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从知青到战士---我的入伍经历

2020-8-14 10:45| 发布者: 安宁檬| 查看: 395| 评论: 0|原作者: 中提琴

摘要: 从知青到战士----我的入伍经历 回想起当兵的经历,还有些感慨。那是:1976年10月的一天,我正在地里干活,忽然身后有人喊:常勇,大队部叫你! 我还纳闷,大队部?问:什么事?好事!来人坚定的回答到。我连忙向立 ...
从知青到战士----我的入伍经历
    回想起当兵的经历,还有些感慨。那是:
  • 1976年10月的一天,我正在地里干活,忽然身后有人喊:常勇,大队部叫你!
我还纳闷,大队部?问:什么事?
好事!来人坚定的回答到。
我连忙向立在地头的我们八队队长---“疙瘩”队长告假,又向社员乡亲们挥挥手,跟着来人走。“疙瘩”队长在身后说:兴许是要走了。(“疙瘩”是因为他的双手自娘肚子里出来就没有手指,是个拳疙瘩。人们都叫他“疙瘩”。但人很聪明,后来当了队长。)
来到大队部,已经有副大队长出来,笑着对我说:公社人武部送来的,入伍通知书。我惊喜地接过,一看,果然,入伍通知书上面是我的名字,还有报到时间。副大队长说:去吧准备准备,后天给你带个大红花!
回住地的路上,我心潮起伏,回想两个月前的经历,还有一年前的经历,真是一言难尽。
1974年9月我们郑州一中正式开始毕业生下乡。其实我们在3月就已经毕业,准备下乡,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通知我们下去,而是在市里的工厂学工劳动了5个月。直到9月才实施。到了下乡点才知道,我们知青组的房子才建好一个月。也许是要等盖好房子。没有房子我们知青没地方住啊。后来知道,这盖房子是国家有拨款的。房子是按6个人标准盖的,两人一间。每个知青组3间房,外加一间厨房。
我下乡插队的地方,是河南省许昌地区临颍县。这一年来到临颍县的还有二中和六中。我们一中知青下乡在王刚公社。我的知青组和其他5个知青组插队在纸坊大队。纸坊大队也就是一个自然村,分11个小队,其中6个小队有我们知青组。每个知青组都是6个知青。基本上都是3男3女。唯独我们第八小队的知青组是4男2女。每组6人,是临下乡前在学校时学校定的,可以自由结合,原则是3男3女。
至于我的知青组为什么是4男2女,多一男而少一女,我至今也没有搞清楚。因为,我家是与白保国家楼上楼下住,他爱唱歌,我爱拉琴,比较熟悉,他提出要组成个知青组,我同意。至于成员我并没有过多的计较,心想不都是下乡吗,都是一个学校的同学,谁都可以。可没有想到,就是这不经心不计较的组合,给我的下乡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愉快。等到了住地,没有过多长时间,我们知青组就闹起了矛盾。那两个男的对白保国发起争吵,我莫名其妙,说了句:不要吵。结果却对着我吵以来。我一气之下,搬出了知青组,到队里的牲口棚住了。
很快,知青组闹矛盾了,传到社员中。没两天,小组里的两位女知青来到牲口棚找我,要我搬回去。队长也来到小组做工作,后来我和白保国两人搬到房西头的一间屋,中间屋是两个女知青,两头屋是个两个男知青。外人一看,便联想到是因为男女搭配不均所致。
就这样一直住了下去,直到离开农村,离开知青组。我与那两个知青的隔阂一直没有消除,直到现在。
在农村当知青的几年里,我一直有尽快离开这里的想法,不愿在这不愉快的组里生活。尽管我没有表现出来,平时干活与社员们有说有笑,休息时该拉琴拉琴,吃饭大家还在一个锅里,但是心里还是有不悦。想离开不是那么容易的,唯有当兵是最好的离开。(现在想起来,也没有什么,不就是吵了两句吗,毕竟在一个锅里吃了几年饭,还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
