑚街小学那个大殿改建的教室中上课,班主任是张老师。
  二年级,在学校北院北边的教室上课,班主任是大个子李老师。这位李老师北京口音,戴眼镜,还教我们音乐,曾让我们反复地唱音阶,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郞》就是跟她学的。
  三年级,在中院的二楼上课,班主任是小个子李老师。这位李老师是湖南人,说话有地方口音,同学听着不太习惯,有时就哄笑。
  记得那时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说是狗和人一起过日子,狗总在夜里叫,人就告诉它,不要叫,你听到的是风的声音(大意)。可李老师在给我们朗读课文时,却把“过日子”念成了“过二子”,又引起了同学的哄笑。大概是因为多次被哄笑,李老师憋了火,这次说什么也不干了,声色俱厉地训斥我们,一训就训了一节课。由于她说的太难听,同学也腻歪她了,给她起了个外号叫“二子”。
  李老师也想严管我们班,不知是我们长大了,还是李老师的权威不够,总有一些同学不服从她的管理,和她对囔。她不能容忍这种不敬,会放下教学,用刻薄的语言数落对方。如果对方不服软儿,可就坏了,整节课都得听她数落。她数落起来还会打击一大片,把所有人都捎上,好像我们全班都是坏蛋。
  数落急了,李老师也会体罚同学,一般情况是叫到黑板前,一边训斥一边抓着肩膀前后晃。
  受到处罚的同学日见增加,捣蛋的队伍也就日益壮大。我本来不在此列,但一个偶然事件让我也加入了其中。
  李老师曾多次强调不要在楼上的走廊打闹,她说走廊的木栏杆老化不太结实,一端还连着楼梯,在上面打闹比较危险。可我们就是愿意在走廊里打闹玩耍。
  一次,我与几个同学在走廊追着玩儿,一个姓杜的同学猛不丁从侧面推了我一把,我脚步一乱,倒向右侧,右手就下意识地去支撑,结果手指还没来及展开,大拇指指尖就先戳了地。这下可戳得不轻,疼得我都要晕过去了。我大哭起来,杜同学吓坏了,愣愣地站在边上看着,不敢问,也不敢劝。就在这时,李老师从木楼梯走上来,询问是怎么回事。我哭着给李老师讲经过,她还没听完就火了:“告诉你们别在走廊打闹,你们就是不听,这下好了吧!有教训了吧!”说完,她怒冲冲进了教室。很快就上课了,她照常讲她的课,没有批评杜同学,也没有问我的手指伤得怎么样。下课后她就像没有这事一样,走了。
  我的手指肿得很厉害,可回家后没敢告诉母亲,只是默默地忍受着疼痛。过了10来天,我的手指才消了肿。这之前,我两只手的大拇指都可以弯成“鸭子状”,也就是让拇指中部突出来,使上部与下部形成直角,但右手戳了之后,手指上部就不能向后打弯了,再也做不了这个动作。
  杜同学本是我的好朋友,我还去过他的家,就住在紫河套。可自从推过我之后,他再没有跟我说过话,我对他很有意见。我也不满李老师的态度,太不拿学生当回事了。你这样漠视我,我为什么尊重你呢?以后有同学跟她捣乱,我也跟着附和。
  可能是班里的同学伤了李老师的心,她对我们彻底失望。可她不是摇摇头说句“朽木不可雕也”就了事,而是要贬损到底,她挂在口头的话是:“你们就闹吧,耽误的是你们自己。将来成不了才,都成社会渣滓!”
  不知是不是为了让老师的话不落空,同学们是越闹越出格,我们班成了全校有名的乱班。
  上课的时候,经常是纸团儿满天飞,你投我,我投你。如果投的双方坐在同一条通道,还会离桌去打对方。
  我们的木质楼地板缝隙大,从上面可以看到下面,有人就在缝儿里倒水,看楼下的同学挨淋。楼下的同学和老师自然不干,会找上楼来,我们这节课就又成了挨训课。
  捣蛋同学中,闹得最凶的是段同学。他是从外校调到我们班的,脸蛋上有一条斜疤,听说是与人打架受伤留下的。他到了我们班继续打架,打过不少人。他很厉害,也很勇敢,曾从我们上课的二楼跳到楼下,毫发无损。可他人缘不好,没人跟着他跑,不像原来的大王子,有一帮人围着转。
  一次,他爬上我们楼前的大香椿树,揪了不少香椿芽,有老师喊他下来,他连理也不理。他当然也不怕李老师,他敢在李老师讲课时,大模大样地走出教室,到外边去玩儿。这还是好的,有时出去还惹是生非,让人家找到学校来。
  李老师对他无可奈何,只好找他的家长。大概是家长被找烦了,后来把他转到别的学校去了。
  李老师把我们班带成了全校有名的乱班,自然也会受到领导的批评。她很委屈,有时训着训着我们,自己也会哭起来。
  一次,一个同学还直接攻击了她,更是伤了她的心。
  那时粮食供应紧张,周围的农民都到市里来卖地梨儿、菱角、荸荠,还有田螺。其中田螺比较便宜,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买一大把,又解馋,又解饿,于是不少孩子就把田螺带到了学校。由于我们班纪律差,同学上课也吃,吃剩下的田螺壳就取代纸团,成了互相投掷的武器,于是班里又成了田螺壳满天飞。
  这种投掷,一般是老师背脸在黑板上写字时进行的,是同学之间的攻击。可有一次竟然有同学投向了正在写字的李老师,那田螺壳正好击中了老师的后脑勺,把李老师吓了一大跳,又引得全班同学大笑。
