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我们的陇川坝》

2015-10-11 08:34| 发布者: 雷午寨主| 查看: 13212| 评论: 0|来自: 北京赴滇陇川知青

摘要: 1代 序40 年前,1969 年 5 月 15 日中午 12:44 分,我们 305 名赴云南陇川农场的北京知青乘专列离开北京,5 天后抵达昆明附近的一平浪,再换上大卡车,于 1969 年 5月 26 日到达云南陇川农场。同年 12 月 9 日,又有 ...
33


第二次收集、补拍、扫描资料

尽管这样,第一轮搜集到的资料还是太少,尤其是反映知青老师的照片和视频几乎没有,知青老师在当年是起到传播文化知识、传播文明的一个重要群体,少了他们可不行,这时我想起在回访活动前已经回去过三次的拉线知青、宣传队的汪建华,她离开宣传队后在总场小学当了老师,她的学生专门为她组织过回陇川的活动,昆明、芒市、陇川三地专程接待,我看到过她带回来的几大本照片,学生欢迎会上带的“汪老师您辛苦了”的绶带以及她回来后写的《回陇川小记》,汪建华寄去了回陇川的光盘以及她写的文章,颜英不满足,要求多角度拍一下绶带。汪建华怕自己拍不好达不到要求,就约了当年的宣传队队长,退休后刚从昆明回北京的摄影高手杨开明来拍。那天是星期天,他俩上午不到十点就来我家了,杨开明还带来了他近年多次回农场拍的照片,我赶快发短信让颜英上网打开QQ 说要求,这样我们三个轮流和颜英聊着、拍着、看着。我记得就是那天,颜英说她有好消息,她以前的同事砼磊听说了做片子的事,自告奋勇给我们免费录解说词,有专业人士相帮当然好,我们当时可不知道,砼磊这样的身份,出场价是以每分钟两位数的价格计算的。那天颜英可真是得寸进尺,除了拍绶带,还让拍了农场送回访团成员的礼物:景颇族包包、茶叶和姬松茸,我保存的当年手绘陇川地图、户撒刀、竹篾饭箩。别看现在说得简单,当时杨开明每件东西都用不同颜色的背景拍了好几张照片供颜英挑选,我把家里的桌布、披肩都拿出来了,杨开明还脱下黑色外衣当底版呢,选中的照片再用软件处理,足足忙了一天。聊天时知道杨开明自己有一台高性能的扫描仪,我赶紧把陇川的老照片翻出来让他去扫描,说不定颜英能用上呢。

现在回忆起来,这天其实是第二轮收集、补拍、扫描老照片等资料的开始,那段时间里我整天忙着打电话,然后是取照片送扫描,取磁带送光盘。我家离杨开明办公室不远,为了节省时间,找了个取中的地方团结湖公园西门交接资料,起码跑了七八趟。知青住得很分散,跑不过来了就只能找个合适的地点交接,甚至有一次刁松泉带水工队老职工在小西天262医院看病,医院的CT 磁共振影像中心也成了我俩的接头地点。

陆续收到的光盘、U盘要交给颜英,寄过几次快递后颜英不愿意我再花快递费,让送到四惠地铁站那里的写字楼,交给常年在北京出差,搞地铁施工设计的妹妹回天津时带回去,给解说砼磊从北京买的礼物陇川竹筒酒、保山小粒咖啡和云南普洱茶也是颜英妹妹带去的,这些易碎怕压的东西交给快递还真不放心。

最复杂的一次交接也是在医院,那是片子做好后颜英来北京开看片会,她住沈芬家,第二天一早要陪沈芬去位于北京西边恩济庄的肿瘤医院看病,而我忙着准备看片会的事穿城到西边取片子太耽误时间,灵机一动抓了林光南的差,他家就在那个医院旁边住,让他上班前先到医院取了片子带到办公室,我坐地铁到南礼士路的林光南办公室拿片子,顺便借了投影仪,然后又回到呼家楼的杨开明办公室放下投影仪,片子用他的笔记本电脑试播,调好声音,一切都万无一失了才回家。

