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时代变迁中的知青50 作者/常 杨

2018-9-25 10:48| 发布者: 千帆过| 查看: 1736| 评论: 0|原作者: 常 杨

摘要: 时代变迁中的知青50 常 杨在拨乱反正的时代变迁中,折腾了10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随着文革一起被否定。但是,知青这代人还在,他们始终称自己及其同伴为知青,并以知青的感受,亲历了从文革到改革的时代变迁,经 ...

时代变迁中的知青50

常 杨

在拨乱反正的时代变迁中,折腾了10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随着文革一起被否定。但是,知青这代人还在,他们始终称自己及其同伴为知青,并以知青的感受,亲历了从文革到改革的时代变迁,经历了改革40年。

在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中,知青这代人命运如何?境遇怎样?都应当在知青这一代人已经成熟且还有精力之时,将其大致理清。

这理应成为知青纪念自己“天命之年”的价值和意义吧!

尴尬和酸辛的回城

“回城”这两个极其普通的字眼,曾像烈火一样燃烧在50年前的知青心中,也是知青能够在农村、农场坚韧地待下去的强大动力。

遗憾的是,“回城”的命运并非在掌握在知青自己手中,一切由他们所在生产队长和农场领导说了算,于是就人为地把本来同舟共济的知青划分为“走与留”的不同等级。更有甚者,云南知青在坚守了10年仍无回城的希望时,采取了绝食、卧轨、进京上访等过激行为,惊动中央,赢得了回城的权利。

但是,热切希望的、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回城”,并非那么美妙。除个别省份的企业对当地知青采取了正常招工外,大部分、尤其是北京、上海这些人满为患的城市,已经没有知青居住的地方,也没有就业的岗位了。

为了社会稳定,本来就拥挤的街道企业和里弄生产组接纳了他们。折纸盒、穿纸牌、绕线圈等等这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微薄的薪金只够糊口。曾经在广阔天地里狂野的知青汉子,被琐碎、渺小、无聊的工作磨损得眼神迷离,精神萎缩,直至退休……


即使进入大企业的知青,由于没有技术,文化程度低,只能做笨重、劳累、低工资的“熟练工”。

我曾在一家大企业做过7年的“熟练工”,其中的滋味容为你们描述一番:

“我的岗位是厂里最苦、最累、最脏的工种。这工作听起来似乎高雅,是给生产出来的钢管施行检验,但不是实验室,也没有高端仪器,而是用一台笨拙的水压机进行检验。它一头固定,一头是可以移动的、像卡车头一样车子,钢管进入两者之间的深槽后,车子依据钢管的长度调整位置,然后把钢管固定起来,给钢管注水,检验钢管的焊缝是否漏水。工作的程序就是反复地按动前进、后退、固定、注水、放水这5个按钮,简单而无聊。我曾调侃说:这工作即使狗也能干。

固定钢管的深槽是用麻丝编成的麻辫堵塞,检验不了几根钢管它就被损坏,这需要人下到水里去更换,先把烂麻辫取下,再用撬杠把新麻辫一点点塞入,既要求紧,还需要快。师傅们每换一次最多10分钟,而当过知青的我只有一身的力气,没有一点儿技术,撬杠总戳不到点子上,没干几下就筋疲力尽了。此时,因我这里而停工的、与水压机有关的各岗位的工人们都把眼光投向我,我愈加慌乱,出尽洋相……

当时,正是中国大上石油的年代,钢管需要量很大,我们车间就实行24小时设备连轴转、工人三班倒的工作制度。白班按人的正常作息方式工作,还能适应,被工人们称为“人班”;中班下午4点上班,上午的时间是自己的,很自在,称为“神班”;最难熬的是夜班,那真是“鬼班”啊!半夜12点上班,不睡不行,睡了就得挣扎地醒来。寒夜里,人从热被窝中被叫醒,再穿上冷冰冰的油工装,那滋味真如在“集中营”。前半夜还好熬,到后半夜,几乎是闭着眼睛干活。下班后,一群穿着油工装,背着铁皮壶的工人摇摇晃晃地走出车间,真如一群逃荒的难民……”

我估计比我艰难、酸辛的工作,不在少数。

无奈而漫长的下岗

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实行改制,经营不善或产品老化的企业纷纷破产,稍好的企业被外资或民营企业兼并,6年期间下岗职工达4000多万。破产企业且不说了,工人自然全部下岗,被兼并的企业苛刻地裁减40岁以上的人员。知青当年都上了40岁,无论是破产企业,还是兼并企业,其中的知青都难逃下岗的厄运。

这真是又一次下乡啊!而且是更惨痛的下乡。下乡时,知青单身一人,没有负担,再苦再累一个人受;下岗时,当年知青正逢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时节,苦的是一家人!