  李老师自然怒不可遏,字也不写了,把教科书向讲桌上一摔,离开了教室。这下我们也傻了,没人再笑。
  很快,教导主任跟着李老师来了。我们的教导主任是个男老师,大个子,总是一脸严肃,一副随时准备教导人的样子,我们都怕他。他这一来,我们知道事态严重,都老实多了。
  教导主任用他那刀子一般的眼光扫射我们每一个人。我不敢和他对眼神,低下了头。眼光扫射一遍之后,教导主任这才开口:“那位敢扔牛牛儿壳的同学站起来吧!”我们保定管田螺叫牛牛儿。
  教室静极了,没有一点儿动静,可也没有人站起来。
  教导主任再次用他那刀子一般的眼光扫射,三四分钟过去,还是没人站起来。他又开口了:“你们谁看到了,就把他说出来!不要让他一个人连累全班。”
  当时我只看到了田螺壳击中李老师,没注意谁扔的。当然,就是知道我也不会说出来,因为这会让人看不起,留下“叛徒”的骂名。不知是不是别人也这么想,反正最终没人站出来检举。
  教导主任也生气了,命令所有男同学都到黑板前边来,于是我们二十多个男同学都蔫蔫地站过去。
  教导主任这次变换了手法,让女同学指认没有扔田螺壳的男同学。我们班女同学和男同学不说话,肯定没人有私下的交情,所以她们的指认比较公正,老实巴交的,人缘好的,学习好的,统统都被指认走了,剩下的基本都是调皮捣蛋的。
  可调皮捣蛋的也不都是肇事者,女生们继续指认无辜受牵连的人。眼看前排的人越来越少,我心里那个急啊,那牛牛壳真不是我扔的,怎么就没人给我作证呢?看来我在女生中的人缘是太差了。
  就在这时,一位我平时很看不起的女生指认了我,我如释重负,小跑着回了自己的座位。这位女生长得一般,学习不好,衣服还总是脏兮兮的,跑步的时候弓着腰弯着腿,看着都让人难受。可就是她主持公道,为我作了证,我心里非常感激,她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好了许多。
  指认到最后,自然是剩下了那个向李老师扔田螺壳的同学。他被请了家长,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李老师赔礼道歉,这才过了关。
  有教导主任出面给李老师撑腰,同学们老实多了。
  1960年夏季的一天,教导主任带着一位新老师来到我们班,说李老师怀孕了要去生孩子,由这位姓钱的新老师给我们代课,并暂时管理我们班。
  这位新老师只有十七八岁,梳着两根很长的大辫子,穿着一件带花的束腰长连衣裙(当时叫布拉吉),脸上绽着笑,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一看就招人喜欢。
  教导主任走后,这位新老师开始给我们上课。她只讲课本上的内容,一点儿也不发挥,但讲课的语气特别亲和,就像大姐姐哄弟弟妹妹一样。听她的课特别省心,走神儿也没事儿,反正她讲的内容书上都有。再就是精神不紧张,她不训斥任何人,哪怕你交头接耳。
  由于她讲课照本宣科,不讲课本以外的内容,所以进度快,一般20多分钟就讲完了。讲完课上的内容,她就给我们讲故事,她爱讲励志的故事,一些中外科学家的小故事我就是听她讲的。有时也讲一些神话故事及一些有趣味的知识性的故事。由于同学都盼着她尽快讲完课上的内容,好早点进入“故事会”,所以没人捣乱。如果有人不识趣,影响讲课,还会遭到大伙的鄙夷。
  那年春天我们学校已开展过学习少年英雄刘文学的活动,钱老师来了又给我们讲了一些有关刘文学的故事。
  钱老师除了自己讲故事,还发动班里的同学讲故事。可敢上台讲故事的只有一位姓刘的女同学,她家也住在紫河套。她说话有点儿口吃,但讲起故事来却很少结巴。她讲的基本都是民间故事,挺有趣的。她那么小,就记住了那么多故事情节,很让人佩服。可惜的是,4年级的时候她得了病,再没有来上学。后来听说病死了。
  钱老师除了给我们讲故事,还跟我们一块玩儿,课间时我们玩儿游戏她也参加。
  她家就住在纪家胡同,离我们学校很近,和我们熟了之后,她就邀请我们去她家玩儿。我很欢喜钱老师,也和同学一起去了她家。她家住的也是杂院,但很大,院子中央建有花池,种了好多美人蕉,开的大花特别好看,有红的,黄的,还有黄色带红斑点的。由于去的孩子多,屋里盛不下,她就和我们在院里的花池子边上玩儿。
  临放暑假前,她有些伤感地跟我们说:“我代课的工作就要结束了,下学期就不能教你们了。我和你们在一起非常开心,会永远记住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我祝愿你们以后都能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
  放假以后,我和同学们看望过一次钱老师,她正在找新的工作。
  之后,我就没有再去过她家,不知她最终找到了一个什么新的岗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8