1975年招兵时,我就积极报名,可是这一年河南驻马店地区8月初发大水,许昌地区临颍县虽是受灾的边缘,也属于受灾地区。8月招兵时,一是正在抗灾,二是灾区招兵名额有限。县里到公社里的领导以灾区知青不能当兵为由,不让知青报名。后来才知,是他们把当兵的名额占了,剥夺了我们知青当兵的权利。
1976年招兵时,我没有到公社报名,怕他们糊弄人,借了个自行车跑30里直接到县武装部报名。
我还记得当时的场景:进得县武装部的大门,门厅里坐着两个穿军装的人。问:你是来报名参军的?我说:是。我报名参军。
他俩看着我,说:你会点什么?我说:我会拉小提琴。
他们有些吃惊,但很快就知道我是知青。说:你去隔壁屋体检,然后去拿琴来。
体检完,我立刻飞身上车,路上的颠婆也不顾,用最快的时间骑回纸坊,拿上提琴,转身又骑30里返回县里。可到了武装部,没有人了,不见了招兵的人。问也问不出什么。我想,这下完了,人家不是在耍我吧?叫我去取琴,是看我会不会拉,是不是说瞎话。如果在等我,说明是真的想招我,可人家走了,不见我。这说明什么?
我十分郁闷地疲惫的回到纸坊,像霜打的叶子无精打采。
琴是我下乡时就带在身边的,是在我下乡前,父母花了57元前在郑州乐器厂买的,算是送给我的下乡礼物。它一直陪伴着我,每当夜幕降临,清风吹拂,我便调好琴弦,弓子擦好松香,走出屋外来到麦场上,对着空旷的天空和广袤的大地,拉起我心爱的小提琴。琴声走过田野,越过村庄,飘扬在广阔天地。那是我消除疲惫和烦闷的最佳方式。
纸坊村的个有500多户近2000人的大村,村里有个传承多年的戏班子。他们邀我入班拉琴,说:你拉的扛琴葫芦这么大(比划着),得给俺搂搂(拉拉的意思)。又小声对我说:跟戏班子出去演出,能吃上“85”面大白馍,还有肉!(“85”面,就是小麦上磨两遍,第一遍称“95”面,第二遍就是“85”面。算是细粮了)这也算吸引我的一点。虽说在小麦主产区,粮食产量基本都是在亩产300斤左右。交完公粮后,社员每家不剩多少小麦,常年里都是搭配一些秋粮如红薯,玉米等,逢年过节才敢吃白馍。更不要说吃肉了。
不假,只要戏班子应邀而至,当地的村队第一是撘戏台,广告周边十几里村落,第二,便是支起一口大地锅,准备招待戏班子的大餐。
所谓大餐,就是大锅烩菜。里面有回锅肉,粉条,豆腐,大白菜等。那烩菜做出来香气诱人,还有“85”面馍,吃起来真香!每天戏班子的男士都发两包许昌牌香烟,那时起我学会了抽烟。
连续两年的秋尽冬来农闲时节,我都是随戏班子方圆十几里巡回演出。那年月河南农村的豫剧都是排演八个样板戏的折子戏,在文艺生活贫乏的年代,戏班子走到那里都是人山人海观看颇受欢迎。加上戏班子里有个知青拉“扛琴”的,更是引人注目。
1976年1月临颍县组成文艺轻骑队,与其他公社的几个知青一起排练节目备许昌地区汇演,我被选上。纸坊有个拉琴的,在临颍县都知道。
或许,两个月前我去县武装部应招说会拉琴,他们便知道了我。这点知名度可能助我应征。
乡亲们知道了我样上了兵,都十分高兴地向我祝贺。前院的老哥还把他家的大公鸡杀了,做了一大碗炖鸡给我送来。这在常年吃不了几次肉的年代,真情实意的乡亲们表达了厚意。(到了部队,发第一个月津贴的时候,我去邮局给老哥家寄了去,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大队部的领导送来了大红花,带在我身上,锣鼓声中,我向乡亲们鞠躬,眼里含着泪,离开了村庄。
当兵第一年 来到部队,我敬业吃苦,各种军事应会项目合格,受到多次嘉奖。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是预备部队,可惜没有能上得战场。
1980年复原回郑。

3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0 14:35 , Processed in 0.144008 second(s), 23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