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湾子纪事(纪实文学)
插队伊始 4 我们落户的祖师公社在固始县城的东南方向,是大别山麓的边缘地带。公路从武庙集东延,爬上一片高地,就进入了祖师公社地界。举目望去,一架雄峻的山峰拔地而起,在层绿簇拥的空隙间,向阳一面巉崖上裸露的陡峭清晰可见。 盛校长告诉我们说,这山名叫奶奶殿子。出发前查过地图,大别山的高峰,一般以“尖”或者“台”命名。和著名高峰白马尖、九峰尖、金刚台相比,奶奶殿子名字显得很俗气,因为山上原来有一座奶奶庙而得名。 奶奶殿子坐落在公社的羁马大队,这“奶奶”为何许人已不可考。据说此处是大别山在固始县境内最高的山峰,周围的丘陵冈峦对它都似翘首以望,因此山下的村子就叫仰天洼,山区主要物产是毛竹和茶叶,是信阳毛尖的主要产地之一。 祖师又称祖师庙,是固始县南山五社之一,公社下面有十五个大队,大部分属于浅山区。我问过当地人这祖师庙的由来,说是为了纪念铁匠行当的祖师爷,他是道教师祖李老君的化身。老君当年为了寻找走失的金牛,曾下凡到此落户。老人以精湛的铁匠技艺和慈悲的济世心怀,教会了当地人打造铁器,制作犁耙、锄、锹等农具,乡民们用着老人打造的铁制农具,干起活来样样顺手。 后来老君找到自己的金牛,回天上去了。为了纪念这位可敬的神仙爷爷,人们在镇子边上为他建了一座庙宇,就叫祖师庙。传说自从有了祖师庙,附近的田地,风调雨顺。天再旱,这里不缺水,总有山水灌田,下再大的雨,这里也不会淹,洪水总能顺着小溪排出,这里成为一片水旱不受灾,保丰收的风水宝地。 公社的门前是一条街,县里的环城公路穿街而过。街道两边,是公社的粮管所、供销社、邮政所、农机站、卫生院、公社学校等机构,老百姓把这条街称为“庙店子”。公社机关的院子离路边约有五百米,粉墙青瓦,四周环水,只有一条道路通向大路,这种院落在当地叫做“水围子”。 公社党委第一书记、革委会主任路建民同志和武装部长魏其达带领公社干部站在路边迎接我们。路书记衣着朴素,说话热情亲切。军转干出身的魏部长虽然穿着便装,头上戴着一顶崭新的国防绿军帽,上衣风纪扣扣得很正规,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严谨的人。当时军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叫“武装掌总”,所以武装部门领导地位很显赫,差不多就是第二把手了。 公社领导们把我们接进大院,安置在后边客房里。随后在武家让同志主持下,为全体知青举办了两天学习班,大队和相关生产队都有人参加。 知青学习班,除了第一天务虚,是例行的忆苦思甜教育和革命大批判外,主要是听生产大队和两个生产队贫下中农介绍当地情况。我们去的大队叫做大冲,知青分别落户在关田冲和张湾子两个生产队。两个生产队都属于半山区,有山有田,相距不过三里路,关田冲离公社稍近。 大冲大队的两代支书都出于易心桥生产队的刘姓家族。老刘支书已经退位,现任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刘世国,是他的本家侄子,一个精明强悍的中年汉子。刘支书说活中气很足,声若洪钟,平和之中透出一种威严。 他虽然不是通常的转业军人出身,但身上不乏军人的气质,他上过初中,有点文化,算是一个回乡务农的老知青。笑口常开的大队团支书刘世旺,是世国书记的族弟,大队的知青工作由他主抓。 张湾子的生产队长姓程,五十来岁,个子不高,脑袋略大,深眼窝,薄嘴唇,给我的最初印象,他是个能说会道,精明干练,谙于算计的庄稼人。 公社的条件比起县城里就差了很多,当然,也离现实生活更近了些。除了学习,我们业余时间用在熟悉周边环境,逛逛庙店子,或者是爬一些附近的山岗。祖师庙附近,山峰虽不高,但是一座连接着一座,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深山里。 有山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景致。岗峦之间的沟壑,也能凸显出地势落差的险峻,山坡上到处长的都是马尾松,但多未成林,山风吹动,会发出呜呜的鸣籁声音。当地社员告诉我们,以前这山上的大树很多,有的已经合抱。大炼钢铁那阵刮共产风,山下的社队纷纷到山上砍树炼铁,近处的山林几乎砍光,这些小树,都是老树根新发出来的。我们听了,嗟叹不已。 晚上,公社为我们举办了欢迎晚会,附近几个大队的文艺宣传队,带着准备好的节目,来和我们联欢。 农村的宣传队员们虽然没有省会文艺工作者那样时尚,而且表演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信阳一带女子说话声调清脆,唱起歌来叫人有点“咿咿呀呀”的感觉。(特别是拿不准音调的时候)比如说在合唱当时的流行歌曲《东方红》时,有一句过门北方人唱“呼而嗨呦”,她们就要唱成“呼呀嗨呀”。但是他们的演出更能展示出当地民俗风情,质朴无华,原汁原味,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在主持人的盛情邀请下,我们一些有才艺特长的知青也表演了一些即兴节目。 没听说过固始是一个盛产美女的地方,但这一带邻近安徽,山清水秀,空气湿润,很有些江南风韵。固始后生多生的肤色白里透红,当地不少的女孩子很漂亮,特别是能入选宣传队的,除了穿戴保守一些,表情腼腆一些,乡音浓重一些,比起我们城里下来的女同学一点儿也不逊色。 