主题

2489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9782
84#
发表于 2013-12-13 14: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想起上小学的时候,同样领教过老师的威严,也享受过老师的爱护。无论怎么说,我们小时上学的日子都是快乐的........喜欢清风修竹的回忆文章,期待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34
85#
发表于 2013-12-14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几位班主任,

如今印象还挺深,

一一介绍详叙述,

生动形象心中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01

帖子

72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03
8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新学校,新乐趣
                   ——岁月划痕之二十八
     1960年9月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我们瑯瑚街小学的所有学生都到厚福盈小学去上学了。
  上学期放假的时候,瑯瑚街小学的老师告诉我们是两校合并,但实际上是瑯瑚街小学撤消了,厚福盈小学依然保留。
  到新学校后,我所在的四年级分了4个班,我们班定为“丙”班,在学校西院北边的新式平房上课。
  新学校位于原来学校北边150米的地方,离我们家比原来远了一点儿。
  新学校的面积比原来的学校大多了。中部是一个由4座古建筑围成的院儿中院儿,西北部是一片新式排子房,东北部是一个大操场。西部有一个小院。南部有一个小院。
  新学校的老师多数是青年老师。原来学校的老师没有都跟着并过来,像张老师、李老师就都没有出现在这个学校。
  新学校的大门在厚福盈街的东口。据说,后福盈街在清代叫厚福营,因为此处驻有清军的兵营“厚福营”。我看新学校中院的房子是古色古香的老式建筑,就觉得没准儿是原来的兵营。当然是瞎猜,没有任何依据。
  厚福盈街是与新北街并行的南北向的小街,向东有一条小分支,我们新学校就在这条分支的北侧。它北面临街的墙,就是我们学校教室的外墙。学校大门就在临街墙的中部,是一个旧式门洞。
  进了学校大门是一个小院,院子北边是那个由古建筑围成的院儿中院儿,院子东西均是平房。我只记得西面平房里住着老师。
  我猜测那个院儿中院儿曾是兵营,但其风格之雅致,构造之精美,又让我怀疑它是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的宅第。它的北房和南房结构制式完全一样,均为连排的4间教室,屋顶为硬山式屋顶,教室正面只有窗台没有砖墙,窗台上边全部为木窗,木窗前面均为走廊。走廊两端的墙上均有拱形门洞,门洞外侧均建有角亭,南北角亭间建有木结构走廊。两条走廊的外侧各有一座单体建筑,结构制式也完全相同,虽然都作为单间教室使用,但面积比一般教室要大。两座单体建筑东西相对的那面开着可墙的大窗,南北两面也都有窗户,但要小一些。这些建筑用的砖都是青砖,木构件都雕着花,上着大漆,非常精美。
  院子中间有两个大花坛,花坛中种着海棠树。这海棠树好像是从根部分的杈,没有粗壮的树杆,只有四散长开的大树枝,像是一个大树的树冠直接长在了地上,不管赏花还是摘果都极为方便。
  是谁建的这么好的房子,已不得而知。现在能从资料中查到的就是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在厚福盈街开办了清苑县公立第一两等模范小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在厚福盈街设立了清苑县官立初等第一女学堂。资料说女学堂有讲堂16间,宿舍13间,操场面积二千四百方尺。由于厚福盈小学自称创办于1905年,那就应该是以上的学堂的沿袭了。就是不知道现在的中院儿,是否就是当初的校舍,又为什么成为了它的校舍,那位建房的人与学堂有什么关系。
  新学校除了有这么一个雅致的院儿中院儿,其东北部还有一个很大的操场。操场东西的长度长于南北,最东边是临街的围墙。围墙边上安装着两件攀爬器材,其中一个是组合攀爬架,那架子很高,依次装有铁梯、铁链软梯、铁爬杆、铁链秋千等。另一个则是上部为折弯形的木制攀爬梯。
  这些器材我以前都没有见过,觉得一定非常好玩儿。第一天放学后我就跑到那儿去试爬。我除了能小心翼翼地爬上铁梯,别的就都玩儿不灵了。那个软梯虽然下端固定在了地面,但爬的时候脚一蹬劲儿,身体就打横,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吓得我就不敢爬了。那个铁爬杆我也爬不上去,腿夹住铁杆后就使不上劲了,一蹬一出溜儿。有能爬上去的同学告我,不管爬软梯还是爬杆,都得靠胳膊使劲儿。可我按他说的那样还是爬不了,大概是我的胳膊太没劲了吧。铁链秋千我能凑合着小幅度晃动,不敢像别人那样悠起来,也是怕身体横了的时候不小心会掉下来。我又爬了那个折弯的木梯,只能爬到折弯处,而有的同学则能从顶部翻越过去。
  我想,既然器材是学校的,我就不用着急,慢慢练,早晚能像别人那样玩儿顺溜了。
  可还没等我怎么练,这两件器材就都拆了。原来新北街要继续拓宽,把我们学校东边切去了一大条儿。这下也好,学校就势把大门改到东边去了。不知是不是看我们学校改门他们眼儿气,我原来所在的瑯瑚街小学也改了门,他们改到了西边。改后他们门口的牌子也换了,换成了少年宫。
  操场被切去一块儿,格局变成了南北长于东西了。操场上的篮球架子也调了过来。我们学校的操场虽然不小,但没有专用足球场,打篮球踢足球都用这一块场地。
  在瑯瑚街小学上学时,体育老师好像没有教过我们打球和踢球。新学校的体育老师的素质就是高,给我们讲了这方面的知识,还教给我们这方面的技巧。我们踢球的兴致被调动起来,上体育课就想踢球。
  体育老师很照顾我们的情绪,经常安排我们男同学踢球。他安排女同学去干什么,我就没有印象了。
  踢球的时候,我们基本不讲什么规则,就是20多个男生分成两拨儿,跟羊群似的来回跑,球到哪儿人群就跟着到哪儿,经常是跑半天也踢不到一脚球。能有一次射门会高兴好几天。球门特简陋,就是摆的两块大砖。
  由于球场与新北街的马路只有一墙之隔,球经常踢到墙外。要捡球就得绕学校的大门,人们怕时间长了球被路人捡走,会立即扒墙头观察。有的同学还会跳过墙头去捡球。为此我们班还出过两次事故。