越来越多的知青知道我们在忙什么,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料,管同立收集并扫描了拉线分场知青的老照片,刻好盘送到我家;杨百瑾把五次回陇川的照片和DV刻成盘快递到天津;冯容家住回龙观,专门送来十几张当年的老照片,其中有带学生拉练途中野炊、在瑞丽日寇设的水牢边进行爱国教育的珍贵场面;宣传队范海钧寄来了他们2005 年集体回陇川拍的9 盘磁带;刁松泉2007 年回陇川专门采访的4盘磁带也拿来了,带子里记录了当年的学生对北京知青老师的高度评价,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陆振邦一家1996 年回陇川拍了8 盘带子,这是我们收集到的关于陇川农场的最早的录像带,而且动手能力强的他,用家里几乎报废的录像机靠手指捣,硬是把一帧帧画面转到光盘上,林光南单位的录像室也帮我们转刻了部分磁带,这些都让我们减轻了工作量。

不光是知青,连子女都参与了,宁悦的光盘和照片就是她儿子开车送到我家的。细算起来我们一共收到了多年来回陇川拍的12 份DV 资料。颜英不断报告着发现的惊喜,杨百瑾的带子里有蒙蒙雾中的公路,还有凤尾竹在路边摇曳,有新老公路平行的画面,有南京里隧道,过了南京里就到陇川了,农场人都知道,这样没回去的知青也能看到现在公路的变化了。陆振邦的带子里有十四队的晒场,十四队就是“文坛黑马”王小波生活过的连队,晒场上发生过好多故事呢,这下给介绍王小波那段找到了部分画面。冯容当年的学生早已成了现今农场的栋梁,他们带着老师一家在陇川游览山水,录像带记录了我们不曾见过的美妙风光,颜英问我这些要用上吗,我说干嘛不要,找都找不到,我们之中在陇川呆过十年的人当年恐怕也没机会去过呢,要让看片子的人知道陇川的美,这个片子之所以长,就是这些宝贵的镜头难以割舍啊。

因为这次回去的北京知青不是同时到达陇川农场的,先到的人在大部队活动开始之前就回了连队,大部队中也有人等不得一个个队转,干脆就被热情的老职工接走了,大约八九个有知青回去的生产队和场直单位没有农场拍的DV 记录,还得接着找。最先是二十五队王家玲找来了和她一起回去的妹妹王家英跟拍的录像,颜英看了高兴坏了,直夸DV 画面拍得水平高;水工队实在找不到资料,只好拿冯容1996年拍的录像说事;十八队张东阳是先于大部队到陇川的,他用摄像机一路拍了很多我们没见到场景,颜英从中选用了不少珍贵的镜头;拉线二队分了三拨人去,杨克和孙燕红,管同立和李艺以及大部队路过进去转了转,前两拨光顾着激动和高兴了,拍的照片不多,更没录像,但是二队老职工欢迎的场面特别感人,他们在生产队的操场上来了个大会餐,还请来了拉线分场的领导,管同立代表知青讲话,回忆当年一起屯垦戍边的日子,感谢老工人们的盛情厚意,情不自禁流下了热泪,可惜呀,这些场面都没有记录下来,我只能在这里说说了。