5 第三天上午,大队干部和两个生产队的贫下中农代表来到公社来接我们回队。公社门前,依旧是锣鼓欢送的热烈场面,一直排到公路边上。公社领导和我们一一握手,说了许多欢迎和鼓励的话。小店大队宣传队员打着红旗,敲着锣鼓,作为前导,两个生产队派来帮助挑行李的社员,跟在我们的队伍后面,公路两边稀稀拉拉站着一些半大农村孩子,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这一干人等的到来。 祖师一带,属于丘陵浅山区,南高北平,南部几个大队都有山地,北边是丘陵田畈。沿着山路逶迤上行,可直通到安徽和湖北境内。这里丘壑交集跌宕起伏,两座山梁之间的大片梯田由高而下,层叠错落有致,就像从神秘幽谷中垂下的绿色阶梯。这种地貌似水流冲刷而成,所以被叫做“冲”。 “冲”有大有小,小的可能仅是两架山梁之间的山坳,举目可见,大的可能涵盖一个村子甚至几个村子,当地有很多以冲命名的村子,如:上冲、下冲、大冲、小冲、前冲、后冲、七里冲、八斗冲等等。 我们落户的生产队叫张家塆,当地人称张湾子。从公社出发,沿着一条山路,经过小店子,进入大冲大队的区域,关田冲在前,中间隔着大冲生产队,张湾子则是最后一站。字典上说,“塆”是指山沟里的小块平地,而“湾”则是指河水弯曲的地方。我觉得,以张湾子的地貌,称“塆”或“湾”都是合适的。 张湾子地处大别山麓的边缘地带。站在山头上向下看是广袤的田畈丘陵,上行则是看不到边际的大山。山腰以下,是生产队培育的茶园和毛竹林,沿着盘山小路,两边都是半人多高灌木丛,这是当地社员烧柴的主要来源。 生产队的基本地貌由山冲与河湾两部分构成。山梁之间的小片平地,是山沟里社员们的居住点。这就照应了“塆”的定义。 村头有一条小河,绕着村子的边界,弯曲迂回,并不知名,一侧是断层陡岸,爬上岸后就是陈淋公社地界,只有一条小路和通往安徽叶集的大路对接,是大冲一带社员们赶集的必经之路。河的另一侧是大片的河湾地域,部分社员的房屋和生产队大部分水田,都在这湾子里,村子因此得名。 小河的河床已近干涸,河滩上堆积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乱石的缝隙中还可以看到有断断续续的流水。只有山洪暴发时候才会形成湍湍激流,此时,河面骤宽而水势汹涌,坑洼不平的河床,中心湍急的旋涡,一脚深一脚浅,蹚水难度很大,搞不还就会摔个大跟头,浸的浑身透湿。 发水的季节,交通阻断,过往赶集的妇女孩子多是等在河沿上,遇着合适的男人背着涉水过河。听村里人讲笑话,有的小伙子,发水季节就在河边守着,说不定哪天就能背个媳妇回来。因为我们村里一个青年社员,和他的对象就是通过“背河”认识的。 张湾子村地势落差很大,社员居住比较分散。沿着湾子小路上行,是一片高坡地下的坝子,生产队的学习室、仓库和几户社员的房子,都建在这里。队屋旁边,竖着一根旗竿,节日的时候,队里升起国旗,高高地飘扬着,整个湾子里都看得见。如果有什么紧要通知,队干部拿着长长的传声筒,站在这坝子外的地上,用特有的拖长语调向四方呼喊,声音可以传播很远。 再往上,便是岗坡和田冲。岗坡是山梁的延伸,岗坡之上生长着成片的马尾松,树林密集,不过当时植株都不算大,最多也就是碗口粗,松树的枝桠当地叫松毛丫子,修剪下来的枝桠,富有油性,是极好的烧柴。 岗坡之间,形成田冲,从上到下,梯田层层,这是先民们血汗的累积。春季秧苗生长的时候,梯田就像一道道绿色阶梯,风吹禾动,整座山冲里,绿波荡漾,春意盎然。到了蓄水季节,水田映着朝霞的光照,像展开一条条瑰丽的彩练。 梯田在张湾子土地资源中占有很大分量,我记得生产队大概有五道田冲。每道冲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说五斗冲、十斗冲,指的是每块水田的育种量。 七十年代山区农村的最大短板是没有路,贫困山区更是如此。县里的公路通到各公社,公社到大队,大队到生产队,山外到山里,都没有正规的路。没有路就无法行车,步行跋涉和肩挑人扛是唯一可行的交通运输方式,在这样的闭塞环境中,商品流通量肯定不会太大。 事后我也曾经想过,山区农村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发展,资源不能开发利用,先进的科技文化信息不能畅通交流,交通闭塞应该是个很大的原因。所以改开以后,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思维,确实眼光独到。 沿着田间小路,穿过队里稻场,是一个大下坡,坡下是一条小河沟,走过一座简易木桥,就到了大冲。小路分岔,一路通往大队部所在的杨楼,一路直通关田冲可以走到公社所在的庙店子。 大队部设有合作医疗站、打米机房和供销社代销点,院子后面的土岗上,是大冲小学校。大队小学当时只能读到四年级,继续升学,就要到公社上完小。 这里属于山区边缘的丘陵地带,道路崎岖跌宕,上下坡很多,对挑担负重的人来说,非常不便。当地水田金贵,田埂和田间小路留得非常狭窄,初到的时候不习惯,走在田埂上保持不了平衡,一不小心就会跌倒在水田里。 村落的主体,是湾子里的聚住区,此外村西堰头和山沟里,散居着十几户人家。沿着山沟小路上行,便是进入绵延不绝的大山了。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0-11 23:04 , Processed in 0.134008 second(s), 22 queries .