  一次是有同学扒墙头时扒掉了上面的砖,人掉下来,砖也掉下来,正好砸在这位同学的头上,头被砸破,上了医院缝了针。
  另一次就严重多了,一位姓吴的同学跳墙过去捡球,从外面跳回来时还在墙头上跟里边的人说话,结果落地时咬到了舌头,几乎就要咬断。到医院做了手术,可医生技术不太高,把舌头缝得变了形,吴同学说话都受了影响。
  学校的操场上还有一个大沙坑,用于练习跳高、跳远。由于以前没有玩儿过沙坑,觉着玩儿沙坑也很有意思,下雨之后就到里边掏洞,建城堡。可用沙坑考试的时候,我的成绩却很差,跳高、跳远都是凑合着及格。
  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还教过跳绳,并重点教了我们双跳。没想到勾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那个冬天我们的课间活动就是跳绳,甚至放了学还要跳。女生是“倒跳”、“蹬三轮”、“卷麻花”,男生就是双跳。那时男女生不说话,当然是各跳各的。男生当中跳的最好的是一位姓郑的同学,双跳能连跳二三十个。因为他的名字中有个“基”字,人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耳机子”。那时候能戴个“耳机子”听广播也算引领潮流,所以他的外号挺有时代特征的。
  跳双要跳得足够高,绳子要摇得足够快,他们跳得好的,姿势基本与单跳相差不大。可我就不行,得屁股使劲向后撅,脚使劲向前抬,感觉就笨重,每下都把地跺得很响。别看我的姿势不好,跳的个数不少,也能连跳20多个。
  后来不知哪位天才同学,竟然利用角亭中的铁柱子,开发出了一个新游戏——“打野猴儿”。
  院儿中院儿的四角都有角亭,角亭除了四周有木质的柱子,正中还有一根30厘米粗细的铁柱子。在我见过的其它亭子中都没有这种中心柱,不知为什么这儿的亭子要加这么个东西。虽然说不清它的用途,但它用来玩儿“打野猴儿”是再好不过了,因为它很光滑,抓起来一点儿也不划手。
  玩儿这种游戏的规则是,用划拳的方式选出一个野猴儿(输者),供众人打。但野猴儿只要手扶铁柱,就有反击的权力,踢打到谁,谁就是新的野猴儿。所以进攻就得偷袭,正面进攻很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成为下一个被打对象。如果有人冒着风险冲上去抓住铁柱,他就有了被踢打也不当野猴儿的权力。当然他不能被对方挤出去,一旦被挤出去就要当下一个野猴儿了。之所以要冒这个风险,是因为这样可以给别人创造更好的打野猴儿的机会。一是可以借机夹抱住野猴儿,使他失去踢打别人的能力,这样大伙儿就可以一哄而上,痛打野猴了。二是可以借机把野猴儿挤得脱离铁柱,这样大伙也可以任意痛打野猴儿。当然野猴儿也会冲破重重阻挡去重抓铁柱。
  这种游戏听起来有些野蛮,可男孩子喜欢,因为打闹是男孩子的天性,比如,你剃了头,都会有人拍你的脑袋,嘴里还念念有词:“剃头打三光,不长虱子不长疮。”
  我很愿意参加这个游戏,但特别害怕当野猴儿,因为我在班里不是强壮一族,一旦当了野猴儿挨打会比别人更多。所以打野猴儿时我绝对不会冒险向上冲,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躲得远远的,让野猴儿怎么踢打不到。
  除了“打野猴”,我们还玩儿打仗。有三种战法,一是“骑马打仗”,二是“冲天炮”,三是“撞拐”。
  “骑马打仗”是大个儿背小个儿,分为两个阵营对打。被背的人一旦被对方揪下来,背的和被背的就都不能再参战。哪个阵营的人最后都被掀下马了,哪个阵营即为整体战败。
  “冲天炮”与此大同小异,只是背的方式不同,被背者要紧握双手,伸直双臂,由背人者采取相同姿势从里边顶起来,形成“炮管前伸”架式,然后和对方炮口对炮口地冲撞,被撞下马的即失去战斗力。
  “撞拐”不用背,双手扳起自己的一条腿,然后单腿蹦着和对方冲撞,把对方撞得松手即为胜。
  有一阵儿,我们男生每天放了学都要玩儿好一会儿打仗才回家。
  我们玩儿打仗都在西院儿,西院儿墙角有个羊圈,里面养着几只羊。它们一看我们集合就冲我们“咩咩”叫,看样子是希望我们给它们开饭。这些羊是谁养的,我也说不上来,因为记不得什么人给它们喂过草。那它们吃什么,说来难以置信,吃我们扔的废纸。也不知什么人把各班扫地扫出的废纸都给扔到了羊圈,羊们吃得还津津有味。
  看羊吃得那么带劲,我饿时也有了吃纸的冲动。有一次我经不住这样诱惑,就嚼了一张撕下的作业本纸,感觉有点儿咸,有点儿涩,可嚼了一会儿口感就好了,有了吃饼子的感觉。这之后我一饿得难受,就撕张纸吃,过过吃饼子的瘾。不过我和羊也有区别,我是只嚼不咽,过够了瘾就吐出那个烂纸团。
  那时,我饿了还会咬铅笔,咬起来也有吃东西的感觉。后来时兴了圆珠笔,我为省钱经常只用笔芯,由于习惯成自然,也拿着咬,有时还使劲嘬。一次,我竟然把笔芯中的油嘬到了嘴里,弄得嘴唇都成了蓝色的,把老师都吓坏了,神情紧张地问我是怎么回事。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敢嘬笔芯了。
  那时女生也很爱玩儿,不过她们不玩儿打仗、打野猴儿,而玩儿一些比较文明的游戏,比如跳皮筋、踢键子、跳房子、拍皮球、扔沙袋、歘子等。
  男孩子爱玩儿打仗,而打仗要能拿着玩具木刀就更有意思了,可学校不让带,只让带铅笔刀。我就不甘心,用学习的木尺削了一把微型木刀,偷偷玩儿。那木刀是宋刀的式样,连刀首、刀盘都削出了模样,我很得意,经常在课间耍弄显摆。
  到新学校后,我又交了一位新朋友,是位姓赵的同学,我俩经常在一起玩儿,我耍弄木刀的对手一般也就是他了。一次我俩的模拟战斗打得过了火,我的木刀不小心碰到了他头部,他叫了一声,就去摸被扎的地方,竟然弄了一手血。我感觉事儿不好,赶紧带他去找老师,老师也很紧张,让我立即和他去医院。
  他的家离学校很近,我们先去了他家,他的家长一看也很紧张,立即慌慌张张地带我们往医院跑。医生看了伤情,说不严重,就是划破了皮,我悬着心才落了地。事后,他的家长没有骂我,只是提醒我打闹要注意分寸。
  我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让我再去他家跟他的父母道歉。此后,我俩还是好朋友,不过我再也不玩儿木刀了。
  那时候,还玩儿过好多有趣的游戏,像滚铁环、抽懒老婆、滋水枪、拍元宝(方宝)、拔根、拨冰棍筷子等等。
  总之,那段学习生活,我基本没有记住什么学习的事儿,一想就都是怎么玩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34
87#
发表于 2013-12-16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来到一所新学校,