组织拍摄

弄巴十四队的沈芬、那佳是由下放在队里劳动过的总场老书记虞云升单独陪着回去的,沈芬的表弟陈中行随行倒是抓拍了很多感人的照片,可缺动态画面,尤其我们想介绍在知青网上被誉为“全体云南北京知青的骄傲”的王小波更是没有现成的资料,只能在北京想办法。王小波同队的发小、校友艾建平从王小波的纪念画册里找来了照片,沈芬从网上查到很多图片,那佳写来了回忆文章,好像还不够,那时恰逢清明节,组织一次扫墓拍一下现在的视频吧,短信发给沈芬,马上回信就来了,“可以。已经叫人打听墓地去了。”在沈芬的张罗下,4 月12 日,小波13 周年忌日的次日,当年的队友、室友来了,发小也来了,艾建平拍照的镜头咱们在片子里看到了,更多的镜头是没去过陇川,曾经在北京电视台工作过的王小波同班同学、发小赵宁给拍的,专业人士上手,画面质量没得说。十四队北京知青周伟是第二次给小波扫墓了,这次他带来一张前几年的“南方周末”报,上面刊登了一篇小波大学同学刘晓阳1998 年3 月20 日寄自美国波士顿的文章“王小波之墓”,他从这张报纸上知道王小波墓地在昌平佛山陵园后,独自一人带着二锅头酒,点着香烟在那块山石墓碑前坐了好一会儿。这次扫完墓,周伟坚持由他买单,请大家吃了北京著名的阳坊涮肉,我猜想他一定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心意吧。

扫墓归来,艾建平又顶着大风去西单教育部,接着拍小波住过的教育部大院和二龙路中学的那段视频。赵宁还发来他去百万庄图书大厦拍的王小波著作专柜的照片。沈芬也没闲着,把家里的王小波著作,著名的三个时代等都找出来,拍了好多特写镜头,可惜的是她发的照片太多太大,我和颜英的邮箱都没收到,留下了遗憾。颜英编到这段时,觉得二龙路中学的那张照片画面光线不够好,我又指挥在二龙路附近上班的丙寅知青常寒婴去补拍,他上午和下午去了两趟拍了六张校门口的照片供挑选,他可不是闲人,好多人在汶川抗震救灾期间的电视上见过他,他原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副秘书长,现在是办了退休手续不让走,还得天天上班的顾问。大家在片子里看到有关王小波的这段扫墓活动,是我们唯一的组织拍摄,活动可以组织,说啥话可没法导演,大家在小波墓前说的话都是自发的,真实的场面打动着每个人的心。

第三次收集资料、回云南补拍

第三次收集应该是杨开明建立图片资料库后,老照片越收集越多,还在上班的杨开明快忙不过来了,刚刚买了新扫描仪的傅颖也加入了扫描照片的工作。在一次几个热心人的碰头会上,杨开明提出建立陇川知青图片资料库的建议,并拟定了资料库的管理办法,我们的资料收集工作开始规范而有序,拉线知青管同立前次收集和扫描来的照片像素太低,他不辞辛苦再次从知青手里收回了已经送还的照片,交给杨开明重新扫描,常寒婴提来了他和杨百瑾的三本相册,杨克也利用中午的工休时间专门把老照片送到杨开明办公室。为了减轻颜英的负担,杨开明还从陇川找来了景颇族的迎宾曲等音乐,杨克把我们几个对片子音乐的使用意见连夜写成建议发给了颜英。

这些都给颜英的编片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最后用上的照片是傅颖10 月5 日扫描发到我邮箱里的十八队知青刘润忠的四张老照片(最终两张被选用),刘润忠在总场小学当过老师,那张和学生在一起的照片视角独特特别出彩,我赶紧转发给颜英,当时她已经在全力以赴收尾了,直到10 日才看见,是在片子最后合成时补上去的。

2010 年7 月,后期编辑工作在慢慢推进着,我这边的事情不多了,就想再回一次云南,看看还能找到什么资料,颜英知道我要回去可高兴了,她说“目前全片24部分中仍有7部分多半是照片没图像,有些干脆啥都没有,就靠你回去多拍些细节”, “有摄像机当然更好,立即能想起的是思医生那段,还有二队、你们队大食堂、辣椒等等,一会儿我再查查稿子列出表吧”(摘自她的短信)。这一查不要紧,给我留了四五页纸的作业。亏得我自打做片子后恶补了有关纪录片的常识,在社区上了个DV 培训班,知道了什么叫空镜头,什么叫情景再现,要不她布置的任务就没法完成了。时隔一年,农场变化可真大,安居工程国家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到处都在盖新房,生产队成了大工地,搅拌机、脚手架、水泥沙灰堆得到处都是,大食堂、土坯房已经拆除了,茅草房、竹笆墙只能在农家乐旅游点才能看到。回去时间紧,在芒市思医生家只能停留半天,那天下午是思医生出专家门诊的时间,我还挺高兴,正好可以拍颜英布置的思医生看病的镜头,可是思医生把我们接到家,马上就打电话请假,说有北京客人来,不出诊了,他的病人请别的医生代看,设计好的场景没拍成。