由于不正之风,给下岗职工的补偿又少得可怜,几万元就让工人买断了一生的工龄。且不说知青工作多年付之东流,下乡的吃苦也等于白白奉献了。

为此,许多下岗职工到政府请愿,解决不了就堵路、堵门。承受磨砺的知青本是忍气吞声的一代人,这时也像为“回城”时请愿一样,加入到愤怒的人群中。

丢掉了铁饭碗,养老、医疗保险金还要自己交,加上孩子昂贵的学费,当年知青的生活顿时雪上加霜,其艰难程度不亚于下乡。有多少人因忧愁过度患上了忧郁症……

国家倡导下岗再就业,招聘单位的年龄线又卡在35岁以下,知青又受到一次严重歧视和摧残!

为了生存,他们只有摆小摊,整天被城管追的四处藏身。一天我走在大街上,突然被一个人挡住,他神秘地解开外套,指着里边一排排眼镜对我说:老板,买只眼镜吧。我没看那些眼镜,只在他那张熟悉的脸上端详:这不是我原先工厂的一位知青吗?

我给他合上外套,紧紧抓住那双粗糙的手,伤感地说:你的眼镜我全要了,家里还有货我也要,只求你一件事,今后别干这个了。

他似乎也认出了我,不好意思地垂下了头......

此后,国家尽管实行了下岗职工提前退休,下岗的知青都拿到退休金,但那是何等微博的收入!

著名知青作家梁晓声在新出一本书中写到:“百分之八十五的返城知青如今的运况,决定了他们只能是城市里的低收入、低消费的群体。”

坚韧而不屈的脊梁

从文革到下乡,从回城到今天,尽管时代一次次愚弄和抛弃知青,但强硬而坚韧的知青性格始终没有倒下不屈的脊梁,始终用自己努力来改变命运。

1977年恢复高考,仿佛是专为知青一代带来的福音。无论是已经回城,还是仍在农村坚守的知青,都克服重重困难,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当年招收的30万大学生中,多数都是知青。

半年后的1978年的高考,国家为知青设立许多特殊政策,录取线比一般考生低10分,取消一切政审,这又使许多知青进入了大学,由此改变了一部分知青的命运,也培养了一大批长期活跃在中国文化届的人才。张艺谋、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叶辛、张抗抗、王安艺等等一大批知青就是经过大学的熏陶,有了专业创作的条件,创作了震惊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不仅道出了知青一代人的心声,也让整个社会、特别是下一代了解了知青。由他们的小说改编的知青题材电视剧更是风靡全国,热至今日。

随着电大、自学大学、成人大学、远程大学等等高等教育的兴起,又给更多的知青创造了改变命运,提高自身的机遇。他们一边工作,一边上学,有的还一边抱着幼小的孩子,一边捧着书本,其艰难宛若又一次下乡啊!

没有条件上大学的,也不甘被时代所淘汰,做起力所能及的小生意。“知青餐厅”、“人民公社大食堂”等等怀旧风味浓郁知青餐饮红红火火,生意兴隆......

 1990年初,以北京知青在军博举办的“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岁月回顾展”为标志,知青文化在全国各地展示。它以大量的图片、实物和文字资料向公众介绍他们曾经的知青时代的苦和乐。随之,天津、广州、武汉、沈阳、重庆、成都、厦门、杭州、哈尔滨、西安等大城市都先后举办过类似展览,向时代表示了知青一代不折不挠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积极的形象。

与此同时,各地知青还纷纷成立知青艺术团,除怀旧色彩突出外,也不失新时代的气息。他们给知青各类聚会、各种纪念活动添光增彩,还联合举办了几届知青春晚,水平堪称专业。

近几年,知青又学习并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办起各类“知青网”、“知青微信群”、“知青文学公众号”等等,在方便联络的同时,也向时代宣告:知青一代没有落伍,没有老化!

最可喜的是中国知青历史研究的兴起。它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始末》、《中国知青史》、《时运与命运》等著作为代表,标志着知青已经客观与理性地梳理自己的历史,已经形成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花独秀——知青文化!

最近,宋任穷之子、当年知青宋辉的一首诗在网上热传,引起知青的共鸣,足以代表知青的的共同心声和积极心态,特摘抄几段,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今年,我们都已年过古稀,

可还在把激情挥洒。

过去努力,是落叶随风;

现在努力,是老树新芽。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人生大幕,刚刚开拉......


再过十年,2028

我们已经耄耋之年啦。

但愿满头黑发,满口牙,

腿脚健,身挺拔。

我们相邀,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出游,路能走,山能爬。

闲看风云变幻,

淡泊富贵荣华;

世上瑰宝千千万,

只有健康无价。


再过二十年,2038,

九十岁的聚会,我还在吗?

我思念的同学们,身体怎样?

是否耳不聋,眼不花?


再过三十年,2048,

我们当中,还有人在吗?

请准备纸钱一堆,

炉香一把,

将我们的名字,

在青烟中融化。

可是,知青贡献是推不倒的树,

知青精神是折不断的麻!

我们曾负重前行,

我们曾辉煌华夏!

知青这个名字,永远是,

龙图腾中,

熠熠闪光的那片鳞甲。

知青这个名字,永远是,

历史天空上,

璀璨夺目的五彩云霞!



9

鲜花
4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3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19 19:35 , Processed in 0.094005 second(s), 16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