建筑分布记得牢,

各项游戏记得清,

学习内容全丢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01

帖子

72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03
8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6 22:40:00 | 只看该作者
          伴我成长的小人书
                       ——岁月划痕之二十九
  我几乎天天都看央视的《国宝档案》,对一些收藏鉴宝类节目也感兴趣,但我主要是想了解点儿这方面的知识,没有身体力行的意思。
  我上班的时候也曾收藏过请柬和新闻单位的信封,不过那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儿,因为不收藏就白扔了。二线之后接触不到这些玩意儿,我的收藏也就不了了之。
  我本来就对动用真金白银搞收藏不感兴趣,看到《一槌定音》里的模拟交易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就更不敢想了。不过我总想弱弱地问一句:“真的拍卖也是那样吗?人家怎么那么有闲钱?”
  我一直认为咱的祖上不是官绅,不会有什么传家的宝贝,也没闲钱去买,是没资格当藏友了。可后来听说,我小时候攅的那些小人书已成了炙手可热的藏品,身价已翻了几百倍,几千倍。听说今年8月全国连环画拍卖会上,一套《山乡巨变》连环画就卖了8.5万元。现在的藏友中,就有专门收藏连环画的,就叫“连友”。这么说来,如果当年那些小人书能保存下来,我也就可忝列在藏友的行列之中了。只可惜1969年我去内蒙兵团时,把我一百大几十本小人书都交给了小弟弟,而他不像我那么脸皮厚,借出去一定追着屁股往回要,所以大多散失了,现在保留在我手里的老版小人书就剩一本《谈迁》了。
  我之所以要厚着脸皮坚持追要借出去的小人书,实在是因为我太喜欢小人书了。那个年代别说电视,家里连收音机都没有,看小人书就跟看电视连续剧差不多。而且看了小人书就可以跟小伙伴们讲,显得自己特有学问。
  说实在的,看小人书还真能长学问,比如我留存下来的那本《谈迁》,介绍的就是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与厄运抗争最终完成史学著作的故事。书中说道,谈迁历时26年才撰写好明代编年体史书《国榷》,可写好后竟然被小偷偷了。此时他已届暮年,喟然曰:“吾手尚在,宁遂已乎?”又振作起来重新撰写,4年后终于完成了这部400多万字的史书。
  当然,也是最主要的,那些小人书都是我一分一分地攒钱买的,父母给个钱儿,我是不吃不喝,都买了小人书,可以说,那时小人书就是我的全部财富,我看它们像命一样重要。
  不过我的第一本小人书却是父亲主动给我买的。那时我还没有上学,大概父亲想搞一点儿学前教育,就给我买了一本幼儿图画书。是近似正方形的开本,彩色画图下面配着文字。由于我还不识字,父亲就念给我听,我也就知道了书的内容。大意是狗熊、兔子和狐狸交了朋友,狐狸嘴上说是要做真正的朋友,可行动上却是想方设法占小便宜,最后狗熊和兔子看清了狐狸的真面目,果断地将它赶走。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可能就是《真正的朋友》。
  很快,我对这本书就没了兴趣,感觉它是哄小孩的。我喜欢上了喜子他爸爸看的小人书。喜子的爸爸经常拿回一些小人书在家里看,不过很快又会拿走。我觉得那些书可能是理发馆给等候的顾客准备的,就像现在的美容店里放一些杂志一样。
  喜子的爸爸拿回的那些小人书讲的多是大人的故事,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想要这样的小人书。一个星期天,父母带我去转马号,我想起了小人书的事儿,就拉着他们进了红星影剧院南边的那家新华书店,并直奔那个专门卖小人书的柜台。柜台里赫然摆着一本封面上画着孙悟空的小人书,我已经听过父亲讲的孙悟空的故事,觉得特别有意思,就缠着父亲给我买。父亲让售货员拿出那本翻了翻,二话没说就给我买了。父亲告诉我这本书的书名叫《大闹天宫》。回家一看,书里的画儿画得棒极了,都跟活的一般。之后我几乎我天天捧着看。
  因为有了这本小人书,我在胡同孩子中的地位也大有提高,他们想看就得客客气气地跟我借,看不明白还得虚心地向我请教。
  此后,我非常愿意跟父母逛街,因为可以借机拉他们进书店,让他们给我买小人书。好像不久又给我买了孙悟空的小人书《火焰山》。
  大概在上学不久,我又软磨硬泡地让父亲给买了孙悟空的小人书《假西天》。由于已经认识了几个字,我开始试着念图画下面的文字,见到不认识的字就念“什么”,意思呢,就根据上下文瞎猜。看过之后还一页一页给别的孩子讲,在讲到孙悟空变成西瓜钻到妖王肚子,弥勒佛让孙悟空出来那页时,我将“悟空吃了妖王不少苦头”,说成“悟空吃了妖王不少骨头”,有孩子就问,妖王被吃了骨头还能活吗?我想也是,就去问父亲,才知道念错了。
  大概在1958年,我跟父亲逛街时,又把父亲拉进了西大街稻香村边上的新华书店,柜台中摆着一本书名为《十三妹》的小人书,那封面画着一个带着孙悟空那样金箍的凶神恶煞的大汉,挥棍砸向一位红衣女侠,那女侠侧身跃起躲过攻击,似乎打斗得非常激烈。我觉得这本书一定好看,就让父亲给买。可父亲翻了翻,硬说没意思。我又看上了一本叫《三千里江山》(好像是这么个名字)的打仗的小人书,他还不给我买,于是我就生气了,跟父亲嚷嚷起来。父亲赌气不再理我,叫着母亲去了马号,我就赌气自己回了家。此后父亲再也不给我买小人书。
  父亲不给我买,我就自己攒钱买,父母给个零钱儿我都存起来。另外,母亲让我帮助买东西,我也要工钱,剩下一分二分的就不再给母亲。有时候还报花账,买的东西降价了,处理了,我都按原价报账。母亲多精细,一般都能识破,但她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跟我计较。我只要攒到一两毛钱,就往新华书店跑。那时候的小人书一般2角左右一本,薄一点儿的就几分,印象中我买过一本聊斋故事《牛飞》就几分钱。我的这种精神感动了父亲,看到我有特别想买的,也会赞助一点儿。