核实资料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故事都是当事人的讲述,要求一定要准确,那个杨增寿老人的经历,是崔玲找到老人的女婿,现任拉线分场的马书记才搞清楚的;为了核实两个知青的死亡日期,那佳联系了农场办公室的杨宝惠主任查阅了档案,于昀、于耒也从自己当年的日记和诗作里查找到朱正祥死亡的记录,可赖小林的档案中没有记载,我不死心,电话打到昆明找了当年农场的组织干事和军务参谋,可惜时间久远,谁都记不清了。颜英在陇川时也认识医院的马院长,马院长的故事是我去年在昆明听“文革”中去外调的农场干部说的,为了找到马院长在部队时的老照片,颜英通过陇川学生找到马院长儿子马东风的电话,东风告诉我,爷爷在老家时担任过伪政府的县长,同时又是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在当地很有名,他每次回老家都能受到热情接待,也几次和父亲去天津看望过爷爷。因为颜英家在天津,她探亲时替马院长给老父亲捎过东西,不止一次去过老人家里,还记得老人当时居住的地方就在天津著名的五大道,是栋独立的小别墅,2010 年1 月我和沈芬、冯容去天津时拍了这栋楼的外景,我们三个很感慨,当时能住这种房子的人级别一定不低,可马院长这个干部子弟就安心在边疆呆了一辈子。

我还把解说词带到陇川农场请田书记看过,田书记指出老书记虞云升的职务误写成场长了,颜英用字幕做了订正。田书记还希望我们能更多说说现在农场的变化,等安居工程完成后,农场的今天肯定会比我们回访时更好看。

后期制作

由于颜英精心写成的解说词有3 万6 千字之多,不可能一气录完,天津台的录音棚肯定用不成。收集来的DV、照片又规格、像素五花八门极不统一,根本无法用编辑机来做,只能由颜英做好分镜头及其他准备,让学这个专业的女儿程超逸用课余的时间慢慢来做,家里的老电脑不时死机,丢声音,我们远在北京干着急帮不上忙,终于沈芬说服颜英买了一台配置较高、便于加工动态画面的新电脑,这样非线编辑才得以较顺利进行,当时,电脑的花费还是颜英自己垫付的。

颜英从天津电视台退休后一直被返聘在数字有线台、天津卫视把关审片,同时也在一所学校教授新闻写作与采访课程,后来因为老公重病复发,自己长期患糖尿病眼睛出了问题及老妈患上老年痴呆和癌症,才彻底退回了家。答应我来编这个片子之初,我俩谁也没想到会用了整整13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她家里不断出事,先是老妈股骨骨折、继而老公颈椎和心脏又出现问题,她自己发现了蛋白尿打上胰岛素,眼睛更是雪上加霜。颜英1989 年才出生的女儿程超逸,在长达多半年的时间里,没有休息过节假日和星期天,在紧张的课业和考试之余,用一台电脑,编辑了35万帧画面。非专业的设备、非专业的拍摄使得后期的编辑制作非常辛苦,遇到了无数个问题,我都想象不出她们娘俩是怎样克服了这些困难的。

今天下午(2010.12.29),优酷网上查到《回陇川》19天的浏览量已经有1315次了,很多人在转载的博客中发表了评论,没想到有这么多人会关注这个做给陇川北京知青和陇川父老乡亲看的片子。细想起来,当我们每个人对青春的追忆、对陇川的思念汇成了集体记忆,那么感动的就不仅仅是陇川这个群体了。

写于2010 年12 月29日


7

鲜花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8 23:18 , Processed in 0.126007 second(s), 16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