  到我上三四年级的时候,我的小人书就买到了近百本,母亲专门腾出迎门桌的1个抽屉让我放小人书。
  我买的小人书主要是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现代战争的基本不买。有西游记系列的《无底洞》、《通天河》、《真假猴王》、《狮驼国》(图画没有边框)、《怒打假国丈》等。有三国演义系列的《董卓进京》等。有水浒传系列的《清风寨》等。有聊斋系列的《辛十四娘》、《小谢》、《画壁》、《白秋练》、《青虚石》、《青凤》(方本的)等。有杨家将系列的《杨业归宋》、《杨七郎打擂》、《双龙会》、《李陵碑》和单本的《穆桂英》。岳飞传系列的《岳飞出世》、《黄天荡》、《双枪陆文龙》、《大破金龙阵》等。东周列国系列的《诛石厚》、《掘地见母》等。西汉演义系列的《鸿门宴》等。有民间故事《白蛇传》。有历史体裁的《虞允文》。有封神演义故事《哪吒闹海》。有公案小说内容的《窦尔敦》。还买过一本动画片《机智的山头》。能想起的就这些吧。
  从买小人书开始,我就成了新华书店的常客,总关注着有什么好的新书上架。除了光顾书店,我还经常光顾小人书铺、小人书摊,因为书铺书摊有好多我没有的好书。
  那时候保定有多家小人书铺,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在马号西巷南头路东,有两间大屋子,里边摆满板凳,书也特别多。小人书摊则是保定电影院附近摊点最多,每天出摊的都有三四家。一般都是在地上铺一块大布,把小人书在布上依次摆开,供人挑选。虽然没有物价局的给定价,但看书的价钱却是全市统一的,普通的一分一本,厚的2分一本。有的摊点还准备一些小板凳供看书的人坐,一般不会很多,谁赶上谁坐。
  看小人书也能上瘾,许多小人书都是成套的,就像现在的电视连续剧,让你看了这集想下集。我看小人书上瘾之后,手里有几分钱就想去小人书摊,而且迫不及待,不愿等到星期天,于是就逃学。逃了学就请大孩子冒充家长写个后补的请假条,再后来就是自己模仿家长笔迹作假。
  三四年级时我多次逃学,有钱就去看小人书,没钱就去书场听书(收钱就跑),都是用假请假条对付的老师。可竟然没有一次被识破过,不知是老师眼拙,还是懒得管。
  一次,我到小人书摊看书时看了一本叫《绝龙岭》的小人书,一下就被迷住了,闻太师竟然骑着神兽墨麒麟,还能驱使黄巾力士,那力士真是力大无边,能搬起一座山,还压住一个长翅膀像雷公的人,我是闻所未闻。后来得知这本书与我已有的小人书《哪吒闹海》一样,都是《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就觉得《封神演义》的其它故事也一定特别有趣,再转书摊时就格外注意这类的书。后来终于看到了一本,书名叫《反冀州》,里边也有骑麒麟的。后来还看到一本,内容是黄飞虎反五关,可书名想不起来了。之后,就再也找不到其它的了。
  我又想买书,又想看书,父母哪会给那么多钱,我看别人摆书摊赚钱,就也想摆书摊。跟母亲一说,母亲很支持,还给我找了一块旧布。
  于是星期天的时候,我也到保定电影院那儿摆了个摊儿。可看我的书的人很少。我分析一是我的书少,没有多少选择余地,二是我的书都是当时流行的书,没有冷门,喜欢看小人书的基本都已看过。摆了一上午,只挣了一毛多钱。可一数小人书,还丢了一本,丢的竟然是我最喜欢的《哪吒闹海》。这本书2毛多钱,我挣的那点儿钱还不够买这本书呢,更重要的是有钱也没处去买了。我很懊丧,就再也不摆小人书摊了。
  我集中财力买小人书,大体买到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那时又迷上了无线电,有点儿钱就买无线电的书和无线电零件,能留给小人书的钱就很少了,除非看到极为喜欢的,一般喜欢的也就不买了。到我1969年离开保定去兵团的时候,我买的小人书一共得有一百大几十本。
  现在知道,我买的那些小人书基本都是小人书的巅峰之作。连环画创作在建国后获得新生,1954年步入繁荣,并迅速进入持续10 多年的黄金时代。中国的连环画经典之作基本都产生于这一时期。而我买小人书几乎与这一进程同步,所以买的基本上都是第一版,有的还是第一次印刷。由于我钱少,买的时候要精挑细选,基本上都是画得最棒的,所以大多数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可惜啊,俱往矣,数老版佳作,只看《谈迁》。
  那时候转新华书店,偶尔也看一看字书,但基本不买。回想起来可能只买过两本,一本叫《小布头奇遇记》,写一个叫“小布头”的布娃娃历险的故事,印象很深的是里边有“鼠老大”、“鼠老二”。这本书写得特别好,我来回看了好几遍。这样,我对字书也有了好感。正好父亲买了本《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我翻了一下,也觉得有意思,就整天抱着看。那本书中《神灯》的主人翁不叫阿拉丁,而叫“尔辽文丁”(音),以致后来看到阿拉丁都觉着是翻译错了。
  对字书有好感之后,我又买了一本,叫《小苍蝇是怎样变成大象的》。我是冲着它的书名买的,觉得里边一定有什么神奇变化的内容。可一看,写得竟然是一个学生不改正小错误,最后犯了大错误的事儿,真没劲,我看了几页就再也看不下去。花这么多钱买了这么本破书,让我对字书格外地不放心了,之后基本没有再买过。
  直到上了中学,学校有了图书馆,我借过几本字书之后,才对字书有了兴趣。上了兵团之后,我就只买字书不买小人书了。
  小人书与我再续前缘,是我女儿上小学之后的事了。我觉得我小时候喜欢小人书,就也给她买了几本,可她并不像我那么痴迷,似乎是可有可无,我买着也就不上劲了。前前后后大概给她买过二十几本。
  现在我手里的小人书,就是这些书加上那本《谈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34
89#
发表于 2013-12-17 08:27:00 | 只看该作者

幼时痴迷小人书,

拼命省钱买或租,

攒下一百几十本,

可惜只剩一本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01

帖子

72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03
9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0:48:00 | 只看该作者
           清塘如鉴柳如烟
                     ——岁月划痕之三十

  大约在1958年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我的朋友程同学告诉我一个好消息,说新建的东关公园开放了,他知道一个秘密入口,可以不花钱进公园,还说要带我去。
  我早就想去这个公园了。保定原来只有一个南关公园,1955年开始建设这个新公园,之后总传出已经建好的消息,就是不见开放,这回“千呼万唤始出来”,我自然想一睹为快。
  这座公园建了东护城河两侧,为防止人们顺着河道进入公园,在河道内拉起了铁丝网。程同学所说的秘密入口,就是工农北桥附近铁丝网上一个被人扒开的小洞。之后这个秘密也被班里的其他同学知道,它就成了我们进入公园的方便门。
  虽经两年多的建设,可我感觉园里也没什么玩意儿,除了从外边就能看到的那条护城河,就是多了片儿人工湖,栽了点儿树。
  人工湖位于公园中部,呈“C”形。它的水面虽然比较开阔,但公园称其为“湖”还是有点言过其实,我看只能算是比较大的池塘吧。湖中部偏北的地方有座不高的小土山,我猜着它是用挖湖的土堆起来的。栽的树种类倒不少,沿河沿湖载的是柳树,其它地方则载的是松树、柏树、杨树、槐树、核桃树、柿子树、银杏树等。印象中园里还有个养金鱼的地方。
  虽然里边没有名胜古迹,但我和我的同学还是经常光顾,因为这里边另有乐趣。
  首先,这里边小动物资源丰富,是捕捉的乐园。在这方面程同学是行家里手,要捕捉我都和他一起去。
  东关公园有河有湖,自然有水生物,我们去那儿玩的时候,有时就会带上一个小摷网,以便捕捞。那儿的鱼虫很多,有红虫,也有红线虫,经常有人捞,但我俩都没有养鱼,所以不捞这种玩意儿。我们捞蛤蟆豆,捞水蝎子,捞小鱼儿。
  最好捞的是蛤蟆豆,它们都是一群一伙的,冲它们下摷网总能捕捉到几只。以前听大王子说过,蛤蟆豆也叫蝌蚪,长大能变成蛤蟆,我就用罐头瓶养了几只。有邻居说,喝活的蛤蟆豆能败火,可我当时并没有上火,也就没试。没想到没几天它们都死了,我也就不用试了。后来听说这个偏方不能用,喝了会拉稀的。
  我们还能捞到水蝎子,它长得有点儿像皮皮虾,但程同学说它是蜻蜓的幼虫,我也养了一只,作为写观察日记的材料,可没多久也死了。
  水里还有跟头虫,能上下地翻跟头。这个虫子我认识,搞“除四害运动”时老师讲过,它是蚊子的幼虫,叫孑孓。程同学说水蝎子专吃跟头虫,而蜻蜓又专吃蚊子,看来蜻蜓和蚊子还是生死冤家呢。
  水里也有跟大王子一起捞过的那种小鱼儿,可它们很贼,摷网一靠近就都跑了,不好捞。
  摷网不光能捞水里的蝌蚪,也能捕捉岸边的蝌蚪妈妈。公园河边的草丛中青蛙很多,不过它们很警觉,人一靠近,就三跳两跳地跳到河里去。所以捕捉青蛙要借助更多的工具,除了摷网还需要一根钓杆。这钓杆没必要像鱼杆那么讲究,用根竹杆绑根绳儿就可以了,不过绳子头上要拴个蚂蚱。你在河边轻手轻脚地巡视,发现青蛙之后就把拴在绳头上的蚂蚱挑到青蛙的眼前抖动。青蛙只吃活食,看到抖动的蚂蚱就会认为是飞过的小虫,毫不犹豫地跳起来捕食。它一旦咬住猎物就绝不松嘴,你就可以就势把它放到摷网里了。
  我们经常用这种方法捕捉青蛙,有一次运气好,一上午就捕捉了四五只。程同学提出回去做熏青蛙腿,还说街上卖的熏田鸡腿其实就是青蛙腿。于是我们就把几只可怜的青蛙拿到了我家。他负责剥皮,我负责烧水,很快就把青蛙腿煮熟了。可下一步那个“熏”的工序如何操作,他却有些说不清了,用锯末?用树叶?怎么笼烟?他也不甚了了。最多我们就省了这步,直接蘸酱油吃了。味道不错,就是太少,还没解馋就没了。
  河边还有一种个头较小的蛤蟆,跳不起来,跑得也不快,比较好捉。但样子比青蛙难看,有点儿很癞蛤蟆。程同学说它是气蛤蟆,你碰它,它就生气,会气得身体膨胀。我们也经常捉这种蛤蟆,捉了就把它肚皮朝天地放在地上,然后用小棍儿敲它的肚皮,欣赏它的肚子变大的过程,最后它的肚子会变得像气球一样鼓,像薄膜一样透,但始终不破。如果你不再理它,它的肚子还会慢慢复原。
  河边的洞里也有癞蛤蟆,不过我们从来不捉,那样子太吓人,不敢摸。
  我们最成功的一次捕捉是捉了条大鱼。一次下大雨,积水泡塌了公园北边的围墙,墙砖就倒在了旁边的小水沟里。程同学发现水沟里有动静,就和我过去观察,翻开砖一看,底下有鱼。我俩立即一人一头儿,小心地清掉沟里的砖,最终捉到了一条一斤多的鱼。这次还是拿回了我家,母亲看了说是黑鱼,还说有老病的人不能吃,否则会犯病。我俩都没有老病,就让母亲帮我们炖了。黑鱼的味道非常鲜美,我俩三下五除二,吃了个干干净净。
  东关公园里有好多树,树上自然也有小动物,它们也是捕捉对象,像爬在树枝上的蝉,躲在柳条上螳螂。公园里也有大人用气枪打鸟,那时有杆气枪可牛啦,可我们买不起,只好拿弹弓去。
  公园里鸟很多,麻雀自不必说,还有喜鹊、乌鸦、燕子、柳莺、山雀、黄雀、鹞子、黄鹂、啄木鸟、布谷鸟等。
  我俩打弹弓的技巧都不咋地,虽用黄泥捏了专用弹丸,但还是打不到鸟。不过能不能打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看到它们真切的身影。
  最好看的是黄鹂,黄身子,红嘴,黑眼圈,叫的也好听,那是百啭千声。可惜的是不多见。
  还经常能听到布谷鸟那“咕咕咕咕”的四声唱,一般是只闻其声,难见其影。布谷鸟其实就是杜鹃,古诗里常写到,只是农民伯伯没空儿读诗,见它总在播谷时节鸣叫,就叫它布谷鸟。布谷鸟其实挺坏的,它把自己的蛋下在别的鸟的巢里,让人家代孵,还把人家的一些鸟蛋推出巢去,以让它的孩子多得宠爱。有其母必有其子,它的孩子孵出后的第一任务,也是把养父母的亲儿子都统统推出巢去掉死,以便自己吃独食。
  偶尔也能看到黄雀。这种鸟我在城隍庙里近距离地观察过,是算卦的养的,它的职责也是算卦。有人从12张生肖卡片中选一张告诉算卦的,这只黄鸟就能从卡片中把它叼出来。听说这叫“黄鸟叼贴”。后来又听说,那鸟并不会算卦,是算卦的在卡片上做了记号,而又训练的黄雀只叼有记号的卡片,所以才显得那么灵验。
  另外,公园的河边湖畔,蓼蒲萋萋,颇具野趣,是写生的好去处,我和好朋友梁同学经常到这里画画。
  我们画画也是瞎画,没有拜过师,也没有上过少年宫的美术班,那时社会上没有培训班,就是有父母也不会出培训费。我俩所谓的画画,就是临摹一些自己搜集的画片。我们听说当画家必须经过“写生”这种训练,就猪鼻子插大葱,也跑到公园“装象”。
  我们没有画板,也不带小凳,就是往地上一坐,把图画本往膝盖上一搁,看到什么画什么,什么山啊,水啊,草啊,树啊,都是我们写生的对象。
  眼前的景色确实值得入画,枝头莺雀百啭,水边草茂花鲜,湖面波光粼粼,湖畔杨柳依依,真是清风徐来花弄影,碧水微漾柳蒙烟。
  蜻蜓、豆娘是水边的常客,它们落在水草上便成为我们写生的对象。可它们实在是不善解人意,往往是你画到半截,它就擅自跑了。于是我们就想捉到它们。
  一只蜻蜓款款飞来,转了几圈,最终落在岸边的蓼草上,我赶紧扔下画笔,弓下身子,悄悄地向它接近,屏住呼吸,慢慢伸出手去,可就在手指合拢的一瞬,它倏地飞走了。
  还有一种长的像黄蜂又像蜻蜓的飞虫,也是我们的写生对象。当时叫它麻郞狗,后来才知道它叫盗虻。
  要说东关公园有什么特色,还真不好说,勉强算是自然风光吧。不知是不是今古相通,保定八景中就有东关这一景,而且也是强调自然风光。
  保定八景古已有之,但不叫保定八景,而叫上谷八景,因为保定在秦代是上谷郡的属地,所以也称为上谷。
  保定八景到底始于何时,我没有考证。可普天之下都凑“八景”的风气,据说是盛行于明清。明代翰林院的文人雅士歌咏“燕京八景”,引得各地效仿,纷纷推出当地的八景,自然是五花八门。清代时各地编修方志都要记载当地的名胜古迹,于是便有了刻意遴选确认,便有了八景遍地开花之势。
  据说,清同治版的《清苑县志》中就载有“上谷八景”图,依次为市阁凌霄、奎楼应宿、横翠朝晖、莲漪夏艳、东皋春雨、西刹秋涛、鸡水环清、郞峰耸秀。
  其中“东皋春雨”基本就是东关公园这块地儿以前的景色了。以前这块地儿就是乡野,我小时候去东郊逮蛐蛐时除了东关小石桥附近有房屋,再往东走不远就是庄稼地了,当然现在已是高楼林立。据说此处春雨之后的景色最为迷人,所以就有了这一景。庄稼地里下雨也算景致,我怎么看也觉得有“凑”的味道。
  不过经文人一渲染,就美妙多了,清代诗人陈正的《东皋春雨》最为典型:细雨东郊润落花 , 田夫携手话桑麻。高原已足三春泽 , 鸡水新添两岸沙。嫩草如烟滋灌溉 , 长虹弄色隐云霞。载歌喜雨因谁赐 , 笑指飞凫入酒家。
  我和梁同学在公园画画时,也曾遇到过春雨,不过那时还不知道有陈正这么一首《东皋春雨》的诗,就是知道也会把它等同深奥的古文课文,见而厌之。
  咱虽没有诗人的眼光,倒也看出公园的雨景挺美。身边细雨如丝,若有若无;湖面水气蒸腾,雾霭氤氲;岸柳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大有身在水墨画中之意。所以我也觉得把雨境作为这片景区的特色,还是颇有见地的。
  东关公园的规模格局自建成后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大概在1964年之后修建了一座游泳池。那时毛主席号召大家“到大江大海去锻炼”,保定市的领导考虑大家去“大江大海”有点儿实际困难,就安排修建了这座游泳池。我曾去那儿游过泳,池子浅,人多的赛过洗澡堂,我就不怎么去了。
  文化大革命中,公园管理松懈,我偷偷到人工湖里游泳。也不知道谁那么讨厌,往湖里倾倒了好多炉灰碴,而我从水面又看不出来,结果蹬水时膝盖划到水底,划掉一层皮,让我好多天下不了水。
  1967年在全国性更名热中,东关公园也改了个更革命的名字“东风公园”。
  文化大革命后(准确时间已记不得),原来放置在保定火车站广场的《劈山引水》雕塑移置到东关公园门口。
  这座雕塑是曾在保定工作过的当代雕塑家刘士铭的代表作。创作于1958年,极具时代精神。1959年代表中国参加在莫斯科市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并获奖。1960年从北京运到保定,放置于火车站。
  在70年代,东风公园增置过部分设施。
  2012年公园经过大规模景观改造,重新开放,已成为典型的城市园林。不知春雨来临,是否还能体会到当年的情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22 17:41:48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6 02:08 , Processed in 0.260014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